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楼宇烈:唯变所适,唯义所在——中国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2-12-10 23:10:37
作者: 楼宇烈 (进入专栏)  

  

   今天我没有准备,也没有任何的片子,可能是信口开河,想到哪儿我就讲到哪儿,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给我的题目是很笼统的,是“中国的智慧”,但我觉得这个题目表明了、点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中国的文化它就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我们经常地把知识放在第一位,我年轻的时候也非常地重视知识,因为当时有个口号,是“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位欧洲的哲学家提出来的口号。我上中学的时候有那么一个杂志,这个杂志的名字就是“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当年就是掌握知识,觉得有了知识以后我们就有了力量了。但是经过人生的历练,我从当初二十多岁,或者不到二十岁,直到五十岁以后,才明白这个“知识就是力量”不太恰当,是有问题的。我慢慢地体悟到,这个真正有没有力量,是看你有没有智慧,而不是知识。

   汶川大地震到今天已经快有十年了,地震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有一个报社来采访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就明确地提到了,我就说今天我一定要明确地提出一个政治口号,什么口号呢?就是“智慧才是力量”。那采访的人就问了,这个智慧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智慧是力量,那么知识就不是力量了吗?我就讲啊,智慧和知识的区别就在于一动一静。知识是静态的,智慧是动态的,知识是对某一个事物的认识,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但是它是一个静态的,是一种描述性的,我们可以对它作出一个精确的定量、定性的分析,是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那知识本身没有可能,那凭什么?凭我们掌握和运用这个知识的能力,这个就是动态的了。知识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它呈现的是一个静态的状态,所以就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知识的变化,发现在不同的场合下面,知识的运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说智慧是一种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根本的是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这才叫做智慧,否则的话你学了一大堆的知识,不懂得去运用,那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呢?能产生什么力量呢?什么力量也产生不了。只有掌握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特别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后,这个知识才能发挥它的力量、发挥它的作用。那么这种发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智慧。

