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理想的治理与治理的理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9 次 更新时间:2022-01-09 22:11

进入专题: 治理  

徐勇(华中师大) (进入专栏)  


本文为作者2021年12月30日由南方日报社主办的“圳治2021——深圳治理现代化榜单发布暨优秀案例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订。


尊敬的胡书记、王社长、永年教授,各位领导、同志们和朋友们:


感谢会议方的邀请。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高兴看到有这么多的优秀案例。作为一个较早从事治理研究的学者,参加会议感慨良多。记得20多年前,治理的英文 “governance”刚引入我国时,有很多译法,有人翻译为“治道”。我在1997年的《政治学研究》发表专门文章,题目是《“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没有想到,20多年后,“治理”一词从学界少数人所了解,成为政治生活中最为高频的词。治理实践日益深化,治理创新经验愈益丰富。1998年全国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设立了26个示范区,我是参与者。当时的深圳还在拼命发展经济,现在有了这么多的优秀治理案例,后来居上,成为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很高兴在这次会议上遇到郑永年教授,我们2003年在新加坡认识,当时对新加坡的治理羡慕得不得了。现在的深圳正在迅速赶上,才有了永年教授作为新深圳人的讲话。永年教授有很多粉丝,有人专门研究永年教授的轨迹,总是立于世界潮头。哪里最先进,永年教授在哪里。这都充分反映了我国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正在创造世人关注的治理奇迹。

一、“治道”与理想的治理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治理实践不断深化,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中国的治理创新不断推进,“中国之治”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治理实践中,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有的可学习、可复制和可推广,有的只是一时之策,甚至是应景之作。一些地方治理创新样本的周期与领导任职的周期同步,表现为“人走政息”。“中国治道”的命题由此提了出来。

“治道”是基于治理实践,反映普遍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原则和依据。它表现为双重导向:一是问题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二是目标导向,解决问题的思路要符合理想性。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便反映了这一特征,既要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问题,又要符合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不解决问题的目标是空洞的,没有目标的解决问题是盲目的。

基于中国治理之道的理想治理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成为具有总体性的治理之道。

自由是人之为人的珍贵价值,并具体体现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之中,具有特定涵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赋予基层和人民群众以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理想的治理目标是获得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西方人将中国政治体制归纳为“威权韧性”。殊不知,中国的国家韧性正来自于社会的活力。

平等是人们的普遍向往,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机会。中国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壁垒和二元结构,强调能力而不是身份,不断赋予全体人民平等发展的机会,并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中国经济奇迹在相当程度是由广大农民工创造的。我在2010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题目便是农民理性的扩张,将农民工视为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理想的治理模式是为所有人的创造机会,让所有人分享现代化成果。在中国的治理实践中,农民工由被排斥到融合,成为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公平正义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阳光,表现为治理活动中对每个人的尊重。中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正是不断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市场和城市给人以公平的机会,“市场不问出身”、“城市不问来路”。正是基于公正的治理,“农民工”这一带有不公正的词汇被“建设者”所替代。

民主是人们参与公共生活,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只有在治理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基于基层治理实践,民主不仅仅是选举,更要充分体现在治理的全过程之中。

法治是现代化价值得以实现的的保障,是人们行为的基本依据。依法治理是治理的基本准则。随着人们利益的多样化,人们对法治的需要愈益强烈,法治成为人们美好生活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要在总体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定的目标和理想。20多年来,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开始从治理实践获得“治道”,即治理的依据和规律,使得治理创新形式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民具体化。

在基层治理中,人民不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由一个个有着不同利益的具体的个人组成的集合体。基层治理直接面对具体的个人。只有针对每个具体的人的治理,才能获得有效性。

二是目标责任制。

目标化治理是在进行治理活动之前,便要根据一定原则精神和实际情况,制定要达成的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和确立合适的治理方式和手段,确定治理者的相应责任。面对新冠疫情,设立“清零”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分工负责。目标决定效果,重在科学合理。

三是办事简约化。

简约化是将大量事务化繁为简的治理。随着政府管理的事务增多,政府分工日益细致,政府机器运作日益复杂。基层治理要将大量政府事务和运作程序化繁为简。复杂的政府事务在面对个人时简单化。如政府办事窗口集中,“最多跑一次”。

