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和大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9 次 更新时间:2022-02-06 21:34

进入专题: 碳中和  

朱民  


本文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IMF前副总裁朱民于1月8日清华五道口未来已来系列讲座中的发言。


今天能聊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全球金融形势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经济的稳增长,数字化的进一步深化都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但我觉得今年最大的趋势潮流,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天下大势,是一个巨大的潮流,它既深刻深远影响着未来,也剧烈的冲击着当下,而且它是全方面的,从能源到生产、消费各个方面,加上体制价格,这是一个大题目。所以我今天就这个题目以及我的一些观察和大家做一个沟通和交流。

我今天的题目是《范式变更:中国碳中和的长潮和大浪》。

碳中和是一个根本的生产消费、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最大的发展方式的变化,所以我们称之为范式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潮,一定也会有巨大的大浪,技术突破、科技突破和全球竞争,这会是一段极其精彩和壮烈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

1、碳中和是当代世界大势

总书记在2020年9月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以上。这既是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是一个很有挑战、很重要的目标。

碳中和确实是全球大势,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重要的承诺呢?

左边的图是1840年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气侯变化,100年以后,气侯排放是急剧上升,在碳中和上升的时候,全球的气侯变化也在不断的波动中,也在上升,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要走,到2050、2060年,全球温度会上升两度以上,对全球的影响会很大,陆地会被水掩埋,恶劣的气侯会不断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会有明确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个事情,碳中和的共识:欧传统工业时代落幕,一个新发展时代的开始。这次在格拉斯哥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32个国家地区承诺碳中和,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70%,其中占全球碳排放的75%,人口的65%,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5%,当年我参加比例会议的时候,五年前我们讨论,当时很难想象五年后全球会形成一个如此大的共识和大浪,130多个国家承诺,影响很大,大家的共识越来越明确。

碳中和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根本的颠覆,理解这点很重要,不只是一个能源转换,不只是一个生产方式的变化,它是从追求物资形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到追求人类福祉,是人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我们以前把气侯变化问题看成一个生产方式外部成本问题,怎么样把外部成本拿进来,它是一个负效用。从碳中和角度,要把外升的负效应内升化有一个成本,但是它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效用偏好发生了变化,人类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在整个的生产方式里面有传统的资本,100多年以后加入了人力资本,现在有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在大的格局变化下一个增长的动力,而不是一个外部的负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原理上特别重要的变化和理解,对整个人类的福祉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质想法,理解这个,是一个全面的范式变化,不只是一个生产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成本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污染的问题,会根本改变社会,改变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

碳中和已经变成全球竞争新的制高点,为什么?因为它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最大的一次整个的生产方式和规则的变化,而且它用一种无限的投资机会和技术变化的机会。现在全球竞争碳中和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规则制定的竞争,我们在开启一个未来新的世界的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

工业革命以来,以亚当思密斯起手的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规则,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欧洲在这方面走的特别前面,欧洲意识到工业革命1640年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发起,欧洲由此在工业革命发生后200年都是走在前面,现在这个时候欧洲也意识到要在碳中和方面退出,所以欧洲很早就推出了绿色新政,从方方面面布局,而且在全球的规则制定方面走在很前面。

拜登执政以后立即返回《巴黎协议》,把碳中和提升为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要让美国再一次领导世界,他堪称是美国队世界领导力的问题,所以现在全世界很多的国家都看到了碳中和下的能源经济低碳转型将重新塑造世界的竞争格局,碳中和已经变成了大国竞争博弈和合作的重要领域,从我的观察来看,我们国际上的竞争已经是非常激烈。

全球竞争,欧盟希望主导碳中和的规则制定,因为竞争最高的层次是规则制定,包括能源体系、生产体系、交通体系、建筑体系等等,欧洲现在推行的边界调节税就是用碳排放概念来改变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

我刚才提到了美国拜登提出的绿色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提出储能、电动汽车、碳捕捉、下一代核能、可再生能源制氢,投资2万亿美元构筑绿色和零碳的经济。

中国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中国碳排放的总量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我们的人均碳排放现在也已经超过了欧盟,当然比美国还是差很多。中国是世界的一个大的碳排放国家,但是从我们自己来看,我们碳排放的整个和GDP相比,我们的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还是很高的,大家可以看到,单位GDP一个美元中国的排放是0.69公斤的碳,全球的平均水平是0.40公斤,中国大概是全球水平的1.5倍,全球的平均水平GDP是11000美元左右,中国也是11000美元,我们的碳排放相当于效率方面还是很高的,我们是日本的三倍,美国的两倍,我们是有很大的空间在技术上效率上得以提高和改进,这也会推进中国的经济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是不可能置身于潮流之外,而且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不参加的话全球减排也不可能实现,国际上业要求中国在气侯变化过程中起到领导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实践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重要的实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于中国来说碳排放这张图是比较直观看到,我们的碳的排放可以看到,2030年是峰值,峰值以后就开始下降,如果我们现有政策不变的话碳排放下降是非常慢。按照2度的标准是这样,如果到1.5度的话到2050年可以走到10亿吨左右,逐渐到2060年实现零碳。大家可以看到下降的曲线是特别陡,在碳排放的减少,30年的时间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

