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儒学的多维视域》自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2 次 更新时间:2022-04-21 10:59

进入专题: 儒学  

朱汉民 (进入专栏)  

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问?这一个问题对于许多儒学或国学的研究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回答的问题。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儒学会议。在正式讨论之前,有学者建议:我们能否先给儒学下一个定义再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于是,到会的学者纷纷发表自己认可的儒学定义。几个小时以后,入会学者一下子就给儒学下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定义。有的是从儒学的传统涵义下定义,包括将儒学看做是仁学、礼学、内圣外王之学;有的是从儒学的现代学科涵义下定义,包括将儒学看做是一种文化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等。应该说,这些不同的定义都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表达儒学的一个方面的学术主张和学科特点。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任何一种定义,都不能完整表达儒学的丰富内涵。

事实上,儒学不是某一门学科,既不是一门传统的仁学、礼学、內圣之学或外王之学,也不是一门现代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学科。儒学是全面涉及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的文明体系,故而它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全体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如果要给儒学下一个定义,也应该说儒学是一门涉及中国和东亚地区人民和民族的全体大用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是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学科。

既然儒学是全体大用之学,现代学者以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对儒学的某一方面展开研究,应该是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任何一门现代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人类认识世界而建构的知识体系的深入化、系统化的结果。学科的分门别类,有利于人类知识体系的深入发展和进步完善。当代学者研究自然、社会的不同侧面,离不开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所以,现代学者研究儒学时,从自己不同的学科的视域出发,研究儒学中的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均有利于对儒学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认识。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传统学科或者是现代学科均是有限制的,我们又不能受到学科视域的限制,将某一学科视域描述的儒学看作是儒学的全体。譬如,一个学者从政治学、政治文化学角度研究儒学,将儒学所有的思想、观念均归结为政治文化,对儒学做了泛政治化的论证,就会使儒学的道德意义、宗教意义全部被遮蔽。这样,读者往往会将儒学所有的思想、观念均归结为政治文化,这就不仅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儒学中还有的道德、教育、宗教等其他的思想、观念,尤其会对代表中华文明、东亚文明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的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产生片面、狭隘的理解。但是,确实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儒学时,容易将某一学科视域描述的儒学看作是儒学的全体。克服这种学术片面、狭隘的途径,就是能够以不同学科的多维视域,来研究、思考这一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主张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并不是现代学者以多维学科来肢解、分化儒学,不能以现代学者、现代学科的傲慢与偏见,将儒学看作是现代学者肢解、分化的对象。毋宁这样说,作为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其本身具有信仰、道德、审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习俗、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我们之所以要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只是因为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本身就具有各种学科知识丰富内涵,为了将儒学本身就具有各种学科知识丰富内涵挖掘出来,我们必须要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否则,我们就不能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

我从事儒学的研究已有多年,而且还曾经从几个不同的学科视域探讨儒学的思想文化特征。我认为以多维学科视域来研究儒学,是一个理解、解释全体大用之学的儒学,以及理解、解释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意义的儒学,是有特别帮助的。我自己这些年来的儒学论著中,曾分别以经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格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科学技术等不同学科视域解读儒学。所以,我特别选出一些比较能够体现不同学科视域的论著,命名为《儒学的多维视域》。这部书的整理过程,能够让我重新思考这些年的儒学研究,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我深信,作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意义的儒学,它既是历史的存在,同时也是现实的存在。历史存在的儒学,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现实存在的儒学,就不仅是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对象,还是我们选择、实践的价值与理念。


《儒学的多维视域》 ,东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93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