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光:坚持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运用和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4 次 更新时间:2022-05-24 01:08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王伟光  


【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创新发展、理论先行,“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变革急需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就必须根植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变化,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新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阐述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论证明白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根本道理。《决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坚持”的重要历史经验,其中高度概括了“坚持理论创新”这一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坚持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就必须坚持运用和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用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以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实践,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交汇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发展起点,就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基础。新时代必须科学解答中国道路“现处何地”“走向何方”的历史关键问题,作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切中国问题的理论根基,是一切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是一切现实经验的理性提升。创新发展,理论先行。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以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为切入点,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问题、出场范式、历史定位和创新发展。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关键,紧密结合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坚持运用和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回首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胜利的历史,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胜利的历史。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转折,一度强盛的中国在世界风云突变格局中沦落为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对象,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努力寻求自认为管用的思想武器,以挽救中华民族衰亡的命运,但都没有走通。第一条没有走通的道路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农民阶级并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不能代表历史前进方向,不掌握先进思想,其失败是必然结局。第二条没有走通的道路是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改良运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较有远见的人士推行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甲午海战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实现强国梦,然而戊戌变法只维持了百日便告夭折,说明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之路也走不通。第三条没有走通的道路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处方并没有救中国,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两面性。

诸路皆不通,如何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怎样才能改变中国沉沦的命运,谁才能引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振兴中华之伟业?封建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皆不管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那里寻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之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百年奋斗取得了百年成就。

(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时代要求和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正确战略:第一步先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和独立解放的新中国;第二步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战胜“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党内机会主义错误,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最广大人民,以先进的思想、正确的路线、优良的作风、不畏牺牲的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倒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那么,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按照中国共产党制定的革命纲领,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不间断地展开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重大课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伟大的建设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

(三)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既是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又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之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党。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误,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境界,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们党经过1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其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努力,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成就雄辩证明,归根到底还是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党、强党百年奋斗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南,战狂风恶浪、过激流险滩,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富裕强盛的历史。总结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历史已然雄辩证明了的根本结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之成功密码,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归根到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变革急需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行——在中国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并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行。我们党成功的经验,说到底就是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管用。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经历了“四个伟大时期”,取得了“四项伟大成就”,形成了“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启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次结合,形成并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人类历史正经历着伟大而独特的社会实践,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复杂多变的时代条件和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呼唤新理论、新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大好时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呈现新的创新发展之势。

(一)深刻把握“两个大局”,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演变方向、战略布局离不开对“两个大局”时代背景和战略机遇的科学把握。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上,从这一全局出发认识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要深刻剖析并牢固把握这一历史变局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变”与“不变”的国际大局呢?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句话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大的“历史时代”没有改变。第二句话是,“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大的“历史时代”没有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句话深刻解释了国际时局的辩证法,第一句讲的是不变,第二句讲的是大变,不变中有大变,大变中有不变。我们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来分析国际形势,从不变中看到大变,从大变中看到不变,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今天的国际大局。如果只看到大变,没看到不变,就会错误地认为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变了,就会产生马克思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性质、矛盾、战略、策略的判断不管用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错误认识,进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如果只看到不变,没看到大变,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无法说明和应对今天的大变局,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任务,同样会犯重大错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大变中有“不变”,不变有两大特征: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当前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代的根本判断没有过时,时代本质特征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今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代仍然处于资产阶级时代,即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两种社会制度、两个阶级力量的斗争主线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强于社会主义的格局也没有改变。其二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我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也没有改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变之中有“大变”,“大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界历史时代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资本主义历史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没有改变,但如果不算资本主义孕育准备阶段,资本主义已经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当代资本主义同500年前、400年前、300年前、200年前、100年前都大不一样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形成确立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产生的年代;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产生的年代。我们现在虽然处于马克思所判定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列宁所判断的垄断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但当代资本主义同马克思、恩格斯所看到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大不相同了,也同列宁所看到的垄断资本主义大不相同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列宁所判断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第一个时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时期。二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第二个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垄断已为国际金融垄断所替代,如今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宁当年在《帝国主义论》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本性没有改变,但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当代帝国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帝国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即当代帝国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当今世界,长期存在“一球两制”,两制之争越演越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上升,达到百年未有之高水平,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和爱好和平的力量。同时,“一球两制”的根本对立和竞争导致我国将长期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当前中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美国已完成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的战略调整,我国发展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将伴随着我国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靠近而进一步增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定的阵痛和压力,承担一定的代价。因此,必须看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的两种制度、两种力量博弈的时代主线,必须看清我国外部环境和国际力量格局已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看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二)“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为结合新的实践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厚重的现实基础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一切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一定历史时代和现实基础的制约,从而呈现具体性、历史性的特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也同样具有具体性、历史性的特征。

