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 王啸洋: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战略传播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38 次 更新时间:2022-07-10 23:04

进入专题: 人权话语体系   战略传播  

蔡斐   王啸洋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战略传播体系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对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开展国际人权斗争、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准确识变:抓住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战略传播体系的时代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中国之治”展现出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推进人权法治保障,从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到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从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到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从持续制定和实施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到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始终进行着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人权成就。尤其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再次诠释了中国坚持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基本人权的发展理念,为世界人权事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责任也有能力依托人权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作出新贡献。

另一方面,“西方之乱”表明西方国家人权信誉已经严重透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存在放任种族歧视加剧社会不公、鼓吹新自由主义拉大贫富差距、玩弄虚假民主践踏政治权利、枪支暴力频发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等顽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标榜“人权卫士”的美国罔顾民众的生命权,国内人权状况持续恶化,沦为名副其实的“人权践踏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西方国家还打着所谓“普世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继续玩弄人权概念,将人权作为批判他国、制裁他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国际社会已然看清西方国家“假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的虚假面孔,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出现了松动现象。

在世界格局“东升西降”形势下,国际传播“西强东弱”的话语秩序正在被打破,尤其是新时代我国人权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积极成就,为中国人权话语突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战略传播体系提供了战略机遇。

主动求变:推动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要以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为出发点。人权话语体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概念,本来就是变化的、开放的。必须认识到,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对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同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牢牢立足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将人权话语的主动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建构出一套以我为主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推动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要以提炼中国人权新理念为关键点。中国人权话语新理念来源于中国人权进步的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由“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一论述演变而来的,是对西方民主的回应与超越。“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强调“全过程”更强调“人民”,具有鲜明的中国人权实践特色和话语品格,成为解构西方人权话语的“自塑式”话语表达。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中国人权话语体系阐释中国人权实践,用中国人权实践培育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推动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要以凝聚中外人权话语共识为制高点。“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多次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构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维护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创新和发展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绝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把握好中外人权话语的共通点、交汇点与共鸣点,谋求凝聚世界人权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科学应变:提升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能力

提升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能力,要采取分类分众的传播方式实现精准传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篇通稿打遍天下”的传播方式早已无法应对人权传播的国际需要,必须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的需求,从“一对多”的粗放式传播转化为“一对一”的精准传播。对于同中国人权理念更为接近的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要本着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的态度,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对于广大西方国家、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要在充分尊重彼此人权问题的历史、文化、现实差异基础上,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逐渐消解对方对中国人权观的理解偏差;对于极少数热衷于污蔑、炒作、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西方国家,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破解对方的人权话语陷阱,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提升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能力,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传播优势,实现协同传播。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不应该是简单地以官方媒体为主导的传统传播模式,而应该形成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格局。其中,公众作为最为庞大、灵活的战略传播群体,是多元主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有生力量。作为人权话语体系战略传播主体的公众,主要分为高端人权专家、普通中国网民以及外国友人三类。高端人权专家作为人权领域专业研究者,深谙理论知识、熟悉国际规则,甚至直接参与人权政策制定,具备完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专业能力;普通中国网民作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聚焦小人物、小故事,回应大场景、大战略,讲好具体的中国人权故事。同时,要引导在华留学生、在华外国记者等国际友人利用其在地国际化的优势,“借嘴说话”讲述中国人权成就,持续扩大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国际认同度。

提升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能力,要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传播渠道,实现矩阵传播。首先应以媒介信息技术为基础。西方的人权话语霸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台霸权”,因此,中国在拓宽推特、脸书等国际传播渠道的同时,更应建设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增强抵御西方国家干预平台技术的能力。其次应以媒介产品开发为中心环节。做好中国话语体系的战略传播,不能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误区,而是要充分考虑受众阅听需求和媒介传播优势,运用图文、短视频、纪录片、互动剧等多种形式,生成海外受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的中国人权故事。再次应以传播业态转型为拓展环节。战略传播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术会议、人文交流、国际援助、体育赛事等事务都是人权话语体系战略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宽中国人权话语与世界人权话语的交流通道,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权话语共信。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进入专题: 人权话语体系   战略传播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1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