如果我们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图上来看,如果我们来看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大的挑战是在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还要发展,我们预测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比今天要增长4倍,按照我们增长的动力来看。但是经济还在增长,而我们的一次能源消耗基本上要持平,与此同时我们的排放要几乎下降到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和发达国家很不一样。比如说欧洲从九十年代就碳峰值,它是一个自然下降的过程,从欧洲来看它的服务业很高,工业比重比较少,能源消耗也比较低,我们的服务业是54%,而且我们还在继续有一个中高速强劲的增长,欧洲的增长都是很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制造业、工业为核心的经济体,又要增长,又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又要减少排放净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缺口就是科技的力量、金融的力量、制度安排的力量,三个力量逐渐要实现,我们必须要实现的是,既保持增长,同时要保持低碳。

今天全球的形势下高碳高增长这条路走不通了,按照欧洲的模式低碳、低增长我们也不能走,因为我们GDP只有1万美金,我们还在增长,我们只有第三条道路,低碳和零碳较高的增长,在双重制约下,选择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这个是我们现在开始40年长征途的根本目标和挑战。

挑战中也蕴含着很大的机遇。我们提早转型就有利于降低转型的重置成本,沉没成本。发达国家重置成本很高,比如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人均是173辆,美国已经是845辆,日本是575辆,我们要达到欧洲和日本的水平,1000个人车的保有量得是现在的三倍,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这个空间将来就是绿色汽车,就是新能源汽车,这就是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在我们中国的市场如此的火爆,不用走石油汽车、汽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换。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可以为绿色产品创新推广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增长快,走得快有利于创新推广和降低成本。我们在第三次绿色技术和产业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有一些地方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在国际走的还是前列,特别是我们的数字技术是优势,能够助力研究发展,碳中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这两者是叠加在一起的。最后是我们有制度和政策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统一形成好的预期引导形成社会共识的话,我们这样的推动和落实就会或,利用好这些优势就能够提升我国的技术和产业优势,推动技术产业和发展方式的朝着低碳根本的转变。

站在今天2022年起点上,我们看到我们面临又一个辉煌40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来没有这样发生过。1978年我们人民币是3645亿元到2020年100万亿,2060年逐渐到400万亿,前一个40年是传统工业化的模式,我们在追赶,下一个40年我们可以走绿色发展的模式,我们可以引领世界,让全球共享绿色繁荣。在今天时点上看到过去40年令我们极其骄傲的辉煌,我们看到未来,我觉得我们有更辉煌的未来,就是碳中和。我对未来充满期许和希望,也有相信,我想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这是过去40年,碳中和下中国再40年的奇迹也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变化会非常迅猛,非常深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不仅是大,而且是强,而且是引领,在技术模式等方面引领世界,让世界共享繁荣的经济体,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

这个是我想和大家讨论第一个世界大势,也是中国的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我还听到各种的讨论,对于碳中和的意义,未来能不能实施成本效应都有很多的讨论和顾虑,我就第一阶段把这个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沟通。

2、碳中和的抓手一:能源革命

接下来落实第一个就是能源革命,这是最根本的,碳中和的两个抓手,第一是能源革命,第二个是金融先行。

我们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8.9%,其中电力占40%,工业30%,建筑15%,交通15%,能源结构里面化石结构占84%,煤占了57.7%,油占18%,天然气占8.2%,所以我们今天非化石能源占了15.3左右,这个比重要继续扩大,能源的路线图,第一个是两个替代,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两个脱钩,电力和排碳脱钩,经济发展与排碳脱钩,电力可以在2025年达峰,能源在2028年达峰,全社会按照现在走在2028年就可以在排放上达峰,中和我们在2055年到2060年之前,那个时候我们整个碳排放量是14亿吨,碳汇是10亿吨,捕获是4.5亿吨。

