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伟:解析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4 次 更新时间:2021-04-09 16:37

进入专题: ·斯宾诺莎   伦理学  

吴万伟  

本文为《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领读者” 第三期吴万伟教授领读《伦理学》内容。

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199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出版译著多部如《中国新儒家》(2010)、《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2014)、《贤能政治》(2016)、《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2017)、《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2018)、《东方与西方:道家与犹太哲学》(2019)、《找回民主的未来:青年的力量》(2020)等。


1. 引言


蒙田说过,“哲学思考就是学会如何死亡。”加缪在28岁时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不要去自杀。”2020年4月,在纽约新冠疫情最严重之时,纽约新学院大学教授西蒙·克里奇利说新冠疫情的特别本质就在于病毒虽然真实无比,可能无处不在,但赤裸的肉眼却看不见,它已成为影射现实的框架。小小的病毒都可以击垮我们,但我们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尊严就来自知道自己是要死的。(Simon Critchley,2020)但是,在西方还有一位哲学家对死亡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2014)这有点儿类似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宾诺莎在300多年前出版的代表作《伦理学》为何流传至今?他那神秘莫测、命运多舛的人生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迪呢?


2.《伦理学》各章的要点


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 死后出版的《伦理学》是他费时最长(13年)、花费心血最多、堪称最为系统的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根本问题,如世界是什么?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的情感是怎么与之相关的?我们在这个世界该如何行动?他的宏大任务就是通过一系列抽象的定理和定义,再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最终呈现出神、人类知识、情状的心理机制和自由的全貌。这些证明从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抽象讨论开始,中间涉及心灵哲学、认识论、心理学以及行动理论,最终落在对伦理学的具体讨论上,解释何为人类的自由,展示全面的人类生存哲学。

就像几何学论文一样,《伦理学》把人的行动和欲望都当成线、面、体的问题,全书结构由精密而自我指涉的定义与命题联结而成,共五个部分,厘清了认识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和神的概念,同时认为人通过运用智力而得到自由。命题是斯宾诺莎所要表达的思想,而证明则是解释说明,此外还体现超然、反讽和幽默的“评注”段落,全书是可以说两种风格的结合,既有刻板的数学又有微妙的反讽。第一部分“论神”,也就是对实体,对客观世界的考察。他认为真观念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方法论的前提,他激进地指出神和宇宙事实上是同一的,是具有无限属性的单一实体,他说的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在第二部分“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中,斯宾诺莎用身心平行的一元论来代替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人与一般的“自然物”不同,不仅有广延性的“肉体”,而且有能思维的“灵魂”。正是这种神性的光辉使得人具有了“存在的力量”,能够依照“理性”的指导而获得自由。(邓安庆,2019)第三部分“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阐述实体的属性和样式,表示实体内外的规定性,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他谈到三种原始情绪欲望、快乐、痛苦,其他情绪如爱、恨、怜悯、同情、勇敢、恐惧、希望等都和它们相关联。第四部分“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第五部分“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主要阐述人性与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觉顺应自然就是自由的,不自觉地被自然必然性所驱使,就是被迫的,就是奴役。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从情感的奴役下解脱出来,伴随着对永恒真理的爱,通向最高的幸福。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不是狭义的伦理学,而是包含“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广义伦理学,是将天上(神学)的本体论和地上(实践)的伦理学结合起来。斯宾诺莎的“哲学”和“伦理学”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同一性关系。斯宾诺莎觉得人之为人的尊严,恰恰是在一个由必然性统治的世界中,能够作为一个自由人而活着,摆脱其奴役状态。伦理学不处理这一主题,就既无理论性更无“现实性”。难怪黑格尔说如果不能理解斯宾诺莎“实体论”的伦理意义,那就“要么斯宾诺莎主义,要么根本无哲学”!(邓安庆,2019)


3. 巴鲁赫·斯宾诺莎其人


如果不理解哲学家本人,我们怎么能理解哲学家回答人生问题时到底想说什么呢?斯宾诺莎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所有早期哲学家中最具独创性、最激进、引起最大争议的人,1632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家庭。24岁时,以思想激进和背叛宗教而被驱逐出阿姆斯特丹西班牙裔犹太人社区,一位批评家称他的著作是“魔鬼本人在地狱中炮制的东西”。(Steven Nadler, 2018)

斯宾诺莎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由和智慧的追求。他的哲学中最大胆的因素是其上帝概念,他的上帝不是人们可以祈祷的上帝,也不是用来表达崇敬或寻求安慰的上帝。斯宾诺莎不赞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而是相信只有一种物质:无限的、永恒的、必然存在的上帝或自然,人类心灵和身体是一回事。人们花费自己的生命盲目地追求所谓好东西根本就不可靠,难怪《伦理学》第四部分的标题是“论人的奴役”。(Steven Nadler, 2018)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人就是满足于对自我、上帝和自然的真正了解,体验到对上帝的智慧之爱是最高程度的善,是平等和心绪宁静。难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斯宾诺莎的“对神理智的爱”就是“对永久性内容的愉快思辨,是智慧的关键,指的就是“人类生活之外的东西,非个人的和人类之外的目的,如上帝或真理或美。”(John R. Lenz,2019)斯宾诺莎说“爱你的同胞,公正和慈善地对待他们”是“真正宗教”的根本内涵,其他一切都是迷信,难怪他坚决反对灵魂不灭的迷信观念,在《伦理学》的最后一部分花费大量篇幅显示你死了之后,你就死了。(Steven Nadler, 2018)在斯宾诺莎看来,迷信扎根于激情,而人的两种最强大的激情是希望和恐惧。迷信是虚假的信仰,更可怕的是,它还能充当政治控制和迫害的工具。《伦理学》中描述的理性生活能将我们从非理性激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激情滋养的迷信,实现真正的自由。正因为如此,斯宾诺莎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前几个世纪就成为获得解放的犹太人的原型和哲学英雄。(Steven B. Smith,2016)

