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杨天石: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更新时间:2021-11-11 14:02:59
作者: 杨天石 (进入专栏)  

   (一)新旧互劾与礼部六堂官事件

   维新派认为要推行新政,必须罢黜守旧大臣。6月1日(四月十三日),康有为代杨深秀拟折,建议光绪帝为推行新政而“大用赏罚”,“嘉奖其举行者,罢斥其废格者,明降谕旨,雷厉风行”。 [1] 6月20日(五月初二日),宋伯鲁、杨深秀上奏,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许应骙“守旧迂谬,阻挠新政”,“痛诋西学”,仇视“通达时务之士”,要求令其退出总理衙门。 [2] 光绪帝本欲将其罢斥,因刚毅说情,改为令其自行回奏。6月22日(五月初四日),许应骙在回奏中反守为攻,指责康有为“袭西报之陈说,轻中朝之典章,其建言既不可行,其居心尤不可问”,要求将其驱逐回籍。 [3] 7月6日(五月十八日),文悌上折赞扬许应骙,攻击康有为“名为保国,势必乱国而后已”。 [4] 光绪帝认为此折“受人唆使”,明确批示:“文悌不胜御史之任,着回原衙门行走。” [5]

  

   文悌未能驱逐康有为,但是,时势却创造了一个将康有为调出北京的机会。7月17日(五月二十九日),御史宋伯鲁上折,建议将《时务报》改为官报,移设北京,在上海设分局,由梁启超主持。26日(六月初八日),管学大臣孙家鼐上折,认为梁启超已奉旨办理译书事务,势难兼顾,提议由康有为督办,得到光绪帝批准。对于这一任命,康有为的解释是:“殆由大臣相爱,虑其喜事太甚,故使之居外以敛其气。” [6] 但是,这以后康有为并未动身,仍在北京指挥维新运动。不久,发生礼部六堂官事件,新旧矛盾进一步激化。

  

   光绪帝宣布变法维新后,在一段时期内颇有干劲。但是,他的改革举措受到守旧大臣的强烈反对,有些举措,守旧大臣虽不反对,但短时期内难以贯彻。光绪帝急于见效,便一次次下诏催促,口气也一次比一次严厉。8月10日(六月二十三日)为光绪帝“圣诞”之日,《明定国是诏》已颁布两月,光绪帝再颁上谕,要求诸臣认真对待交议各事,不得面从心违,敷衍塞责,同时要求各省将军督抚悉心筹度,“推广口岸,展拓商埠”,加强开放力度。 [7] 8月26日(七月初十日),光绪帝传旨申斥刘坤一、谭钟麟称:“泄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延宕,定必予以严惩!” [8] 次日,光绪帝再发上谕,要求大小臣工“洗心革面,力任其难,于应办各事明定期限,不准稍涉迟玩”。 [9] 他很想惩处几个守旧派大臣,借以立威。9月4日(七月十九日),革去阻挠王照上书的六个礼部堂官。

  

   王照时任礼部主事。他认为慈禧好名,关心个人权力,没有固定政见,和光绪帝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可以弥合。8月21日(七月初五日),王照上折建议光绪帝奉慈禧巡幸中外,造成“奉太后之意以变法”的印象。他按照光绪帝广开言路的新规定,请礼部尚书许应骙和怀塔布代递,为二人所拒。王照在康广仁鼓动下上奏弹劾,又为礼部侍郎堃岫、溥頲所阻。王照称:你们不收,我即递都察院。堂官无奈,只得收下。许应骙为了替自己辩解,反过来弹劾王照“咆哮署堂,藉端挟制”,“妄请乘舆出游异国,陷之险地”,“用心不轨”。 [10] 9月1日(七月十六日),光绪帝谕令交部议处。9月4日(七月十九日),吏部提议降三级调用,光绪帝认为太轻,谕令革去许、怀等六个礼部堂官的职务,同时表扬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11] 慈禧太后长期掌握朝中大权。光绪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是大事,但是,居然事前没有向她请示,自然,这是慈禧太后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怀塔布和慈禧太后同属叶赫那拉一族,满洲正蓝旗人,靠亲贵的地位发迹。他的老婆经常出入颐和园,陪侍慈禧太后,直接通天。怀塔布被革职后,立即赶赴天津,与荣禄密谋。他的老婆则到颐和园向老佛爷哭诉,造谣说皇帝“且尽除满人”!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变法本持观察态度,废八股之类的改革可以允许,但是,一涉及满族亲贵的权益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她就不能容忍了。

