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03 次 更新时间:2021-07-25 21:48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民营经济  

贾康 (进入专栏)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1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广宇理事长,张蕾会长,尊敬的到会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以及线上参加我们交流的各位朋友,今天我在二季度宏观研讨会上,想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一个有关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谈一些自己探讨性的看法。

首先谈一下自己对当前形势概况的基本认识。今年一二季度的数据统计局已经发布了,二季度情况看起来应该跟原来预期相当吻合:今年的经济运行速度按照季度同比,一定是前高后低,因为去年是很特殊的大疫之年,去年一季度出现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的-6.8%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同比,一下高达18.3%,到二季度我们同比的增速,就落到13%以下,在可以预计的三四季度,这个同比速度一定还会往下,而这种前高后低的结果,其实最值得我们看重的,是把两年的复合增长率形成一个发展态势的判断来看,两年复合增长率在今年逐季来看,一定是前低后高,在一季度的时候已经达到了5%,二季度又进一步拉升到5.3%,三四季度一定还会继续往上抬升。两年如果说平均下来,走到接近6%,那么它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在经过疫情考验以后仍然表现出明显亮点的一个代表性的指标。我国在2019年的时候,经济下行过程中间,年度增长速度落在了6.1%,而2019年第四季度是6%,现在我看到很多研究者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就是6%左右,如果我们今年能够把全年的两年复合增长率拉到接近6%,那当然就是为往后追求中长期进一步以中高速发展而实现“新的两步走”的目标,进一步来提供基础条件。

我个人看,其实在今年这样一个态势判断后面,最关键的认识,是明后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态势,能不能延续我们所必须追求的从2010年以后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追求高质量发展,以结构优化支撑着实现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提高过程中,把所谓“L型转换”加以确认:从原来的高速往下,来“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那么可以比喻为大写英文字母L的“竖”,但它不能一低再低,在中高速区间里,一定要拉出它的尾巴,这个尾巴拉出来以后,应该使这样的平台状态在高质量特征的伴随之下,延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延续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贯彻现代化战略,对接到“新的两步走”中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再往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中国梦”的诉求。

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整个发展态势,追求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特别关注“高质量发展的后劲儿从何而来”。我非常认同领导人特别强调的:改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唯改革创新者胜”。那么我们必须抓住和处理好制度创新概念上“改革啃硬骨头”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改革到了深水区,“问题导向”之下,我们要注重一些所谓“苗头性的问题”,这也是中央现在在指导思想方面有明确表述的。要注意一些可能影响我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苗头性的问题,那就要避免我们“见事过迟”。从这个视角,我想比较直率地探讨一个有关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

我认为综合判断下来,在中国使民营企业继续吃好定心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全局的问题。我们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应该讲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原来传统体制下根本就没有这个空间,而现在40多年改革过去以后,民营企业的基本情况是什么?其实早已经不是“半壁江山”的问题,领导人、有关部门都反复说了基本数据是“五六七八九”,实际上五六七八九就已经不止半壁江山,而我现在调研中间更感受到,在我们一些经济发达的前沿,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区域,我们实际看到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结果,就是半壁江山已越,而所谓五九之局渐多。温州那样的地方,党政领导说,我们这里哪里是五六七八九,我们是五个九,“99999”。而且实际上有学者已经在探讨,过去说民营企业贡献了新增就业的90%以上,其实应该讲,是贡献了新增就业的100%,甚至超过100%。什么意思?因为我们这些年国有企业发展的特色,是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生产线、机器人的发展,以后还要对接人工智能,国有企业这种特点使它吸纳的就业,不光在绝对数上往往不增加,而且可能还在减少。它的就业吸纳能力的萎缩,必须由民营企业这方面的贡献去对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克强总理两会上特别强调必保的首位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支撑着全局的基本稳定,支撑基本民生这个必须实现的目标,最主要的贡献来自哪儿?就是来自民营企业他们的发展和他们的就业支撑力。对于全局,他们的意义和影响,直观的看,就应该使我们要有战略思维上进一步的提升:讨论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全局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怎么样使民营企业在继续吃好定心丸的过程中,得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方面相关的矛盾和纠结,我认为也必须加以正视。

民营企业要吃好定心丸这个命题,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习总书记等领导人反复在重要讲话中给出的信号和指导意见,特别是2018年11月1号总书记亲自主持座谈会,有长篇讲话,从大的思路要领,一直到具体工作里的那些操作性的环节——领导人想到的,统统在这个讲话里都有指导。在这个吃好定心丸的导向之下、“问题导向”之下,是针对着民营企业碰到的纠结、矛盾、困惑的。