第一个是能源的电气化,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第二个路径是终端的使用全部电气化,不是烧煤,第三个节能提高效率,这个特别重要,这就是科技,第四个是碳汇,增加植被绿化抵消我们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我们新能源车,随着碳排放的直接下降,新能源车占比会直接的上升,新能源车的上升的速度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有了这个路径以后,减煤去煤,去年的煤波动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关注,中国煤的资源、产能都是有的,剩下的就是我们的预期、政策指引到位,现在出台的政策,先立后破,一系列的政策,煤很快可以稳定下来。全世界天然气的价格也是在转型过程中投资变化引起产能变化引起需求变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的能源煤消耗是40亿吨,占全球50%以上,国内能源消费占比接近60%,因为消耗煤我们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工业结果,我们燃煤发电量、钢铁、水泥产量均占全球的50%左右。

从这个来说,我们排放的效率不够,我们的GDP2020年占全球18%,能源消费量占2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30%,这就是空间,这就是效率,这就是技术。

减煤的技术路径从整个的规划来说,2025、2030、2035、2050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分别是20%、25%、35%、65%,相应煤炭的占比至少是在50%、45%、30%、15%,在“十四五”期间,煤炭的建设会逐渐换下来,还没有开工要有新的能源的项目上去,“十五五”期间煤电的建设要停下来,2030年峰值,我们还是可以逐渐缓缓上升的,我们对煤电的存量开始发生替代,用非石化原料取代石化原料,这是一个从节奏发展来看,过程缓下来、停下来和减下来。

这个是煤在2030年顶峰,我们从今天到2030年基本上扯平,不能让他升得太快,2030年直接直线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上升的是天然气,天然气的需求会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天然气上升,在转换过程中,价格上升,需求上升。与此同时非石化的能源大幅度上升,以后维持在高位,这个是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过了2030年增长速度更快,因为其它的能源在减少,这是一个替换的过程,这一块非石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从直观来看,整个发电的构成,煤很小,2度有一点煤,1.5度基本上都没有了,核电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中国的核电发展还是走在很前面,水电、风电、太阳能电,基本上煤都消失了,这是2050年的一个展望和预测。

替代的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光电,我们有丰富的光电资源,颜色深的地方都是光特别好,我们到西藏去都看到人晒的很红很黑,阳光非常裂,内蒙戈壁青海这一块光的能源非常好。只要在有光的地方,不用太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满足需求。

中国戈壁和黄扩的总面积是120万平方公里,1/10的土地安装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就可以达到20万亿度。如果我们在中国居民的屋顶和工商企事业单位屋顶全部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就可以达到3-4万亿度,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用电量的一半,不单是发电的问题,水电的调峰能力、储能、绿色氢能产业体系、无碳能源的储运和输运方式、电网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光电的资源是非常的丰富,光发电的成本已经低于煤电,阿联酋最低的光伏是1.35欧元/kwh,青海的点2已经到2毛4,现在从青海的光电直接送到河南的驻马店落地,成本已经低于河南驻马店当地的煤电,大家知道河南产煤,河南也是一个用电大省和发电大省。我们在四川的试点可以看到,去年已经达到了不到1.5元一度电,直接光电的生产成本,当然我们还有储能的问题、电网的配备费用等等,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的下降,更多的下降是电力系统配送的能力、储能的成本下降的话,光电往前走是没有问题的。

光伏电新增装机从未来五年会走非常快,这是两种场景,一般每年新增可以走到75、90、100GW,光伏的发电走得很快。

风电我们有巨大的风能,深的地方都是风能集中的地方,东北,东北的风能很多,青藏高原有很好的风能,东海有海上的风能,我们有3400GW储量的总风能,海上有500GW海上风能资源,海上的能源用起来解决了路上西边往东边输电的功能。

光电和风电在未来几年会大发展,每年风电都是76GW,光电是每年也是73GW发展,2019年发展有一点慢,这两年发展还是非常快的。

同时,氢能需求同步上升。氢的能源密度很好,虽然低于汽油,从汽车来说,远远高于锂电池,但是氢能是化工和石化非常重要的材料,它会替代煤,这是很大的一块。钢铁、水泥重型交通从石化燃料换下来都是氢能,因为能源的密度比较高,可以达到8100万吨,这是一个很大的规模,从生产设备储备等等。现在氢能的生产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主要是工业副产氢占到了40%以上,未来水和电生产氢技术也在走向成熟,氢会是将来一个特别重要的能源,因为它的储备性,运输性和灵活性。

把能源革命最后一个环节,减煤,让光、风、氢上去,时间关系我就不说水和核能,然后就是储能。我们现在的抽水蓄能装机容量是30GW,世界还是第一,但是储能最后还是科技储能,氢储能,它还是对整个的配备灵活性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还是一个成本的问题,解决新能源要解决储能和配送两个根本的问题,这是我们现在面临在新能源替代上第二阶段的挑战,光电、风电的生产成本已经下降了非常快,现在剩下的就是储能和输送调配,使得落得的直接消费成本要下降。能源变,整个经济全面变。

