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新时代礼仪制度彰显中国政治文明风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5 次 更新时间:2022-11-03 22:16

进入专题: 礼仪制度   政治文明  

张树华 (进入专栏)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与10年前十八大闭幕后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十九大后集体奔赴上海参观党的一大会址一样,新一届党的最高领导集体鲜明展示了理想传承和战略方向,形成了独特、独到的中国式政治宣示、政治仪式。

大国有大国的形象,大党有大党的样子。政治典礼、政治仪式往往能够表现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礼乐文明的理想模式,为礼、乐、政、刑相辅相成。习总书记强调,古代中国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思想对今天治国理政仍有重要启示。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礼仪制度建设,强调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法安天下,礼正行仪,德润人心。中国之治蕴含着“法—礼—德”三元有机有效的治理结构和社会体系,法治、礼治、德治同频共振,相融相济,扬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健全国家礼仪制度,有助于充分展现中华礼仪之邦博大、厚重的文明积淀和历史底蕴,有助于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礼仪制度建设,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极富中华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体系。新时代荣典礼仪制度的建构与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治理现代化能力的重要元素。包括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在内的国家荣典礼仪制度日趋完善,愈发彰显中国之制的大国风范、充分展现中国之治的时代风采。

一是典礼体系日臻健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以纪念庆典活动、宣誓就职仪式、功勋荣誉颁授仪式、阅兵仪式、外事礼仪、治丧哀悼等典礼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体系,既延续了“吉凶军宾嘉”传统五礼的主要内容,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予以丰富和完善。

二是典礼规制日益完善。不同类型、规模和时间节点举办的典礼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梯次鲜明且易于操作的规制。一方面,纪念庆典类、宣誓就职类、功勋荣誉颁授类、阅兵军事类、外交类、治丧哀悼类等典礼流程、组织规范逐步建立,部分典礼制度的设立、组织、运作还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另一方面,同一典礼也根据背景、时间、地点以及目标效能、意义导向等制定了不同的规制。

三是典礼组织日渐成熟。近年来,我国大事多、喜事多,典礼举办经验越来越丰富,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逐步健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盛大典礼,党中央都成立了庆祝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庆祝大会、功勋荣誉表彰、文艺演出等专项工作小组。

近年来,在功勋荣誉表彰领域,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导,根据荣誉层级,构建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友谊勋章”颁授仪式、“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党中央和国务院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以及国家级表彰奖励、省部级表彰奖励奖章颁发仪式等,形成体系完备、层次分明、流程规范的荣誉典礼制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是典礼制度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以法律形式设立烈士纪念日,为开展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提供法律保障;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有关方面分别制定党内、国家、军队3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在此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又如宪法宣誓制度,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出修订);2016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通过了《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礼仪之邦的时代之礼,以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振奋了精神、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新时代党和国家统一的荣典礼仪制度展现了中国之治的人民性、自主性,彰显出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风采,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并为应对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进入 张树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礼仪制度   政治文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68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环球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