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理念论”的基本内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47 次 更新时间:2022-10-27 00:38

进入专题: 柏拉图   理念论  

赵林 (进入专栏)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的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其家族中既有雅典民主制的政治家,也有雅典寡头政治的参与者。柏拉图既是苏格拉底的嫡传弟子,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授业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师徒三人,通常被称为“希腊哲学三杰”,无可争议地代表着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在苏格拉底生前,柏拉图一直形影不离地追随着他;当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以死刑之后,柏拉图也像苏格拉底的其他追随者一样受到了雅典政权的迫害,不得不逃亡到外邦。他曾经周游了许多地方,曾先后三次来到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王国,试图在这里实现他的理想国的政治蓝图。但是很不幸,叙拉古王国的统治者对他的政治理想不太感兴趣。尤其是叙拉古的老国王,不仅没有接受他的哲学思想,而且还把他卖到奴隶市场,幸亏一位朋友在奴隶市场认出了他,用重金把他赎回来,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就会多了一个奴隶,少了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老国王死后,柏拉图又两次来到西西里岛,试图劝说叙拉古的新国王接受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但是这位曾经受教于他的新国王仍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万般无奈之下,柏拉图只好重新又回到雅典。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郊一个名叫阿加德米(Academy)的运动场附近开办了一所学园,收徒教学,讲授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一直到去世为止。柏拉图死后,他的传人继续开办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那个时候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的国教,西罗马帝国也已经灭亡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才将这个学园解散。因为这个缘故,Academy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就具有了“学园”、“专科学校”的意思。

由于学园薪火相传,柏拉图哲学与同时代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命运就截然不同,再加上柏拉图哲学后来在罗马帝国中又被一批新柏拉图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并且被早期的基督教教父们以一种变形的方式汇入到基督教神学中,所以柏拉图的著作一直保存得比较完整,他一生中所写的三十多篇对话录基本上都保存下来了,柏拉图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也因此而成为显学。但是他的哲学对手德谟克利特自从罗马帝国时期以来就一直遭到冷遇,在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更是无人问津,其著作也只剩下一些残篇,直到近代才被一些唯物主义者重新从历史的尘封之中发掘出来。柏拉图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分别代表了希腊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哲学则是对二者的总结),但是其历史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叹的事情。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的表现形态就是“理念论”。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在现象世界背后寻找一种抽象的实在,或者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来说,就是要寻找某种普遍性的“实体”。这种普遍性的“实体”被以往的思想家们命名为“数”、“逻各斯”或者“存在”,这种致力于寻找背后的实在者的形而上学传统构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此外,柏拉图早年在投到苏格拉底门下之前,也曾拜过爱非斯学派的克拉底鲁为师,克拉底鲁关于“万物皆变,无物常驻”的思想对于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他对现象世界的轻视。当然,除了这些人以外,对柏拉图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寻找关于事物的一般定义、探讨事物“本身”的做法,成为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在柏拉图那里,事物“本身”或者一般定义就被叫做“理念”(idea或eidos)。在中文里,idea这个词到底应该译为什么?这个问题在中国西方哲学界争论了很多年。一般的译法是“理念”或者“概念”,这种译法很容易使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主观的东西,但是在柏拉图那里,“kiea”决不仅仅是一个主观的思想,它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所以也有人把这个词译为“理型”,“理型”当然更偏重于客观性一些。在中文里,“念”好像总是带有主观性,“型”则具有客观性,但是这种译法似乎又完全忽略了idea一词确实具有主观的含义。还有人按照中国哲学或佛教的概念把它翻译为“相”,这个“相”就更玄了,很难说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目前在中国西方哲学界,通用的译法还是用“理念”,这是一种约定俗成,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决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东西。idea或eidos希腊文的原意是“看”,是一个动词,而这个动词的名词化就是指“看到的东西”或者“显相”。但是在柏拉图的语境中,这个“看到的东西”显然不是指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而是指我们精神看到的东西。肉眼看到的是当下呈现的东西,是现象,而精神看到的却是背后的东西,即本质或形式。因此,“理念”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理念”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苏格拉底的事物“本身”在思想内涵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刚才说到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最大,但是他与苏格拉底之间也是有一些差别的。由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都是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记载的,所以辨别二者之间的思想差别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柏拉图从苏格拉底那里到底发展了什么思想。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苏格拉底虽然致力于探讨事物“本身”,通过归纳推理来寻求事物的一般定义,但是他所探讨的美德、正义、善等事物都是主观精神世界的道德范畴,他并没有去探讨自然界和客观世界的事物“本身”;但是柏拉图却把这个“本身”由纯粹的主观精神世界的道德范畴推广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每一种事物都有“本身”,都有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理念”。这样一来,柏拉图就把对本质的追问从主观的道德领域拓展到整个世界,从而建构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第二,苏格拉底虽然注重事物“本身”,但是他从来就没有说这个“本身”是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只能寓于具体事物之中,例如图形“本身”就只能寓于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具体图形之中。更加准确地说,苏格拉底在谈到善“本身”、美德“本身”的时候,认为它们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抽象思想之中,他并没有说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善“本身”或者什么东西“本身”;但是柏拉图却把事物的“理念”与具体事物完全割裂开来,“理念”获得了客观独立性,成为一种客观概念或者客观精神,它不仅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构成了后者存在的根据,甚至在知识论上还与后者相互对立(真理与意见的对立)。理念独立于并且先于具体事物以及我们的头脑而存在,具体事物是对它的一种摹仿和分有,而我们头脑中的理念则是由灵魂带入到身体中来的。这样一种观点,通常就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由于唯心主义这个概念是近代的哲学概念,所以我们毋宁用形而上学实在论来指称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东西“理念”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或实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他的哲学称为实在论哲学。对于柏拉图来说,真正实在的东西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而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却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摹仿。也就是说,世界上首先有了万事万物的理念,然后才会有万事万物。这种观点同学们可能不太好理解,那么我就以基督教的创世说为例来说明它,因为基督教的许多思想都受了柏拉图的影响。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一个问题,上帝是根据什么来创造万事万物的?答案是:上帝是根据他头脑中的思想来创造世界的。圣经上写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要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于是就有了这些东西。最后,上帝还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由此可见,整个世界就是上帝按照心中的观念或者理念创造出来的。在任何具体事物被创造出来之前,它们作为观念或理念已经存在于上帝的心中了,万事万物无非是对上帝心中观念的一种现实化、分有和摹仿罢了。柏拉图所讲的客观理念,就是上帝头脑中的那些思想,只不过上帝本人却是缺席的。大家去掉上帝但是却保留他头脑中的观念,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了。因此理念本身就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并不需要一个人格性的上帝来承担它们。