第三个,在能源变化下全面重塑中国的经济。绿色变局下,经济体系、空间、交通、建筑、农业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生产和制造占31%,生产电占27%,养殖19%,交通16%,对于碳排放进行约束的时候所有的产业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

全面脱碳从重工业来看,碳捕捉在重工业过程中电力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交通可以看到,氢能长途运输汽车起很重要的作用,整个的电力系统里面需要核能、氢能生物能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整个脱碳是电、氢、氨、生物质、合成燃料、碳捕捉六种不同的渠道,对于不同的产业这是一个矩阵,会有不同的适应性,会有不同的技术和应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但是脱碳的根本目标也是不变的,因为生产的性质不一样。

交通是全面电气化,轻型汽车肯定是电动车,铁路全部电气化,重载卡车是氢,这也是很清楚。从具体的情况来看,2050年交通能源消费,轻型车都是电,重卡大部分是氢、小部分是电,铁路全电,航空是生产燃料,因为能源密度,要有稳定性,航运可以有氨和电和合成,整个的能源结构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规划,2030年新能源销售占到整个车的销售40%,2021年全年的销售是2800万辆车,去年的新能源车销售已经达到了300万辆,从100万到300万辆,从300万辆到500万辆,再到1000万辆,这个是了不得的发展,我们的新能源车走的非常快,我们现在要达到40%,也就是说2030年新能源车的销售会超过1600万辆作业的规模。

重工业是要电气化脱碳,炼钢的技术改进,在零碳电力支持下直接还原铁,总排放的强度,我们在铁矿石这一块,高炉这一块燃烧还是要有一些燃烧的排放,其它的都会下降的很快。在炼铁、炼钢整个的直接技术的变化,整个电的消耗都用电炉,消耗会下降的很厉害。

化工主要是依赖煤为主,中国的石化合成氨的生产主要是以煤,北美主要是天然气,我们的甲醇主要是煤,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氢成为生产化工原料的主要能源,氢在石化能源中会起两个特别的作用,氢成为原料替代煤,第二氢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动力,生产过程中是天然气,是电和氢,它的原料油少部分的煤,大部分是且,石化会发生根本的宾馆。

建筑,2050年中国人均的住宅面积会高于欧洲水平,这是中国今天的水平,低于法国,2050年会高于欧洲。电的能源消耗30%是在采暖,23%在生活热水,21%在做饭,这里面消费20%是煤,28%是电,11%是石油,9%是天然气。未来建筑也基本上就是100%全部是电,采暖等等全部是电,终端消费,煤炭是零,天然气也是零,电力占75%,工业余热、太阳能等等,整个建筑能耗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长期低碳转型会推进中国发展范式的变化和科技发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深度脱碳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发展科技和创新,其实是用数字化和电气化来推动脱碳,用清洁低碳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形成以完全新的能源体系,用新能源体系支撑完全新的工业体系,这就需要整个的体制机制的改革,需要碳价的机制和碳市场的发展,为长期低碳的转换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这个过程是一层一层的走,我们先从煤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推动整个生产体系的变化,推动整个消费产品的变化,然后推动整个的技术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政策、市场都是特别重要的。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中国的零碳经济的全球竞争。

中国在新能源、光伏、风电、核电、水电在全球竞争都是很强的,特别是在绿色制造方面,我们也有很强的制造。

我们的光伏电,我曾经在沙特看光电,25平方英里的沙漠里完全都是光伏电,沙特是世界的产油大国都开始在光电的道路,能源部长告诉我所有的光伏板都是中国生产的,中国光伏的面板占了全球光伏面板产量的60%。

风电的设备中国制造业是全球领先的,核电我们已经开始输出了,我们也在英国输出核电,水电输出很多,我们在“一带一路”很多的地方输出,电动车会成为中国的竞争产业,中国现在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的41.27%,去年达到300万辆,很快达到1000万辆,这个是很强的。

电动车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科技的发展,AI、5G、特高压、基础设施,我们看到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创新的路径,当大的基础的能源发生变化,大的基础技术发生变化,整个的政策导向和环境发生变化,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的路径一定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谁进入这个市场的问题,谁有技术能够创新有新的模式的问题,我们在市场看到各种各样的创新,我可以讲一天一夜,各种各样的模式,非常精彩,中国企业的创新力真的是非常强,这个就会形成中国零碳经济新的全球的竞争力,从传统的煤、铝、玻璃等等走向高端的产品,从传统的低端的制造业低端的消费产品走向零碳的高端产品,这个是中国走向世界,作为世界强国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