   我不知道跟大家说清楚了没有,这刚才讲的是我的一个体会。所以我说我们不要再一天到晚被这个“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种说法所困惑住。如果你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了一大堆知识,而知识它都是局部的,不是全局的,所以常常也会在这个情况下这样讲,在那个情况下那样讲,结果是弄得自己反而是越来越困惑,想的怎么一会儿这样讲,一会儿那样讲。这个其实我们从历史上处处都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就一种知识来讲,如果是针对某一种物质现象来讲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可能是有相对的固定性,可如果我们要针对某一种人事问题来讲,那么这种知识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变动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人事的问题它是变动不已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所以我们讲很多问题都要有针对性,我想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如果没有针对性,那讲它干嘛呢,但是有了针对性,它就会变动、变化。比如说我们在佛教里面经常会讲一个问题,就是说佛法呀都是对机说法,什么叫对机说法呢?这个“机”是什么呢?这个“机”在过去的中国包含两个意义,一个是时机,一个是根机。不同的时候讲就是不同的时机了,不同的场合讲也是不同的时机了;对不同的人呢,就是不同的根机,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可能就比较死板一些,有的人他是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是那样的问题,那你不能够千篇一律地来讲了,否则讲了也是白讲,你一定要针对他的问题,针对他的悟性,针对一个什么样的场合来讲。比如说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个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脑子中看到的问题他都放不下,那么这个时候从佛教上来讲我们要给他讲什么呢?就是要想办法让他放下呀,不然他老是放不下,多痛苦啊,老是惦记这个惦记那个,老是放不下,老是有分别地看问题,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得到了就高兴失去了就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你给他讲什么呢?你就得给他讲啊,让他看清楚,任何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不是永恒的,你那么执着干什么呢?你生不带来死能带走吗?要看开一点,放下呀,那他不就精神愉快一点了嘛。可是那个人呢,看问题都很消极,什么也不管它,活一天算一天,看什么都是假的,所以就不去努力了,这个时候你就得给他讲什么呢?就得讲你活在一个现实生活中间呢,要珍惜每时每刻呀,对不对,机缘难得啊,人生相逢多不容易啊,你要珍惜这个友情啊,对不对,一家人在一起,这个是千年才修得的,一定要珍惜啊。你看看,不同的人你给他讲肯定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个人他听了我前面给他讲的这一套,又听了我后面给他讲的这一套,结果他没有这种智慧,那就会有问题了,会问你怎么一会这样说你一会儿那样说,你一会儿让人家要放下,一会又让人家认真对待,结果越学越困惑。所以我们掌握知识,不是去掌握它的静止的、不变的,恰恰是要能去分辨,能够去懂得这是针对什么问题来讲的,他要这样讲,针对什么问题他要那样讲,拥有这样一种分辨的能力,这就是智慧。我们今天特别需要这样一种智慧,因为我们今天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今天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我们给此定下性了,给彼定下性了,于是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好像彼此可以毫无关系的。其实呢,在现实生活中间,在这样的情况下面,这个是此,那个是彼,在那样的情况下面,彼就变成此了,此就变成彼了,就是因为它是不固定的。现在我坐在这里,我说我前面是大家,我的背面是个屏幕,可是对大家来讲呢,大家的前面是我,背后是那面了,所以一切相反的东西实际上是相对的,前后左右上下,都是相对的,你不能够用一个机械的、静止的视角来看问题,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可是我们现在很习惯给彼此都做了确定的定性,那就更改变不了了,可是事实上呢?我们看到的现实呢?没有此哪儿来的彼呀!此就是相对于彼来讲才是此啊,讲它是彼是相对于这个来讲它是彼啊,所以彼此是不能分离的,没有此就没有彼,没有彼就没有此,彼此是相互倚赖的。我还要跟你讲,此种还有彼呢,彼中也还有此呢,这个就不太好理解,怎么定性呢?没法定性嘛。而且这还不够,我还要跟你说,不仅此种有彼,彼中有此,而且一变动起来,此会变成彼的,彼会变成此的,那你就更不能理解了,都已经定了性了怎么还会变呢。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让彼此的定性、分离、对立给拘束住了,这就是知识的结构,但是我们的智慧要告诉我们此和彼是分不开的,此种有彼,彼中有此,此可以变成彼的,彼也可以变成此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一件事情,没有一个事物是不会变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动着,因此我们想问题就不能够用一种静止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它,一定要注意一个变动的思维,或者说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我们经常也讲,要是非分明啊、善恶分明啊,这对不对呢?当然对啊。可是是和非、善和恶分得开吗?分不开的。是里面也有非啊,非里面也有是啊,善里面也有恶,恶里面也有善啊。经常呢,我说这样的话,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理解,有人生经历的人比较好理解,因为年轻人受的教育就是是非分明的,善恶分明的,彼此分明的,所以他就不能理解,觉得我这样讲是在做文字游戏,语言游戏,或者再严重一点,觉得我是在搞诡辩么,他就理解不了,但是我还是要跟大家说。所以我刚才讲的后面一种,此不能离开彼,彼不能离开此,此种有彼,彼中有此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人思维的根本特点,就是说中国人有这样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过去我们在讲到中国文化的时候,因为我是搞哲学的,特别是我们在讲到中国哲学的时候,过去我们讲到这里,不给它套一个诡辩的帽子就不错了,就算我们肯定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要给它加一个限制词,什么限制词呢?叫朴素的辩证法,就说它不够科学,现在我们要讲科学的辩证法。这个是朴素的辩证法,为什么说是朴素的辩证法呢?因为我们是通过直觉的、直觉的经验体会出来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就是这样啊,就是这样的事情,所以我就会说这是一种直觉的、直观的,不是科学的,给人感觉好像不太理性,不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发掘出来的。因为我们现在讲科学这个词,现在强调它是一种理性的产物,是理性的、逻辑的、推理的、分析的方法然后通过定量、定性的检验,然后又可以返回去验证的,又可以普遍适用的,这才是科学,其他的就不科学。今天的经验告诉我们,坏人不是绝对的坏,坏人里面也有好人,好人也不是绝对的好,好人也是有缺点的,是不是?所以我们说经验这个东西嘛,它就不能像前面说的那样。所以我们传统中非常重视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把它贬低为朴素的辩证法,也不是那么推崇它,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丢掉它,丢掉了它我们可以说也就丢掉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我觉得是有非常高的智慧的,中国文化是非常高的一种智慧的文化,它不是把事物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更多地看到事物之间相互的关联,整个世界是个整体,世界中间的每个部分都是在相互关联的,而且这个每个部分里面,它永远是包含着这个整体,并不是孤立的。

