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6 次 更新时间:2022-08-29 19:35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胡怀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强调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作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在进一步分析“三期叠加”的基础上,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点的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正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的准确把握,我们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这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论断,不仅为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演进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二、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论断,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一般规律。

具体而言,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十分突出,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主要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主要由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论断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而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仍然是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意味着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和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关系全局的重大论断,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轨道阔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征程上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新发展阶段必须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就是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就是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塑造我国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催生我国发展新动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应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进入专题: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22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红旗文稿》2022年第1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