这个变化最根本的力量是科技,我们刚才讲了在能源变化推动整个经济产业的变化,推动经济产业的变化是能源和科技,能源的变化逼着科技创新走在前面,新的能源和新的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整个的科技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已经走向了新能源,科技创新大家可以看到,从最早的时候九十年代是主机走向PC,互联网移动,然后是在2015年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等等,那个时候代表的企业是亚马逊、芯片公司,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技术已经进入了碳中和技术领域,整个的领头的公司是特斯拉和宁德时代,下面的曲线是在不同的时间这些科技公司的股票市场市值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股票上升是非常厉害,在每一个引领过程中新的科技代表者在股票市场的份额也是很高,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技术进入碳中和时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因为市场意识到碳中和的大潮不可逆,要追上这个大潮就要跟着碳中和的技术走,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追捧特斯拉,追捧宁德时代特别重要的原因,整个技术在朝这个方向走。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技术,以后会出现很多新的技术和很多新的大型企业,我觉得毫无疑问,各个生产线是很长的。

创新空间很大,太阳能、光伏电能我们的转化效率从20%提升到30%,就把现在的成本问题解决了。电解水制氢从850美金千瓦降到200美金千瓦,我们就可以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降低规模。氢燃料电池推进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压缩气体,氢气的运输,核聚变我们已经走到第二代的核技术,从核裂变走到了核聚变,这个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如果核聚变解决,它的废料问题解决了,核电的发展又是一个很新的过程,科技是一次一次颠覆,氢电池颠覆现在的锂电池,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核聚变颠覆现在的核裂变,也可能因为核聚变成功把现在很多现在的其它能源替代,电池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热泵的性能可以提高4-8倍,有巨大的空间,零碳的制氢工艺、电燃料、零碳的水泥、塑料、食品、钢、肥料、核聚变、地下的电力传送,储能、热能储、地热储能,当世界变的时候,最终的产品追溯上去到整个的生产过程都是科技创新。

碳捕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成本,但是现在碳捕捉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的碳排放到2050年是10亿吨通过捕捉到捕捉到9亿吨,剩下的1亿吨,在工业部门还是有一些碳排放,捕捉就变得非常重要,碳汇和捕捉是未来两个重要的方面,因为不可能做到零排放,我们要做到净零排放。

技术是很广的,我们讲的汽车,汽车不只是能源替换,从汽油、石油变成电,不是的,在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个的产业链要减碳,整个产业链内循环占6%的碳,材料生产过程零碳占了16%,整个能源的变化变电占了39%,整个加热系统占19%,整个过程的效率提升,这就是电子化效率,整个的汽车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科技创新的过程,效率提升的过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汽油换成电池的过程,整个生产一辆车的碳排放下降为零,汽车的产业链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未来的电网,光风的储能、无碳能源的新体系完全是科技,从风能、光能到氢能,到电力智能网、传感等等完全是数字化系统的运营、配售、运输和调节,一直到最终的消费者,新能源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完全是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系统。我们国家GDP的能源消耗率是世界平均的1.5倍左右,50%的空间就是数字化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成本,这完全是一个科技过程。

在“十四五”期间,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的绿色技术,比如说能源微电网的技术,去中心化的电网,智能电网,工业余热集中,中深层地热、出行服务,氢能源车技术、智能充电技术,建筑立体绿色,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和挑战。我们在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还是在很多地方走在前面,特别是新能源研究和创新,在太阳能领域,国家发的论文,高质量论文中国已经排名全国第一,全球高质量顶端10%的优质论文,中国已经占了第一位,是美国这方面论文的2倍,当然我们的论文被引用的数字还是低于美国,可能是细分专科的领域不一样,我们在风能中国也是第一,英国第二,美国第三,我们在地热领域里面发表的论文,中国的地热也是第一的,美国第二,德国第三,日本第四,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全球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仅低于美国,全球第二,基础科学的研究也在往前走,这个过程中科技是最大的创新力量。

3、碳中和的抓手二:金融先行

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金融先行,投资未来。碳中和的过程两个抓手一个是能源先行,能源动其他的才能动,能源动和金融先行是联在一起的,金融动得更快,全世界油的价格上升,中国煤价的波动都是和金融有关,一旦开始了整个的碳中和,全球来看对于石油、对煤的投资开始下降,比如说煤炭行业的发债在2021年下降了60%,没有融资,就开始消减产量,所以金融先行投资未来,这个是对金融业很大的一个挑战。

