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名春:《系辞传》论《易经》的基本原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69 次 更新时间:2022-09-10 00:13

进入专题: 易学  

廖名春  


《系辞传》通过解释《易经》的占筮原则、讨论《易经》一书的性质,对《易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思想是《周易》的精髓。但《周易》经文中虽有—、- -的符号,却并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彖传》在对泰、否两卦的解释中,开始以阴阳说解其卦象和卦辞。《小象传》在对乾坤两卦爻辞的解释中,也引入了阴阳概念。《文言》更提出了阳气说。但明确地用阴阳说全面诠释《周易》的卦象和爻象,以阴阳说概括《周易》的基本原理,却始于《系辞传》。

《系辞传》解释八卦的性质说: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爻数量的多少,确定其他六卦的阴阳性质。如?坎,一阳二阴,为阳卦;?离,一阴二阳,为阴卦;?震,一阳二阴,为阳卦;?巽,一阴二阳,为阴卦;?艮,一阳二阴,为阳卦;?兑,一阴二阳,为阴卦。以爻象阴阳爻多少规定其阴阳性质,又以社会政治现象论证其划分的合理性。这样,不但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将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也阴阳化了。

《系辞传》又说: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为什么说乾坤两卦为《周易》的门户呢?因为乾是纯粹由阳爻组成的卦,坤是纯粹由阴爻组成的卦。其他的六十二卦都是由乾卦的阳爻和坤卦的阴爻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乾、坤是别卦,也是阴阳爻的代表。掌握了阴阳,也就掌握了乾坤,也就掌握了六十四卦。这是以阴阳为六十四卦构成的基本法则。

《系辞传》对乾坤两卦的重视,实际就是对阴阳爻及其哲理象征的重视,这从它对易简之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它认为乾坤如男性和女性一样,男女结合而生子女,乾主开端,坤则与之配合而成六十四卦。乾坤两卦各自都是由—和- -组成的,六十四卦尽管有三百八十四爻,但也不出—和- -。所以说“易简”。《系辞传》对易简之理推崇备至,与它对乾坤两卦的高度重视一样,都是出于对阴阳爻及其哲理象征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说,从乾坤、从简易之理来谈阴阳,主要还是就筮法和卦象、卦画而言,那么,在下一段话里,《系辞传》就对阴阳说作了哲理的概括: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是说,任何事物,包括卦爻象的变化,都是有阴有阳,这就是事物的完善的本性。可是,一般人总是看不到阴阳两方面,或者见仁而不见智,或者见智而不见仁,以自己所见的一面为道。而百姓只是日常运用此道,并不懂得其道理。这样,君子之道也就稀罕了。

这一段话具有深刻的内涵。第一,它是将《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阴一阳”。就卦画说,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都是一阴一阳。就乾坤两卦以外的各卦说,皆由阴阳二爻所组成,也是一阴一阳。就六子卦说,震、坎、艮为阳卦,巽、离、兑为阴卦,相互对立,也是一阴一阳。就六十四卦说,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也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对立,就没有六十四卦,也就没有《周易》。就卦爻变化说,老阴和老阳互变,本卦变为之卦,此为一阴一阳。一卦之爻象互变,则成为另一卦象,亦是一阴一阳。总之,离开阴阳变易,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法则。

第二,它是将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概括为一阴一阳。《系辞传》的阴阳概念涵盖面极广,它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健为阳,顺为阴;明为阳,幽为阴;进为阳,退为阴;辟为阳,阖为阴;伸为阳,屈为阴;贵为阳,贱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总之,认为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生活,都存在着对立面,称为“一阴一阳”。对立的事物,同卦爻一样,互相变通。如日月有推移,寒暑有往来,行动有屈伸,处境有穷通,君子小人相互消长。这种变化,也是一阴一阳。

第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就其理论思维说,是承认事物存在着两重性,并要求人们从对立的两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只看到对立面的一方,见仁而不见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这一命题,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两点论的代表,是《系辞传》在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传》对阴阳变易法则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第一,它从筮法的角度,通过对卦爻象的解释,论述了《周易》的变易之理。

