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聪: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认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40 次 更新时间:2022-06-29 22:40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海外移民  

曾少聪  


摘  要: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在海外繁衍生息。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群体。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也推动了中国海外移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195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双重国籍之前,绝大多数的海外移民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在此之后,大多数海外移民加入住在国的国籍,成为住在国的公民,由中国人转变为外籍华人。不论是华侨还是华人,他们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期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祖籍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而海外移民自身因素,中国和住在国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也深刻地影响着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中国海外移民;中华民族;认同


一、引 言

中华民族不仅在国内发展,而且在海外繁衍生息。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遍及世界各地,形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群体。1 据2014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外华侨华人有6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海外华人是指移居国外的华人及其后裔,包括华侨和华人。“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侨作为中国公民,享有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也应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界定了华侨的国籍身份,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华侨的权利和义务。51984年国务院侨办制定的有关身份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次对外籍华人的身份做了解释:“外籍华人是指原华侨或华侨后裔,后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从政治规定中可知,外籍华人是外国人,而不是华侨,这是法律上加以区别。”6“华侨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外籍华人通常意义上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华侨和外籍华人在开展侨务工作中通常密不可分,华侨和外籍华人统称侨胞”。 7有关国际移民、华侨、华人、华裔、归侨、侨眷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张秀明在《华侨华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一文中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这里不再赘述。8

海外移民是中华民族在海外的发展。学术界有关中华民族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面世。9关于“中华民族”概念,《大辞海·民族卷》已经给出了比较详细的界定。“中华民族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自1899年梁启超于《东籍月旦》一文中开始使用‘民族’一词后,‘中华’逐渐与‘民族’一词连用,以之作为中国境内各民族总体的称号。分布在亚洲东部。共有13亿多人口,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10不过,这个定义只谈中国境内的中华民族,没有涉及中国海外移民的华侨群体,华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强调:“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在《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4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中指出:“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侨约600多万,外籍华人约5000多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及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目前,有的学者从法治意义看中华民族,认为法律法规中的中华民族有多重含义:中华民族代表我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代表中国;中华民族代表全国人民。14有的学者提出,“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才意味着实践跟上观念,独立自主的中华民族称谓名副其实地得到国家主权的确认与保障。不过,国家主权的确定就意味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存在,他们在模糊的叙事中仍然称谓中华民族,但从国籍确定性上,唯有国家主权内的中国人可以持续承担起中华民族的称谓,因而已入他国国籍的海外华人就不再具备这种特性。”15对已加入他国国籍的海外移民就不属于中华民族这一说法,有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华民族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由‘中华民族’的差序格局,可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差序格局: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世界华人文化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三重结构的中华民族差序格局联系和贯通起来的是‘中华文化’。换句话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16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本文重点讨论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因素。

二、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海外移民的认同有多种面向,王赓武指出海外华人的认同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认同:体质方面的人种认同,政治方面的民族认同,经济方面的阶级认同,以及文化方面的文化认同。17从中国海外移民的整体认同来看,王赓武提出的分析框架比较全面和具体,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讨论的内容限于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从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等方面展示出来。

(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

中国海外移民移居世界各地,对祖先和祖籍地保留着清晰的“历史记忆”,籍此“历史记忆”保留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王明珂把“记忆”分为“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三种类型:“社会记忆”的范围最大,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籍各种媒介保存和流传的“记忆”;“集体记忆”的范围较小,这是指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记忆”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间分享之共同记忆;“历史记忆”的范围则更小,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人们籍此而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如诠释“我们”是什么样的一个民族。“在‘历史记忆’的结构中,通常有两个因素——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在‘时间’中延续与变迁。因此‘历史记忆’可诠释或合理化当前的族群认同与相对应的资源分配、分享关系。……此种历史记忆常以‘历史’的形式出现在一社会中。与一般历史学者所研究的‘历史’有别之处为,此种历史常强调一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联系(primordial attachments),因此我也曾称之为‘根基历史’。‘历史记忆’或‘根基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此‘历史’的起始部分,也就是群体的共同‘起源历史’。‘起源’的历史记忆,模仿或强化成员同出于一母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产生的基础。”18

本文讨论的历史认同,强调的是一个民族、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联系,也就是王明珂所讲的“历史记忆”或“根基历史”。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历史记忆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地缘追溯和血缘追溯,海外移民在移居地建立同乡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构成自成体系的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以此维系海外移民社会的正常运作,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

1.同乡会:(单位:人)

