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佛教伦理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有助推作用
佛教是伦理色彩极为浓郁的宗教,中国佛教伦理学说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中国佛教伦理学说内涵有3个层次:一是论述以人类为重点的、包括其他动物的广大众生的生命伦理;二是论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三是论述众生与外部环境关系问题的环境伦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论述佛教生命伦理和社会伦理,只在适当地方附带提及佛教环境伦理。以下依据中国佛教伦理学说的内在结构,有重点地依次分8个方面展开论述。
哲学基础——佛教伦理本源性思想
佛教伦理产生的根源,或者说形成的依据是什么?回答是佛教的宇宙人生实相论。“实相”是指事物真实、不变的性质,是本源的最高的真理。同时,在佛教的理论架构中,佛教的宇宙人生实相论又是与缘起论分不开的。缘起的“缘”是指原因或条件,缘起是讲缘的功用,其意义是指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都是互为因果关系而存在的。缘起是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从缘起现象上见到真实意义、价值就是实相。佛教实相论是通过缘起论来阐明的。佛教伦理关于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以及佛教徒的伦理道德实践,就是以实相论,也就是以缘起论为基本哲学思想基础的。
佛教缘起论的特点在于说明因果关系,它的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缘起理论称为“业感缘起”说。“业”,指人的行为,“业感”是以在道德方面有责任的善恶行为原因,而召感苦乐的果报。“业感缘起”说,就是以众生的业力为原因,感召宇宙人生的种种变化辗转相续、互为因果的学说。业感缘起说侧重于将众生的行为的作用、结果,作为人生种种转变和世界种种现象变化的根本原因,内涵丰富,推动了佛教伦理道德学说的展开,其重点包括人生现象的分析、生命流转的论述、根本法则的论证、道德情感的形成、行为准则的确定等,构成佛教伦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人生现象——“十二因缘”说
佛教“业感缘起”就当前的人生现象,按逻辑次序分析为12部分,而立“十二有支”,“有”是指生存事实,“支”是“有”的各别部分。“十二有支”也称“十二因生”、“十二因缘”。“十二有支”说就是“十二因缘”说。
佛教提出人生现象的12个因果关系条目是:1、“无明”,即无知的状态;2、“行”,潜在的意志活动;3、“识”,认识作用;4、“名色”,“名”是名称、精神、心,“色”是形态、物质、身;5、“六入”(“六处”),眼、耳、鼻、舌、身、意6种认识机能;6、“触”,感官对外界的接触;7、“受”,感受;8、“爱”,盲目的渴爱;9、“取”,执著;10、“有”,生命存在;11、“生”,出生;12、“老死”,衰老、死亡。《长阿含经》(卷1)云:“众生可愍,常处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论述人生是由12个因果条件构成的系列,阐明人生是无限痛苦的过程和造成痛苦的根源,揭示人生的无常性和无我(我,主宰)性。十二因缘缘起包括来与去两个方面。“来”是指“苦”的产生,如由无明即无知而发生的行为,是产生苦的总根源。再是爱,即爱欲、贪欲,因不易得到满足,就会无限地去追求,这就必然产生痛苦,从而不断在生死中流转,这也叫做对十二有支的顺观。“去”是指还灭即趋向涅槃理想境界。这是对十二有支的逆观,从老死开始推演,老死是结果,生是原因,进而推演出生时由于有即生命存在,继续推演,行和无明是最后根源,如此若能明白人生流转痛苦的原因,进而消除这些原因,就能断灭烦恼,得到解脱,远离生死,转入还灭即涅槃的境界。
十二因缘缘起又可分为两个因果过程。第一个因果过程的因支是“无明”和“行”,果支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第二个因果过程的因支是“爱”、“取”、“有”,果支则是“生”和“老死”。人生现象是依此循环无端的流转轮回,并非直线式的因果终结。
应当说,十二因缘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从人生的过程看人生现象确有不同部分,不同现象之间也确有彼此的联系,从彼此联系中也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从人生现象的因果关系中找出说明人生的关键问题,指出无明、行和爱、取导致人生痛苦的作用,人要求得解脱,必须从消除无明、行、爱、取这些产生痛苦的根源着手。这是十二因缘说对解决人生问题的有益启示,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原则。
生命流转——“六道轮回”说
佛教在分析人生过程和现象的基础上,又同轮回联系起来讲众生生命的变化问题,认为众生行为的“业力”有善、恶、好、坏的区别,由此众生生命现象也有升、沉、高、下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生命不是仅此一生,也不止一种形态。自无始时以来,众生每一世(生)会以不同的具体生命形态存在,一直在六道的生命形态间变换,此称为流转。这种流转犹如转轮,故称“轮回”。“六道”具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6种由低到高的境地。其中,饿鬼是指无饮无食、极端痛苦的鬼,不是一般所谓人死变鬼的鬼。阿修罗,好斗的恶神。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是由恶业所召引得的境地,称“三恶道”,而阿修罗、人、天是由善业所召引得的境地,称“三善道”。众生所处具体生命境地的不同,由行为善恶的程度决定,可见佛教轮回说具有鲜明的戒恶劝善的道德功能。
佛教轮回说的本意和本质,在于阐扬道德的责任感。首先要觉悟人生的可贵,人生绝非一死可以了之,不可虚度年华,要对自身的将来负责。其次,己与他生存相依,互生影响,个人行为应对他人、全体负责,要承受未来业力的报应。再次,自身也受他人的影响,过去人的作为影响当前人生,当前人们的所作所为又将影响未来,应当继续前人的业绩不断迈进。佛教认为,责任在己,六道轮回境地,既非神的主宰作用,也非他力造成,而是自己作业造成的。佛教还强调,在轮回面前众生平等,每个众生都掌握自己的命运,行恶就将堕落下降,从善就能向上提升,即使是在地狱者也同样有上升的可能和机会。这与基督教所讲的,在审判之后入地狱者永在地狱,是不同的。
