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安:一个老博士的新体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81 次 更新时间:2021-11-05 21:49

进入专题: 博士  

吴小安 (进入专栏)  


缘起: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首都师范大学2017年哲学系新生见面会,刚开始还算顺利平静,大家互相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兴趣方向,学长学姐介绍介绍读研究生期间的一些体会心得。偶然朱老师提到了国家奖学金的问题,提它的本意是要提醒哲学系的孩子关注自己的权益,不要错失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想评上国家奖学金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果,那如何获得这些成果呢?发文章的问题就接踵而至。那些曾经发过文章的学长学姐身上自然有很多血的教训和伤痛,不吐不快,年轻人之间又更容易亲近,所以见面会演变为一场诉苦,鼓劲的学术论文发表讨论会。见面会最终在讨论发文章的热潮中结束,终究要让我这个年近四十,一事无成的老博士坐不住了,想说点什么地冲动。且经常读到其他领域的大佬写给他们那个行当的小辈应该如何读书做科研的帖子,而哲学的领域居然没有温情如春江水的大佬,写下殷殷切切地关怀文字和使信者坚信,不信者信,以挽留住那些觉得哲学了无生趣人,或者对百转千回不得入其门的人有所指。我学哲学也近十二年,一事无成,收获了满满地教训,对一些出入门的同志而言,把这些告诉他们也许是有裨益的。

三个预设:

1. 如果你祖坟的风水和命里的八字,没有太差,人生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2. 上天在某种意义上的公平性:不管你“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粪溷之中”,只要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生活都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万乘之君”承受的苦痛伤悲和我们这样的“瓮牖绳枢之子”承受的一样多,没有谁会比谁更加的幸运。只是每一个人所承受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3. 这个世界终将大浪淘沙,抹去那些伪饰,浮华,泡沫,最终能留下来的,立住的是实质。

1、要努力高大上,打国际麻将

认识一个朋友,四十多岁才博士毕业,但进入学术圈不几年,已经在中国人文社科一些很好的期刊发了文章,教授的高帽唾手可及。他做事做人大气恢弘,舍得,和他比我真是太小家子气了,我们过日子的逻辑是“有一分钱花半分钱”,他是“有一分钱花十块钱”,总是把自己置于一种不确定不安稳之中,他干事情身心投入,肯吃苦能受罪,总能把这种不稳定变成飞升的动力,所以最终才能以小博大,混江湖几年胜过别人几十年。

如果你没有我这位朋友的气质和能力,身体里又没有流淌"红色"血液,还硬是要学哲学,要在哲学名人堂里有自己的一个牌位,吃冷猪肉,谁劝都不行。那么我建议,首先浏览世界最有名的大学哲学系的网站,去看看著名哲学系的教授在干什么活,怎么干活的,然后再决定自己干什么活。努力跟国际接轨,切不可只混中国学术圈,原因不外有以下几个:1. 中国的学术闭门造车很多年,后来打开国门重新做人,但是学术的积累又岂在一朝一夕,要进入别人发展了上百年数十年的问题境遇之中去讨论问题又谈何容易,胡适老先生号称是杜威的门徒,在狭窄的学术意义上他到底学了多少西方哲学呢?发了任何哲学的文章呢?没有。中国的学术之落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追赶。闭门造车的代价就是有那么一两代人都没有收到很好的学术训练,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却成了中国学术的中流砥柱,“文章司命”,对他们言听计从,有被带进沟里面的风险?2. 现在中国每年几十万人出国留学,很多人都会学成回国效力,如果你还闭目塞听,以在《中国社会科学》 发文章为职志,等新的一代人学成归国,“三十年河东河西”,将有被虐被踩踏之危险。3. 真学问假学问有的时候是只看一面是看不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你在国内见了那么多“高山大海”,和他们举杯推盏,飘飘然觉得自己可以和他们折冲樽俎,似乎也逊色不了太多,风水轮流转,号令天下的一天似乎也不遥远,。