地缘追溯。中国海外移民大多来自闽粤地区,起初他们以祖籍地缘进行组合,同一祖籍的移民往往同住在一起,形成各自的社会群体。这是因为移民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人地生疏,为了守望相助,往往同籍相率而居。至于海外移民分类的地缘组织同乡会的出现,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同乡会是以地域为基础组织的自愿团体,在中国的本土通称为“会馆”,这种组织由海外移民带到移居地。菲律宾的地缘组织仍然以祖籍地域和方言为组织单位。在同乡组织中,马尼拉“广东会馆”成立较早,成立于1850年,馆址设在圣克鲁斯。此外,福建人组织的“杂姓会”,并非闽南人用以同广东会馆对立的机构,而是近乎于郎君社(在菲律宾传承闽南戏曲南音的一种社团组织)的团体,于1903年改名为“闽南会馆”。19民国以后,菲律宾同乡会纷纷设立,同乡组织琳琅满目。因为菲律宾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漳泉沿海地区的几个县,并且人数较多,所以福建的同乡组织不仅以省、府来划分,甚至以县、乡、村来划分。例如“龙(龙溪县)同(同安县)海(海澄县)同乡会”,“永宁(镇)同乡会”、“锦尚(村)同乡会”,这一点与海外其他地区华人同乡会有显著的不同。

在马来西亚,华人组织了大量的同乡会,华人的同乡会大体上可分为省份、州府、县属及乡镇四级。省份一级有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广西会馆、广汀会馆,州府一级有嘉应会馆、潮州会馆、广肇会馆、福州会馆、漳州会馆,县属一级有惠安公会、南安会馆、番禺会馆、永定同乡会、南海会馆、兴宁同乡会,乡镇一级有惠南联乡会、惠北同乡会。20此外,马来西亚还有客家人组建的客家会馆。这种会馆不是用行政区域的地名来命名,而是用特定的族群来命名。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简称大马客联会)创立于1978年,旗下属会共有81个,分布在马来西亚东西马大小城镇,彼此之间关系密切、精诚团结,以便凝集整个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力量,为族群谋福祉,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繁荣作出贡献。21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虽然冠以客家的名称,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地缘组织。

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交接的地区,还有广西和四川等省份,有不少客家人移民到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海外地区。马来西亚华人通过组建客家会馆,凝聚客家人的族群意识。他们通过客家会馆,与祖籍地闽粤赣客家地区建立联系,再通过客家百姓来自中原地区的历史记忆,22追溯自己是炎黄子孙,由此认同中华民族。

2.宗亲会:血缘追溯。

海外移民除了地缘认同之外,还有很强的血缘认同。血缘认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成立宗亲会。菲律宾华人的宗族组织成立于清末,通常由热心的、事业较成功的族人倡议,然后租借或购买会址,并筹集一笔钱作为宗族组织的基金会,族人的权利和义务大多是属于自愿性的。自清末迄至1911年为止,菲律宾已有17个宗亲会组织,这些宗族组织分别为单姓和多姓两种。23现将菲律宾各宗族组织的名称、成立的时间、籍贯、以及单姓和多姓列举如下:

(1)菲律宾弘农宗亲总会(初名四知堂),1877-1879年间成立,祖籍闽,单姓(杨);(2)龙岗公所,1884成立,祖籍粤,合姓(刘、关、张、赵);(3)旅菲余凤采堂,1900成立,祖籍粤,单姓(余);(4)旅菲粤侨陈颖川堂,1900成立,祖籍粤,单姓(陈);(5)旅菲谭宏阳堂,1902成立,祖籍粤,单姓(谭);(6)菲律宾粤侨黄江夏堂,1904成立,祖籍粤,单姓(黄);(7)旅菲伍胥山堂,1906成立,祖籍粤,单姓(伍);(8)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初名三省堂),1906成立,祖籍闽,合姓(曾、丘);(9)旅菲有妫堂总会,1908成立,祖籍闽,单姓(陈);(10)旅菲冲汗公会,1908成立,祖籍粤,单姓(陈);(11)菲律宾锦绣庄氏宗亲总会初名“锦绣堂”, 1908成立,祖籍闽,单姓(庄);(12)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1908成立,祖籍闽,单姓(林);(13)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1909成立,祖籍闽,合姓(柯、蔡);(14)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原名让德堂,1909成立,祖籍闽,单姓;(15)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原名李氏宗族自治会,1910成立,祖籍闽,单姓(李);(16)旅菲临濮堂,1911成立,祖籍闽,单姓(施);(17)旅菲忠孝梁氏宗亲会,1911成立,祖籍粤,单姓(梁)。