  

   8月24日(七月初八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出园后发布谕旨称,将于九月巡幸天津,举行阅兵。谕旨引起了康有为等人的疑虑,担心慈禧太后借阅兵之机,废掉光绪帝,便以之为借口,开始策划武力夺权。

  

   (二)光绪帝密诏求救

   9月13日(七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命谭嗣同查考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开懋勤殿故事,拟一上谕,准备赴颐和园向慈禧请示。康有为觉得事成有望,便指使王照和徐致靖分别上折,推荐自己和康广仁等为顾问。次日,光绪皇帝到颐和园,刚刚露了几句口风,发现慈禧怒形于色,就没敢多说下去。请安中,慈禧太后特别批评光绪皇帝,对怀塔布等人处罚过重,乱了家法。9月15日(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即召见杨锐,交给他一道密谕,内称:“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密谕自述为难之处道:“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光绪皇帝要杨锐与诸同志妥速筹商,找出“良策”,既能罢免守旧大臣,选用新进,变法图强,而又能不触犯太后。他表示:“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12] 这道密诏传出了慈禧反对变法、皇帝力量薄弱、“朕位且不能保”等信息,令杨锐既震惊,又紧张,他不知道怎么办,直到9月17日(八月初二日)才将密诏交给林旭。

  

   在赐杨锐密诏之后,光绪帝又于9月17日以明诏形式,命康有为迅速离京,“毋得迁延观望”,还召见林旭,命他带给康有为一道密诏,解释命康迅速离京的用意,内称:“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出外,不可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驰驱,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 [13] 两道密诏,说明光绪帝已经预感到形势将有大变动。

  

   (三)康有为策划武力夺权

   在对慈禧太后的估计上,王照是一种意见,但康有为则认为,慈禧太后顽固不化,要扩大光绪皇帝的权力,维新变法,必须除去太后。康有为只是一介文人,他完全懂得,必须取得武人的支持和保护。淮军将领聂士成是王照的把兄弟,康想利用这一关系通过王去争取聂,许以直隶总督之任,但是,王照不认为慈禧太后有废皇帝之心,否定此议。康有为觉得,此外就非袁世凯莫属。

  

   袁世凯是淮军将领袁甲三的侄孙,曾随吴长庆督兵驻扎朝鲜。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签订《马关条约》之后,袁世凯在北京请人译撰兵书十二卷,献给荣禄,自称门生。袁提倡用西洋办法治军,得到荣禄赏识,因此,被委任为新建陆军督办,负责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时,袁世凯不仅捐款资助,而且和康饮酒高谈,称康为“大哥”。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胶州湾事件后,袁世凯向翁同龢连上两份说帖,建议选择“二三忠诚明练督抚”,参照西法,就用人、理财、练兵三大项试行变革。这两份说帖康有为未必能够见到,但言谈间必然对袁的观点有所了解,视袁为同志。他便一面派人去袁处,离间袁和荣禄的关系,一面建议光绪帝召见袁世凯,“隆以礼貌,抚以温言,赏以茶点”,争取袁感恩图报。

  

   当年7月(六月),康有为派徐致靖的侄子徐仁禄到袁世凯幕府中,对袁进行考察,同时离间袁和荣禄的关系。袁称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并隐约表示对荣禄不满。康有为得到讯息后,决心荐袁。他先替徐致靖草折,请求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加官奖励;接着,又命谭嗣同上密折,请求光绪皇帝收抚袁世凯以备不测。处于孤立状态的光绪皇帝也觉得是个办法,便于9月11日(七月二十六日)命荣禄传知袁世凯即行来京。16日(八月初一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详细询问军事状况,旋即命袁世凯以侍郎候补,专办练兵事务。袁世凯原来的职务是直隶按察使,晋升为侍郎,属于不次之拔。17日(八月初二日),袁世凯向光绪帝谢恩,光绪帝说:“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 [14]

