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铭:印刷媒介的建构与影响
第二,技术进步。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纸的轻柔便携、价格低廉,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字纸,把中国造纸术发明的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方法进行了革新,开创了捣浆造纸时期。一是“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解决了造纸原料问题;二是发明了石臼“舂纸”的捣浆造纸法,标志着蔡侯纸进入批量性的社会化生产,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据考证,到12世纪中国发明的纸张已经由阿拉伯人带到意大利和西班牙,此后法国、德国、瑞士、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陆续掌握了造纸术。姜亮夫先生认为,纸是从敦煌经吐鲁番,过撒马尔罕,再经波斯传入欧洲的。欧洲制造的首批纸张出现在12世纪的西班牙及13世纪末的意大利。“但在引入欧洲三个世纪之后,欧洲人依然不知道中国人早已开始使用造纸术。”由于纸的广泛应用,刺激了印刷术的进步,为古登堡的发明提供了绝佳的承印载体。
13世纪末,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现存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欧洲木刻版宗教画是印刷于1423年的“圣克里斯托夫及耶稣像”,图的左下角出现了来自中国的水车。从技术发展进程看,15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的“印刷术世纪”,书籍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在“古登堡活字印刷术”诞生的前后,欧洲各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都有类似的探索。技术源于人类生存和进化的需要,并不一定都出自同一渊源,直线式地前后传承。也并不意味着,先发现的就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感与技术上的先进性。正如威尔?杜兰所说,即使没有古登堡,活字印刷术也会由别人发明,因为“这是由于时代需要所促成”的。
第三,个人素养。古登堡出生于德国美因茨一个铸币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掌握了一些金匠技术。古登堡在埃尔福特大学求学期间,受益于“奥卡姆的刺刀”影响,形成了化繁就简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也为他以后的实验创新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后,古登堡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开启了自己的生意,后到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游历考察。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秘密实验三种技术工艺:宝石的磨光法、“朝圣镜”的量产法以及与印刷有关的工艺实验。但不同于同行的是,古登堡采用了机械方法进行量产,加上分工式的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品质。这更像是一个创新观念,走向专利模型的锤炼过程。
德国学者克劳斯─吕迪格?马伊在深入研究15世纪大量信件以及古登堡传记等作品之后,认为古登堡在埃尔福特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发明印刷术的重要前提:第一,将纸张用作存储载体;第二,与字体和字母打交道;第三,在技术方面参与制作书籍;第四,了解分工式生产;第五,了解销售市场;第六,了解书籍贸易的组织结构;第七,掌握拉丁语;第八,通过学习奥卡姆的哲学和现代路线掌握了必要的思想前提。用机械方式取代手工作业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鼓舞并引导他人的能力。古登堡不是躲进阁楼苦思冥想搞发明的独行侠,他热衷于建立印刷工场和创建团队,召集经验丰富的金匠汉斯?内丁制造阴阳模具、车工康拉德?萨斯帕赫制造压床和印刷机、彼得?舍费尔负责版面设计和排字技术,并培养开模工、铸造工、排字工和印刷师。他找到约翰内斯?福斯特等投资人合作,既分担生产成本也共享销售盈利。古登堡集工艺、技术、发明和投资人的身份于一身,逐一解决了难题,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发明。引领古登堡走向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向导,是他对机械的兴趣和设计分工流程的能力,还有将机械工具用于工业化复制生产的梦想。正是因为古登堡具有这样的个人素养,才使他的发明更具机械效率和商业价值,最容易被世俗社会接受,并很快在欧洲得到推广。
(二)印刷书“普遍于全欧”
1452年古登堡用活字排印了《四十二行圣经》,这是“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标志。古登堡把这个作品视为所有书籍的原型,因此在艺术结构、纹饰、版面规格、字体、排版和插图上树立了象征所有书籍的真正尺度标准。这套圣经每版两页,双面印刷,共1,282页,需要290个阴模,7,800个活字的储备。因每页两栏,每栏均为42行,故名《四十二行圣经》。版面四周有用木版刻印的花草图案,被誉为集木版与活字印刷技术于一体的珍本。《四十二行圣经》甫一诞生,便沸腾了整个莱茵河谷,很快预售告罄。但回款缓慢,导致资金链断裂,古登堡陷入官司。最终法庭判决古登堡败诉,其印刷工场、设备连同工匠都判给了投资人福斯特。福斯特与舍费尔重铸字模、改良工序、双色印制了《美因茨圣咏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古登堡活字印刷术”。15世纪60年代福斯特的印刷工场在战火中被毁,印刷工匠流落到德国各地,并将古登堡的发明传播到了欧洲各地。
1476年卡克斯顿将印刷技术引入英国,因此他被称为英国的“图书印刷出版业之父”。他用英语代替拉丁语印刷出版书籍,对英语的拼写形式、词汇和文体进行了一定规范,伦敦方言逐渐压倒其他方言而成为英国的“标准英语”。“通过印刷术这个中介,以标准英语印刷的各种政令和法案能够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全国,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加强了民众的民族身份认同。”在卡克斯顿印刷的74部英语书籍中,其中22部是他本人翻译,有不少著作的前言或后记是他撰写的。1481年印刷的《塞勒姆礼拜书》中附了一张印刷广告,推销根据索尔兹伯里所用历法编印的历书,开风气之先。“截至1480年,西欧各地拥有印刷机的城镇,超过110个;其中意大利约占了50个,德国约20个,瑞士5个,波西米亚2个,法国9个,荷兰8个,比利时5个,西班牙8个,波兰1个,英格兰4个。从那时起,印刷书的使用,才算的上是‘普遍于全欧’。”