菲律宾的宗族组织是以姓氏构成,既有单姓,也有合姓。中国宗法可以由收养或招赘婚兼祧,因此组成两姓(或多姓)联宗共祖的宗族,在海外也时有发生。24比如,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初名三省堂),有曾丘宗亲渊源考:“曾丘一家,在龙山曾氏族谱上,查出近世祖宋代曾公亮(官昭文殿大学士谥宣靖大师鲁国公)之十四孙讳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福建省海澄县新安乡丘家,娶苏氏为继室,生二子曰大发、正发,是为新安丘姓肇基祖,后此传衍无穷,子孙均奉宗圣公为一派祖,与龙山曾氏遵用相同派字、派语,至互不通婚,永守不渝。曾氏最远祖黄帝,即系少典之后,而神农(炎帝)系少典所生,则曾丘二氏远祖同源,所谓炎黄子孙,信足征矣,而近代宋闽海澄新安丘氏子孙,衍传闽台南洋各地,是也。”25像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他们不仅保留族谱,而且还续修族谱。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的会址设在马尼拉,会址类似东南沿海地区的宗祠,请人看管会址,会址挂着曾子像,每年春秋两次祭祀,慎终追远。

福建的先民大多来自中原地区,福建陈姓的海外移民不仅回到福建祖籍地祭祖,而且还千里迢迢地来到河南淮阳县的陈胡公陵园祭拜。“陈胡公是虞舜的后裔,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使陈国雄踞十二大诸侯国之列,薨后葬于龙湖之滨。其后裔子孙……,遍布海内外。陈氏遍天下,淮阳是我家。……周武王将妫满封于陈国,胙土命氏,为陈氏”。26在陈胡公陵园里的石碑上,镌刻记载了来自福建陈氏及其海外移民的捐赠。27

2021年4月4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以缅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共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28其中,有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参加了黄帝陵的祭典活动。海外移民通过对祖籍地的认同、宗族的认同,进而上升到社群的认同,对炎黄子孙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就是海外移民寻找的根脉。

(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自明中叶以后,就出现了大批的中国海外移民。不论是早期的中国海外移民,还是近代的中国海外移民,以及新近移民中的劳工移民、专业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他们都会在移居地传承中华文化,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移居地不同而存在地区差异。

菲律宾是中国海外移民较早的地区,自明中叶开始,福建漳州和泉州人民就开始移居菲律宾。道教较早传到菲律宾,有加洛干市的大道玄坛、马尼拉市的九霄大道观、巴西市的九八凌霄宝殿。佛教最初传入菲律宾的时候,人们只在家中祭拜,偶然也有亲戚和邻人来烧香祈福,不过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寺院和专职的僧人及宗教组织。相传在1898年,有僧人从泉州到菲律宾募化,随身带来观音圣像一尊,供奉在私人家中。该僧人回乡,留下观音圣像。华侨多数信奉观音菩萨,常相率前来礼拜,祈求保佑。该观音菩萨像的所在地成为当时的香火中心。因庙址租赁在路夏义街,故又被称为路夏义佛祖。另有租在怡干洛街的观音堂和三宝颜市的福泉寺。此三庙为菲律宾最早的华侨佛教信仰的所在地。1931年菲律宾侨界信佛人士组织“旅菲中华佛学会”,集资兴建佛寺。1936年兴建信愿寺,1937年中华佛学会聘请闽南性愿法师来菲为该寺住持,此时菲律宾华人的佛教信仰正式形成。性愿法师被尊为菲律宾大乘佛教的开山祖师。接替性愿法师主持信愿寺为释瑞今法师,由于释瑞今等法师的积极弘法,佛教在菲律宾海外移民中广泛传播。嘉牙渊省亚巴里社(Aparri, Cagayan)的威明宫是一所建于19世纪末的庙宇,供奉来自福建南安的广泽尊王(圣王公)。许多海外移民还祭祀土地公、关帝和妈祖,这是海外移民社会比较普遍的信仰。29

中国海外移民移居阿根廷,始于19世纪中叶以后,而大批移居阿根廷则主要是近40年以来。移民的祖籍地主要来自福建省的福清、长乐、福州和莆田地区。阿根廷的中国海外移民在移居地传播中华文化,深刻体现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30

