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王巍 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及其主要收获

更新时间:2022-12-13 18:10:58
作者: 王巍   赵辉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二十个左右的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提出距今5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提出距今53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了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各个区域文明之间以及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探源工程 文明化进程 礼器 多元一体 王权 古国 王国

  

   2001年春季,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之后,一些参加“断代工程”的学者积极向科技部建议,支持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多学科综合研究。2001年底,科技部决定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启动了为期两年的预备性研究。这项先后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春季已经进行了整整20年。这20年间,探源工程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工程的近20个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科学一级学科)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拟对工程的宗旨、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进行阐述,以就教于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各位同行。

  

   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背景与缘起

  

   (一)20世纪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

   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大量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郭沫若等通过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结合古代文献研究古代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余杭良渚[1]、辽宁喀左牛河梁[2]、安徽含山凌家滩[3]、山西襄汾陶寺[4]等遗址,先后发现了社会分化严重的墓葬,其年代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末期,早于夏王朝建立的时期。这些考古发现引发了中国考古学者和古代史学者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潮。

   1985年,夏鼐发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5],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利用考古资料,直面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稍后,苏秉琦根据相继出土的与文明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提出了各地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 说[6]和 “古文化、古城、古国” 以及 “古国、方国、帝国”[7]一系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观点。他们的研究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严文明[8]、张忠培[9]、李伯谦[10]、李学勤[11]等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促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核心组建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课题组,把各地研究文明起源的学者组织起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掀起了高潮。[12]他们循着文字、冶金术、城市等被认为是文明起源的 “要素” 开展研究,其中关于礼制的出现及其与文明起源关系的研究颇具特色。[13]

   及至20世纪末,中国史学界大都是以夏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文明的肇始,把距今5000多到4000年期间的社会作为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这一千年的社会究竟是处于哪个社会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关系到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的认识,是一个亟待研究和科学论证的问题。

   在20世纪以前,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比如缺乏对文明形成标志的研究。及至20世纪末,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主要是历史学或考古学者的个人研究,十分缺乏同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尤其是缺乏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对作为文明形成重要基础的自然环境的变迁、生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及这些因素与文明形成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更重要的是,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状况分析,缺乏对某一区域文明化进程的整体研究,对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对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历史趋势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少有深入探讨,也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机制、道路、模式和特点等深层次问题较少涉及。更缺乏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对比研究,这使得中国学者不仅在世界文明研究领域缺乏话语权,也缺乏对中华文明的权威阐释。

  

   二、宗旨与特点、主要研究内容

  

   (一) 探源工程的宗旨和特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与论证,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与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14]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是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探源工程的研究,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各方面的因素站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不同于以往进行的专题研究,需要做到两个结合:

   第一,考古学与古史传说和文献历史学的结合。

   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学和考古学共同面对的问题。历史学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历史发展的框架和脉络,包括王朝世系、社会的组织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背景,这些对于通过考古资料研究当时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考古学为历史学提供的则是历史文献中较少或阙如的过去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然而,这些实物资料大都不能直接和古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相联系,需要对这些实物资料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释。这就需要参考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或古史传说。中国文明起源于尚无即时文字记载的古史传说时代,对它的追溯探讨,不得不依靠考古学的进展,这就格外需要将考古学资料与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相结合来进行研究。

   第二,促进考古学与各种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

   大量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探源工程最大的特色。根据研究的需要,近20个自然科学学科的数十种技术与方法被用于工程各个课题的研究。运用加速器质谱仪对出土遗物进行高精度碳十四测年;运用硅酸盐技术研究陶器和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运用金属学的方法,对出土铜器的金属结构和成分以及制作工艺技术进行分析;通过人骨中包含的碳、氮同位素研究当时不同地区人们的主食种类(粟和黍还是稻),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蛋白质的摄入量;通过动物遗骸和骨角制品,探讨不同地区人群的肉食获取方式、动物资源的驯化与利用方式;通过人体中所含的锶同位素,研究当时人们的迁徙;通过土壤中粒度、磁化率、孢粉、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等对各个地区的环境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各地文明的盛衰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地貌学与遥感技术对各地区遗址的地形地貌和古河道走向等进行考察;通过对各地墓葬出土的古代人骨观察,研究当时人们的体质特征和健康状况;对各地出土人骨的DNA进行分析,研究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与迁徙;对与天文学有关的遗迹研究,探讨当时的人们对天文现象、方位和农事节气的知识;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聚落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对遗址出土的动物和植物遗骸进行分析,研究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基础;运用地质学、材料学的知识,分析铜器、金器和玉石器、绿松石等贵重资源的产地。

   (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20世纪文明起源研究存在的问题,探源工程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以下重点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1.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特征:突破以往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 “三要素” 或三条标准,根据中国的材料,归纳出通过考古资料辨识文明形成的关键特征。

   2.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探讨各地史前社会从平等的、简单的氏族社会发展演变成为以强化的等级制度和具有强制力的公共权力——国家为特征的文明社会的时间和演进过程。对中华文明来说,国家起源是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核心问题。[15]

   3.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探讨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是如何形成的,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文化的互动关系,各地区的文化和区域文明是如何逐渐融入中华文明的大熔炉之中的,揭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相互促进、碰撞融合、汇聚一体的演化历程,以及各区域的文化或文明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及其作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境外其他文明之间发生过怎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5.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研究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或因素有哪些;这些动力或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彼此之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及其特点,并进而探讨导致这些特点和道路形成的原因。

   简言之,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各地区社会如何由简单聚落发展为国家形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技术、环境和人群流动等种种因素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研究中以各地区都邑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为核心,兼顾社会各个阶层,讨论国家的起源和王权的出现与强化过程,运用多学科手段探讨文明起源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动态描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样态。

  

   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年代框架、环境背景与生业基础

  

   (一) 通过高精度测年,准确把握了距今5500到3500年我国各个区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各个都邑性遗址及其他区域性中心性遗址的年代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9131.html
文章来源:《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