不过就他本人历经苦难且在年仅44岁时就因为肺结核而死亡的悲惨经历而言,很难说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正好相反,他成为“盲目运用不受约束的智慧最终导致自己毁灭”的典型,来警告年轻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他是个聪明的学生,人们祝福的孩子,他的名字当然意味着“祝福”,但这个被误导的年轻人却以本特(Benedictus保佑和祝福的意思)之名被同胞逐出教会,被咒骂、谴责,甚至被虔诚的基督徒痛斥,悲惨死去。让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历史作为对你们的警告,姑娘们,不要询问错误的问题,那是非常危险的。”(Hillary Putnam, 2006)


4. 《伦理学》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其晦涩难懂而著称,但正如上文所说,该书是其哲学的代表作,集形而上学和从形而上学、神学、心灵哲学、认识论、心理学、行动理论于一身,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也是不同领域的学生需要批判性解读的人文社科类经典。他的很多观点在17世纪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今时代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解析斯宾诺莎〈伦理学〉》这本书属于“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致力于以批判性思维解读这本经典,不仅包含原著的内容摘要,还深入探讨原著的学术渊源、思想观点和历史影响,并客观分析其受到的赞誉和批评,力求让读者对原著的历史成就和不足之处有全面的认识。通过训练分析、评估、阐释、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和理性化思维等批评性思维技能来帮助读者学会思考,运用和挑战著作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们。作为英汉对照双语读本,该书对于或受困于外语水平或受困于思想水平的各专业学生有特别的好处,既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加深对翻译的理解。


5. 结合道家思想,对比阅读和思考


如果读者可以阅读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中译本(贺麟译),同时将《伦理学》置于西方哲学和中国道家哲学对比研究之中,我们应该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斯宾诺莎的观点“宇宙不在乎人类”就可以和老子《道德经》第五章的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比分析或者贺麟的名言“斯宾诺莎和王阳明两人都算作是“致良知”的哲学家,不过一个偏重道德的致良知,一个偏重科学的致良知。”斯宾诺莎的心灵与自然的一致很容易令中文读者联想到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熟悉境界。我们在阅读《伦理学》时候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东方有道,西方有上帝?道和上帝有什么差别?这些差别如何反映在各自的文明中?为什么人类拥有不同文明?将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犹太教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进行对比的意义何在?人究竟是地球上的寄生虫还是动物的典范?是和谐相处还是支配控制?如何实现道与上帝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不可言喻性与可言喻性的和解?(崔英镇,2018,第227页)  

与此相呼应,汤一介说中国文化推崇的“普遍和谐”观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命题和“体用一源”的思维模式的产物,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思想旨趣。” 陈鼓应在采访中说,儒释道包容,西方排他。道家为中国哲学注入了四种精神:宽容胸怀,个性尊重,齐物精神、异质对话。他说,“二十世纪以来,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跟以‘Logos’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从怀特海到海德格尔,开启了东西方异质对话的通道。庄子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应,庄子的自由精神跟齐物思想则最具现代性的意义。老庄倡导的虚、静、明等,有助于我们与过度的物质追逐拉开距离,反思人生的走向。庄子像一面镜子,映照现代人心灵的浮躁与紧张。如果我们在阅读《伦理学》时与道家哲学进行对比研究,可能更清楚认识东西方文明各自的优缺点,更好处理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过好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Adam Kirsch,“Rocket and Lightship”,Poetry Magazine, 2010-11-01.

Hillary Putnam, “A Philosophical Puzzle: Who Was This Guy Spinoza?”

http://www.observer.com/20061218/20061218_Hillary_Putnam_culture_books.asp

Matthew Parkinson-Bennett, “God is Dead, Long Live Religion”

http://www.drb.ie/essays/god-is-dead-long-live-religion

Simon Critchley, “COVID-19: Our fear, our trembling and our strength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1/opinion/covid-philosophy-anxiety-death.html

Steven Nadler, “Spinoza’s philosophy of freedom”

https://www.the-tls.co.uk/articles/public/spinoza-philosophy-freedom/

Steven B. Smith, “Should the Ban on Spinoza Be Lifted?”

https://www.commentarymagazine.com/articles/ban-spinoza-lifted/

崔英镇著,吴万伟译《东方与西方:道家与犹太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

邓安庆,“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 ——以斯宾诺莎为例”《道德与文明》 2015年第3期,第48-57页。

盖理·斯莱特 (Gary Slater) , 安德里亚斯·弗拉基米尔 (Andreas Vrahimis) 著 杨阳 译 《解析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年

洪汉鼎,“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中华读书报》2020-03-11

http://www.ccdi.gov.cn/lswh/renwu/202003/t20200311_213240.html

斯宾诺莎 著贺麟译《斯宾诺莎文集第4卷: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吴万伟,“《东方与西方:道家与犹太哲学》译后记”《爱思想》2019-01-14      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4562.html

约翰·兰茨,“伯特兰·罗素论哲学的人生价值”《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2019-12-0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132292

张祥龙“‘新儒家’学术潮流中的代表人物——贺麟”《光明日报》2000-02-01

https://www.gmw.cn/01gmrb/2000-02/01/GB/02%5E18319%5E0%5EGMB3-010.htm


    进入专题: ·斯宾诺莎   伦理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94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