2、哲学不是大力丸

很多同志都是满怀着对于生活的困惑来学哲学,以为它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给予我们很多力量。所以每一次新生见面会,总会有很多同学说我对现象学感兴趣,我对存在主义感兴趣。但是那种幻觉是因为你只是刚刚浅浅地尝了一口它的味道,当你真正干上这个活,你会发现你只是在语言的丛林里迷茫地穿梭,而且哲学也不会提供任何济世救人的良方,哲学系的老师生活的也不比任何系的老师更有境界和追求,你如果有生命的困惑无法释怀,喜欢谈玄说妙追高索远,我建议那还不如去寺庙挂个单,体验一段时间来的好。因为宗教它不只是有助你“如何降服其心”典籍法门,还有一套与之相配的仪轨法度,它会创造一种庄严感和肃穆感,又有一个团体可以互相鼓励,让你心灵净化,完美人生。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买假药的,很多研究道德的极有可能他的道德水平是低于全国平均线的,如果你不幸遇到了,hold on, my boy,阳光总在风雨后。

3、要接受良好的训练,要学会思考

我从首师大硕士毕业之后去一个三本院校教书,那是一个小学校,很重视“科研”,鼓励所有的老师都要发文章,不管好的差的,只要在“不管是人是鬼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的年终考核就会有很多优势,最终这又和你的课时费和以后评讲师副教授挂钩。 牛逼如丁哥可以不在乎,大部分平庸如我辈自然会很在乎。发狠心,也要做点科研。

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写文章,那时候我也是个研究生毕业(读研的时候我自我感觉良好,武武渣渣地谁都看不上,读了一点维特根斯坦就以为自己得天地之道,以为什么都能干,看中哲马哲的东西不在话下,只要我愿意,看不起我那些一心只在自己小圈子里面耕耘的马哲中哲的同学,自觉他们做的那些活了无趣味,做学问嘛,“采尽百花酿成蜜”,一开始就格局那么小怎么行!而今他们有的进了社科院,有的快评上教授了,我还在首都师范大学为博士毕业而挣扎,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努力的梦想是当一个大学老师,“口吐莲花,讲出精彩绝伦的课”,这些都被他们实现了。好吧,我承认,为了我的健康,我总是努力不想起他们。),但我发现自己的读书能力真的很差,我当时想做“死亡之恶”的问题,读Nagel的那篇文章“death”,用了很久时间,但有的地方就是读不懂, 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和讨论过了,二手文献很多,重要的不下几十篇,都读完写出一点有创新和有自己想法的东西真是太难了。那时候我一个人在中国的边陲读书,有很好的朋友,但是没有那种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讨论的朋友,所以文章写了一年多到离开大学都没有写出来。那段时间最痛地感悟就是:原来自己那么差劲。

后来读了博士,我一直和我的师弟们强调要让自己接受良好的训练,训练自己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写文章。比如:当然要读伟大的书,但不要只读伟大的书,像《四书集注》《庄子》《理想国》,《形而上学》这样的书,表面上只要受过教育的都能读,而且读的过程似乎也常常会心有所印,收获很多,但是你要做出一点成果出来可就真的不容易,首先,大家一两千年来都在读它,很多人都是一辈子的功夫,你要摆脱前人的窠臼,做出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如果纯粹只是靠读文本和前人的注释,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其次,伟大的书当然是好的,但是它们的伟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是极为发散性,相当不容易去把握的。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发散性,你入宝山,往往不得其所。也要就一个问题,深入一个问题,读国外最新的paper,看看别人是怎么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期刊的文章语言一般都很平实,论证清晰,这些是你努力能够把握得住的。

比如要上一些硬的课,比如数理逻辑,递归论,集合论这样的课,上这些课你会知道自己是真懂还是假懂,题目是试金石,如何让自己从行变到不行,就是良好训练地开始。 一些非技术的课貌似简单,比如中国哲学的课或者柏拉图的一些课,似乎就算你不读书,凭直觉你也能扯,这些课其实是多维多向度的课,它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硬标准什么叫读好了或者没有读好,所以这类课学好很难,混容易。逻辑的课,不容易混,一旦一个节点掉链子,后面你就完全跟不上了,你必须全力的follow才行,百转千回地磨概念,解决问题,在挣扎痛苦中蛹化蝴蝶。

4、下了海,要走下去

读博读硕都是一个辛苦的活,首师大博士一个月补助1500(2007年我师兄那时候一个月的补助才有800),硕士一个月补助700,只能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离所谓体面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谈个恋爱 ,没有父母资助那简直是灾难性的。当然你也可以出去兼职,但是兼职有这样一种危险:“I went a little farther,’ he said, ’then still a little farther—till I had gone so far that I don’t know how I’ll ever get back.”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兼职可能会带来很多现实的好处,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难抵御诱惑的,特别是世俗的诱惑。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穷的四海无依,也曾下海在学而思兼职教过奥数,我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希望周六周日随便干个几小时补贴一下生活,后来干了一年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学生也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只是周六周日有课,后来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有课,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一个月居然能赚五六千快,自信感爆棚,欲望也多了,“为怕老来伤筋骨,趁年少踏遍神州路”,于是开始在祖国四处旅行。最终没把书读好。

