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蜥蜴、潜龙、《易》及变易之道——从《周易》的书名说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75 次 更新时间:2022-03-11 11:50

进入专题: 蜥蜴     周易  

盛邦和 (进入专栏)  


Lizards,hidden dragons,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change


提要:“易”为蜥蜴。蜥蜴善变,《周易》以此命名,可知经典主题在于揭示天地万物“变”之本质。变为变动、变化,人则通变而变通,通则新而长久;“观变于阴阳”;对立交感,物极必反,此为《周易》变易之道,亦为中国人由古及今、恒长隐喻的精神传承。

关键词:蜥蜴  易  《周易》  变易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易”为蜥蜴,亦为“潜龙”。《周易》以一种擅长变化的动物命名,揭示“变易”为全书的中心思想与三观所在,阐明远古周人明变、应变、变通,终由潜龙而为飞龙的精神历程。变为变动、变化,变而通,通则新而久;“观变于阴阳”;对立交感,物极必反,此为《周易》思想体系,也成为一种精神传承,一直影响到当今中国人的人格构造。


一、蜥蜴、潜龙与“易”


《周易》之“易”,与一种动物有关,此为蜥蜴。金文中“易”字颇似蜥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称金文易“像蜥蜴之形”。《说文》云:易为“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蜥蜴,也叫“四脚蛇”、“变色龙”,其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变色”,凡遇到天气变化、发情求偶,尤其是遭遇强敌等紧要时刻,体色瞬间变化,同时还具有蜕皮、断尾等一系列神奇功能,如自断其尾,断尾继续蠕动以迷惑天敌。值得一提的是蜥蜴属于生长于水岸的两栖物种,既能陆生,也能水生,既能升高岸而傲娇,也能入河海以畅怀,只为生存,水陆皆宜。蜥蜴就是凭借善“变”应变,达到避难、求生与繁衍的目的。

古人认可《周易》之“易”即为蜥蜴。陆佃是著名文学家陆游的祖父,他著《埤雅》,原名《物性门类》,介绍蜥蜴时说过:“蜴善变易,吐雹,有阴阳析易之义,《周易》之名盖取乎此。”[1]杨慎,明武宗正德六年状元。他有《升庵集》录生平诗文。其云:易者,“守宫是矣;守宫即蜥易也。与龙通气,故可祷雨;与虯同形,故能吐雹;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取其变也。”[2]直至现代这个说法依然承袭不已。郭沫若说:“本来‘易’这个字据《说文》说是蜥蜴的象形文,大约好像是石龙子(即变色龙)。石龙子是善于变化的,故借了‘易’字来作为变化的象征。”[3]张立文在《周易思想研究》中也说:《周易》主论“变易”,以蜥蜴命名,取其善变之意。[4] 历史学家顾颉刚说“大禹是条虫”,是否也说的蜥蜴?

《周易》书中没有提及蜥蜴,但览其首章《乾卦》有对于“潜龙”的描述。这引发人们思考:龙的原形是不是蜥蜴?“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乾卦》详述“龙”在其生长的不同时期,为适应环境所作出的种种变化,论述事物不断“自变”,适者生存,由弱到强,及强极而衰的六程进阶。第一程:“潜龙勿用”。世上的所有事物,在其发展之初,皆为弱小。这时候的龙,还处在童年阶段,是刚从卵壳中爬出的幼虫,名叫“潜龙”,因须适应环境与防范天敌的侵袭,本应掩盖心志,潜水深藏,万不可冒然而动。第二程:“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经由潜龙阶段,渐渐发育长大,已从童年长成翩翩少年,由“潜”而显,现身于田野。这是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阶段,宜拜师求学,增长见闻,也可寻访贵人,以得推荐相助。第三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时的龙,业已长大“成人”,胸有大志,眼观风云,为成就事业而积极努力,日夕警惕,自强不息。这里的“无咎”,可以作为肯定语“不错!”,也可理解为不犯或少犯错误。第四程:“或跃在渊,无咎。”

