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银红:以区块链技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5 次 更新时间:2022-05-24 23:54

进入专题: 区块链   应急管理体系  

董银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应急管理现代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就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强调了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也指明了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对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提供了科技支撑的理论之源。

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关键支撑要素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具备可溯源防篡改、可信任机制、智能合约等特点和优势,契合应急管理的诸多要求,有助于形成和提高社会共治、联动迅捷、权责明晰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

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和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来看,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与应急管理现代化存在自洽性和内在关联性。首先,区块链的透明开放、多方共识维护、状态自我更新,有利于在应急管理中整合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救援相关部门和受灾群体的信息。各类信息(包含灾情演化、物资供需、灾情防控等)在区块链上进行认证、广播,可以有效解决由于缺乏共同的沟通渠道和非结构化多源数据造成的救援合作低效问题。其次,区块链中的可追溯防篡改特点,可以使应急响应和交易信息透明化,形成有效的应急管理责任链。突发事件下,多信息源、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偏差,造成了精准治理的难度。区块链针对上链数据和响应过程的处理,可以对应急管理精准化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由于具有良好的内在共识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应急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问题,使响应、交易信息透明化和智能化,减少人为因素的无效干预。

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急管理体系,势必产生外溢效应和技术红利。在灾害类型和应急管理场景下,参与主体作为链上成员共同维护应急管理的各项行动。在制定好的区块链信息服务法律法规、特定灾种灾情应急预案构架下,主体在区块链平台上进行信息搜集、舆情研判、信息发布,预警、灾情、资源等信息在区块链上进行智能、自动、精准的反馈和迭代。灾前风险防范与化解、预警响应、资源响应、资源保障、责任对接等机制会在区块链上自动分类、迭代,起到应急管理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用好区块链技术,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达成源头防范、精准治理、依法管理、社会共治的应急管理现代化目标的有效路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应急管理现代化中的促进作用,以利于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从而不断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正处于机构改革的磨合期和考验期,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基于“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的完善和更新,然而,由于应急预案与现实灾害的动态演化仍然不相匹配,应急机制与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应急法制建设有待加强,导致应急管理的协同性相对较弱。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之后,整合了11个部门,需要承担13项应急救援职责和多个国家指挥协调机构职责。这些机构、部门和职能的整合,奠定了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组织基础。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形成和有效运作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优化。需要尽快形成事权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明晰主体责任,提高应急响应和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应急善后工作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自然灾害的气象侦测、灾情研判、灾情信息反馈和应急物资调度监测等工作的前瞻性不足。尽管使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与这些技术相匹配的机制和体系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技术创新红利并没有为灾害缓解带来根本性变化。

权责一致的应急响应信任链和责任链尚未完全形成。面对突发事件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权责分配方案,如何建立应急响应的信任机制,如何从应急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后管理,以及全盘评估应急管理成效,则是应急管理现代化需要厘清的问题。

推进基于区块链的应急管理现代化,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由政府主导,从顶层设计、运营规范、制度保障等方面稳步展开。

做好技术架构和顶层设计,从技术上将区块链与应急管理场景进行嵌入融合,建构五类子机制。一是预警响应机制。将特定灾种的相关信息整合到侧链上,利用侧链的共识机制甄别验证预警信息,并在区块链上进行迭代,当统一上链信息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智能合约触发灾害归口管理部门的响应机制。二是舆情引导机制。建立各大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与区块链的关联,利用区块链的非中心化参与方式吸引、规范、引导舆论,实现信息发布的精准性,规避不利舆论场给应急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三是资源保障机制。应急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在区块链上会得到验证和更新,保证需求方、供给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可靠、快捷和精准。四是责任对接机制。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流动,由于区块链的参与,让整个流程可追溯、无法篡改,也就形成了完整的责任链条。五是跨部门协调机制。改变以往部门主导的科层机制,在区块链上完成信息共享、交换。协调过程和协调结果可见、互信促进协调质量和后续执行。

做好平台保障,确保规范运营。由政府主导,选择合适的应急区块链平台,通过区块链的参数设定,提前规范各类信息上链规则、服务响应激励制度、信息验证规则等,并触发区块链,各类信息的交互、验证、迭代都会自动在全网更新。通过各类符合要求的共识机制,自动智能地执行灾害防范化解、预警响应、资源保障、协调等功能。以政府为主导,理顺针对特定灾种、特定归口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和标准,针对区块链在促进应急管理智能化、精准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必要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区块链信息管理服务规定,制定基于区块链的应急管理顶层战略规划,对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参与主体行为起到规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从政策上保障区块链在应急管理中的推进。政府需要在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方面支持上链服务商、链改服务商、区块链平台服务商,确保区块链平台和应急管理服务有机融合。同时,对于积极参与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监管执法和信息验证的行为主体,应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上充分体现,确保区块链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于区块链的应急管理现代化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20BGL2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系主任)


    进入专题: 区块链   应急管理体系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0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