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8 次 更新时间:2021-02-22 17:14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佳雁  

2020年11月24日至25日,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与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发表由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北京)刘佳雁研究员执笔的专文《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文章内容如下:


鉴于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本届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云会议”形式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高雄设分会场。论坛继续得到了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大力协助和支持。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执行主席王钦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中共中央台办原主任张志军,原文化部部长蔡武等各界知名嘉宾出席了北京主会场开幕式。应邀出席北京主会场的学者100人,台北、高雄与会者共50人。台北学者包括刘兆玄、冯明珠、杨渡、刘君祖等进行视频致辞与演讲,高雄分会场出席者包括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副院长史育女等。论坛收到论文60余篇。

在为期一天半的论坛研讨中,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传承”、“文创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两岸艺术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就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发表了真知灼见。研讨在世界百年大变局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两岸同胞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基础性纽带作用,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促进心灵契合。现将与会领导及学者专家的主要观点按议题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阻断不了两岸中华文化血脉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张志军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润物无声,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中华文化在台湾枝繁叶茂,已深深融入台湾同胞的血脉之中,深深植根于台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台湾同胞的精神品格和基因。两岸关系发展虽历经波折,但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没有动摇,两岸文化交流向前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复杂。民进党当局2016年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肆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活动,为其谋“独”拒统制造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企图毒化岛内文化环境,通过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结和中华文化精神血脉,磨灭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意识。对这种数典忘祖、背离民族复兴历史大势、违背两岸同胞共同愿望的恶劣行径,两岸同胞要高度警惕,采取有力行动予以谴责和抵制。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代表黄志贤会长致辞时表示,本届论坛在克服了疫情影响下的重重困难和台湾当局干扰阻挠而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韧性和魅力。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和极少数“台独”势力处心积虑地在历史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推行“文化台独”,企图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结,磨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意识。这种违背历史和现实的错误历史观和文化观将给台湾青少年带来错误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必将带来两岸社会更为激烈的对立对抗,必将给台湾同胞和两岸关系带来灾难和痛苦,也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两岸中国人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水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进程正面临一些阻碍和干扰,但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两岸关系越是波折、越是濒临险境,就越要发挥中华文化作为连接两岸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两岸在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使两岸关系沿着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的方向前进。

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表示,在疫情之下中华文化论坛还能够顺利举办,代表着两岸更加巩固“两岸一家亲”,而中华文化根基越加稳定,华人社会就会更加受到全世界认同,虽不能见面拥抱,但透过视讯,仍感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说,本届论坛能够成功举办,克服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给两岸交流设置了一些障碍,以反渗透法等手段打压正常的两岸学术交流。本届论坛克服了民进党当局设置的这些障碍,台湾嘉宾用视频连线等形式参与其中。“台湾学者能够参与本次论坛,说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两岸文化交流抱有信心,对中华文化非常有自信。李义虎表示,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政策重要论述的一次大型的研讨活动,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也是一场文化盛宴。与会的学者无论在大会演讲的部分,还是在各分组的讨论中,都对主题和分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二、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和优势为全球治理提供精神养分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通过视频致辞,指出进入21世纪,台湾民主政治开始呈现一些混乱,甚至有些衰退的现象。建构西方现代治理的一些重要基础,比如资本主义、个人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正一步一步地出现了一些缺失,世界即将进入一个冗长的崩解和重组的过程。因而,他以“王道永续指标”调查数据来说明中华文化贡献全球治理的独特价值,指出王道永续指标(Wang Dao Sustainability Index,WDSI)从中华王道文化的五个核心元素: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及同理心,交叉组合产生“全球伦理”“包容发展”“环境均衡”三大领域,发展出11个面向、64个指标,以衡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他认为王道思想的现代化必须面对三个攸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即国际的竞合,国内人与人、群与群的关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以王道思想来看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应包括“王道的国际关系”、“王道的国家发展”及“王道的自然生态”。2020年,中国大陆WDSI排名第38名,较2018年进步2名,尤其在“全球伦理”领域,进步至全球第5名。美国今年排名第40名,较2018年退步5名。这是令人吃惊的结果,充分表示中华文化在现代人类发展的需求中仍然展现了极其优越的适用价值。我们坚信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现代化,将会对全球治理提供更大的贡献。“王道的国际关系”、“王道的国家发展”及“王道的自然生态”,是新世纪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也是为中华文化贡献于新世纪的全球治理,迈出了一小步。