16世纪德国的印刷机因坚固性不够,很快被里昂、佛莱芒生产的印刷机取代。当时一套印刷机的工作,由两个排字工、一个校对者、两个印刷机操作工和一个专司杂务的学徒共同承担。每天印刷机操作工工作12~16小时,能够印刷2,500~3,500张纸(单面),平均每张纸所用时间为15~20秒。整个16世纪,欧洲共印制出版图书约20万种、近2亿册,其中德国为4.5万种居第一位,其后依次是法国3.8万种、英国2.6万种、意大利1.5万种。16世纪前半叶开始,印刷业先是致力于出版拉丁文书籍,而后是希腊文书籍,其后希伯来文著述也出现于欧洲各地。当时的许多人文主义学者,立志成为同时通晓希腊文、拉丁文以及希伯来文的“古语三通”,令人叹为观止。
(三)印刷媒介的视觉延伸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杂志)的合称,是近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印刷媒介和传播载体。哈贝马斯把欧洲新闻传播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小型手抄行业为组织形式的私人通信系统阶段;二是以思想传播为主的个人新闻写作阶段;三是19世纪30年代从“传播信念的报刊业向商业报刊业的转变”阶段。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原料产地、商业行情、航船行期、宗教信息、政局变化等情况,于是《威尼斯新闻》等手抄小报应运而生。此外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地,还有“真实的新闻”、“可靠的报道”等“新闻书”不定期出版。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1611年的《西班牙新闻》、1625年的《德国新闻》和《英国新闻》等,就属于这类新闻书。当时四处兜售消息的是一些印刷商、邮递员或者货物推销员,他们在从事主业的同时,将传播新闻消息作为一种附带的业务。
17世纪初期,周刊(周报)和日报开始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了人类新闻传播的主流,如1615年德国人创办的《法兰克福新闻》、1621年出版的英国《每周新闻》、1631年出版的法国《各地新闻》周刊等。1660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周刊改为书本形式的日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份日报。1702年英国伦敦出版的《每日新闻》,每日出版,四开小张,一版两栏,双面印刷,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
17世纪中后期,以传播知识为主,摘要介绍学术进展与新书的期刊在欧洲出现。1665年1月5日创办于巴黎的《学者杂志》为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学术期刊,1665年3月6日创办于伦敦的《哲学汇刊》为世界上第一本纯粹的科技学术期刊。1731年1月爱德华?凯夫在英国创办《绅士杂志》,是第一份自称为“杂志”(意思为仓储)的出版物,到1744年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一万份。当时最主要的学者和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教授成为首席记者、作家和编辑者,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传记和文学珍闻。英国杂志在社会各阶层人群中获得的认可和成功,激励美国的先行者尝试创办相同性质的美国杂志。1741年1月美国的第一批期刊《大众杂志和历史纪事——给美国所有的英国种植园》、《美国期刊》、《英国殖民主义政治地位每月观察》,在费城三天内相继问世,导致创办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安德鲁?布拉德福德发生激烈竞争。不过在1741年到1800年间出版的杂志,没有一份寿命超过18个月。18世纪的杂志与报纸的界限不清,杂志往往称“报”,而报纸也常常使用杂志的书本形式。杂志的版面较小,页码较少,字体单调,拼写随意,色调灰暗,纸张粗糙,没有装饰。1774年赛亚?托马斯在波士顿创办《美国皇家杂志》,15期总共刊登了22幅雕版画,成为第一份定期使用图案的杂志。不过大多数出版商因为版面制作困难,成本太高,杂志的外观仍停留在实用性的表面。但杂志作为印刷媒介的延伸,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的高效性,令世人充满了期待。
(四)印刷媒介的“社会制度化”
16~18世纪的200年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印刷媒介在不断延伸并扩大传播方式,导致西方社会机制从集权主义媒介模式向自由主义媒介模式过渡的方向调整。这被德国学者鲁道夫?司徒博称之为媒介的“社会制度化”过程,并认为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介。
A Speech of Mr. John Milton: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1890
印刷媒介诞生之初,曾受到教会和王权的支持,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加以推广和利用。但很快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将其列入意识形态的范畴加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1501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下令,未经教会检查,不得印行书刊。1512年拉特兰的宗教会议批准对印刷品采取事先检查制度,明令各地建立检查机构,开始系统发布禁书目录。1543年罗马天主教廷规定所有图书的书名页需印有主教授予的“准印许可”。16世纪法国与德国的统治者“不仅试图全面掌控‘特定作品的专印权,应授予何人’的裁量权,更设法将这种授权之权,转化为进一步监控印刷铺书籍生产的机制。”1644年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在向英国国会提出的《论出版自由》演说辞中,广证博引,振聋发聩,历数出版控制的危害,陈说出版自由的益处,对当局颁布《印刷管理条例》钳制言论自由的做法进行了猛烈抨击,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695年英国废止许可法,实行出版登记制,标志着英国出版前审查制度的终结。“言论自由思潮的流行则结束了出版审查,成为现代版权得以诞生的最终推动力。”1710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就其已印刷图书的复制件的权利的法》),(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