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礼 程华东:文艺事业答好时代“三问”的逻辑进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5 次 更新时间:2022-08-27 08:23

进入专题: 文艺事业  

张贵礼   程华东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文艺事业回答时代之问是当下的重大课题。文艺事业始终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都起到了激扬精神、鼓舞斗志、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激励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激励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励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激励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不断回答不同时代之问,是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文艺事业需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作为、创新善为、重行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从文艺事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看,任何时代文艺事业只有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主动担当时代使命,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因此,答好时代之问是文艺事业实践进路的“应选题”和“必答题”。


一、答好道路之问 坚定方向明大局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文艺事业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同向同行,在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成果,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同时,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已深度融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为人类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提供了文化维度的中国答案和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文艺事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和发展机遇。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用心用情用功抒写民族复兴的历史、人民奋斗的故事,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就是文艺事业的中心所在、大局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深化党对文艺事业领导的内在要求,也是文艺事业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必然选择,唯有如此,文艺事业才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这正是新时代文艺事业答好道路之问的根本所在。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党同心同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伟力,深刻洞察百年伟大奋斗征程中的历史性变革和史诗般变化,牢牢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势,自觉将文艺追求、文艺创作融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人类发展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要与时代同向同行,弘扬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激发灵感、找寻主题、推进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唱响时代主旋律,切实担当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用富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与人民同频共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保持对人民的敬畏心,持续深入人民之中,观照人民生活,感受人民情感,倾听人民心声,体会人民能量,深入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美好品质力、道德实践力、劳动创造力、生活想象力,切实走好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群众路线”。


二、答好价值之问 怀远明德立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文艺事业承担着文以载道、文以明德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载道、明德是文艺事业与生俱来的价值格局,而贯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将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由此产生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的一种呈现方式,文艺作品所彰显的价值导向、文化品位、艺术思想等就是文艺事业格局的具体化。文艺事业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发挥自身塑造性、引领性作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事业发展不断深化。以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着力点,坚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文艺事业各方面,不断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文艺事业要把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格局构建的核心,不断巩固和深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怀远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用精品弘扬社会正气,用新文化建构新道德、新风尚和新思想,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是新时代文艺事业答好价值之问的基本遵循。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文艺创作之中,追求德艺双馨,涵养家国情怀,自觉担当使命,始终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对党和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守艺术理想,珍惜个人声誉,注重社会影响,拒绝庸俗、低俗、媚俗,抵制不良风气,歌颂真善美,针砭假丑恶,以更多文质兼美的文艺作品自觉担当起成风化人的责任,同时,多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优质作品,做到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要练真功、练细功、练实功,把高质量、高品质作为开展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扎根火热生活,以“绣花功夫”做好文艺创作,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践行责任,用一批又一批精品力作来回答“时代之问”。做到守正创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既有对优秀传统的弘扬与传承,亦有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融通运用,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


三、答好发展之问 守正创新开先局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坚持守正创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致力于记录和书写新时代,不断反映人民愿望,深入回答发展之问。文艺事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重要历史时刻,都充分发挥着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中华民族、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的强大牵引作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给文艺事业提出了新的命题,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只有以守正创新开新局,以划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同新时代深度匹配,才能答好发展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事业坚守根本又与时俱进,一系列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谱写了文艺事业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华文化形象的新篇章。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党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进行的伟大奋斗都是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开创新局面的厚重历史资源。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是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时代坐标。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国同世界的交融,为构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文艺事业格局提供了时、势、事的有力支撑,也是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守正创新的底气所在。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刻体会文化自信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用好用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心聚力、摇旗呐喊,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文化力量;要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用文艺作品解释世界的同时致力于改变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发展之问提供价值引领、精神倡导、精神动力,不做旁观者、清谈客,能以积极的姿态、昂扬的风貌去“答题”;要践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充分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文艺事业不断赋能,为文艺工作者创新创造提供支撑,有力推动文艺事业的变革与创新。树立大宣传观念,注重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积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文艺事业答好道路之问、价值之问、发展之问的进路就在于坚定方向明大局、怀远明德立格局、守正创新开先局,也唯有如此,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才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征程中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文艺事业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18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