随着阿根廷的华侨华人不断增多,能够标识中华文化的器物、建筑和艺术品,如瓷器、丝绸、灯笼、舞龙舞狮、赛龙舟、唐人街文化景观等在阿根廷逐渐传播和流行开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贝尔格诺(Belgrano)区,以阿立贝诺斯(Arribenos)街为中心,包括呼拉门多(Juramento)和欧拉萨巴(Olazabal)之间的数条街范围内,即是所谓的“中国城”(或称中国街,当地人则称为 “Barrio Chino”)。在中国街形成之前,阿立贝诺斯街一带相对荒废。20世纪80年代,台胞在阿立贝诺斯街2275号建造中华会馆,成为华人移民的重要集会场所,阿立贝诺斯街也成为华人移民的重要集市。1985年,第一家中国商店中国屋开张,早期主要经营手工艺品、大豆制品和草药等,后发展成为超级市场,并于1991年开始从台湾地区进口商品。31随着台湾移民的增多,中国街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稍具规模的中国人商业区。逢年过节,这里热闹非凡。2004年,这里有数十间餐厅、两所华文学校、一间佛教寺庙、四家超市、两间豆腐店、三间理发厅、三家中药店、四间放映店以及一家眼镜公司。最大店面是面积几百平方米的两家超市,分别为中国屋和东亚商场。目前,中国街有近百家商店,他们以销售中国商品为主。2017年,中国街有30多家销售中国商品为主的礼品店,4家大超市(中国屋、东亚超市、一级棒超市和大中华超市)和一些小超市。餐厅、服装店等一些店铺里设有协会。2006年成立了中国街管理委员会,着手筹划建造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牌楼。在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的支持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接受了这个设想,并于2007年12月由布市议会通过相关法令。阿根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将牌楼赠送给布市政府,建设中国城牌楼被纳入布市政府改造中国城的规划。2009年7月8日,中国城牌楼揭幕仪式正式举行。中国街成为阿根廷重要的中国人商业区,也是阿根廷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阿根廷,中国街还是一个集中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写着华文招牌的店铺,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各种各样的中国美食,显眼的华文学校和华人庙宇——中观寺等,处处展现和传递着中华文化元素。中华民俗文化活动、客家文化展、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活动等系列展演等,都在直观和生动地传播着中华文化。逢年过节的舞龙舞狮、庙会集市成为当地人旅游观光、娱乐休闲的重要选择。阿根廷的春节庙会一般在布市阿根廷国家公园广场举办,为期两天,会场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米。庙会包括舞龙舞狮、文化集市、文艺汇演等不同板块,有中国春节的传统节目,如舞龙舞狮、武术、杂技、古典音乐和各民族的舞蹈表演、书法等。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儿女的崇高追求,规范着中华儿女的行动。海外移民传承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在深层次上也是认同中华民族。

(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3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海外移民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帝国主义的外部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内部压迫,如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成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时代重任。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侨居生活,以华侨身份继续从事旨在争取民族复兴的政治活动。与维新改良派相比,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更加重视和善于动员海外华侨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孙中山曾谓“华侨乃革命之母”,充分肯定了华侨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33在孙中山长达三十余年的异国他乡革命活动影响下,海外华侨积极参与国内革命。革命派的早期组织兴中会、同盟会都是在海外成立,其成员也以华侨为主。通过阅览革命报刊、参与演讲活动,广大华侨实现了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从豪商巨贾到小商小贩、从矿场业主到普通工人,广大华侨纷纷义捐财物、义购债券。在广州起义(1895年)、潮州黄岗起义(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钦州廉州起义(1908年)、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等武装斗争中,华侨踊跃参加,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违背时代潮流、阻碍民族复兴的倒行逆施,海外华侨纷纷通电讨袁,并为国内的反袁斗争提供人力、物力和舆论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海外移民和国内同胞一起致力于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斗争。34这一时期,在一系列对中华民族站起来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中,海外华侨都有重要的表现。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海外华侨再次掀起爱国热潮。为了动员、组织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成立了救国会、难民会、筹赈会、慈善会等抗日团体。海外爱国华侨筹捐战费、认购债券、增加侨汇、抵制日货、捐助战需物资,为开发西南大后方等提供物力财力支持。他们回国从军、组建救护队和服务团,为抗战提供人力与技术支持。他们创办抗日报刊,推广战时教育,创作抗战文学和救亡戏剧,宣传、营造抗战氛围。他们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反日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以联合世界抗战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华侨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拥护、支持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名义,于1946年9月11日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参众两院议长及美国特使马歇尔、大使司徒雷登:“抑蒋政府要人,就本人多次接触,深知其昏庸老朽,头脑顽固,断不足与言改革。贵国传统政策,对各国人民,公允友爱,不事侵略,信誉昭然;今乃一反其道,竟多方援助贪污独裁之蒋政府,以助长中国内战。本人曾亲访延安中共辖地,民主政治已见实施,与国民党辖区,有天壤之别;且中共获民众拥护,根深蒂固,不但国民党军队不能加以剿灭,即任何外来金钱武器压迫,亦不能使其软化。职是之故,本人代表南洋华侨,特向贵国吁请顾全国际信誉,以日本为前车之鉴,勿再误信武力可灭公理,奸谋可欺上帝;务望迅速改变对华政策,撤回驻华海陆空军及一切武器,不再援助蒋政府,以使中国内战得以终止,人民痛苦可以减少。则贵国将为全世界爱好和平之人民所拥护,而上帝必佑贵国矣。”35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华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奋斗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3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的实施,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加快,海外移民的重要作用愈加受到重视。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海内外荣氏家族部分成员时,发表了《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讲话,讲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事业,并明确表示:“我们欢迎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业。”37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进程中,海外移民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了独特作用。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经济、软实力和技术方面,尤以经济为重。