大家如果觉得不好理解,我给大家讲个最简单的,大家在生活中都会碰到的,我们现在大街上有没有足疗店?是有的,那你说大家去烫个脚有什么用啊,脚不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吗?那为什么还要烫脚呢?因为我们足底包含着我们全身的信息,我们全身的信息在足底上面都可以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泡脚就可以把我们身体中的各个部分都调理到。我们有没有看到过我们有的医院里面给你手诊的?有吧?这也说明可以从这个手上面看到你全身的信息的,手不就是一部分嘛?但是我们通过手掌可以看到你身上的整体的信息的。我们有没有听说过耳诊的?也有吧?所以通过耳朵这个部位也是可以看到你全身的整体的信息的。你哪里不舒服了我们拿个绿豆给你摁在哪儿,然后给你拿个胶布粘上,它就慢慢慢慢调理你的内脏了,你的身体慢慢就好了。所以我们从一个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脚底,我们的手掌,我们的一个小耳朵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它可以体现出一个整体的信息来,包含着你整体的信息,所以你怎么能够把它割裂开来呢?所以我经常在讲,我们现在科学很发达,把人搞得四分五裂,人的肉体是四分五裂的,你到医院去你知道挂什么科吗?你得看半天的。就是看个脑子的病还得分脑外科脑内科呢,搞的四分五裂。其实你有时候脑子的问题不一定是脑子本身的问题,可能是其他的地方出了毛病影响了脑子的功能。你心脏感觉到心慌的话它一定是心脏不了问题吗?那也不一定,可能是别的地方的问题,就因为人是一个整体。现在研究说中医有个特点,说它的疗法是X疗法,这个X疗法我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交叉疗法,就是左病右治,上病下治,因为它是关联的,所以这个X疗法就是整体疗法,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你左边出了问题可能要到右边去找找看,右边出了问题可能要到左边去找找看,上面出了问题要去看看下面,下面出了问题要去看看上面,当然这是一种描述,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也不一定完全是这样,但是说明了人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想像这些最通常的,比如说你是一个中医,病人告诉你他哪里哪里不舒服,那你得去找他这个病的性质,这在中医里面叫做四诊八纲。它是一个全面的判断,通过望闻问切这四诊,来判断你这个病大致的部位在什么地方,然后再通过八纲,也就是寒、暑、表、里、虚、实、阴、阳来给你这个病定个性,看你是虚火上升呢还是实火上升呢,比如说你上火,你热会上火,吃的太饱也会上火,那么实火就要泄,虚火就要补,所以它有一个定位、定性的过程。它不是你说今天我头疼,那好,去做一个脑电图我看看,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这个知识的掌握,如果你僵化了的话那它就只是一种知识,你具备这个知识也好那个知识也好,你不会运用的话知识本身是不会告诉你这是个什么状况的,所以更需要你去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这个就是智慧,我认为这个就叫做智慧。所以我说中国文化根本的特征就是它是一种智慧学,不是一种知识学,这个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中国人的智慧,我在这自我吹嘘一下,那是世界第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9033.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