经历知识的储备,德业的修养,迎来“人生”的搏击时刻,或奔驰于野,或跃然于渊,相机而行,前景无量。第五程:“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这是龙的高光时刻,一飞冲天,俯瞰天下,跻身于大人的行列,完成生命的使命。第六程:“亢龙有悔。

”戒骄戒躁,方可持续吉祥,物极必反,悔之不及。结局:“见群龙无首,吉。 ”群龙翱翔,祥云瑞彩中几乎看不见龙头,大吉大利。

《周易》以蜥蜴隐喻“变易”,又在《乾卦》叙“潜龙”寓言,须知这是《易经》的头卦,在全体经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突出主题的作用。这一切或已告?人们,无论个体与民族所面临的皆是一片千变万化,吉凶莫测的丛林世界,唯有以变应变,方为保存自己、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对此《系辞》说得明白:“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孔颖达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朱熹《周易本义》也说:“《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英语中,《易经》被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显然,《周易》以“易”冠名,表明这是一本论说“变易”,变通而吉之书。

英国学者霍布斯写有一本书,名叫《利维坦》。“利维坦”是希伯来神话中的一头巨兽,看似“盘绕之物”,一条卷曲起来等待扑向食物的大蛇。在圣经中,利维坦则被描述成一条巨鳄,身披坚硬的鳞甲,腹下藏有尖刺,口鼻喷火,神通广大。霍布斯思想的一半属于国家主义,他在书中以利维坦为象征表达资产阶级革命之初国家威权对于历史进程不可获缺的意义。而在此数千年之前,已有中国人也以动物作书名,并以特定动物的性状,投射论著的宗旨与主题。将《利维坦》与《周易》做比较,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二、变化、变动、变通、通变


《周易》言“变”,有时“变”字单独出现。如“闲有家,志未变也。”[5]“引吉无咎,中未变也。”[6]“大人虎变,其文炳也。”[7]“君子豹变,其文蔚也。”[8]“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9]“初九虞吉,志未变也。”[10]“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11]“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12]

然而《周易》中,“变”在更多场合组合成“变化”“变动”“变通”、“通变”等概念表达思想。

如多处提到“变化”。《系辞上》云:“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13]自称晓知变化之道的人们,可知一切变化,皆由天神操作而来?“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者,昼夜之象也。”[14]“刚柔”可作“阴阳”解,这是说变化起于阴阳的互动“相推”。

提及“变化”的句子还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15]“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16]“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17]“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18]“天地变化,草木蕃。”[19]“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20]

孔颖达这样解释“变化”的含义,他说:“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21]“变化”表达两个意思。其一,前后更替,后者“以渐移改”替代前者,而为渐变。其二,有无之间,有者变无,无者变有,突然发生,而为突变。突变也称“至变”。至急之变,动人心魄,因这种变化,非同寻常,事关家国兴亡。如《系辞上》说:“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22]由此延伸出新的释意:事物既有其形变,还有其质变。“变”是形变与质变的统称,而“变化”则指事物性质出现变化,即谓“质变”。《彖传上》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说的就是事物的“质变”。[23]“性命”者,作性质解。

说了“变化”又说“变动”。《系辞下》有言:“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24]广大如天地万物,普遍如日常人事,一切都在变动之中,古往今来,永不休止。循环往复,充溢宇宙。在变动中,上下位移,上者变下,下者变上。刚柔易位,刚者为柔,柔者为刚。沒有什么称得上经典,唯变易之道,适用古今。

《系辞下》且云:“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25]道发生变动,产生爻。爻因阶位不同,而生万物。万物交错,遂有辞文。辞文不当,吉凶不定。《系辞下》还说:“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26]因谋利而求变动,因心情变化而生吉凶,因爱恨抵触而生损益,因远近攘夺,失利而生悔意,因情志不同,相互刺激而生利害。“变化”与“变动”相较,共同点在“变”,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品质之变为质变。后者是数量形式之变,为量变。