实际生活中间,我认为在民营企业发展这个问题上的纠正一些偏向,还有怎样继续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创新发展,在当下已明显形成必须正确结合的理性统筹两大视角。大家都在关注,对蚂蚁金服上市叫停之后,其他的一系列的纠偏和整顿的措施,还在陆续出台,民营企业在这些年冲到一线的所谓头部企业,现在几乎都涉及到。还有现在大家信息上并没有掌握全面情况的比如滴滴,它现在的问题似乎比原来所说的层面,又严重得多。纠偏显然是必要的,必须掌握好,才有民营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但同时我认为社会中在认识上非理性、出偏差的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

我自己想点到为止地举一些例子。在民营企业的纠偏和继续创新发展理性统筹这样一个命题之下,首先我觉得还是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书记座谈会上给民营企业正确定位所给出的“自己人”这样的战略思维,就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绝对不是出于权宜之计要拉着他们来一起做事情的这样一种力量,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就是我们自己人。但是很遗憾,隔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看也有红头文件(在红头文件的权能意义上讲,它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法规体系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民营企业的定位又表述为“统战对象”。自己人和统战对象的差异,这是常识性的认识,我对这个事情是百思不得其解。在内在取向上,我自己从研究者的角度,愿意强调领导人所说的“自己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出的基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思想指引导向。马克思有生之年,他敏锐地意识到并充分重视了股份制——我们现在把它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性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资本私有制的“扬弃”,马克思认为在这个扬弃的逻辑线索上,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实现“重建个人所有制”,对接《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社会远景,这样进一步实现人类社会在生产关系上的进步。我们由于过去有思想上的种种束缚,学术界对于重建个人所有制,讨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些年已经写了论文,而且也正式发表了,也是在呼应着前面董辅礽、胡德平等研究者的看法,就是中国的实践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实践,在马克思身后一百多年,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生产力发展带来生产关系变革,可使我们过去所说的资本私有制和我们必须要发展的与社会主义对应的公有制,在股份制这样一个框架之下,扬弃、融合而实现中央所说的“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体路径,就是中央文件近年多次强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主线,就是内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非常明确的大政方针。如果在这个方面来想,当然民营企业的定位,就是在一起共同走向未来共赢前景的“自己人”的位置上。

这个例子之外,我想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在总书记的座谈会讲话里,特别强调怎么样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到一些工作指标上的设计,总书记都给出了要求,有关的央行、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也在以后的工作中间具体化了这样的量值。但实际生活中不可讳言,仍然存在着民营企业融资难,它被称为带有长期病根特征的一个现象。这个病根客观讲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方面是技术性的问题。中国现在一亿多企业里的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他们在融资这方面,就是单个项目一个个看风险度高,安全度低,一个比较成规模的在商言商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支持这些企业的融资,一单一单做好各个具体方案的综合成本,是相当高的,他们天然地倾向于首先考虑锦上添花式给那种大企业,给那种安全度高、风险度低的企业融资,这是技术性原因。这个技术性原因怎么解决?那当然也要有综合的方案。比如我们现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技术手段,可以把在商言商的商业金融边界往外推,一直推到小微企业的贷款,普惠金融概念下的创新。当然,另外一些方面,就得说到还要有政策性金融匹配上去,雪中送炭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支持,是四两拨千斤地运用公共资源,达到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他们破解融资难问题。除了技术角度,我愿意直率说到,中国社会里还存在具有相当大影响的政治性因素。出于这种政治性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我也听到金融界的一些有长期工作经验的同志说,实际上金融机构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态度,必然是不一样的。有很多的案例表明两方的风险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给国有企业的融资如果出了问题,责任终身追索的话,一般还是比较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在哪个环节判断失误了,这个事情怎么总结教训,再把必要的一些事后的措施跟上来,不至于有多么大的政治色彩的风险。但民营企业不一样了,如果说碰到民营企业这方面出了问题,就叫做吃不了兜着走,很可能追责的时候怀疑的眼光投射过来跟着是问:你跟那个老板搞了什么暗中的名堂没有?矛盾马上升级。他们形象化的说法是如感冒国企吃药点滴,民企直送太平间。