作为对外开放最初的排头兵,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设立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海外移民的因素。“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38事实证明,由于广大海外移民的参与,侨乡相对较早和较好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基于地缘、亲缘、神缘、业缘、物缘等文化认同,海外移民以侨汇、捐赠、投资等方式改善侨乡的教育、交通、水利、医疗卫生、生产设备,推动侨乡现代化。除此之外,海外移民还积极响应改革开放政策,在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从经济上助力中华民族富起来。相对于直接的投资、捐赠、侨汇等,海外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富起来更大的意义在于:考虑到当时的世界格局和中国自身的投资环境,海外移民敢为人先进入中国,可谓是充当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局面;海外移民利用自身的示范效应、借助自身的关系网络,通过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中国,发挥了以侨为桥的作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海外移民的诸多贡献。

自党的十八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进强起来的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海外移民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广大海外侨胞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39

在新时代,海外移民除了继续参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事业建设之外,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面也将做出更大的独特贡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凸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的完全统一。海外移民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促进祖国统一。海外移民与台湾社会各界联系紧密,在化解误会、增进理解、扩大交流、凝聚共识等推进两岸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二是反对分裂势力。广大海外移民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反对分裂势力的地域优势,一直以来坚决反对“藏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的各种分裂活动,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总之,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积极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这充分表明海外华人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独特贡献。

三、影响中国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的因素

中国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外移民自身因素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海外移民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一个整体,其实其内部的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性包括来源地差异、居住地差异、语言差异、阶层差异、代际差异、新老移民差异等多个方面,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里只重点谈新老移民和代际差异这两个自身因素如何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1.新老移民。

二战以前,中国海外移民源源不断地移居海外。在移民高潮中,中国女性移民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增加,使得华侨的性别比例逐渐平衡,大大减少了华侨与当地妇女通婚的人数。二战以后,海外移民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新移民的源流基本上中断,也就是说,海外移民社会基本上得不到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海外移民社会失去新移民带来中国文化传统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殖,在当地出生的华人已占华人总数的绝大部分。二战前的海外移民有着强烈的落叶归根意识,希望将来能够告老还乡。1997年4月18日,笔者与菲律宾华商杨女士一起,在马尼拉访问许女士。许女士生于1905年,1935年从大陆到马尼拉侨校教书,曾任闽商学校(现更名为培元学校)的校长。据她所言,20世纪40年代初,菲律宾的华侨去世,附近的其他华侨大多会去送葬,多数送葬者会痛哭流涕,原因之一就是为亡者未能告老还家,尸骸葬于异邦而伤心。后来华侨在菲岛去世的人数渐渐地增多,对于客死他乡的现象也就渐渐习以为常。40叶落归根的情感,既是对家乡的认同,也是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随着二战后海外移民构成的变化,叶落归根的情感有所减弱。