中国绿色金融是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上半年我们已经有了13.92亿的绿色贷款,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发行累计量存量也有了8132亿,全球第二,我们的股权融资200多亿元处在前面,也有技术基金PPP都有,而且我们构建了一个绿色统计、绿色的激励机制、监管政策等等,这个是走在前面的,但是我们把绿色放到碳中和这个基础来说,就可以看到整个的比重还是很低的,绿色融资占社会总融资额的比重只有4.6%,这个比重还是很低的,绿色比重以银行贷款为主,银行的贷款规模超过了90%,而人民币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只占到60.25%,重要是国有银行,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银行在支持绿色融资方面是有天然短板,特别是在长期有期限错配,风险的问题,投资回报不稳定的问题。

我们从绿色金融走向零碳金融,金融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零碳是比绿色更广更深更宽的一个更大的概念。金融在零碳金融里面起几个关键的作用,第一个是巨额投资,关于整个的投资有不同的估测,清华做的分析是大概从100万亿到135万亿人民币,到2050年,取决于2度还是1.5度,能源需要投资100万亿,135万亿到168万亿,欧洲有一个估测中国是238万亿人民币的投资,也有更高500多万亿的投资,投资是巨量的,而且是长期和高风险的投资,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看到“十四五”期间,国家制定的方案里面就提出了一系列投资的规定,累计达到44.6万亿,5G、人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城市交通、电动汽车、充电桩,支持绿色数字化过程,环境等等,扩大低碳消费,基础设施,大家可以看到,特别是在数字化升级的绿色改造过程中,可以有16.5万亿的投资,在“十四五”开期的阶段,我们在进入后40年的阶段,第一个五年投资就很重,是非常重视投资。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金融为增量投资起作用的同时,金融还要管好现有的金融存量,这个是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金融总资产的规模,这里面有重复,重复累计叠加可以看到高达900万亿,居民的金融资产,存款、债券、保险、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加在一起居民的金融资产已经达到了325万亿,在碳中和的过程里一定会发生资产价格的变化,高碳的资产价格会下降,低碳的资产价格会上升,甚至是出现泡沫,在价格挑战过程中,整个金融资产的存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我们现在看,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存量开始调整,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将来都会发生估值的变化,这还是存量的转型,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

有一个研究表明,2050年全球整个的气温升幅控制在2度以内为目标,全球有35%的石油储备、52%的天然气储备,88%的煤炭储备将成为搁浅资本,我们的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在碳价上升和新能源价格下降冲击下,国内煤电公司对于银行贷款的违约率在10年内会从3%攀升到20%以上,金融存量会发生变化,价格在里面起了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从重工业来说,因为水泥的价格会加30%,钢的成本会上升20%,塑料成本会上升50%,产业会上升100%,成本上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就发生变化,就影响企业的估值发生变化,价格就直接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当时也会迫使企业进行脱碳的技术改造。存量不能低估,我们看了六大高碳行业,比如说煤炭开采、石油、黑色金属、冶炼、电热等等,在银行整个的资产到2020年是40万亿,40.35万亿的高碳行业的资产都会发生变化,银行对五大门类的高碳,黑色、煤炭、石油、冶金开采等等的贷款在2020年是34.86万亿,占整个公司贷款的53%左右。

所以这个还是很大的一个比例,这些资产也会发生变化,还有估值,因此它的不良率会发生变化,违约率会变化,金融机构在处理存量的影响很大,金融机构的贷款导向会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中国发电的结构,电量的需求会急剧上升,从7.5万亿度,2016年是6万亿度,过去2050年到14万亿度到15万亿度,2016年主要是煤和水,2050年没有煤,主要是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在这个过程银行的贷款会改变整个发电设备,煤电设备、燃煤发电涡轮机没有了,这也是我们的主打拳头产品之一,以后就变成各种各样的水电设备、光电设备、核电设备,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碳中和变化中会引起更大的变化,会引起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整个大宗商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碳中和对铌、锂、镉、铜需求上升的很厉害,这个是今年上升的价格,煤和天然气的价格上升是因为转移过程中的预期变化产量下降需求上升,而其他的大幅度的上升是因为对整个未来的预期整体需求的上升。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已经累计价值达到GDP的2%,这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也是财富的转移,财富从制造业生产消费走向资源的生产。

未来铜的需求到2040年和今天比需求会翻番,镍的需求会上升3倍以上,如果没有碳中和的话,原来是缓缓上升。锂的需求会上升20倍,钴的需求也会上升3-4倍,稀有金属的需且上升,整个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发生变化,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大宗商品之前在20年以前是互相独立的,比如说小麦的价格和棕榈油价格没有关系,棕榈油价格和石油的价格没有关系,石油的价格和矿的价格没有关系,十年之前因为金融化,所有的大宗商品包括粮食跟着石油的价格走,从现在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宗商品的价格跟着稀有金属的价格走,这是未来,碳中和急剧提高了稀有金属的需求和价格,这就需要金融进行稳定和支持,这又是很大的事情。金融业需要帮助需要高度不确定的碳价格,特朗普的时候把碳价定在7美元一吨,奥巴马的时候是42,Stern英国著名的全球气侯专家说要到266美元一吨碳的时间才能实现1.5度的碳中和,价格差别很大,现在有碳交易市场就在寻找合理的价格,欧洲的价格到昨天为止是54亿美元一吨,我们国家还是7-8个美元一吨的价格,差别是很大,需要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界的介入来帮助寻找不一定的碳价格,推动整个的碳中和过程中,定价、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金融在这个市场方面特别的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和构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