爻者言乎变者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

它认为爻象的特征是变动,爻是用来表现或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而卦象和爻象的变化,来源于阴阳二爻的互相推移: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相推移的结果,有的进,有的退,有的长,有的消。因为爻象有变动,《周易》才有吉凶悔吝等不同的占辞。爻象的这种刚柔相推、一进一退,也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的精神生活,莫不如此。如其所说: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天下的事情,途径虽异,其归则同;意见虽多,其致则一,无须过多思虑。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往来相推,互相召感。如日月相推,方有光明;寒暑相推,方有岁月。屈伸相感召,方有利益之事。如屈伸虫,行则屈其腰,是为了向前伸;龙蛇潜藏,是为了来日行动。就人类活动说,精研义理,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致用;事有所利,身有所安,是为了提高道德业绩。除此以外,皆不必追求。总之,穷尽事物变化的道理,就是最高的德行。这是《系辞传》对刚柔相推说进行的哲理概括。

第二,《系辞传》通过对筮法的解释,又提出变通说。它说:

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这是说,爻象的变化,有变有通;爻象的变通显示所占之事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趋势,指导人们趋利避害。又说: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化而裁之”指对卦爻的变化加以裁节,即使阴爻变为阳爻、阳爻变为阴爻,可见“变”指卦画的变易。“通”指爻象的推移而无阻碍,如上下往来,周流于六位之中,此即“推而行之谓之通”。

《系辞传》又以乾坤两卦的性能解释变和通,它说: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坤的性能主阖闭,乾的性能主开辟。阳爻或变为阴爻,阴爻或变为阳爻,这种开而又合,合而又开,开合互易,就是“变”。这种对立面的往来推移没有穷尽,就是通顺。

对于变通的必要性,《系辞传》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三阶段说: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以筮法中的变通说,解释圣人观象制器。按此说法,事物的变化,总是穷而后变,变而后通,通而后久。这种对变通的重视和肯定,是对《周易》阴阳变易原理的发展。

第三,《系辞传》认为,在刚柔相推的过程中,其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既有相交,也有相攻。它说: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氤氲”,指交相融合,互相吸引。这是说,损卦九三爻辞,所以以二人同行为吉利,因为二人可以合作,如同天地氤氲、男女构精一样,化生万物。这是以对立面的相吸引解释生化的根源。

对筮法中刚柔爻象的相交相攻,《系辞传》作了这样的概括: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爱恶相攻而吉凶生”,指刚柔爻象互相排斥,因为相互排斥,也就有了吉凶之分。“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指远近之爻相互资取,取之不当,则生悔吝。“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是说刚柔相交则利,如泰卦;不相交则害,如否卦。“近而不相得,则凶”,是说相邻的两爻如柔乘刚即不相得,则凶。这里的“相攻”、“相感”、“相取”,既是指筮法中刚柔爻象相排斥、相吸引的现象,也是指人类生活中相联系、相矛盾的关系,是筮法形式掩盖下的朴素的辩证观点。

第四,《系辞传》通过对筮法的解释,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也进行了探索。它认为爻象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提倡“贞夫一”: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天地的变化,以其正道显示于人;日月的运行,以其正道放出光明;天下事物的变动,皆统一于正道。所谓“贞”,即正,指符合正常的规律和规范。这既是指筮法变化的规律性,也是泛指事物变化的规律性。

但是,《系辞传》又提出“阴阳不测之谓神”说,认为筮法和事物变化的过程不拘一格,存在着偶然性。又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爻象于六位之中,并非按着一个模式而变化,其可上可下,可以有应,可以无应,有时居中位,有时不居中位,“不可为典要”,没有常定不变的格式。此即“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是说,在筮法中,奇偶之数和刚柔爻象变化神妙,难以推测。以揲蓍求卦说,事先不能预定求得某卦;就爻象的变化说,事先也不能断定某爻必为老阳,或必为老阴。