木心说:“我不比人慧,不比人强,数十年间认识的精英分子前后六批,凡五十人,有大才,甚至天才,至今剩我一人。如果他们成了,文艺复兴”。

如果你现在一无所有,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不要抱怨,你要享受这样一种不确定状态,因为你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会努力去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以让自己变得不再一无所有。如果你现在占据某个有利的位置或者有房有车有稳定的生活,小小的地位,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你不会因为那些最低的需求而头痛不已,但是这也是坏事,稳定的生活对人的戕害就在于你会变得保守,因为有了包袱,再不是说走就走说干就干,你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掂量,很少有人会勇敢地抛弃已有的东西而将自己再次置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但是一无所有的人是无所谓包袱的,可以大踏步的前进,可以赌一把,因为再输又能输到哪里去呢。稳定的生活第二个戕害就是你的腰部开始长肉,变得保守暮气。一种舒适宜人的状态是和自然的进化史是相悖的,在自然的进化史中,只有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物种才能战胜其他的物种生存下来。

5、要坚强

你要学会坚强,因为所学的东西并不能实际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哲学是和这个世界那些烧钱无数喧嚣不已的领域无缘,比如大众膜拜,无比高大上的“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所以你将会面临很多对你这个学科本身的质疑和误解,比如会有热心的长者告诉你你的专业很难找工作,“三十年前一个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哲学博士找不到工作,当时的教育部长龚育之亲自出面把他介绍去了中央党校,当时还上了报纸”;会有60% 的人会张冠李戴,认为你学哲学的就学是马克思,中学政治那一套东西,然后一个劲地夸赞那些质变量变的理论很难懂很高深呦,尽管你感觉不到他说的这些有鸟毛高深,感觉像是在骂你嘲讽你似的;很有很多人会以财富的成功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你,告诉你某某初中没毕业,已经是年薪几十万成功人士,边说边羡慕,然后谈及你,仿佛卢旺达灾民,眼神里面充满了无尽的悲悯。

6、不要自我设限

不要自我设限。有些人是害怕数学所以才选择文科。比如说什么:“因为我数学不好,我个人更偏向于心灵哲学,欧陆哲学那一块”,但是谁生下来数学就好,不好就补嘛,不要觉得曾经不好这辈子就不能好了。再者,男人怎么可以说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千变万化,无所不能。也要时刻明白我们不是任何一个牛人的扩音器和传声筒,我们是人,莎士比亚所谓“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y!”要有一点舍我其谁的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才能真正干出点什么出来,不要告诉我朱熹王阳明有多伟大,多么高山仰止,你的使命并不是当他们的注脚,哪怕你有很多先天的劣势,古文不行,觉得你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但是内心还是要坚定:阅读伟大是为了超越伟大。你要破除偶像崇拜,但不是破四旧,不是打倒孔家店,不是线装书丢进茅粪坑,是旧瓶换新酒,让旧的理论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芒。

不要让自己局限于一门一派,我是柏拉图专家,我是蒯因专家,自我限制,对你“领域”之外的工作轻视之,首先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工作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是以人为导向。不管王阳明,孔夫子多伟大,你也不要格局小到认为理解他们的思想就是你学术意义的终点。那还是吸附在别人的身体上干活,尽管理解他们的工作的确很难,尽管他们的工作也的确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就是只是围绕着他们的工作为职志。你要多涉猎,多感受,形成你自己的问题视角,把伟大前辈的工作拿来为你的工作服务,为你的论证服务。把他供起来,神话他,烧香跪拜,让他天天吃冷猪肉不是对先贤的尊重,且你搞得也不是学术,是宗教。“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对先贤的尊重,是你踩在他的肩膀之上,创造出更伟大的作品。

当前学术体制的主要矛盾是:恨不得自己像母猪一样高产,看一本书写十本书和没有收过良好的训练,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没有深入的理解和专研,不会写作不会思考的矛盾。