传统的货币政策是讲价格稳定和强调增长,有了碳中和目标,我们就需要引进窗口政策,引进支持碳中和和平衡碳中和风险的碳中和支柱,从两支柱变成三支柱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有丰富的普惠金融经验,我们有望在这方面突破构建世界先导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同时要重塑碳中和一致的风险管理系统,把三个支柱变成ESG,对资本金的考虑进行挑战,对外部约束的压力测试进行调整,对信息披露进行调整,欧盟有一个措施表明,因为气侯变化,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会每年降低0.3个百分点到0.8个百分点,给企业的银行贷款也会每年减低1.6%-5%,当然对经济就不利,整个的风险,敞口估计评估损失等等这些模型都得发生在变化。

国际竞争已经开始,特别是金融业,比如说金融委员会下面的TCFD五年前披露的准则,现在已经有2600家金融机构支持披露框架,披露现在变成了金融机构国际政治,国际也成立了净排放联盟,要求有一些国家运营、贷款投资组合要达到净排放,这个是属于标准还是很高,我们还没有中国的银行机构参加,在金融业的竞争,绿色债券的市场在哪里,绿色的标准在哪里,披露的标准是什么,我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民营小组成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所以以后企业不但要用已有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核,还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进行会计标准审核,公司的事件就完全变了,在格拉斯哥会议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宣布了要成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会制定标准,这都是巨大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

时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讨论,这个课题比较大,能讲的东西太多了,我很努力把内容浓缩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就主要的范围跟大家沟通。我们讨论了整个大潮的历史定位,也是中国未来模式的选择,第一步是煤炭革命,能源革命,从去煤减煤发生对整个工业经济制度根本的变化,伴随这个过程整个数字化和科技发展,最终是金融支持和引领发展,并管理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未来一来,我看到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发生如此规模巨大、如此覆盖一切,如此穿透一切,如此完美的自我革命和自我颠覆,这是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工业革命,当科技发生变化,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当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当社会组织发生变化,当价值发生变化,当人、生活、社会、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生的范式变更。

碳中和的长潮将连绵不断,在长潮之上因为技术的变化全球的发展、技术的竞争一定会不时掀起拍天的巨浪,这是极其壮观的未来,所以拥抱未来,拥抱碳中和,你别无选择。

问答环节

1、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研发的门槛相比于信息技术来说是要高不少,这就导致创新市场不会像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民: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新能源是两个层面,既有网络和数字化的层面,人工智能的层面,也有产业的层面,要把产业和数字化结合起来,这是第一难度。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现象,很多做人工智能的公司对新能源的产业的知识不够,融合就有困难,而新能源的公司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技术理解也不够,这两个之间的沟通看来是一个理解,不但是理解,而且是学习、交融、合作,这确实是现在的一个事情。第一个挑战是两者的融合,理解的护城河,理解产业的知识,双方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新能源这个概念无处不在,它不是一定要做一个巨大的50平方公里的光电或者风电或者改变整个的能源系统,不是的,你可以改变一个车间的能源消耗,你可以改变一个工程的照明灯的变化,空调的变化,你可以改变一个楼的空调,很小的事情节约的能量很高,而且技术也不复杂,并且把它产品化。

我那天听华为说,华为专门成立了数字能源部,华为就走在前面,就是把华为的软件技术和新能源结合,走的第一步是开放,对所有的传统企业,帮助传统企业提高能源的有效性,如果你把思维方式换一下,换到提高传统企业和产业的能源的有效性这个概念,世界是极其宽广,而且是有小有大,你会知道无限新的机会。

2、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充电应该要用绿色能源发的电才有碳中和的意义,但是从近年的情况来看风电和水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在碳中和的瓶颈是不是实际在于储能的技术,如果储能技术没有大的突破,那么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是不是不可能全面铺开和推进呢?

