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蒙培元“情感哲学”略谈

——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暨《蒙培元全集》出版发布会致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7 次 更新时间:2021-12-29 23:40

进入专题: 蒙培元   情感哲学  

黄玉顺 (进入专栏)  


各位师友、各位学者:

上午好!值此《蒙培元全集》出版之际,我们举行蒙培元哲学思想研讨会,十分感谢各位师友的支持和参与。

蒙先生从1980年9月发表论文《论王夫之的真理观》[①],到2017年4月发表访谈录《情感与自由》[②],数十年来,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宋明理学和孔孟儒学的研究中,逐步呈现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自己称之为“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

早在1987年,蒙先生就提出了“情感哲学”的概念。[③]他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命题:“儒家哲学就是情感哲学。”[④]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强调情感的简帛文献《性自命出》,到1993年才出土,到1998年才正式出版,此时距离蒙先生提出“情感哲学”已经十一年过去了。[⑤]到1994年,蒙先生已将“情感哲学”的概念从儒家哲学扩展到了整个中国哲学,发表了《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⑥];进而探讨了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发表了《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⑦]。到1998年,即《性自命出》出版时,蒙先生出版了情感哲学的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⑧];2002年,蒙培元又出版了情感哲学的总结性专著《情感与理性》[⑨]。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中出现“情感转向”[⑩],蒙先生起到了发动和推进的重大作用。

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出于对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深沉关切,蒙先生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感哲学”或“情感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关于这个体系,我曾做过这样的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贯通起来。”[11]

仅就情感观念而论,蒙先生的情感哲学既是存在论的,亦是境界论的。存在论方面,蒙先生提出的最重大命题是“人是情感的存在”[12]、“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13]。境界论方面,最鲜明地体现于蒙先生提出的重要命题“情可上下其说”[14]: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这是形而下的自然情感;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这是经由道德情感或理性情感并超越之而达到的形而上的超越情感。

以这种情感观念为核心,蒙先生广泛研究了主体、心灵、超越、自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的思想网络:首先是“主体”问题,1991年发表论文《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15],随之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1993年出版了专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16];然后是“心灵”问题,1993年发表论文《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17],随之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1998年出版了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18];然后是“超越”问题,1994年发表论文《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19],随之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最终也总结于专著《心灵超越与境界》;然后是“自然”问题,1996年发表论文《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20],1998年发表了论文《良知与自然》[21],随之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2004年出版了专著《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22]。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蒙先生对“超越”问题(涉及宗教问题)和“自由”问题(涉及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是值得我们今天特别关注的,我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蒙先生的“情感境界论”,或“自我超越的境界论”[23],已实质性地蕴含着20世纪以来的一种最前沿的思想视域,即前主体性、前存在者的观念。[24]这是因为:主体自我超越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意味着获得了新的主体性;那么,对于这个新的主体、新的存在者来说,此前的超越活动或“功夫”就是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存在。

正因为蒙先生的上述哲学思想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已经出现了研究蒙培元哲学思想的文章百篇以上、文集四种。[25]这种研究还将继续深入下去,我们今天举行的会议就是一个明证。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师友的参与!


[①]蒙培元:《论王夫之的真理观》,载《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84?404页。

[②]蒙培元、郭萍:《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第3?6页。

[③]蒙培元:《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浙江学刊》1987年第4期,第34?41页。

[④]蒙培元:《论理学范畴系统》,《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第38?47页。

[⑤]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⑥]蒙培元:《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51页。

[⑦]蒙培元:《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60?168页。

[⑧]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⑨]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⑩] 2018年3月18日,“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参见郭萍:《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光明日报》2018年4月17日国学版;黄玉顺、杨永明、任文利主编:《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何刚刚:《当代儒学的情感转向——兼对一桩学术公案的澄清》,《周易研究》2021年第1期,第106?112页。

[11]黄玉顺:《情感儒学:当代哲学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孔子研究》2020年第4期,第43–47页。

[12]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第1?8页。

[13]蒙培元:《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载《亚文——东亚文化与21世纪》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313页。

[14]关于“情可上下其说”命题,参见蒙培元:《论理学范畴系统》,《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漫谈情感哲学》,《新视野》2001年第1、2期连载;《情感与理性》,台湾《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八卷十一期,2001年版;《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10期;《关于中国哲学生态观的几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我的中国哲学研究之路》,《中国哲学与文化》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我的学术历程》,载《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黄玉顺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蒙培元:《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6]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17]蒙培元:《心灵与境界——朱熹哲学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8]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蒙培元:《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

[20]蒙培元:《自由与自然——庄子的心灵境界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1]蒙培元:《良知与自然》,《哲学研究》1998年第3期。

[22]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页;《心灵与境界——兼评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载《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2页;《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8页、第406?416页。

[24]参见黄玉顺:《前主体性对话: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18–25页;《前主体性诠释:主体性诠释的解构——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哲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55–64页;《前主体性诠释:中国诠释学的奠基性观念》,《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第95–97页;《如何获得“新生”?——再论“前主体性”概念》,《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第36–42页。

[25]见《蒙培元全集》第十八卷,附录二《蒙培元研究文献总目》。文集四种包括:《情与理:“情感儒学”与“新理学”研究——蒙培元先生70寿辰学术研讨集》,黄玉顺、彭华、任文利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版;《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黄玉顺、任文利、杨永明主编,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人是情感的存在——蒙培元先生80寿辰学术研讨集》,黄玉顺、杨永明、任文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情感儒学”研究——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全国学术研讨会实录》,黄玉顺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2021年12月25日


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蒙培元   情感哲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6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