再举个例子,中国创新过程中,我一向非常看重以政策性因素加入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其发展是2014年以后,李克强总理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发改委、财政部两个部门全面协调积极推进的,在推进过程中有了很多成绩,也有必然的波浪式发展中的要求,稳一稳这样来进一步规范化。但是我感觉有一个事情在2019年年末出来以后,讨论得很不够,对实际推进PPP的影响,是其产生的,直言不讳地说,就是困扰和不利影响。我们在2019年11月的时候,看到最高法院出台了一个《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规范》,这个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是把跟PPP相关的合同分成两类,一类可以认为是民事合同,另外一类认为应该属于行政协议(协议也是合同形式之一),并援引了已经有的关于行政协议的法律文本。而我理论联系实际地说,我是不认同最高法的这次司法解释和给出的这个文本的,商榷意见也发表过。以后总体来说,整个社会对这样一个中国怎么样在创新过程中守正出奇去支持PPP健康发展的问题,绝大多数人绕道走,没有给予充分的讨论。实际生活中,我说最高法的这个解释,在学理上讲,基本逻辑是紊乱的,实际工作中,则很不利于PPP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具体的论据时间关系不展开,点到为止说一下:中国除了高法所说关于行政协议这方面的文件之外,还有我们比较规范的中国的《合同法》,合同可称为一种协议,但不能反过来说协议一定就是合同,你要做PPP,一定要有规范化的合同,这个签合同的双方,一定要有平等关系。在这个所谓行政协议(行政合同)的解释上,从逻辑上讲它就说不过去。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还有什么合同问题?只是说形式上可能有商量,实质上只有指令,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行政体系同级的协商协调相关文本,如算它是个协议,也可以这么说,但它绝不具备作为法律裁判依据的合同性质,有纠纷时的解决机制,只能来自上级机关——比如西城区和东城区,有什么备忘录、协议,但在纠纷相持不下的时候,要靠市一级作为上级出面来解决问题。还有一方为行政主体、另一方为企业非行政主体的约定——如叫行政协议或者所谓行政合同,你可以说在中国社会中有这样的文字形式,但其实质的作用只是备忘录,只是某种告示,只是某些事情可以参考的凭据,一旦到了PPP签合同的时候,如果不坚持这是平等民事主体双方自愿签字的合同,并以此受到《合同法》对双方平等身份的权益保护,那以后将会后患无穷。

所以,我认为以行政诉讼法覆盖的,只可能是在PPP之外的那样一些所谓的行政协议,而不可能是《合同法》覆盖的PPP合同,如果对《合同法》在这方面已有定位的PPP协议的单一、规范性质加以否定,就意味着颠覆PPP创新机制的根基,它实际上会摧毁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PPP创新发展这方面民营企业持续地、有积极性加入的可能性,它会使社会资本,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将PPP视为畏途。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吗?我们提出了意见,这也是公开的信息,但很遗憾,到此为止,没有进一步的讨论与回应。这些年实际生活反复告诉我们,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PPP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绝对不可能对PPP叫停。这方面我们怎么样面对现实的“问题导向”,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显然就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轨道上,进一步动态优化相关的司法解释和相关的规则文件,也包括进一步动态优化我们的相关各法。

还有一点,关于数字化平台公司的纠偏。我觉得现在要正视偏差问题,比如以烧钱模式走到了“二选一”被认定的、有流量为王特征以后的垄断问题,必须整改,这是国家管理当局已明确、而且有罚款的。还有就是它有可能在自己市场影响力相当大的时候,在抬价这方面走得过偏,黄奇帆同志也说到,一旦定价大局被它控制以后,线上收费比线下还高,显然就不合理。还有利用人性弱点设计一些产品来引诱消费,把一些“套路”的东西施加到经济生活中;还有不对等的采信可能侵犯老百姓的隐私权;还有以大数据支撑的“杀熟”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整改。无论对它们叫不叫垄断,显然都应当纠偏。但是这种纠偏,绝对不能否定民营企业千辛万苦于国际竞争环境下终于形成了为数不多(也就是十家出头)的头部企业,他们已经有了对于经济全局的明显影响力和不能否定的连接供需、提升整个体繁荣程度和发展后劲的贡献。这种经济价值也引出了社会价值,比如普惠金融,比如穷乡僻壤的淘宝户、淘宝村的发展,一直到中国现在已有几千家淘宝镇——对这些创新发展方面的成绩,也同样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而且要看到今后发展的大趋势。我们纠偏,是为了使这些数字经济平台更好地贡献于中国的创新发展。这是在我们必须面对的硅谷引领潮流的全球竞争大局之下,追求中国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民族根本利益之所系的重大问题。我愿意把这个事情也在这个场合加以强调。

最后我在哲理层面上,谈几点自己初步的研究心得。

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完善发展中,结合中央强调要素流动,一定要注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领导人讲的这个话当然是有所指的。要拢住的,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特别看重的“人心”,如果没有这样一条,你的要素也拢不住。人心思治、人心向党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所保障的,我们要进一步给民众、特别是民营企业头部企业以方向感、安全感、希望感的必要引导,鼓励继续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和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

第二点,我认为相关的体制内的官员、地方和基层,必须进一步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破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中央文件已屡次下发,要求地方一线通过破除这两个“主义”,来敢担当办实事有作为,所以必须抓牢在“发展创新中规范”这个大道理。肯定需要规范,肯定需要规避风险、防范风险,但是第一动力仍然是创新,大道理必须管小道理,基本的顺序必须掌握好,统筹协调绝对不是空话,要敢于担当地掌握好这里面的主心骨。

再有,就是我们在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需要聚焦“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是基于啃硬骨头的胆识,要力争实现经济社会转轨中我们的配套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样才能避免早有学者强调的渐进改革路径依赖之下有可能发生的制度视角上的“后发劣势”,和现在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所谓自我纠结而退化式的“内卷化”这样一种风险。

这些不成熟的看法汇报出来,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形势   民营经济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76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