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江:安倍遇刺折射出的现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7 次 更新时间:2022-07-14 10:36

进入专题: 安倍晋三  

杨伯江 (进入专栏)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发表演讲时遇刺,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67岁。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安倍为何会遭遇刺杀,这一事件会给日本政坛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场重大变故?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在接受《人民中国》专访时,提出了他的深刻分析和精彩观点。

矛盾激化的结果,极端暴力的呈现

目前,日本警方对枪击者的调查还在进行当中,凶手行刺的具体动机尚不清楚,但我认为恐怕和日本国内的形势不无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多年来实施的所谓“新自由主义改革”、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日本社会矛盾加剧所导致的结果。

安倍经济政策虽然通过将日元兑美元汇率降到115:1,让日本经济保持了连续71个月的增长,并且帮助日本制造业走出阴影,守住了日本国内市场,还打开了东南亚和印度市场,让大企业颇为“受益”,但中小企业的获得感则不强。既是社会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的企业员工等劳动者阶层,没有在安倍的政策中增加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曾经九成左右的日本国民都自认是中产阶级的“一亿总中流社会”加速滑向形成严密阶层之分的“格差社会”。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日本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企业破产、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物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底层人群生活困苦、自杀人数攀升。根据日本官方数据,2020年日本死于新冠者3466人,而同期自杀人数达到21081人。所以,行刺者人无论是属于极端右翼,还是极端左翼,或是像他自己供述的与政治无关,这些固然重要,但安倍遇刺的根源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并最终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人去影未消,余波仍荡漾

安倍遇刺身亡对于日本政治的影响,可以从当前和中长期两个阶段来看。从眼下来说,对于即将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的自民党是有利的。战后日本致力于消除政治文化中的暴力基因,以暴力手段剥夺他人生命权、健康权的做法,在日本社会各界是不被容许的。日本选民对此次刺杀事件所产生的震惊、愤怒等情绪反应会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自民党的同情票。我感觉,在7月10号的参议院选举当中,自民党的得票数会因此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将更加稳固。

放眼中长期来说,“安倍路线”以安全领域的突破为切入口、推动国家战略转型的大方向不会变,但其推进的速度、频率、力度是否会有所调整,令人拭目以待。所谓“拥核”问题、或者与美国实现“核共享”的问题,不至于成为现政府的现实政策。

盖棺已论定,落幕犹可叹

安倍曾说过,“为了国家和民众,可以舍弃面子,适时而动,适事而为,这才是领导人该有的姿态”。这段话实际道出了安倍行为逻辑的三条主线: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右翼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以及实力主义、实用主义的行为模式。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支配下,安倍对华政策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

一方面,我们看到安倍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2006年10月,安倍首次担任首相伊始便迅速访华,为改善对华关系开启了“破冰之旅”。2017年,日本开始调整政策,对“一带一路”秉持更加积极的态度。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可以说,安倍在改善与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方面作出过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会忘记安倍2013年12月作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追随美国掣肘中国发展,损害中国的利益;卸任后就台湾问题大放厥词,踩踏中方底线,干扰破坏中日关系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不管怎样,随着7月8日奈良街头的枪声,这位日本前首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作为其人生的落幕,不免令人兴叹。安倍的突然辞世,为世界正在经历的这场百年变局、为进入深刻转型期的日本又增加了一个注脚。安倍走了,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带给日本国内以及邻国关系的恩恩怨怨还将长期延续。



进入 杨伯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安倍晋三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2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中国,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