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程美东: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更新时间:2022-11-09 08:41:03
作者: 程美东 (进入专栏)  

   4.学科知识基础有待整合、明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历史学有历史哲学、史学史、古今中外的通史和专门史以及方法论,哲学有逻辑、哲学史、宗教学、种种具体哲学。这些基础知识很容易使得经过这门科学学习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才,无论有用与否,它的知识性是不可否认的,它的专业独特性是明眼人很容易发现的。在这方面,就全国来说,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得还不够好,我们还缺乏独立的系统的知识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的专业性还不够明显。所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要在整合本学科的知识基础上下功夫,努力使得这门学科具有吸引社会、服务社会的知识基础。

  

   如果这个学科确立一套内容丰富、别具特色的知识基础, 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该专业的毕业生的毕业分配也就不会成为主要问题(就是在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也不比文史哲专业的差[⑨],其为人们所冷视是市场经济下人文科学整体失落的大环境所决定,其要害问题不是就业率问题,而是科学性问题)。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主要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对其存在合理性的质疑。虽然从目前国际通用的学科分类法来看,设立这样的学科似乎有点不合逻辑。但这符合中国传统的治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比如,中国是个史学传统浓厚的国度,但在19世纪以前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史学分科;中国的古代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却同样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中国古代史学、哲学思想的价值。还有,著名的红学研究,也没有谁否认它的学术意义,虽然它在目前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学科,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地都把它视为与学科差不多的学术概念。这个红学研究涉及很多学科——美学、文学、医学、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涉及的领域越多,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价值越大。易学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设立这个学科是中国传统的以问题意识为中心的学术理念的反映,有它的合理性的方面。只要我们的研究深入、全面,既有学理性,又体现时代性,那么,这个学科就既能在学界站得住脚,又能对政府、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具有重复的内容,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做得有特色、有优势、有针对性,它就一定具有生命力。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后,它们的信仰和研究的对象不都是上帝吗?不都以《圣经》为基本的研究文本吗?它们的这种重复反而促进了基督教的繁荣发展。

  

   二、政治性与学术性共生:马克思主义学科前进的双轨路径

  

   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鲜明特征,离开了政治性这门学科就没有独立的必要性了。这个政治性的最大要求就是要为近现代中国的革命的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要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如果我们不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而是仅仅考虑利用学科做一些个人的爱好工作,那从根本上就搞错了研究的大方向。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中央为何要设立这个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扬弃使人感到了困惑,一些人以为我们改革的一套做法都是西方的主流理论指导的结果,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有效性;一些人借口对改革开放进行纠偏,以为我们背弃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产生了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二要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三要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理论工具,所以这个学科既不是单纯的人文学科,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学科,而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俱强的学科。这个性质就决定了它的功能不是单一性的。首先,它需要解决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整合问题;其次,它需要提供历史发展合理性解释的理论支持;第三,它需要承担现实变革所需的方针政策创造的责任;第四,它承担着向所有的社会管理者提供思想方法论的任务;第五,它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聚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强大的理论研究和教学队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准备优厚的人才基础。

  

   当然,强调政治性不是说要完全按照中央的指示办、完全跟着政府脚步走,决不是仅仅上面说啥我们就研究啥、上面让我们研究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也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强调我们的主流研究的取向要注意从意识形态上、从历史现实的合法性上、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所从事的学问不是一般的供自我把玩、自我欣赏的艺术,而是要考虑到人类、国家、社会发展大局的大学问,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问。我们所注重的政治性不是简单的诠释学,不是仅仅像经院哲学似的先有既成的观念再有具体的论证,我们注重政治性是要注意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强调政治性是为了避免空谈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是现实性很强的学问,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离开了现实的政治性来谈马克思主义,似乎具有学理的意义,但这完全可以是个人的行为,用不着政府的兴师动众。

  

