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江:拼搏精神不适合学术生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7 次 更新时间:2022-09-30 15:25

进入专题: 学术生涯  

李连江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是奋发向上,大学校园流行的是乒乓国手容国团自我激励的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女排精神被总结为“拼搏精神”。

“搏”与“拼搏”,是激动人心的口号,适合需要拼搏的行业,比如竞技体育。竞技体育需要拼搏精神。与其他行业相比,运动生涯短促,拼搏机会难得,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能在竞技体育中出人头地的都是天才,天才的特点是有爆发力。爆发是短暂的,不能持续,但每次爆发都造就辉煌,因而也不需要持续。大天才,一生爆发一次足矣,只有超天才一生能爆发多次,近乎神迹。

竞技体育主要拼体能,广义的学术研究主要拼智能。拼搏精神也适合广义的学术天才。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是极限运动。人非神,天才也必须竭尽全力才能突破极限,创造新概念新理论。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人文学科也好,天才的共同特点是起点高,进入前沿快,两三个月甚至两三年与世隔绝,不顾一切,就能突破极限。这是拼搏,几个月或几年的拼搏,往往就取得了一生最伟大的成果。

但是,拼搏精神仅适合天才,也仅适合天才一生的某个或某几个时期,不适合追求学术生涯的非天才。学术生涯不是天才的专利,非天才也能成为有创造力的学者。对非天才学者而言,学术生涯是马拉松,延续三四十年。关键时期三个,读博,起步,转正,每个时期五到十年。在关键时刻,比如完成博士论文的定稿,最后修订论文,敲定求职报告,趁热打铁才能成功,需要竭尽全力的拼搏。除了这样的非常时期,非天才学者需要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孜孜不倦地下真功夫琢磨,以求在天才不屑于用功的中小问题上取得创新突破。

遇到需要拼搏突破难关的时刻,限于才具,非天才学者往往不得不打破正常生活节奏。但这是非常时刻。正常情况下,不能放弃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即使在非常时刻,也不能连轴转。连轴转不是拼搏,是玩命。非常时期打破常规,拼命工作,是为了保命。但是,拼搏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一生几回,已经太多。年轻人的韧度高,偶尔拼搏,一般来说不至于出大问题。但是,有多数,就有少数。危险在于,少数是统计数字,数字的每个单元都是一条命。一个年轻学者究竟属于多数与少数,他人不知道,学者自己也不确切知道,但如果有足够的敏感,可以有隐隐约约的感应。如果自己不留心,那就真的无人知道。万一属于不能拼搏的少数,却误以为是可以拼搏的多数,就难免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付出惨痛代价。

短暂拼搏是迫不得已的最大化,持之以恒下真功夫才是独立自主的最优化。学术生涯的第一时期,年富力强,万事草创,最大化不妨优先最优化,但肯定不是一味最大化。即使是竞技体育,魔鬼式的极限训练也只是一面,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天使般的关照放松。体育明星既有技术教练和体能训练师,也有专职的按摩师和营养师。前者看得见,后者看不见,但看不见不等于没有。绝大多数博士生是无产阶级,不能这么奢侈,但学校的食堂有补贴,不难保证营养,有免费的健身房游泳馆,电影音乐会的学生票支付得起,精神心灵方面的放松与疗养更廉价,会会朋友,看看网上的免费电影,听听音乐,打打游戏,走进自然,都是应该享受的生活权利。只最求最大化,不懂得放松,就可能把自己练成废人,运动员如此,学者也如此。

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最优化优先最大化。助理教授(讲师)虽然尚无恒产,但不再是无产阶级。这个阶段,最大的风险是错把找工作的成功当成学术生涯的成功,错把学者工作的高度自主当成高度自由,缺乏足够的生存危机一,把理当最优化的时间浪费在各种各样的悠闲上。听不见转正时钟的滴答,自己不设闹钟,就可能被他人设的警钟惊吓。

转正了,进入学术生涯的第三阶段,虽然仍有考核,但考核只是正常的工作压力,最优化应该成为主旋律。创造的机会不期而至,就抓住一闪的灵感。成熟了,也就开始老化了,不要以为灵感会再次光顾。这最优化的主旋律,就是教授的慢,是谋生存时不可避免的透支赢得的一种特权。谋生存时,不敢慢,不能慢,慢意味着出局。这种谋定生存后的慢,也不是悠闲,而是效率最高的工作节奏。

车铭洲老师叮嘱学生:“艰苦努力是对的,但是要留有余地,每天有规律地增加点锻炼身体的时间。”过劳与勤奋不是一回事。勤奋是本分,过劳是蛮干,对错分明。学者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盲目学习拼搏精神。不论在哪个阶段,学者有足够的自主权,不必像投资银行的员工那样长期过劳,因而就不必既把今生烧光,也把来世燃尽。“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鲁迅)。

(《在学术界求发展》第十五章第三节)


    进入专题: 学术生涯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8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