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3 次 更新时间:2021-09-27 22:23

进入专题: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  

陈剑 (进入专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1年我国第三项重大经济工作任务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稳定的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稳定、持久的动力。在全球化面临逆势之机,庞大的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的优势。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居民消费是潜力最大的内需,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这方面,民营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扩大就业,提升全社会消费水平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之源。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不仅是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也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而就业带来收入的提升和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及消费结构的升级。

民营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鲜明特征,特别是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在一些地方,9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是由民营企业提供的。民营企业也是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其中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成,显示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民营经济对就业的作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对消费规模的扩大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之前更具有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要为扩大就业做贡献,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业态,更有利于扩大就业。国家人社部发布的《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9年末,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5.1%,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7.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7.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业占比从2015年的42.4%上升到2019年的47.4%,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也就是说,从近几年我国就业情况看,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更能带动就业,而服务业比工业更能拉动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业态,包括医疗保障、健康服务等更有利于推动就业发展。应支持和规范民营企业发展新就业形态,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进而扩大全社会消费水平。

二、全面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引擎,居民消费是潜力最大的内需。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持续显现;从市场潜力看,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经超过4亿,且还在持续扩大,乡村市场蕴藏较大潜力,是中国消费市场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主体,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在以下这些领域发力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提升传统消费

民营企业是内贸流通的主力军。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中,限额以上民营企业数量、从业人员、销售额占比均达90%左右。此外,汽车、家电、家具等传统大宗商品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20%,是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汽车为例,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消费价值高的特点,汽车消费带动起来后,整个产业链链条带动力就会增强。对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应顺应我国汽车、家电、家具等消费步入成熟阶段后的变化与要求,推动其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朝着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

(二)助推新消费

疫情防控过程中催生的新型消费,促进了部分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包括在线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零售等新消费业态。这些新消费业态,实际是消费升级的另一表达。消费升级,包含的内容是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的水平、质量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消费升级通常体现为新的消费现象。消费升级是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突破口在于新常态下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牌、新质量标准在新的市场空间的推广和普及。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消费升级一方面体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一线二线城市人们收入和购买力提升,人们有更强烈的意愿支付更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一些三四线城市乃至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人口消费购买能力也在提升,呈现消费升级的趋势。这无疑带来消费生态的巨大改变,人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牌、新质量标准提出不断升级的新的要求,促进了消费向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渗透。民营经济只有适应新消费需要,并培育新消费,才能够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做出贡献。

(三)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有必要作专门分析。

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正驱动着相关产业的增长。在这场消费升级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与上述产业相关联并渗透其中的是健康产业发展。

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健康产业包括13个大类1000多个小类。健康产业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相联系。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进入中高收入的国家,居民的对健康产业的巨大需求实际是一种刚性需求,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此次新冠疫情说明,在经济面临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诸多健康产业发展不仅没有下滑,反而逆势上扬。说明健康产业有着显著的刚性需求特征。?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实际上,2019年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8.78万亿规模,2020年底,中国健康产业总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因此,大力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遏制因疫情而导致的经济持续下滑,更有利于满足全社会对健康发展的巨大需求。健康产业的大部分内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康养文旅、健康养生、运动健康、养老服务等,民营经济完全可以在这些领域扮演基础性角色,推动健康产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就全球范围看,由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深入发展。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应抓住这轮科技革命的带来的机遇,瞄准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机器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新产业新业态顺应新需求的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我国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7%。疫情防控过程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十分依赖数字经济的发展。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消费呈爆炸式增长。特别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大量绿色智能产品,具有集约智能、绿色高效等特点。新基建能够给新消费开拓更多创新空间,新消费则为新基建指明更多投资领域,提升新基建的整体效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有利于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民营经济应充分借力新基建已经或即将实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抓紧布局谋划,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开发出更多更好满足大众需求的消费业态,不断推进消费扩容提质。这需要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使新消费有着强有力技术根底作为支撑,这是链接新基建和新消费不可或缺的导线。而民营经济作为创新意识最强的市场主体,在这方面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民营经济是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支撑。只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不断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扩大就业岗位和空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民群众收入。

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扩大消费

需求侧改革核心在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应当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深层次矛盾入手,用改革的办法疏通难点、堵点。这需要下大力气提高居民收入,疏通民众消费不起、消费意愿低的最大瓶颈。?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做出自己独特贡献。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统筹兼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要求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就是既努力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即坚持多劳多得、保护乃至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又要构建更加完善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机制。这包括完善初次分配制度,也就是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根基。健全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重要内容,其收入分配需要符合市场公正。劳动者收入有一个可预期的合理分配,有助于切实保障和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中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扩大消费。而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有所作为。例如,通过完善初次分配,民营经济可以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性做出贡献。包括按劳动合同及时足额给员工发放工资及社保缴纳。

民营企业也可以为健全和完善第三次分配作用做出贡献。第三次分配建立在公民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形式多样,包括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人群已经率先富裕起来,出现了数量较大的富裕阶层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产阶层。《2019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全球2470位十亿美金富豪中,中国以658位十亿美金富豪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多74人。中国富人的迅速增长,这是建立第三次分配制度的经济社会基础。我国第三次分配制度正在建立并完善,需要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富裕起来的企业家阶层积极参与,包括社会救助、捐赠、慈善事业等,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扩大社会消费。

五、推进改革,发挥民营经济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

发挥民营经济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需要推进改革。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放宽市场准入

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2020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民营企业的“大礼包”是,共涉及电网装备制造、油气基础设施、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铁路和铁路客货站、快递物流、检验检测等,并且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

《意见》还提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带动民营企业参与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等。让新消费和新基建同频共振,需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投资。如果不能够放宽市场准入,不能够把放宽市场准入真正落实到位,民营企业也就难以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

此外,《意见》还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提出了政策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地。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流通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坚力量。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商贸流通企业松绑减负。同时,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商业流通模式,引导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加快成长。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流通,促进扩大消费。

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乡流通设施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特色商贸小镇,鼓励民营企业在建设高品位步行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健全和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

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实际上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收入结构调节优化的治理效能较弱,发挥再分配调节力度较小。政府在大力倡导的同时,应积极制定相关鼓励性政策法律,同时遵循经济和社会规律,循序渐进发展。当前重要的是完善关键性法律及配套法规。

近年来我国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相关制度,尤其是关键性法律法规陆续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为完善我国第三次分配制度提供了基本法治前提。还应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立法,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政策,做好与《慈善法》的制度衔接,分类完善慈善公益事业的税收优惠制度。对新出现和发展趋势较明显的股权、知识产权、网络众筹等特殊捐赠方式要研究出台相应的规范条例和税收制度,简化程序,便利于受益人直接获益。



进入 陈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76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