因为筮策数目和爻象的变化神妙莫测,所以《系辞传》就进一步将这种筮法变化的性能称为“神”,它说:“蓍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神无方而《易》无体”。认为筮策数目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爻象的变易也没有固定的体制。正因为筮法的变化不是固定的,所以它能预知未来的各种变化。

总之,筮法的变化和事物的变化,既存在着必然性、规律性,又存在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既“贞夫一”,又有“阴阳不测”之“神”。

(三)《易》与天地准

为了给《周易》的原理及其筮法的体例以哲理的依据,从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角度说明《周易》和筮法的合理性,《系辞传》又提出了“《易》与天地准”的命题,它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认为《周易》与天地齐等,所以能包含天地的法则。

为什么“《易》与天地准”呢?《系辞传》提出“观物取象”说,从八卦卦象的来源上进行了论证。它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说,八卦之象本于天地万物,是圣人效法天地万物的形象而制定的。别卦的卦象、爻象、卦爻的变化和吉凶之辞也都来源于自然界的秩序和变化。《系辞传》还认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具矣。

这是说,乾坤的关系,爻位的贵贱,依据的是天高地下之序。爻象的刚柔之分,本于天动地静之常规。卦爻辞的吉凶,本于万物性质的因类而异。爻象的变动,也源于天地万物的变化。一句话,《易》理源于自然,效法自然,是对天地的摹写,《易》理与天地的法则是一致的。

从“《易》与天地准”的认识出发,《系辞传》高度评价了《周易》及其筮法的作用: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认为《周易》包容了世界的一切法则,掌握了《周易》的原理就可以德配天地,周知万物,普济天下而无过失。

《系辞传》提出的圣人观象制器说就是以这种认识为前提的。它说: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是说包牺氏发明网罗,用来围猎捕鱼,是受了离卦卦象的启发(?有“目”象,为两目相重,就好像网眼一样)。神农氏发明耜耒,教导百姓耕作,是受了益卦卦象的启发(上巽为木,为入,下震为动,恰如以耜耒动土)。

发明集市交易,是受了噬嗑卦卦象的启发(上离为日,下震为动,象征“咬合”,恰如以日中而集市兴动,贸易交合)。黄帝、尧、舜无为而天下治,是受了乾坤卦象的启发(乾坤两卦六爻最为简单,一个全部是阳爻,一个全部是阴爻)。发明船和桨,穿越天险,方便天下,是受了涣卦卦象的启发(上巽为木,下坎为水,木在水上,恰如舟行水面)。发明用牛马来运输、骑乘,是受了随卦卦象的启发(上兑为悦,下震为动,象征随从,恰如牛马在下奔驰,人居上而欣悦)。发明屋门而夜间敲梆警戒,以防备暴徒强盗,是受了豫卦卦象的启发(下坤为阖户,有重门之象;上震为动,有击柝之象,又,豫有预备之义)。发明臼杵舂米为食,是受了小过卦卦象的启发(上震为动,下艮为止,上下配合,恰如杵臼舂米)。发明弓箭威服天下,是受了睽卦卦象的启发(依《说卦传》,上离为戈兵,下兑为毁折)。后世圣人发明宫室以避风雨,是受了大壮卦卦象的启发(上震为动,象征风雨动于上;下乾为圜、为玉、为金、为衣,象征以石为宫)。发明棺椁,是受了大过卦卦象的启发(上兑为附决,象征顺从人裁决;下巽为木,象征棺椁)。发明文书契符,是受了夬卦卦象的启发(有缺形,恰如券契之齿口)。它把包牺氏发明网罗,神农氏发明耜、耒,以及舟楫的发明、弧矢的发明等等,无不归诸《周易》卦象的启发,此即“《易》有圣人之道”之一的“以制器者尚其象”。

由此看来,《系辞传》“《易》与天地准”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摹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但另一面,它对《周易》的筮法功能又过分地进行了夸张,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变化的法则,视其为绝对真理,又是一种唯心论的说教了。


摘自《系辞传》《<周易>经传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进入专题: 易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42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