2.代际差异。

第一代移民由于在中国出生成长,对中国的感情是天然的、割不断的;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华裔新生代则主要认同于当地,对中国的认知较少,对中国的情感比较疏远。此外,出生于当地的华裔教育水平、职业发展等普遍高于第一代移民。英国学者研究发现,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华人移民已经培养出了教育水平较高的下一代,后代能很快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这影响到了他们的认同,他们的国家认同与父母代截然不同。他们对英国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这种认同甚至要超过其族群认同。41从菲律宾华裔二三代移民与第一代移民的比较来看,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42其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1975年,菲律宾与中国建交,马科斯把华侨转籍的大门打开,这些转籍的华人,虽然负有菲律宾国民各种义务,可是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了选举权(被选权要等到第二代土生菲人,才能获得)。其二,他们在经济上和菲律宾人一样获得了对土地的拥有权,以及各种工商业经营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获得,尤其是对土地的获得,对菲律宾华人来说是一帖强心剂,使得长期被束缚的华人松绑,促使菲律宾华人经济的腾飞。其三,华裔二三代继承了第一代华人冲刺拼搏的精神,当然,他们无需像第一代华人那样单枪匹马到菲律宾偏远的地方开一间小店,要补充商品时就把店关起来,自己一个人到市镇去采办。其四,华裔二三代普遍比第一代富有,但他们把中华文化节俭的传统美德继承下来。其五,华侨华人二三代的教育普遍提高,80%以上的人具有大学毕业的文凭,他们的职业分布也比较广,除了传统的商业部门外,还涉及政府、文教等领域。海外移民的代际差异,融入住在国社会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近代以来中国侨务政策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1.清廷侨务政策。

清朝初年,清廷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洋,并将海外华人视为弃民。迄至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从此不再阻止华工出国,并开始注意制定侨务政策。“初期侨务政策的重心以保护华工为主,但有时也屈服于西方殖民帝国的利益。此时侨务政策的内容,多半以皇帝颁布的诏书形式出现,主要反映在中外条约中。1893年清廷正式取消海禁,并且对于保护海外华工和华侨,采取积极的态度。1909年清政府公布国籍法,采取血统主义原则,认定父亲为中国人的海外华人拥有中国国籍,正式确认全体海外华人拥有中国国籍,正式确认全体‘华侨’为清廷保护的对象,为清廷侨务政策的一重要里程碑”。43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注意到海外华侨在经济方面日渐壮大,希望借用华侨的力量来为清政府的统治服务。为了争取包括土生华人和华侨对中华文化和清政府的认同,清政府支持海外移民社会创办华校、开展华文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福建帮、广东帮等各帮开始创立华文学校,延聘教师,但是帮立学校的目标是为各帮培养人才。现代学校的国语教学克服了华侨内部的语言障碍,有利于在海外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有利于从文化上认同中国,从而促进民族主义情绪的产生和发展。44另外,清政府还致力于在华侨社会中推动超越帮派、业缘、宗族的社团组织——中华总商会——的成立。此外,清政府通过派遣官员,军舰出访华侨居住地,在华侨社会中卖官鬻爵,劝诱华侨到国内投资,设领护侨等措施来引导华侨关注和参与其家乡、亲族之外的中国国内事务,进而使其重视中国的命运与前景。“如果说1860年清朝统治集团是被迫允许华工出国的话,那么70-80年代,统治集团中已有相当部分人认识到移民既可缓和国内矛盾,海外华侨对中国社会也能做出相当贡献,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45清廷实施的侨务政策,加强了华侨与祖籍国的联系,也增强了华侨对中国的认同。

2.民国时期侨务政策。

孙中山长期在海外生活,他的革命活动大多是在海外华侨中开展,因此,华侨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正如孙中山所言:“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袂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余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长留于国人之脑海。”46当清朝的昏聩无能被海外华侨认识后,大多数华侨转而支持革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来保护他们在国内和海外的利益。国民党和民国政府也很重视发挥海外移民的作用。民国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侨务工作。“行政院”侨务委员会,简称侨委会,设立于1926年,原先隶属于国民政府,1932年才改为隶属行政院。侨务工作随着国家情势及海外侨社的演变,不断地调整,并服务广及海外各地的海外侨胞。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也号召海外移民积极参与中国的抗日战争。经陈嘉庚安排,由东南亚华侨华人组成的3000多名技工奔赴抗战前线,奋战在滇缅公路上。

3.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侨务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政府向来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工作,47 “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以来,中共在斗争的实践中,尤其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已从原来不甚重视华侨转变到重视并力争吸引华侨参加到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来,对华侨的革命性和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48 193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会见“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时,不仅高度赞扬了广大华侨的爱国抗日行动,而且向全体海外华侨发出号召:“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9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全方位展开侨务工作,中共的侨务政策已趋成熟;到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共侨务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0

新中国成立后,侨务政策始终为海外侨胞及其居住国当局所关心。20世纪50年代,中国先后与印尼等国签订了关于国籍问题的双边协议,郑重承诺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华侨根据自愿原则加入居住国国籍。这一政策对于海外华侨加速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发展,以及促进中国与华侨居住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起到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侨务工作。511977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严肃指出:“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关系(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这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52 “海外关系”无疑是推动现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他指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全世界华侨华人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始终与祖国同步发展,始终是祖国革命、建设的重要力量。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但广大华侨华人无论身处何地,总丢不掉深深的中国情,忘不了生养自己的那片热土,即使几代人在海外,还是忘却不了他们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缘。”53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强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54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侨务工作,为我国新时代侨务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提供了指南。

