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与对策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7 次 更新时间:2022-05-23 00:36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贾康 (进入专栏)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线上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2022.4.20。


主持人好,各位好!

我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当下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一季度这个4.8%的经济增速和年度引导性的目标5.5%左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从运行态势上看得出来,3月中下旬,也就是两会之后,我们国家最主要的两个增长极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疫情告急的情况非常明显。二季度的情况现在已经可以判断,将有沉重的下行压力,而如果上半年增速勉强还在四点几或者接近五,哪怕达到五(二季度很难说可以超过一季度,这里还是假设二季度能好一点儿,使上半年达到5%),下半年也得到6%,才能够得上全年5.5%左右,即“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个年度增速量值的战略意义,就是从短期到中长期,我们推进现代化达到基本的目标意图,必须有保障速度,而从这个方面看得出来,今年的保障速度堪忧。

从市场上企业的状况和反映来看,较普遍存在着裁员,是合乎这一段的运行逻辑的。我也听到,这些企业他们自己虽然现在非常低调,不愿意谈压力,但那个米公子说到主要的电商平台都在裁员,情况确实是如此。其他的小微企业,人员失业问题与他们现在的生存困难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把其他的一些因素考虑进来形成综合的判断,当然还要做很多分析,但从最突出的问题来看,这种疫情突发,现在于两个三角的冲击,从服务业,到相关供应链,到对整个经济运行,造成的损害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还有预期不好--我们知道经济学已越来越看重预期,预期怎么样,可能结果就会怎么样,现在企业预期继续恶化的话,那么前景是不是要堪忧?有些看起来大家都关注的事儿,一般的场合不好议论的事情,比如大X案,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披露出来,看了以后是揪心和寒心,市场人士将作何感想?这样在预期上它怎么能够好起来?是形成了很严峻的挑战。

现在看到,在调控方面,有了降准,但只是降了0.25,是偏于保守的。人们认为应该也考虑降息的出台,而昨天人民银行已经有了常规的月度信息发布,并不降息,至少现在不降。那么对当下,怎样考虑需要加码的扩张政策?我觉得需要认真重视对待此事。我认为,扩张力度加码有操作的必要及其空间,应该拿出见事快、有决断的措施来应对严峻局面。在这个方面的建议,我想提如下几条。

第一,我们可积极考虑施行1998年曾经有成功经验的预算调整方案。今年两会上的工作方案当时还没有预计到3月中下旬以后事态的变化,如果现在来做这个预算调整方案,无非就是借鉴1998年:当年朱镕基同志正式出任总理、两会上刚信誓旦旦说了“一个确保”即8%,过几天一季度数据出来以后发现不对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大超出原来的预计,那么出台非常果断的决策,最突出的措施是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扩张政府支出这样的操作,对接到扩张总量的同时还安排以六大支出重点优化结构,既推升了当年的景气,又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撑。今年如果按这方面的借鉴去探讨的话,我觉得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在现在疫情冲击之下,援引2020年疫情发生之初的框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或者不愿意用这个概念,而说增发长期建设国债,都一样,是宣传上的一个名义包装),实际就是要增加可筹集的来自政府体外的资金,用于加大有效投资,救现在的疫情之急,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说适度超前来做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基建、老基建相得益彰地考虑,从当下到未来,既提升我们的内需,托升景气,又为优化结构增加绩效支撑长远的发展、对接“新的两步走”提供条件。这方面增加力度的空间是明显存在的。我们今年赤字率的安排相对保守,只有2.8%,当然也跟着说明还有其他一些特定资金的调入,所以实际的支出力度不减,那么现在可以把赤字率再提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控制在安全区内的。

要做的投资,我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说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网,这些中心城市可不只是北上广深,中国几十个几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其中有十几个千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大同小异都得赶快做这个事儿,这方面的经验从国际方面借鉴过来已经看得非常清楚;还有和它配套的建设,比如全国要建五千万个以上的停车位;另外我们必须建设海绵城市,如郑州的海绵城市投入几百个亿以后却没有经受住去年大雨的考验,要赶快总结经验教训,那是非做不可的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在所有新区建设开发时必须是标准化的,不按这种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就不允许开工,老区则只好再逐渐地往回找补。还有全中国大量的所谓老旧小区的改造;新农村建设现在推到乡村振兴,要做的很多的硬件建设;等等。这些事情我们八年、十年是做不完的,只要是掌握好机制创新,把政府有限财力跟政府体外的资金以PPP,以REITs、以各种四两拨千斤的机制形成合力,加上多重审计监督、阳光化的绩效考评,等等,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大有可为。这是我说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作出预算调整方案,应该积极探讨扩张力度加码。

第二条,从短期的应急这方面来说,还有2020年疫情逼迫之下消费券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在一些地方层面可以再一次运用。中国消费券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不是在美国还有在台、港、澳都用过的那种政府直接撒钱,它实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支持商家来促销,政府出一部分钱,体现为一种与购买结合的价格优惠,实际上是把地方政府的税收,提前让渡来做了对企业的减税捆绑促销:企业能够活下来,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继续活着,有了“稳就业”,有了老百姓的收入,后面跟着的,整个供应链上政府也就有税收---中国的特点,只要能运行就有流转税,流转税在后面产生,而政府在前面预先对它做一些让渡,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个已有的经验值得总结,它至少可以在治标、在应急这方面起到地方层面的作用。