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是中国所处世情及中国具体国情的具体性、历史性所决定的。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具有与人类发展历史的普遍一致性,又具有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具体独特性。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大体相一致,中华民族也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未来将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迈入中华古代文明早已倡导的“大同”理想社会。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总体上是趋同的。然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又有其具体特殊性,当西方诸民族已经由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华民族正在缓慢地然而又是必然地迈向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晚于西方社会,当它正由封建社会缓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却因先于中国发达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干涉而中断自身发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已不可能再像西方民族那样独立自主地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道路的具体特殊性。

世情国情的具体特殊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进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具体特殊性就是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具体性”,这里的“具体性”是指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和实践基础,必须回答一定的时代问题,解决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问题,必须具有中国特点,具有中国本土性。“历史性”是指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塑造的,具有历史传承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发展,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精华的接续发展,同时又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总而言之,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特殊性、历史承继性和时代新要求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就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而言,时代是思想之母。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变数,比如,经济全球化越发展,制度、道路、文化之争就越激烈;世界科技、经济水平越提高,国家间的竞争越激烈,我国受到的围追堵截形势就越严峻;世界分工越细化、交往越紧密,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就越突出等。如何正确把握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正确把握和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类矛盾,如何正确把握和应对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亟待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理论高度上提供思想引领,进而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就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而言,理论是实践之导,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1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是一个伟大的征程,伟大世纪、伟大时代、伟大征程必然要求进行伟大变革实践。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构成了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中国现实问题的不断凸显,需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并进行根本性破解;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需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真聆听时代声音、及时回应时代呼唤,从前瞻性和统领性的视角作出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解决中国道路的现实之问。

就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文化积淀而言,理论创新既要讲究一脉相承、推陈出新,又要强调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在“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下,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积淀包括一百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积累,应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括两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启迪,应继续“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包括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应继续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对国外浩繁累硕的理论学术成果的借鉴,应继续“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可以说,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源泉。

三、加快构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体系,努力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南,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运用、所成就,并作为中国人民的思想武器而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使古老的中国发生根本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与中国实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新发展的过程。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生命力的“法宝”,为了在“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开辟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的广阔空间,必须在坚持运用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当前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新的实践中加快创新和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植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变化

理论作为一定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顺应历史时代而产生的。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深耕于中国实际、代表中国人民、解答中国问题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植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一方面,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时代变迁,明确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对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的科学判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而作出的科学研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承载的历史重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特有的环境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两个大局”交互影响所构成的时代机遇,都呼唤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当代国际环境的新变迁、国内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为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立场,树立全球视野。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答的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问题,这就涉及其创新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即“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早在1920年,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就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可以说,立足于“中国这个地盘”进行“调查”与“研究”就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中国立场”的实践表达。所谓中国立场,即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的实践基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是一个拥抱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须树立世界眼光,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使中国道路、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表达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意义。

(二)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一脉相承、始终如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既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世界先进文明的互鉴。因此,应坚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一脉相承、始终如一。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内容和民族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应充分运用中国已有优秀文化、历史经验的滋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民族精神激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时间维度上面向人类未来,在空间维度上面向世界文明,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由此,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离不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离不开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总之,必须坚持一脉相承、始终如一,不断推动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明的深度交流、交汇、交融。

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坚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脉相承、始终如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因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和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内容,将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到理论创新中,既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又要把“新话”说好。坚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始终如一,尤其要正确看待、继承发展建党百年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应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惯性,保证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既不失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更充满创新活力。

(三)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着眼问题解决

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着眼问题解决。新时代应注重从实践问题中发现有生命力的理论问题,把握好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之间的互动转化关系,在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双向互动中推动理论创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矛盾无时无刻不在,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也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善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善于提炼实践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对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理性提升。

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以“分析问题”为重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里所强调的是分析问题的视野与眼光,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在凝练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后,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条件,对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寻找问题背后的一般本质、必然联系与普遍规律,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创新发展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要我们能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审视中国道路的发展进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能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逻辑循环中,提出理论新观点、形成发展新战略、满足人民新意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激发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生命力。


王伟光,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原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注释略。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02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