(三)住在国政策影响到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海外移民在国外发展,受住在国对华人政策的影响很大。战后菲律宾政府的华人政策,对菲律宾的华人认同的转变产生巨大影响。菲律宾政府对待华人的政策,按其内容和实质,以1966年为转折,可分为两个阶段。551966年前为第一阶段,华人政策以菲化为特色,以立法为手段,以限制和排斥华人为目的。以1962年马卡帕加尔担任总统为界限,菲化运动由高潮逐渐趋向低潮。特别是在1966年马科斯任总统以后,菲化浪潮已成为过去,对华侨的政策趋于积极,由排斥和限制转为利用,对待华人的政策也比较宽容。因而,战后菲律宾对华人的政策,从马克斯执政时起,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重点是以开放入籍解决华人问题,以宽容为特色,以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经验于菲律宾经济建设为目的。由于政策的宽松,加速了华人融入菲律宾的进程。

受住在国政策的影响,虽然海外华人加入了住在国国籍,政治上效忠住在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融入了住在国,有的甚至不会说汉语及其方言,已经完全的在地化了。但是,海外华人从血缘和文化上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属性并未改变。由于海外华人天生的特征,黄皮肤、黑头发和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他们的外表和内在意识上依然说明他们是华人,这是主观方面的认同。从客观上看,当地的其他民族也认为海外华人与自己不同,是另外一个民族群体。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海外华人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认同中华民族。

四、结 论

中华民族在海外繁衍生息形成的华侨华人群体,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传承着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国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包括华侨和华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56

在海外繁衍发展的华侨华人群体,之所以认同中华民族,主要在于:首先,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海外移民中,无论是华侨,还是华人,他们基于共同的血统等原生性因素,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情感依恋,这是他们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征,并为民族成员所遵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再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拥有共同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反映人们对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海外移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相连。一方面,海外移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各项事业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海外移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和自豪感,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权益保护,海外移民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休戚与共。总之,中国海外移民认同中华民族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团结和凝聚海外移民的重要政治话语。充分彰显和促进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学界已有一些中国海外移民的相关研究成果。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卷,有专章讨论中国海外移民问题,并把中国的海外移民分为四个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唐宋元明时期、明后期至清中叶、近代海外移民。朱国宏的《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根据“推拉理论”,对中国海外移民作了考察。杨国桢等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以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视角,从沿海经济、沿海社会组织、沿海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的互动,进而说明海外移民的历史作用。丘立本的《从世界看华人》(南岛出版社2000年版),提出从世界史的角度研究海外移民。曾少聪的《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版),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比较明清海洋移民中国台湾与菲律宾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异同,指出中国海外移民移居菲律宾,不像西方列强走殖民的道路,而是走民间的、和平的发展道路。[美]彼得·邝(Peter Kwong)著、王冰等译的《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专门讨论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的状况。另外,赵和曼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比较全面地讨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

2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3/05/c_126225434.

3《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编辑委员会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191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四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第五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0年第13号(总号:340),11月15日,第383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8·特刊4月15日出版,第12页。

6《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编辑委员会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第341页。

7参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许又声的《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4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载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sqfg/2018/04-26/187402.

8张秀明:《华侨华人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

9新中国成立以前,学界和政界对中华民族已有不少的论述。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在1903年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185-1207页)一文倡导中国需奉行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的大民族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三大原则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其革命早期以排满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主,而到了后期则以通过构建“中华民族”凝聚国民为主,并提出“五族共和”,在清朝管辖的全部领土上构建现代民族国家。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13日),建议把“民族”概念仅用于“中华民族”,中国内部各族不称“民族”。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一书中提出取消境内各少数民族民族地位的中华民族“宗族论”。近40年来,学界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华民族的研究成果。比如,费孝通等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葛兆光的《宅兹中国》(中华书局2011年版),黄兴涛的《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江平主编的《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黄光学和施联朱的《中国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郝时远的《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金炳镐等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马戎主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等论著,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研究。

10《大辞海·民族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1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0页。

13许又声:《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4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载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sqfg/2018/04-26/187402.