《周易》中又有多处提到“变通”。如说:“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27]因变通而获利,击鼓舞蹈感激神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8]道路走到尽头应更改方向,更改则通,通则长久。“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29]因四季变化而明变通之理,因日月交替而知阴阳之道,因至高之德而晓极简之美。“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刚柔并济为立身之本,知变而通可趋时明义。[30]“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31]知道变易的道理而予以推行实践,这就是通,将变易之利惠及百姓,这就是事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32]开阖自如为变,通行无阻为通。显然,所谓变通,即指:一旦外界变化变动,当以变应变,应变以“通”,通而获利,通而长久。

补充说一下。《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求新为古人重要思想元素,延至今日,求新为尚。由此可说“变”既为通而久,亦为“日日新”。因日日“变”,而“日日新”;因“日日新”,至通而久。再则,若将一切客体的变化、变动视为“他变”,那么“变通”则为“我变”,“自变”,即主体之变。晓天下万变之理,只为应“他变”而“我变”。天道王道,至急至要。

说明变通的意义之后,《周易》又主张“通变”。“通”在《周易》中作两种解释,一是通达、贯通,达至目标;二是通晓,明白、知其奥妙。前面说的“变通”之通,意为通达,而“通变”之通,意为通晓。“通变”即通晓变易之道。《周易》中有关“通变”的语录如下:“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33]通晓变易之道且付之实行,此为人事;阴阳不定,成败难测,此为天意。“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34]通变易之道,可知天地之理;晓卦爻之数,可窥宇宙诸象。“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35]通达变革的道理,使民奋力不倦,神圣化为现实,使民得益安心。


三、“观变於阴阳”


通览《周易》,觉其沉浸于浓郁的阴阴学氛围中。《周易》说“变”,就变化变动规律而言,主要指阴变阳,阳变阴,阴阳互变。《易传》中多处议及“阴阳”。《说卦传》称:《易经》“观变于阴阳”,并有如下说法:

《说卦传》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36]

《说卦传》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37]

另外《系辞传》等也说阴阳,例如:

《系辞传上》第五章: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38]

《系辞传下》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39]

《系辞传下》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40]

其实,《易传》多处说“阴阳”,《易经》卦爻辞却通篇未提。此仅属《易传》论易之理论乎?关于“阴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41]《汉书·魏相传》说:“天地变化,必繇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42]《淮南子·时则训》:“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43]《易传》中的“阴阳”说,当是阴阳家的所为。战国时期有阴阳家,他们著书立说,形成“阴阳学”。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驺奭等。

陈鼓应著书认为:道家是《易经》诠释的主干,今本《易传》所传扬的阴阳论与道家关系紧密。《易传》于七八百年之后,将《易经》提升为一部哲学义理作品。老子思想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44]陈鼓应在《先秦道家易学发微》一文中指出:《易传》借老子“道论”解释世界变化法则,《系辞》谈及“道”处有二: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是对老子道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系辞》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能是对《老子》42章万物生成论的一个概括。[45]

黄老学为道家一支,也说“阴阳”。《黄帝内经》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托黄帝之名宣传阴阳思想。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重要文物,其中含帛书《老子》乙本,又有《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等4篇古佚书,合称《黄帝四经》。经学者考证,《黄帝四经》为黄老经典。其中《十六经》与《老子》抄在一起,为合卷,记黄帝与臣下谈话。《十六经》有《观》篇,叙黄帝论阴阳,据此定刑赏法则。其云:“黄帝曰:群群□□,窈窈冥冥,为一囷,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46]《十六经·果童》云:”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47]《正乱》篇以阴阳说论日月盈虚之规律,证事物盛极而衰之必然,并记征战蚩尤史事。《称经》篇曰:“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经法·四度》则云:“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

孔子及其后学同为《易传》作者当没有疑问。孔子晚年好读《周易》,曾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48]《史记》记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49]帛书《易传·要》亦云:“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50]

帛书《易传·要》记孔子于《易传》的态度。孔子称:《易》可分为二:一为占筮,一为义理。孔子读《易》,义理为主,占筮其次。有人问:“夫子亦信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守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郷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51]