四是对象精准化。

精准化治理是一种以治理目标精准为导向的治理活动。精准确定差异化的对象,分类施策,实行靶向治理。精准化治理具有普遍性。治理愈精准,治理水平愈高。

五是方式集成化。

改革开放后,基层治理主要是村民自治,之后强调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强调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等,反应了基层治理方式日益集成化。

六是链条节点化。

基层治理体系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纵横结构,由一个个不同环节构成治理链条,形成全链条治理。这一治理链条存在着具有关键性影响的节点。只有把握住关键节点,整个链条才能有条不紊持续运转。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便属于关键性节点。大家都知道,10多年前的厦门发生了一起重大社会事件。厦门市委书记邀请我去调研,发现造成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是治理链条的薄弱环节。后来书记提出了“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目标,有了“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

二、创新与治理的理想

治理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改善治理。2021年下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为基层治理明确了目标,需要以此目标为导向,不断破解治理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治理的理想目标。在这一领域还有以下问题需要有效破解:

一是激发活力。治理是将无序变为有序的活动。有序是活中有序。中国由一个静止的农业社会正在向流动的工业社会转变。如何在治理中保持基层的活力,是一道难题。统治和管理都是基于固定和固化,乃至于僵化,治理的理想是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二是减轻压力。自上而下的单一制结构将治理的压力都压向基层,形成压力型体制,基层不堪重负。合理划分事权,设立事务清单,实行“加X”的考核目标,有助减少压力。治理的理想是一种压力适度的常态化治理。

三是强化动力。在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治理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更难有创新性。创新治理要强化治理的自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治理,而不是应对上级口号的创新。治理的理想是治理主体处于“不待扬鞭自奋蹄”状态的治理。

四是提升能力。提升政治领导能力,以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基层治理直接与民众接近,民众从基层治理行为看执政者。执政为民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以应对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基层以上的治理具有专业性,基层治理具有综合性,对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提升资源能力,以集成的手段处理复杂多变的事务。通过治理重心下移将治理资源配置到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地方,权责对等,责任与资源相配。治理的理想是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多方面需求的治理。

五是注重合力。基层治理体系的是“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由此需要通过相应的平台和方式将各种力量整合为一体,形成合力,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抵消。治理的理想是将各种治理要素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条不紊运转的治理。

六是消解张力。基层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基层治理既要保障党和国家意志的贯彻,又要充分体现民情民意,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张力,基层干部处于两头不落好的境地。由此需要给基层治理以适度的空间,在对上和对下双向负责中有一定的弹性。治理的理想是上下贯通、张驰有度的治理。

治理像驾车一样,有三大关键性元素,第一是方向,第二是动力,第三是刹车,三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三个元素协调好了治理就有效,就成功。

三、理想的圳治与圳治的理想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领跑者,也是治理创新的排头兵,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创造了治理奇迹。

深圳的治理创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圳长期保持着社会活力,为所有人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促进居民有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推进法治化治理等。深圳治理为中国的治理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深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包括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示范区。一是要在探索中国式的治理之道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将地方性经验提升到普遍性规律。深圳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深圳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具有超前性,同时也内含着具有普遍性的理念、原则,由此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记得15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讲解时,胡锦涛总书记总结说,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先有基层和地方创造好经验,中央加以总结提升为好政策,再经若干年推广形成好制度。希望深圳能够产出更多好经验并加以总结提升,成为好政策和好制度的来源。如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有效治理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深圳在同乡会基础上建立党组织,通过外来人口的有序参与,实现人口的有机融合,具有世界性价值。

深圳是一个高速经济发展中成长的城市,还存在大量需要治理创新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深圳的现代化标杆地位才能确立。深圳是移民城市,最现代和最传统的部分同时并存。深圳毗邻香港,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继续领先,而且要在治理方面令人称道。深圳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没有独家优势,但可以在治理创新方面取得佳绩。

经济发展依靠激情和魄力,治理创新需要耐心和韧性。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圳治一定会成为耀眼的品牌,成为治理创新的“世界之窗”!

谢谢大家!



进入 徐勇(华中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治理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8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