不要以发文章作为自己的职志,而是要以创造美和价值最为自己的职志。子曰:“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干一个活一开始立意就不高远,那能有多少热情就可想而知。一份体会不到美和创造的工作注定是一份为饭碗而不得不如此的干瘪工作,实质上对自己就是一种伤害。

发文章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美和价值似乎是很玄虚的概念,那么在哪种意义上创造美和价值呢?我心里的想法是:比如写一本好书,讲清楚一个问题,以一种以读者为导向的方式表达出这个问题,那些因此花力气去读你的书和文章的人有很多的收获。文章的美不是要繁复华丽的辞藻,而是直指人心的清晰。如果你能写出了一个东西,别人读完之后击节称叹,受益匪浅,那么这个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7、人很难改变命运,不要太乐观

我当大学老师的时候教的是《中国近代史》这样的公共课,我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院系的学生,千奇百怪的都有。这样的公共课很少有人喜欢听,当然我讲得差是主要原因。经常是我在前面上课, 那些“小混蛋们”在下面说话扯淡嬉戏打闹。但是也有那么几个例外,我记得有一学期我给网络工程系的孩子们上课,上课的铃声已经响了,大部队才姗姗而至,大家很自然地选择后排的座位,以至于后面人满为患,前面空空荡荡,但是这个班有一个小伙他永远坐在第一排。一次也就算了,一个学期下来,他一直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学期末的时候我出于感激和他攀谈了起来,很好奇的问他为何要如此特立独行,永远坐在第一排,岂不是要自绝于其他同学之外,会不会有被同学孤立的危险,他淡淡笑一笑,表示不愿意与他的同学为伍,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游戏泡妞的空虚人生不是他要的,父母给他交学费不是让他来玩的。后来在学校图书馆经常遇到他,他说要考研,我想他从大二就开始准备一定不会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考上,原因是他的数学不好,他说尽管他的数学每次都是全班第一,但是老师教的太简单了,考试随便考考就能过,但是考研的数学他搞不定,其实我也能理解,一直是他一个人在读书,"One can’t live with one’s finger everlastingly on one’s pulse",一个人很难靠自己的意志独自趟过那些困难的。他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就断了联系。后来又一次我去上海,住在一个青旅,我那时正在青旅的大堂看书,一抬头居然又遇到了他,我以为他也是来旅游,但是他告诉我,他妈妈在青旅工作,大学毕业之后干了一些工作,不喜欢,现在也在青旅里面帮忙打打杂。我很感慨就在于在大学里面那么努力的他,倔强和懂事,似乎现在也没有超出他的同学多少。 我的想法是,就算你那么努力的特别,努力的不一样,你还是可能因为某种劣势,混得不如那些你曾经看不上的人。从一种平庸之中拔擢而出不容易,要自己的努力,还要一份大大的运气。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惯周围环境中充斥的那种虚伪和萎靡的气息,他们热情真诚,有时候又过于冲动,他们是那样一个糟糕人群中的清流,他们抗争,不屑,“举世皆浊我独清”,但是最后也在和周遭环境的挣扎中耗尽了自己的生气,他的翅膀不足以支撑他的理想。不要无谓的和环境做泾渭分明的对抗,如果你那么讨厌这样一个环境,不介入无谓的纷争,低调地干活,积蓄力量,耐心地等待可以一飞冲天把它狠狠地摔在屁股后面的一天。

8、要好好锻炼身体

在中山大学历史系新生见面会的时候,陈寅恪曾以自己两点意见赠予新同学:一是要学好古文和外文,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注意身体锻炼,否则会半途而废。这是陈寅恪教授感怀身世的肺腑之言,他自己醉心学术,到了本该学术丰收期,却双目失明,“身欲奋飞病在床”。读硕士读博士你将会有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里面“磨屁股”,长期久坐对身体并不好,年轻的时候不会觉察,正如上本科那会儿随随便便熬夜通宵, 要几天才能缓过来。更重要的是,你要通过锻炼来缓解学业方面所给你带来的巨大压力,首先任何一个人总是处于一种状态之下,他的效率总是不会很高,再者当你理解一篇paper,或者试图给出一个证明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你都不会那么如意,而是沉吟徘徊,深思苦索不得,你的情绪会很低落,怀疑,焦虑,紧张,心悸,这些问题不是靠睡觉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很多时候休息的越多反而会越萎靡,而且人所承受的压力又岂是读书那么一点点,生活的风雨又何曾放过谁?经常它们不期而至,淋到你从头心凉到脚底,“把你打趴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放眼望去,我们的周围多是被生活打趴在地的人,他们衰老,肥胖,迟钝,没有生气,我做小学奥数老师那会,见过很多孩子的父母,不管年轻的时候他们是否帅过,但是我见到的90%的父母都面容憔悴,形容枯槁,他们都没有顶的过岁月的风霜雨露,成为了一个疲惫的中年人。 压力的疏解的最好办法是让你的身体开启另外一种模式,当然在操场或者健身房挥洒汗水刚开始也是挺受罪的(比如看别人引体向上随随便便十几个,自己却一个野蹦不上去),但是习惯了就不会像开始的时候那么难受了,而且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会给予你很多自信,你会有一种力量感,面对困难的时候,一个有着昂扬的斗志和无限精力可以挥洒的人将更有可能克服困难。

