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把握新理念 构建新格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87 次 更新时间:2021-05-06 10:52

进入专题: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余淼杰  

题记:2021年4月27日,由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与中国香港地区商会联合举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台港澳企业服务中心与北大国发院EMBA项目联合支持的“大变局下的企业应对策略”营商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本文根据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的演讲整理。


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今年“两会”指出,中国经济将转向新发展阶段。“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应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今年可达8.4%。换言之,中国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欧这些发达经济体什么时候能够走出疫情的负面影响?IMF也做了判断,答案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世界经济可以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新发展阶段的特征


之所以说中国经济处于新发展阶段,新在何处?我的理解是,新发展阶段最核心的特征是高质量发展,从五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产品附加值提升


从中国的出口和加工贸易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之前,加工贸易占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达到50%以上。这些年,来料加工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现在占到中国外贸的三分之一,而进料加工的比重越来越重,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附加值在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产品也不再是简单的“三来一补”和衣服鞋帽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越来越多地以机器和电器设备等价值较高、技术较强的产品为主。


二、产品质量升级


根据我们的研究,相对于世纪初中国刚入世时,中国出口货物质量在2012年已经提升了30%左右。再按照最新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出口品质量一直在不断提升。


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


全要素生产率就是生产效率,尽管中国目前的生产效率低于美国,但增速比美国强。哪怕从绝对值来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达到美国的一半左右。假设美国做一双鞋需要一个小时,中国需要两个小时;但中国劳工成本比美国更低,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所以我们在制造业具有比较鲜明的比较优势。


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体现在中国是全球唯一具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有41个大类,667个产业小类。看中国的出口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出口产品种类比较细的分类可以达到7932种。如果和美国分得一样细的话,出口产品品种是1.4万种。换言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生产全产业链不同产品的国家。


五、中国产业集聚


我国每个工业城市都有鲜明的工业产业名片,即自己的主打产业,比如深圳的电子产业、汕头的玩具产业、廊坊的木材产业。明确的产业集聚有助于企业降低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递增。中国工业的发展也是通过产业园区同步推进,所以中国很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都位于工业园区中。


以上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看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再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发现高质量发展还体现为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第二产业占据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达到40%左右,这表明中国依然是全球制造的主要国家和世界工厂。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步提升,已经达到50%以上,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如何贯彻创新、协调、共享、绿色、开放的新发展理念?我将这五个方面具体展开讲。


创新


创新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狭义的创新,也就是产业技术升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研发占GDP比例要上升到3%左右,达到类似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深圳的研发占比已经达到4.1%左右。研发要注意基础研究所占比例,现在我们的比例是7%左右。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创新更多的既不是最厉害的企业,也不是最差的企业,而是中间的企业。这里面的逻辑是:如果企业强大到了“无人区”,除非具备很好的前瞻性思维,否则创新不会特别多;如果一个企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可能生存都是问题,更不可能去创新,因为创新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所以创新最厉害的是中间这些企业,因为它们通过创新可以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重要性,中央支出应占到10%以上。通过明确的量化指标,确保“十四五规划”期间创新政策的落地。


广义的创新不只指科技,也包括相关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创新安排。以自贸试验区为例,从2013年开始至今,中国建立了21个自由贸易实验区。自贸区内的工作主要包括:准入前的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外资企业享有国民待遇;按负面清单进行投资,投资的便利化和贸易的自由化;资本项目的相对开放,推进放管服工作等等。


通过自贸实验区的建立,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制度和规则创新的全覆盖。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有望实现在胡焕庸线以东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也就是说:四个省份有望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立自贸实验区,它们是东北的吉林、华北的山西、华南的江西以及西南的贵州。


作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去年建立的海洋自贸港在探索规则创新方面做了重要的、开创性的工作。2025年实现早期收获,2035年实现全面开放,主要实现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便利化。


全面开放最重要的就是规则创新,譬如向香港的企业学习,一个人每年只要在海南自贸港工作183天,也就是居住半年以上,就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降到15%的待遇。长期来讲特别强调制度集成创新,包括贸易防走私、金融防诈骗,这是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出来的创新。


绿色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发力点。习近平主席去年指出要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具体来讲到2030年,中国国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中国要实现这些目标有一定压力,因为现在我们的非化石能源只有15%,提高到25%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协调


协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


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下一步是乡村振兴工作,重点是减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或者城乡协调发展,其实就是要发展“新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新型农业现代化。


通常而言,大家认为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其实不一定。有些国家有工业化,但没有城镇化,这就导致城市里有工作岗位,但没人愿意来,工资水平特别高,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反过来,有些国家和地区有城镇化但没有工业化,比如南非,由于城里没有太多工作机会,城镇人口的聚集反而导致了贫民窟的出现。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强调的区域协调发展其实就是城市化的道路。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是走“大国大城”的道路,“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打造五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下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二线城市群,相信也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长足的发展,这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泉州、厦门、福州),以及郑州为主的中原城市群,哈尔滨和长春为主的哈长城市群。


共享


共享包括几个步骤:


首先是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是我们的一个伟大成就;


其次,脱贫攻坚胜利之后,我们要做乡村振兴,现在城镇化率达到60.6%,纵向比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横向和西方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相比,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最后,共享还涉及产业转移。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两个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转移到东南亚和非洲,资本密集型产业建议向中西部省份梯度转移,因为中西部省份有全产业链的配套,海外国家不见得有这个条件。


