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章阅读 登录

孙婕:拾遗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更新时间:2021-11-08 01:24:39
作者: 孙婕  
进一步探索我们是否可能对他的内在批判和精神分析有所领会,转而对本土电视作品有所反思?在我国,电视实践在草根文化、官方文化和商业文化博弈共存的共同体中,如何理解个性的可能性?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们都需要予以理论化,做出令人信服的阐释。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和电视文化市场来看,试着比较从“沙发土豆”的生长到“网络瘾君子”的出现,传媒世界在普通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思考阿多诺的理论遗产,自从“文化工业理论”引进中国,就开始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其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社会的电视现象的描绘,为我们提供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电视画面的警示。如果说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新变化对阿多诺的电视批评提出了现实挑战,它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今天我国电视的研究与实践同样具有重要参照意义:第一,在于将电视文化产业的批判从静态的理解扭转为历史的理解,在文化工业的流行走向标准化的过程中获得持续再生产的动力;第二,对于电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阐释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使批评理论本身焕发青春,而在于全球电视产业的时代,如何借助用于审视当下的我国电视产业化、集团化、频道专业化、应对后全球化的挑战等等。如有电视专家强调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理论的偏爱,甚至今天对我国电视的学理批评,处处都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痕迹和直接影响[18]。其实,阿多诺的电视研究从反面启发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中国电视作为复杂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内心精神的窗口,早已成为大众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是时代的构成部分,展现出多元文化但也出现脱离时代的特征,比如它的传播、叙述方式和内容时常呈现出简单和平庸的特点,这也是电视人与观众的共同困惑。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们从学理性的角度对独具中国特色电视文化赋予重要的阐释,当前我国的文化消费包括电视文化消费呈现出大众化到分众化或小众化、个性化并存的特征,其中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比重较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判引发2020年我国电视文化娱乐现象的湖南卫视(芒果TV)女团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该节目不断制造话题使社会各界从女性、年龄、价值等方面了解对“她题材”的利用。相关数据显示:25~35岁之间的女性是节目的主要受众人群,节目成为同时代人的共同经历,逐渐构建出日趋同质化、平面化的认知及知识,受众群体容易习惯把节目中的明星形象当作现实来感受,以至于出现观众反应的情绪化、戏剧化,通过“两微一抖”、视频播出品平台和B站参与节目互动,被电视综艺影像“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不足为怪。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的广告数量是湖南卫视2020年之最,节目广告主多达21个,其中广告产品摆放、灯箱植入等原生植入形式广告的曝光时长和频次最高,还有花字创可贴、片尾鸣谢、后期画外音口播等内容植入的广告形式,借助节目热度提升品牌曝光度,呈现出商业利益最大化、传播的庸俗化。该节目播出后随之创制出衍生版节目《姐姐的爱乐之程》以及节目的系列化开发,节目衍生产业链的运作出现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幌子下,运作猎奇令人瞠目结舌,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才是解读这档综艺节目的关键词。那么,我们既有理由为当前我国青年群体对电视文化时尚和社会的追赶速度感到欣慰,也有理由为我国电视文化的浮躁和审美疲劳在所难免表达出焦虑和不安。在此,阿多诺在历史语境下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化社会的电视现象的描绘及其电视批评理论对于当下我国电视所处的理论语境和实践环境,更应该考察电视传播、电视产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共谋关系[19],而不是在借鉴的时候一再重复使用其思想方法、话语方式,同质化地停留在理论的解释上,否则必然会影响批评效果。

  

   我国电视批评的实践作为与电视同步发展的媒介现象,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近二十年来,国内电视理论家们注意引进西方现代电视批评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研究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等,有出现对西方批评理论进行简单移植和概念翻新现象,这反映出批评思路受到限制。近些年,国内电视研究已少有重新挖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传播学科、媒介批评的意义,更少有学者挖掘探讨阿多诺所参与的经验性传播研究及其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理解阿多诺的电视批评,如学者在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经验性传播研究中指出的:在今天的媒介研究中,不仅要提倡整合传播政治經济学和文化研究,而且也要整合经验主义与批判理论,尤以当代批判理论不仅要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批判性、反思性的姿态思考生态、种族和环境危机等当今世界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而且要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批判任务和批判目标,倡导科学地、具体地、经验地、历史地、整体地和批判地考察各种传媒文化现象[20]。

  

   参考文献

  

   [1]  胡翼青,张军芳.美国传播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50.

  

   [2]  ADORNO T W. 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J]. The Quarterly of Film Radio and Television, 1954, 8(3): 213-235.

  

   [3]  ADORNO T W. Critical Models: Interventions and Catchword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泰·维·阿多尔诺.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王小婴,译.杨小滨,校.[G]//外国美学:第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79-391.

  

   [5]  胡翼青.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103-104.

  

   [6]  高金萍,孙利军.西方电视研究的理论进路[J].国外社会科学,2008(6):12-20.

  

   [7]  时统宇.从法兰克福学到伯明翰——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J].现代传播,2002(4):10-16.

  

   [8]  程红帅.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传媒——从阿多诺的电视理论谈起[J].山西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2-255.

  

   [9]  王卓慧.如何看待电视——阿多诺《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新论[J].传媒观察,2014(6):36-38.

  

   [10]  HARDT H.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Essays on Communications, History and Theory in America[M]. London: Routledge, 1992.

  

   [11]  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M].甘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15.

  

   [12]  加里·R.埃杰顿.美国电视史[M].李银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3.

  

   [13]  LAZARSFELD., P. F. Afterword: Some Reflection on Past and Future Research on Broadcasting[J] //Steiner. G., The People Look at Television: A Study of Audience Attitudes[M]. New York: Knopf, 1963:411-412.

  

   [14]  LAZARSFELD., P. 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ocial psychologist[J]// W. Dennis Ed., Current Trends In Social Psychology[M].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48.

  

   [15]  周葆华.重探拉扎斯菲尔德:“效果地图”与“批判”效果思想[J].国际新闻界,2008(6):51-55.

  

   [16]  胡翼青,张军芳.美国传播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14-115.

  

   [17]  曾一果.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媒体发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今日批判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26-40+126.

  

   [18]  时统宇.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J].现代传播,2002(4):10-16.

  

   [19]  时统宇.抵制电视低俗化现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0):38-40+15.

  

   [20]  欧阳宏生,李弋.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2010(8):48-54.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29529.html
文章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