朱民:

讲得非常好,碳中和的核心,从生产端的成本,在电方面已经够了,青海的风电已经送到河南的驻马店,但是风电和光电都不稳定,需要有一个稳定的配置,稳定的系统来支持一个不稳定的大系统,我们未来的电系统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去中心化的会有不稳定的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同时我们要有一个全国的大的系统是稳定的,还是传统的水电、核电加上一些煤电,油电,来起稳定的调配作用,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建设,第三块是储能,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一个储能技术的发展,第二步是电网系统的根本的改变,以及电力调配系统的体制改革,从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又保持一个支持安全的稳定的电力系统,现在看来这个电力系统会占到整个电力系统用电的15%左右,这是一个能源安全的问题。

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的话,就要多管齐下,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现在不是生产的问题,回到你的问题的核心,把你的问题扩大,我们要看到方方面面,储能的技术,现在水储能、氢储能都是一个问题,储能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储能是一个直线发展的技术,而且是一个落地去中心化,将来这个产业会走在很前面,储能是全球科技竞争,德国、美国、日本都走在非常前面,我们也在追,特别是氢热能的储能,我们的蓄水储能已经很好,这是一个科技。

现在整个电力系统的改制改革从技术和制度上的变化怎么一步一步走,又不影响电力的稳定,因为电力必须稳定,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和管理的挑战,这一次我们大家看到电力的波动也把这个问题显现出来,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把这个稳住,储能一定能上去,一定是前沿。

3、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前往往会有金融的创新情形,您认为现有的金融创新当中谁会在碳中和的未来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从全球来看,会是绿色信贷吗?会是银行主导吗?或者是其它的方式?

朱民:

从中国来看现在是银行主导、信贷主导,信贷占了整个绿色金融的93%,在93%里面大银行,五大国有银行两个政策银行占了整个比重的83%,银行是走在前面,从绿色信贷来说看得很清楚。防污染、环境保护是一个比较小的口,从小的细分口走向全面的碳中和,单纯靠这个不行,我们现在对于技术有很多的评估,清华的评估是比较中性化,1/3的技术已经有了,1/3的技术在研究中,还有1/3的技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技术,技术的不确定性很大,银行显然无力承担,银行还是会起主导的作用,这是两个渠道,第一绿色债券会发展很快,资本市场承担责任,2021年中国的绿色债券走得非常快。

第二个风险投资会走得很快。但是风险投资的规模在中国还是不够,怎么样让风险投资和其它的金融机构合作扩大投资的能量,在后面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在各地的试点中,我们在常熟、桐庐、江西、广州看到政府间的PPP合作在推动这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市场风格来讲,债券市场第一步会发展很快,资本市场的指数基金等等都会发生起来,更重要是衍生产品一定会发展起来支持碳交易,在这后面我们需要财政支持形成PPP的支持,英国国家出现成立了气侯银行,以前是不能想象的,现在国家出钱成立银行支持碳中和,这就是根本的思维框架伦理的变化,经济学的变化,银行贷款在介入同时我们还要把保险引进,投资规模大,期限长,关于整个的金融市场的设计和变化,应该都会是很高的,先看到前沿一定是债券市场、政府PPP的市场,整个的系统衍生产品,整个的垂直细分在碳中和里面,这是一个金融剧变。

4、碳中和对于山西、新疆传统能源占主导的成分能够带来什么机遇?

朱民:

山西是一个传统能源大省要转就很难,涉及到技术的变化,涉及到GDP的变化,涉及到就业的变化,但是转型是可做的。比如说在青海,青海现在变成光电最大的生产省份之一,往外输光电和清洁能源,支持中国制造业的产品能够出口到欧洲,青海也是一个传统能源生产的大省对光电抓的非常紧,两手布局很重要。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新能源的布局,利用现有的网络,你还是有一套的系统可以用的,两手布局很重要,格拉斯哥会议全球是要求把煤消失,我们认为这个是不可能,可以逐渐的减少,去煤减煤是必须的。

新能源和旧能源的结合的同时,涉及到就业的培训,现在我们已经支持了400多万的新能源就业工人,我们估计到2035年左右大概会产生1000多万的新能源工人,已经超过了传统能源就业工人,所以新旧能源转换,就业的影响,总量是不变的,政府要承担培训的作用,这个就很重要。

第三个根据新能源来开发其他的新的产业,走出一个新的道路,我们现在中国走数字化、科技化、高质量发展,我觉得要走新的道路,不能走传统的老路。

第四个,公平原则,国家要对山西新疆这样的省份给予支持,各个不同的省份在能源转换过程中,转换成本和负担发展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平衡和承担的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要支持转换,而且要帮助转换过程中从资金、技术等等方面维持经济的稳定。山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布置新旧能源的替换,第二个概念新产业的发生已经在开始考虑新的布局,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最近煤电的波动使得煤又上来了,但是现在看起来储量开始有增加,但是大的趋势是不变的,早做预案做战略方针还是比较好的。



    进入专题: 碳中和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137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