9、沉潜下来读书,又读又写

你要让你的心沉潜下来,努力让自己活在学问的世界中,你才能够有实质的收获。不要让自己活在一种纷扰之中,不能被生活的琐碎左右,让很多不重要的事情牵扯你的注意力和精力(比如你在生活会遇到很多很垃圾的人,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图书馆里面大声喧哗无所顾忌,在食堂吃饭把插队视为理所当然,你要努力把这些给你的生命带来负能量的人排除在你的关注之外,不要在心中和这种人与现象焦灼对抗,而应该是彻彻底底地忽视和排除在你的记忆之外。)。我以前Peng Ding 你是怎么读书的,我总觉得生活各种烦人的事情常常纷至沓来,经常没有情绪看书,Peng说他的方法就是blocking the time,到了自己正在学习的时间就把手机静音,这段时间也坚持不看手机,专心来干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也试着这样做,感觉效果非常要,人要学会节制,节制自己看朋友圈的时间,节制自己聊天的时间,节制自己无目的的漫游网络的时间,把最有精力的时间拿出来好好看书。如果你不会节制,你也绝对不会优秀,不要讲身不由己,没有了你这个世界依然转得非常好。有的人,天天在图书馆泡着,其实这样也未必有效率,他只是蹲在那里,精神却在神游。这也是一种对自己慢性的消耗,不在于你在一个地方待多久,而在于你所待的这段时间你是否把自己脑力上折磨了一番,并因此提高了自己。

不要只是一味地不计功利地读书,要停下来思考,更要去写作,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懂了,想得很明白了,但是真正写在纸上你就会知道,其实也远没有你以为地那么好。写作是一种有效地促进思考的方式。

《维摩诘所》:“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不要陷在生活的琐碎之中,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你要超脱,当很多琐碎的问题迎面而来的时候,你也要打起精神去面对,而不是认为这种事情影响学习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生活不只是学习,不要因为学习而忽略很多生活的事情,极有可能,因为生活的事情没有处理好,严重影响你的学习。比如档案的问题,小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像蝴蝶效应一样,极有可能对你的大的影响,你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够把他给扳回来。 但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其实你真正有精力读书的事件很少,“劝君惜取少年时”,不是必须要做的“附赘悬疣”,要拿起奥康姆的剃刀把它给剔除。比如加入某些校园组织成为某类干部,然后啥实事不干,一天到晚就是开会,那么出于经济的考虑不妨可以放一放。

10、除了读书还要恋爱

理由:此处省略一千字,具体请参考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试着耐心的经营一份感情,学会珍惜,彼此守护,这个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完全沉溺在两个人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我有的时候觉得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母亲不懂得教育女儿如何做一个好的妻子,父亲也没有教会儿子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于是导致一种位置的失序,男人在女人面前不像男人,“趴耳朵”,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跟在女人的屁股后面,没有自己的担当和个性,女人在男人面前不像女人,除了会打扮,五谷不分,总是试图完全掌控一个人,完全臣服于自己,肆意地挥洒自己的脾气,不管时间和地点。两个人就在这样一种彼此的折磨和吵闹中,损耗完彼此的精力,最后上了个大学光谈了一场痛苦揪心的恋爱,书没有读好,什么本事没有学到,双输。圣经中保罗说:“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这在主里面是相宜的。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不可苦待她们”。我深以为然,尽管这里说的是夫妻的关系,其实情侣的关系也是一样,要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彼此敬重,才能走的更远更久,不要把两个人的关系演变成一场权力斗争,赢了又能怎么样呢!活在社会底层的两个老鼠,排了座次没有任何意义。


进入 吴小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博士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28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