14李占荣:《中华民族的法治意义》,《民族研究》2019年第6期。

15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时间逻辑》,《民族研究》2019年第6期。

16张小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17Wang Gungwu,“The Study of Chinese Identities in Southeast Asia,”in Jennifer Cushman and Wang Gungwu eds.,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Ⅱ,Hongkong: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88,pp.11-16.

18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9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277页。

20林水檺:《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1998年版,第350页。

21参见《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总会长吁客家乡亲减少出行》,载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hqhr/2020/03-18/250030.

22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与汉族其他民系的差别除了居住地域的差别之外,最主要的是方言的差别,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人的大本营在闽粤赣交接的地区,但是,他们一直认为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陈春生指出:“罗先生(罗香林)有关客家人祖先来源于中原的说法,不仅存在与他所依据的客家人的族谱之中,而且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普遍存在于该地区百姓的‘历史记忆’中。所以,或许在学术史上更有价值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指出罗先生在资料运用和史实描述方面的缺憾,而应该尽可能带有某种‘知识考古’的性质,去探讨罗先生所表达的有关‘客家’的观念,在号称客家人聚居核心区的韩江流域中,是如何通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逐渐形成的。”参见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客家研究》创刊号2006年6月。

23笔者于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在菲律宾雅典娜大学(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访问期间,采访菲华宗亲会组织的情况。也可参见宋平:《承继与嬗变:当代菲律宾华人社团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3页。

24洪玉华编:《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谊会联合拉刹大学中国研究1992年,第198页。

25《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特刊》,菲律宾曾丘宗亲总会1986年编印,第76页。

26参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8%83%A1%E5%85%AC%E5%A2%93/2475709 fr=aladdin,浏览时间2020年8月6日。

272020年8月6日至12日,笔者和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杜谆博士一起到河南的淮阳、安阳和郑州考察,8月7日到淮阳县的太昊陵、陈氏宗祠调研。

28参见《202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拉开大幕》,载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hmpc/2021/04-11/292337.

29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版。

302017年10月8日至21日,笔者到阿根廷罗萨里奥大学访问,并在阿根廷华人社区进行实地调研。

31Admin:《中国屋的来历》,阿根廷华人在线,http://www.argentong.com/,浏览时间2002年11月2日。

3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3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页。

34任贵祥从华侨积极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协助共产国际创建中共,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融入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大革命洪流,掀起第二次爱国高潮,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分化与转变六个方面,阐述了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民主革命时期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参见任贵祥:《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兼论民主革命时期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版。

35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编:《南洋政论集》,新南洋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36张应龙从科技攻关、体育、高等教育、侨资企业、慈善捐赠、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阐述华侨华人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参见张应龙主编:《华侨华人与新中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邓小平:《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八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38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二月十八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39刘维涛、王尧、兰红光:《习近平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强调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40笔者曾至马尼拉华侨义山考察。义山虽建于19世纪末,但观其墓碑却能发现葬于此地的华人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去世的。

41参见张秀明:《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年第1期。

42吴永源:《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前景》,庄国土等主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326页。

43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1912-1949)》,台湾“国使馆”印行,1997年,第17页。

44庄国土:《论清末华侨认同的变化和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5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4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页。

47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已有专门的研究成果,参见曾瑞炎:《毛泽东与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48曾瑞炎:《毛泽东与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49蔡仁龙、郭梁主编:《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第49页。

50曾瑞炎:《毛泽东与华侨爱国统一战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51参见谭天星:《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张春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之实践与理论渊源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等文章。

52参见谭天星:《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53参见杨学潾主编:《改革开放与福建华侨华人·序》,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4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55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第182-192页。

56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Zeng Shaocong

Abstract: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The Chinese nation not only develops at home,but also thrives overseas.China's overseas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forming overseas Chinese groups.Since modern times,the efforts of Chinese people with lofty ideals to save the nation have awakened modern consciousnesses of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of oversea Chinese as well as Chinese people.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enhanced by overseas Chinese meanwhile.Befor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nounced dual citizenship in 1955,the vast majority of overseas Chinese identified with China and they were Chinese.After that,most overseas Chinese joined the nationalities of the countries where they lived and became the citizens of those countries;and therefore,they became Chinese with foreign nationalities and transferred their loyalty from China to those countries.However,all overseas Chinese have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arry on with Chinese culture.They expect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intain close contacts with China.Hence,most overseas Chinese still keep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dditionally,individual factors and the policie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other countries on overseas Chinese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the Chinese nation; identity


曾少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海外侨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编号:20AMZ015);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历史经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1);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GMA-003)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海外移民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0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民族研究》2021年第0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