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超:开辟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58 次 更新时间:2022-11-15 19:55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马振超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这条道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契合新的时代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要求,彰显鲜明中国特色,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安全保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局面:

十年来,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从决定设立到正式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中共中央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标志国家安全体系主体框架初步构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颁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2020年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构建及运行……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十年来,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14年11月《反间谍法》颁布实施;2015年7月《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2016年1月《反恐怖主义法》实施;2016年4月《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颁布,2017年1月1日起实施;2016年11月7日《网络安全法》颁布,2017年6月1日起实施;2017年6月《国家情报法》颁布实施;2017年12月6日《反间谍法实施细则》发布……国家安全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

十年来,国家安全方略谋划已经确立。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并指出,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总体布局和规划的不断完善。

十年来,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持续推进。2015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第七十六条: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018年4月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随着每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逐渐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开创中国国家安全新局面的一系列总体布局中,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环境促使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形成和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局势,导致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发生巨大变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事作说明时强调,国家安全领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国家安全问题成为与国家发展同样重要的问题。重视国家安全,提出国家安全新理念,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宣示了我国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工作进入新时代。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安全不同方面的问题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并为国家安全学构建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2016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2017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作出进一步的明确阐述:“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并指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

十年来,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不仅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和升华,而且成为十年来国家安全话语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话语的凸显与学术研究勃兴,为国家安全学科的应运而生提供了学术资源和理论基础。

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呼唤国家安全学科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具有丰富内容,涵盖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诸多方面、诸多问题,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家安全中人的安全,即国民安全,都是国家安全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是一切国家安全保障活动和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提出更大的挑战。

十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妥善化解一系列风险挑战,充分彰显出国家安全治理的成效和能力。同时,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期,更是充满挑战的风险期。防范化解各种风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更加需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指导。

国家安全话语的凸显、国家安全学术研究的勃兴呼唤和催化国家安全学科的“诞生”。

2018年4月9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国家安全专业人才培养。”2020年12月30日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明确:“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

国家安全学科的“应运而生”实现了学术界二十多年来的“夙愿”。

国家安全学的设置和构建,不仅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学术基础,而且为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进行国家安全治理提供学理支撑,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障的现实需求。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进入专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0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