  

   光绪帝用袁,当然具有“自保”的意味,但未必有具体打算,而康有为荐袁,则已经有了明确方案。唐朝宰相张柬之为了废掉武后,曾命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率兵入宫。康有为熟知史事,想重新搬演这一故事。9月12日(七月二十七日),谭嗣同的好友、和会党广有联系的毕永年到京,康有为便于14日(七月二十九日)夜动员毕扮演李多祚的角色。他的计划是,派毕到袁世凯军中当参谋,在袁军包围颐和园之际,由毕率领百名士兵逮捕并处死慈禧。 [15] 袁世凯在受到光绪帝的不次之擢后,曾向康有为送过一张感谢帖,表示蒙荐引提拔,不胜感激,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6] 康有为收到此帖后,更加坚定了用袁之心。

  

   9月18日(八月初三日),林旭到南海会馆,将光绪帝要康有为尽快离京的密诏交给他,同时带来的还有光绪帝9月15日(七月三十日)交给杨锐的密诏,康有为找来谭嗣同,共同跪读,又召来梁启超、康广仁等人,研究营救光绪皇帝的计划。这时,袁世凯的幕僚徐世昌也来了。康有为等便有意哭得更响亮、更动情一点,企图以此感动徐世昌。这样,徐世昌也哭将起来。于是,南海会馆里顿时一片哭声。

  

   (四)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谭嗣同不赞成康有为依靠袁世凯围园除后的方案,但他也别无良策,便听从康的意见,建议电调唐才常到京协助。9月18日夜,谭嗣同到法华寺夜访袁世凯,直率表示:“皇上现有大难,非公不能救!”袁当即作出大惊失色的样子,询问“皇上难在何处”。谭称:“荣某近日献策,将废君弑君。”随即出示一份拟就的奏折草稿,内容大意是:“荣某谋废立弑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袁世凯初五请训,请面付朱谕一道,令其带本部兵赴津,见荣某,出朱谕宣读,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为直督,传谕僚属,张挂告示,布告荣某大逆罪状,即封禁电局、铁路,迅速载袁某兵入京,派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宫,大事可定。如不听臣策,即死在上前。”袁读后问谭:“围颐和园欲何为?”谭答称:“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问。”他向袁坦陈:“我雇有好汉数十人,并电湖南召集好将多人,不日可到。去此老朽,在我而已,无须用公。只请您做两件事:诛荣某,围颐和园。公如不应允,我即死在公前。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在公手。今晚必须定议,我即进宫请旨。”谭并向袁保证,皇帝一定会批准这一计划:“我有挟制之法,必不能不准。明日皇上定有朱谕一道,当面交给您。”

  

至此,关于计划本身,袁世凯已无话可说,他便摆困难:“北洋宋庆、董福成、聂士成各军,有四五万人,淮练各军有七十多营,京内有旗兵数万,本军不过七千人,能够动用的不过六千人,如何能办此事?”他还谈道:“本军粮械子弹,均在天津营内,存者极少,必须先将粮弹领运足用,方可用兵。”他要求谭容许他熟思,布置半月、二十日,然后再回复具体办法。他打定主意,既不答应,也不拒绝,而谭嗣同却一再催促,声色俱厉,要袁立即决定,以便入宫面奏。袁世凯觉得谭嗣同衣襟高耸,似乎藏有凶器,便转变语气,推延到九月行事,他说:“九月皇上即将巡幸天津,到时军队汇集,只要皇上一寸纸条,谁敢不遵?何事不成!”他向谭嗣同保证:“此事在我,你可放心。”谭即鼓励袁:“报皇上之恩,救皇上之难,(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29591.html
文章来源:《帝制的终结》岳麓书社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