开放  


外贸稳量提质是开放发展的要求之一。去年受疫情冲击,大家以为我们的出口会很难,但去年中国外贸表现非常好,因为国外受到疫情冲击停工停产,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更多。这种状态今年会不会继续?我的判断是会。相对于去年,中国的出口能够保持一样的水平,进口也会有所增加,贸易顺差会有所减少。总体而言,中国今年的外贸顺差应该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们也要做好引进外资的工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东盟已经在欧盟和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态势会持续下去。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会因为区域协议的落地而顺利推进。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参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议(CAI)的推进。开放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CAI再CPTPP。因为美国可能重新加入CPTPP,在劳工和环境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中欧彼此需要对方的市场,所以合作共赢的可能性会更高。


双循环时代的发展之道


“双循环”这个词是在去年5月份正式提出,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发展的格局,不代表不开放或者不要外循环。理由很简单,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能不考虑另外82%的世界市场,因此“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预示着二者相互联动,不能有所偏废。


如何从内循环的角度推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三公”竞争原则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产品市场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进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配置。基本的原则是公正、公开、公平,确保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对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实现良性发展。


第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贸易自由化,改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8月5日出台了国办十五点,明确提出如何贯彻“六稳”。实际上“六稳”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平行的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稳预期是起点,提出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受百年一遇的疫情,最终目标是稳就业,然后通过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金融来实现。


第三,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提升金融消费。拉动内需、提升消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扩大消费,必须保证市场主体,企业必须要在疫情中生存下去。所以要保住中小微企业,通过宽松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中小微企业纾困,同时也要保证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升。


怎么实现这一点?通过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中央今年和去年的货币政策是一致的:更灵活适度、更精准导向,不搞大水漫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这相当于告诉我们人民币毫无疑问要升值。中央今年又讲: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保持基本稳定。所以我大胆预测,人民币将会长期升值,到明年底,也就是2022年底,有望达到6.1的水平,就是1美元兑6.1人民币。


财政政策领域需要回答两个问题:钱从哪里来?用到什么地方?去年和今年的规模整体差不多,财政收入近28万亿元,其中一般财政收入约20万亿元,赤字规模3.76万亿元,特别国债1万亿元,一般政府专项贷3.7万亿元,合起来28万亿元。今年赤字率由原来的3.6%降到3.2%,因为疫情得到好转,所以赤字没有必要安排那么大,也就没有安排特别国债。


这么多钱,用到什么地方?2万亿元全部转向县级基层,这里的关键词是县级。今年更加强化,2.8亿中央财政资金直接纳入直达机制,钱从中央直接到县级,省和市不能留存。这些钱用来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同时也把纳税起征点从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钱用到什么产业?答案是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代表着中国未来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向。


除此之外,如何从外循环的角度推进?


特朗普上台之后出现了贸易去全球化的势头,但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有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全球化的核心特征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生产地区化和贸易全球化。手机、汽车和飞机等等产品的零件由不同地方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装配加工,再卖到全球。这种格局并没有因为一些国家的贸易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全球贸易拓扑非常有意思,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全球贸易格局是“两翼齐飞”:一个是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贸易网络,另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贸易网络。今天这个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德国依然是欧盟的中心,北美依然是北美自贸区的中心,但北美自贸区已经明显变小,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自贸区。我们还应该看到,三足鼎立并不等于三者独立,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和美国合作就是CPTPP,中国和德国合作就是中欧全面合作协议。


我们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但中国应当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因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如欧盟十国以及其他国家,在贸易、投资以及引进外资方面的合作基础更牢固。


去年年底,中国和另外十四个国家正式签订了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协议(RCEP),相对于之前的自贸区,这个协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区域来看,原来中国在此区域有十八个自贸伙伴,现在多了日本。中、日、韩自贸区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很难推进,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推进中国和日本的自贸往来,这是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RCEP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商品贸易自由化,90%的产品将在十年内实现零关税;实施统一的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采用负面清单,处于早期阶段则采用负面+正面相结合。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贸易安排。


目前我们签署的RCEP与正在谈的CPTPP相比,RCEP更注重灵活性和高标准的权衡,有些是高标准的最终要求,但会逐步允许一定的灵活性;CPTPP是一刀切,也就是纯粹的高标准。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目前虽然有所搁浅,从地图上从南往北看,美国是在欧盟的左边,中国在欧盟的右边,我判断欧盟会在政治上向左走,经济上向右走。所以再过几个月欧盟还是会主动地跟中国谈全面投资协定,因为扩大跟中国的全面投资合作事实是有利于欧盟经济的。中国主要开放的是国企比较集中的上游产业,还有部分制造业、金融地产、国际海运;欧盟主要向中国开放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批发零售。


中美关系复杂化加深


最后谈谈我对中美关系的一点看法。


今后人民币一定长期升值,假设2022年底1美元兑6.1元人民币,再按照中国经济每年5.5%-6%的增速,美国经济每年2%-2.5%的增速,到“十四五”结束时,最迟到2026年,中国经济总量可以达到美国的体量。


中美关系会越来越复杂,中国和美国正在进行世纪博弈。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长期竞争,有限合作,力求共存,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长期竞争对手,我们应该丢掉幻想,做好心理准备,从容应对。


在气候、能源这些领域,美国需要与中国合作,所以有限合作还会进行。共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是我对中美关系的理解。


最后总结一下:疫情重袭下,中国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国家。目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数字导向、知识密集的产业价值链,构造一个全面开放的新发展格局。


    进入专题: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63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大国发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