佛教轮回学说具有深沉的警世意义。它强调六道轮回是众生的痛苦,其间地狱、饿鬼更是苦不堪言,从而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畏惧感。佛教也强调只要改恶从善,就有上升的希望。众生通过佛教道德修持实践,就能逐步提升,并超越轮回,进入解脱境界。解脱境界有4个层次:声闻(通过闻得佛的教诲之声而得觉悟者)、缘觉(凭自力而获得觉悟者)、菩萨(既自觉又觉他者)、佛(自觉、觉他又觉行圆满者)。进入解脱境界,也就超脱痛苦、超越生死,由“凡”(六道称“六凡”)转“圣”(四解脱境界也称“四圣”)。佛教轮回说既为人带来恐惧,也为人带来希望,对人们改恶从善的道德自觉有着重大启迪意义。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一段往事。记得是1987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聘请梁漱溟先生(1893年—1988年)为研究员,梁先生在会上有个发言,他说自己前生是个禅宗和尚。也就是说,梁先生是和尚轮回转生。对于轮回说,一般多视之为迷信,看来问题还相当复杂,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根本法则——“三世因果”说
佛教在缘起论的思想基础上,重视因果规律的探讨,并配合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38)的业报法则,认为“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未作业因,则不会得相应的结果,并据此提出“三世因果”说,认为现世当下的处境是前世和今生造业的果报,而今世的行为也必影响来世的报应。“三世因果”说被认为是支配人生的根本法则,也是佛教伦理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业分为身、口、意三业,即身体的行为、口的言说、意识的思维。业的价值性质,为善、恶、无记三类,无记是不能记为善,也不能记为恶,价值中立。善恶是佛教的最根本理念。佛教的善恶有宗教义和道德义之别。凡依照佛法,有利于解脱的,都是善,反之是恶。我们这里所讲的“业”的善恶性质,是指道德,即以维护人伦秩序的行为为善,以破坏人伦秩序的行为为恶。业又可分为“别业”和“共业”两类,别业是众生各自的个性化的业因,共业是众生共通而造的业因。这两类业因带来不同的果报,别业造成的是众生个体生命的直接果报,称为“正报”。共业造成的是众生所依止的生活环境和外部条件,称为“依报”。共业依报论是佛教环境伦理的基础学说。
佛教认为,善恶因果报应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严格说,乐果必生于善因,苦果必生于恶因,但不能说善因必得乐果,恶因必得苦果。为什么?因为善因恶因只是感引乐果苦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完整条件,善因、恶因要感得乐果、苦果,还需有辅助条件,需有助缘。就如稻种,必须有土壤、水、阳光等条件,才能发芽、长苗、成熟,获得稻谷收成,否则,只有稻种是不会有稻谷收获的。由此,报应的时间,有的可能较短,有的则需相当长的时间。人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报应则有现报、生报和后报三报。佛教三世因果说把众生生命自然律和行为道德律统一起来,把众生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把众生的现状和希望贯通起来,成为佛教信徒生命哲学的根本原理,构成佛教核心价值理念。三世因果思想是广大佛教信徒崇高的、内在的精神信仰,对佛教的宗教修持实践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书》中说:“佛教说的‘业’和‘报’”是“宇宙间唯一真理”,又说:“我笃信佛教,就在此点,七千卷《大藏经》也只说明这点道理”。梁启超的话抓住了佛教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深刻的论断。
道德情感——“慈悲”、“报恩”说
宗教道德行为的动因,既源于理性、信念,也源于情感、情愫。佛教关于人生现象、生命真相及其法则的学说,指导了广大信徒的道德修持,佛教徒在修持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真情,反过来也促使自身道德修持的不断进步。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共同维护、推动道德实践不断前进。佛教道德情感,主要有慈悲心、报恩心和四无量心等。
慈悲心。佛教认为人和其他众生是一体的,因无始轮回以来,每一众生经过无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与其他众生不断互换角色,一切众生都共存相依,同感相应。如上已提到,众生与一切非生命的存在,即众生与环境也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由此产生对众生的深切关怀,要把快乐给众生(慈),要拔除众生的痛苦(悲),要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佛教还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悲意思如上所说,“喜”是要见他人快乐而随喜,“舍”是内心保持平衡而无所偏执。
报恩心。佛教提倡“知恩报恩”的道德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思,二众生恩,三国土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帮助之恩,国土的安居之恩以及佛法僧三宝的教导之恩,都要给予回报。
慈悲、报恩的心理、情感,提供了佛教道德修持实践的内在动力,在佛教伦理体系中有重要意义。
行为准则——五戒、十善和四摄、六度
人生价值理想追求,最终要落实到道德实践上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佛教就是止恶行善,心意清净的宗教。为此,佛教制定若干戒律,提出止恶行善的项目和方法,作为广大佛教信徒的行为准则,重要的有: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杀生视所杀对象而有大杀和小杀之分,如杀善道众生是大杀,杀其他生命是小杀。杀还有故意杀和非故意杀的区别。(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