孔子读《易》也说阴阳。帛书《易之义》、《二三子》等记孔子与门下讲论《周易》经文的语录。如帛书《二三子》:

二三子问曰: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龙大矣,……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又曰:龙寑矣而不阳,时至矣而不出,可胃寑矣。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猒在廷,亦猷龙之寑也。[52]

帛书《易之义》:

子曰:易之義唯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六剛無柔,是謂大陽,此天之義也。□□□□□□□□□□□□方。六柔無剛,此地之義也。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形,剛柔成章。[53]

阴阳家、黄老道家及儒家一同以阴阳学说诠释《易经》也是有根据的,顾颉刚说:“阴阳说最先表现于《周易》,然而“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见有阴阳思想,不过它的卦爻为一和一一的排列,容易激起这种思想而已。”[54]《易经》“一分为二,至于无穷”的理论,已蕴含阴阳原理。一为太极,二为两仪。两仪即阴阳。万物尽可一分为二,是乃万物者阴阳也。《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邵雍《观物外篇》云:“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斯为万。”《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也说:“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三十二分六十四”。[55]


四、对立交感,物极必反


《周易》具有“对立交感”的思想特点,即以是否交感及交感的程度预示事物的吉凶前景。任继愈主张这个观点,他说:这有两个意思:其一,一个卦象中,其上卦与下卦,阴阳对立,共处一对矛盾关系之中。此为交感,交感为吉。相反,上下两卦不相关,无矛盾关系,則为不交感,不交不祥。譬如:既济卦水在上,火在下。水性下渗,火性上燃,而使水火相激,火燃水沸,由此既济卦情势生动喜吉。与此相反,未济卦火上水下,水火相隔,互不相干,结果生气不足,“无攸利”,无大吉之象。这是对立交感的第一个意思。其二是阴阳的互变交换,即在阴阳交感互动的过程中,位置互换,在上者变在下者,在下者变在上者。例如泰卦,地(坤卦)在上天(乾卦)在下,实际上应当天在上地在下。然而交感的结果,天地易位,两者位置彻底互换。这是因为天属阳,地属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实现交感变化,结果大吉有利。

与此相反,否卦的象,天在上地在下。天本来在上,地本来在下,两者位置不变,交感易位难成。由此不吉无利。又如咸卦,视其卦象,澤在上山在下。自然界本当山上泽下,而这里偏偏上下颠倒,表达交感变化的意义,而成吉卦。对此荀子解释云:“《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56]

《易经》各卦又具“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特点。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卦传?序》云:“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57]这是说:“二二相耦”,即《易经》各卦的组成,有一个规律,即每两卦合为一组,六十四卦共组合成三十二组。六十四卦三十二组中,有五十六卦合二十八组,其特征为后卦是前卦的反覆倒置。即把前卦倒挂即成后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这样的卦可称覆卦。

另外还有八个卦凡十六组,不显示这样的特点,把它们倒过来后,结果还是原来的卦。“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如乾卦、卦,坤卦,颐卦,大过卦,离卦,坎卦,中孚卦,小过卦等就是如此。需要补充的是,这些卦虽然颠倒不变,然“则变以对之”,即同位之爻阴阳变换。如乾、坤;颐、大过;离、坎;中孚、小过,每组的两个卦每一爻都发生阴阳变换,此谓变卦,或称错卦。

如前所述,《周易》中常是两卦合为一组,形成阴阳、刚柔、正反的局势。前卦为阳则后卦为阴,前卦为刚则后卦为柔,前者为正则后卦为反,如此等等。举例来说,泰卦之后是否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58]泰是通泰,否是拒否。大凡事物总不会在优越的态势上维持过久,泰极否来,转向反面。与此对应,凡事也不会恒久不利,否极泰来。由此体现变为常态、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也启示滿盈则衰、见好就收的人生哲学。如果真能从易学中产生所谓“预测学”,那么以此可测天地万物的兴衰存亡,历史时空的跌宕起伏。