第三条:我的建议是针对前面专家已经提到、现在网上议论纷纷、官员与专家的口径还明显有些矛盾、莫衷一是的中国抗疫技术路线,积极做出动态优化。很显然,中国在整个“政治正确”的框架之下,表述上一定是说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动态清零这个路线还要继续,我们无法照抄别国“群体免疫”的那个作业。动态清零已经具有“路径依赖”,这是基本的一个前提,但是绝不意味着动态清零表述之下,这个抗疫的技术路线没有动态优化的空间。我们实际上要准备对接到常态的抗疫,准备这个疫情在高峰期以后还会不断困扰我们,对这个事情其实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前几天学习时报上一位主任,还在说跟病毒不能共存,其实这已经为人所知是不符合常识的表述,其他一些信息跟他所说的是不一样的,在体制内不同人士好像也很有纠结,但我个人认为,在这方面还是应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这种抗疫确实是一个“电车难题”,学者们一定是见仁见智达不到共识的。但在政府面前,在政治家决策集团面前,必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必须做出权衡和必要的决策。昨天见有全国人大代表---一位我们知道的上海财经学院的教授,他建议怎么样优化动态清零,结果他的帖被封。钳制舆论把提问题的人当作问题来一封了之,绝对不是缓解矛盾之道。结合现在的观察,第一,我认为很多人都意识到的引起交叉感染的集体核酸检测,尽量不要再做了,实际上这容易火上浇油,应尽量按照分散检测来控制。第二,急诊通道一定要保持畅通。在上海现在已经明确了,再怎么样防疫也不能取消急诊,这是违背常识的,救死扶伤的急诊一定要开设,而且不能在急诊之前让人家等四五个小时等到核酸结果以后才能接受医疗,人都可能等死了,这个事情已经看得非常清楚。第三,就是在出现阳性以后入方舱这个事情,要合理地区别对待,一些由于方舱容量不足没有进去的人,几天后人家自己变阴性了,这时候又说有方舱了,逼着人家进去,这是很不合常理的。有些很小的幼儿,说一定要脱离家长入方舱,那么从基本的常识来看就过不去,大家可以想象幼儿将是什么状态,家长将是什么状态,成了把老百姓放到火上烤啊。残疾智障人士、独居者、老年人等等,政府如果有能力,应首先特别照顾这些人。还有第四,要叫停那种自相矛盾走极端、形式主义一刀切、脱节、推诿等一系列的不当方式,各个方面要随时通气及时地化解一些需要弹性处理的纠结场面。比如说人大代表的建议里,有一条我觉得可能是基于上海经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就是抗原检测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快地出结果,以它做通行依据,是否比核酸检测做通行依据要更可靠更合理?有些矛盾的东西,往往比比皆是,于是网上受到百姓的嘲讽,我们管理当局一定要重视,这都是现实生活中间应该及时总结作出优化的事情。第五,隔离的时期,按照现在的一些动态,要及时总结经验适当缩短,比如从国外回来的人,在厦门等地的若干个城市隔离,已经是由14天降到10天,但也有的人好不容易回来了以后上海不能落,落在福州,福州这边可是走极端,必须是隔离21天,不知道依据何在?现在大量的案例潜伏期是3-4天,一般不超过7-8天,为什么非得隔离21天?现在从钟南山到张文宏、高福等专家,还有一些政府人士,都有了口风:要积极探讨“逐步放松”,这应该是个大方向。第六,改善物流这方面,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京东是把社会责任和企业自己的长远考虑相结合,以它的实力做“自杀式的供货”,安排14个批次:第一天到的这一批次,人员被扣隔离14天;由第二批次,一直到第14批次,保持物流不断,然后接上人员循环。其他企业可能根本没有实力做这种自杀式血本无归的供货。但居然京东在那边,又碰到种种的刁难,政府至少对这样特别提供有效物资供给的企业,要开绿色通道(要我想,对京东的人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按照7天来掌握隔离,让人家简化到7个批次,管理上紧密跟踪它的人员检测结果就是了)。这些事情该做的,没有得到很好的鼓励,而上海发生的坊间以高价发国难财(那显然有后面的扭曲)的行为,却一度得不到遏制、老百姓在做何感想?还有大量反映的“最后一百米”的阻隔,已送到的来应急满足老百姓需要的东西,隔着100米在那儿烂掉,实在让人看不下去。第七,我觉得还有一个案例,要注重ⅩXXⅩ悖论对于公信力的打击,国内疫情期间它的供应,跟现在不断加码的检测,跟各种各样的措施,逻辑上对得上吗?到底是有预防作用、救治功用,还是有了轻症以后可以缓解呢?现在看起来,对轻症似有缓解作用,预防则还没有什么依据。这些事情要赶快消除悖论,让老百姓觉得管理上具有基本的理性水平。

这些是我探讨性的看法,简要说一下。谢谢大家!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399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