关于理念论的基本内容,柏拉图本人有过两段非常明确的表述,他这样说道:“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被‘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从上面的这两段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又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方面,理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对理念的“分有”,具体事物才成为可能。举例来说,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许多质料不同、形状不同的桌子,但是除了这些具体的桌子之外,还有一个桌子的理念,世上所有的桌子都是对这个桌子的理念进行分有或摹仿的结果。这种说法看起来很荒唐,但是大家可以想象,有一位木匠,是他打造了这些桌子。在制造这些桌子之前,他头脑中已经有一个桌子的理念,按照这个理念,他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桌子。这些桌子的质料和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石头做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但是它们都是桌子,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柜子或者床。这里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些桌子确实是根据木匠头脑中的桌子理念而打造出来的,是对这个桌子理念的一种分有和摹仿。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不要这位木匠,却保留他头脑中的桌子理念,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了。

为什么柏拉图会认为具体的桌子是对桌子理念的一种分有和摹仿呢?他的理由是基于这样一种推理原则,那就是“结果不能大于原因”。这条推理原则虽然是在中世纪才被明确提出来的,但是在柏拉图时代它已经在潜在地发挥作用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和桌子的理念,何者更完美?柏拉图认为显然是桌子的理念更完美。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有缺陷,比如它太窄了,它的木头不久以后就会腐烂等等。不仅是我们面前的这张桌子,而且每一张具体的桌子都会有自己的缺陷——石头桌子太冰冷、塑料桌子不结实,世界上任何一张具体的桌子都难免有缺陷。但是只有一张桌子是完美的,那就是打引号的那个“桌子”,即桌子“本身”或桌子的理念。它既不会太窄也不会太宽,既不会腐烂也不会变质,它包含着一切具体的桌子(因为任何桌子都是“桌子”),但是却没有这些具体桌子的缺陷。因此,根据“结果不能大于原因”的推理原则,这个完美的桌子理念一定应该是那些并不完美的具体桌子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具体的桌子是对桌子理念的一种分有,因此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陷,因为分有总是不完全的。摹仿也是如此,一个被摹仿的东西(原本)总是要先于和高于(或优于)摹仿的东西(摹本)。比如说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你要想摹仿它,必须是它已经存在在先了,而且你无论如何摹仿也不如它那样真实优美。“摹仿说”早在毕达哥拉斯那里就已经提出了,毕达哥拉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数的一种摹仿。但是“分有说”却是柏拉图独创的。无论是“摹仿说”还是“分有说”,都是为了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都表现了柏拉图把背后的东西、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唯一实在的实体的形而上学立场。

原载《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上海三联书店


进入 赵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柏拉图   理念论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4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