   强调政治性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正确定位。毫无疑问,在外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流派,是西方思潮的一种,何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学科去加以研究呢?如果不是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看待,我们就无法认识到其必要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不是简单的一种思想流派,它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是中国人民认知世界的一种科学工具,是亿万人民投身其中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对于这样的一种思想流派当然已经不仅仅是个别个体学者研究的责任,因为个体的研究某种思想流派重在把过去的思想弄明白。而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却不是这样,我们不仅要把她过去的真实内容搞明白,我们更要把她的思想脉络在中国的实践中延续下去,这就发生了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实践其思想理论的问题。这样的思想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因为涉及国家的性质、社会的结构、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

  

   强调政治性是为了给置身这门学科研究的人们指明正确的研究取向。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钻进故纸堆去寻找绝对的真实——虽然这是必要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现实政治发展提供各种答案,我们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进行勇敢的探索。

  

   如果说政治性是这门学科的目的和方向,那么学术性就是其基础。任何一种学科离开了学术性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它丧失了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精神——“求真”。没有了学术,这门学科所面临的自然是死亡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它必须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共同遵循的的学术规范,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这方面它不可能有任何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权利,如果说有,那就是它的研究需要更加严格、更加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至少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有解剖、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勇气。我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简单的偶像去崇拜,我们既然把它视为一种科学,就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它,要研究它的文本,要研究它的具体观点、尤其是要注意研究具体的理论观点提出的时代条件、地理条件,要考虑到影响那些特定理论观点产生的时空范围,要把握其真正的精神所在。要注意从心理、生理、个性、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其思想的来龙去脉,要以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之,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视域来考察其价值。总之,既然我们是研究者,我们就是主体,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客体,我们绝不可以像基督徒面对《圣经》那样只有顶礼膜拜的义务,而无理性省察的科学勇气。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小学问,而是一种大学问。马克思主义研究了人类发展历史,探索了人类发展规律,致力于消除剥削压迫,为人类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何等的大学问!马克思主义吸引着全世界数十亿人口为了摆脱苦难的现状、实现美好的生存状态而驱驰疆场、横流热血、锐意改革,马克思主义震慑着19世纪中期以来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多少少地反省自检、改弦易辙,从而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这百多年间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现象的扭转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这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又是何等的真学问!对于这种具有关于人类长远发展战略、直接现实性的大学问,我们不能满足于了解是什么,我们更多地要着眼于为什么、创造什么。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不行的。只有时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指导,我们才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创造马克思主义。

  

   要有博采众长的气度和胸怀。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都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都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更不能仗势欺人、狐假虎威,而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征服别人,无论是文本马克思、回归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方法和视角,甚至哪怕是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个体研究者都要以学术研究的谦逊态度来包容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之外的知识、思想我们也要加以积极的研究和汲取,而不能画地为牢、唯我独尊。须知,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中国国家的指导思想,它的内容就必然是开放的,就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科才能在学术上站得住脚跟。

  

   要能给其他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提供学术资源。我们要经常想一想,我们究竟能给别的学科提供何种学术资源?我们究竟能给社会实践提供何种借鉴?这是检验本学科存在价值的根本性标准。假如我们的学科既不能够给其他学科提供思想、知识的借鉴,也不能够给政府决策、社会实践提供思想资源和知识资源,那么这个学科存在的社会基础就自然缺失,它存在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三、时代性、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生存发展之道

  

政治性和学术性并举是马克思主义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两只脚,离开了这其中的任何一只脚,这个学科和这个学院都无法得到顺利的发展。在坚持这两者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要紧锣密鼓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我们不能指望像其他基础学科那样天天读经典著作、做好基础研究后自然地流淌出一种思想。诚然,这种工作是必须的,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基础,但是,决不能指望慢慢地读完全部马列经典著作,然后再慢慢地消化、理解后才能对于实践提出意见和看法。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绝不可能等你把全部书籍都读完了、所有理论问题都研究透了才它才从地上爬起来等待你指引方向,实践在呼唤着理论,理论如果止步不前只能被它所抛弃。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用以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基本原理,在这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基础,比起毛泽东当年探寻中国革命道路时也不知要多多少倍了,比起邓小平当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要多得多。十年内战时期毛泽东同志读过多少马列著作?读过一点,也主要是列宁的著作。(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37861.html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