五、东西比较:赫拉克利特的“变化”论


万物如流,无物常驻。不变是虚幻的假象,变动为可信的真实。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年)持有这样的思想。他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此因河水流动不止。他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一面有得,一面有失;一面有生,一面有灭,反复无常。创造为毁灭,毁灭为创造,无尽地循环。这使人想起《系辞下》所说的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59]

他创造原始基质论,选择了活泼而永不靜止的火,作为他的“原始的基质”。其形不断地变化,其质持续地转化,时而为气,时而为云,时而为水,时而为土,生出千姿百态的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总要回归,最终回到原始基质的火。这样的思想与中国五德终始论如出一辙。他又强调一切都以对立的形式存在,而对立不会持久,各自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完成对立的统一。这也让人联想到《周易》阴阳转换,物极必反的思想特色。

古希腊唯静主义的埃利亚学派,持相反的观点,否定事物转换与变易的可能。在他们看来,外界发生变化,一个东西变成别的东西,仅是人体感官的体验。变化是一种错误的感觉。外在的存在真实且久无终期。[60]

综述以上,“易”为蜥蜴。蜥蜴善变,《周易》以此命名,可知经典主题在于揭示天地万物变化变动本质,阐说人类族群及至个体明变、通变而变通的生存法则。《周易》其形为筮书,其本为政书、史书,其一个思想要点在于晓明有周一代如何履变易之道,由潜龙勿用而至飞龙在天的魂魄精髓。变为变动、变化,应变而变通,通则新而长久;“观变于阴阳”;对立交感,物极必反,此为《周易》变易体系的诠释之道,亦为中国人由古及今、恒长隐喻的精神传承。


注释:

[1]陆佃:《埤雅》。

[2] 杨慎:《升庵集》。

[3] 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青铜时代》,重庆:群益出版社1946年版。

[4] 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版。以上参考萧兵:《为什么说《易经》得名于“太阳蜥蜴”——先秦思想史溯源之一》,《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5] 《家人·初九·象》。

[6] 《萃·六二·象》。

[7] 《革·九五·象》。

[8] 《革·上六·象》。

[9] 《归妹·九二·象》。

[10] 《中孚·初九·象》。

[11] 《系辞上》。

[12] 《系辞上》。

[13] 《系辞上》。

[14] 《系辞上》。

[15] 《系辞上》。

[16] 《说卦》。

[17] 《恒·彖》。

[18] 《系辞上》。

[19] 《坤·文言》。

[20] 《系辞上》。

[21] 《周易正义·乾彖疏》

[22] 《系辞上》。

[23] 《彖传上》。

[24] 《系辞下》。

[25] 《系辞下》。

[26] 《系辞下》。

[27] 《系辞上》。

[28] 《系辞下》。

[29] 《系辞上》。

[30] 《系辞下》。

[31] 《系辞上》。

[32] 《系辞上》。

[33] 《系辞上》)。

[34] 《系辞上》。

[35] 《系辞下》。

[36] 《说卦传》第一章。

[37] 《说卦传》第二章。

[38] 《系辞传上》第五章。

[39] 《系辞传下》第四章。

[40] 《系辞传下》第六章。

[41]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42] 《汉书·魏相传》。

[43] 《淮南子·时则训》。

[44]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45] 陈鼓应:《先秦道家易学发微》,《哲学研究》1996年第7期。

[46] 帛书《十六经·观》

[47]  帛书《十六经·果童》

[48] 《论语》。

[49] 《史记·孔子世家》。

[50] 帛书《易传·要》。

[51] 帛书《易传·要》。

[52] 帛书《二三子》。

[52]

顾颉刚: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52]帛书《易之义》第四章。

[53] 帛书《易之义》第一章。

[55]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56] 《荀子·大略》。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7-18页。

[57] 《周易正义?序卦传?序。》

[58] 《序卦上》。

[59] 《系辞下》。

[60]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2-33页。。



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蜥蜴     周易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94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