“中华文化总会”原秘书长杨渡在视频演讲中表示,在疫情下特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仁道”,它是两个人,是仁慈,是仁爱,是悲悯,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互相友爱。而欧美的人道主义,讲究的是个人主义,是以一个人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疫情期间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中“仁”的重要性和儒家精神的可贵。这个世界不会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强独霸,如果世界的其它地方还在为疫情所苦,这世界就不会好起来。所以儒家讲“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唯有互助扶持,我们才能走出疫情。政治是一时的,世局的变幻也往往随着人事而改变,但文化却是绵远流长的,靠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积累,才能看到成果的志业。但愿疫情过去之后,两岸的文化人还可以一起留下一盏文化的灯,传给后人照路。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指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陆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在此过程中,大陆地区始终心系台湾同胞的健康福祉,疫情发生后及时向台湾地区通报疫情信息,迅速启动包机方案组织因故滞留湖北的台胞返台,并在后续的抗疫工作中予以持续帮助支持。而大陆地区台胞也纷纷踊跃捐款捐物,与大陆同胞携手同心,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故事。在这伟大抗疫奇迹背后,中华文化崇尚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美德得到了集中体现、生动诠释,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杨明杰表示,疫情发生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是全球化本身的进程并没有停止。特别是亚洲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签署、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都传递了比较强烈的积极信号。亚洲在全球化建设当中又走在了前面,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这种文化影响力并不是像当年的康熙王朝一样,仅仅停留在割据社会中自我陶醉,而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展现。中国对全球化的认识实际上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历来讲究福祸相依、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这是中华文化的优势。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习总书记的讲话某种意义上是新的全球化进程的时代性宣言,它不仅涉及到经济方面,也涉及深层次的文化,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严肃态度,正反两方面都看到了,既看到世界经济所出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均衡,也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总结和指导。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表示,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根本特征。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他进一步认为,和平思想已深深地积淀在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和平是个人心境的内在修为,也是一种关注黎民苍生的外在超越。这种“根于天性”、出于“修为”、成于“超越”的和平追求,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中国的“行动基因”,也就是文化基因。“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之后,“和”从价值层面跃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强起来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中国深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大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但是,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迅跑的中华民族,处事待人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王杰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一是人的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底线在于礼义道德良知。人正是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非、善恶、恻隐、美丑、荣辱之心,这些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告别了野蛮,走向了文明。这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是中国文化对人的最基本看法,具有浓浓的道德色彩。二是诚信。小信诚则大信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交往的明信片,秉持诚信才能在社会中行稳致远。诚是内在的品质,信是外在的表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只有遵循真诚心灵的要求所做出的实在行为,才具有感染他人的魅力和力量。三是敬畏。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畏”,第一要敬畏天命,第二要敬畏大人,第三是敬畏圣人之言。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以此为基础,生活才会有目标,有方向,人生才会有价值有意义。四是民本。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历来就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些论述都旨在说明,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宁;如果根本动摇了,枝叶就会摇动。五是节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新时代的节约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有能力但却不盲目追随时尚的消费主义。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日益强大,走向复兴,其重要的价值根源之一,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底蕴提供着精神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曾指引我们从过去走向现在,必将引领我们走向未来。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道德观念,结合时代,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章伟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哲学特别强调“立人”之道的探索,强调要把人的价值主体挺立起来,使人能够顶天立地,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中国传统哲学关心人的生命,是以德性的方面为入手。“仁”与“不仁”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它不仅是我们过去、现在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乃至更久远的将来,也仍然会有这些问题存在。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于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它对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的探究、对道德性的推崇,在当代社会乃至可以预见之将来,仍然会有其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其重要文化地位。

三、守正自信创新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发表题为“文化的凝聚力”的主旨演讲,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优势,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人文思考,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以此为基础强调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冯明珠通过视频演讲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在台湾70年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与推广教育的使命,以及其与时俱进的发展。她特别强调,2008年-2016年这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使得台北故宫博物院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文博界合作成绩单。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典藏可以说是台北故宫的记忆,其无限创新发展是它的创意,其发展跟随着整个社会脉动。

杨毅周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我们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这个时代的制高点;站在祖国大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迈向新时代的时间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为此,提出:一是两岸同胞要树立起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世界未来的出路在于中华文明。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复兴充满信心。二是两岸同胞要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另一方面更要吸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新的世界里焕发出新的光芒。三是要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文化的底蕴相同,但各有特色。要加强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坚决抵制、消除“文化台独”的危害,共同提升民族文化内聚力,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大陆知名电影导演冯小宁认为,电影是两岸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真正的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作为两岸的电影人,应该在“认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再加强。“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让我们的后代知道历史真实,知道在中国这块领土上,自古台湾就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本来就是一家人。把这段历史事实告诉孩子们,历史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去选择。中华文化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孝”,就是我们要孝敬我们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的后代应该孝顺祖先、孝顺父母,才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他还认为,现在两岸关系有一些看似很紧张的情况,但统一是早晚的事,不能急、也不能慌,就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一个国家有一个命题,领土是永远不可以被侵略的,不可以被分割的;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主权是我们人民共有的,让我们享受了在世界上与各民族平等的这种尊严。所谓“台独”不过是人类历史乃至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片落叶而已,最后早晚是会消失在我们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最终大家永远是一家人。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卫灵就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作了系统阐述。她认为,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弘扬、继承和新时代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刻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第二,指明了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即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制度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充分运用和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子孙共同的根和魂,是联结民族同胞的血脉。在国际软实力竞争激烈的今天,充分整合中华文化资源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

天津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何慧俐表示,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哲学,本质上可说是以安顿生命为主题的生命哲学。中华文化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不断探讨着生命的学问。如果可以将这种关于生命的学问做成一个比较有体系的理论,将会很好地在精神方面给现代人以引领。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论述中,虽然并无“治疗”一词,然而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关怀的强调,正是在寻求安身立命之道。认真发掘中华文化中的此层内涵,将哲学文化的思维援用进“意义治疗”中,则可以形成中国哲学现代化诠释与应用的新风貌。希望两岸共同努力,通过将中华文化的儒释道思想和西方的弗兰克意义治疗学有机结合,早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意义治疗学”的体系,并能对当代世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价值。

全国台联研究室原主任陈立谦基于对海峡两岸敬天祀福活动的思考,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思想,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天下观和人文情怀。开展敬天祀福活动可以唤起对中华文化中“天”的文化思想的再认识,激发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的文化思想的学习热情,更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而进一步搞好敬天祀福活动,一是应当高度重视开展两岸同胞泰山敬天祀福活动,二是把握好泰山敬天祀福活动的正确方向,三是坚持“一国两制”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思想方法,积极促进两岸的文化融合,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四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仪式感。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申晓若认为,中华文化本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古代的丝绸之路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思想与精神的升华,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而儒释道的交流与融合则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肩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承认文化价值的差异性,建立“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科学地运用历史辩证法,以“扬弃”的态度、博大的胸怀,遵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融合创新”的综合创新原则,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

华夏元文化传播董事长、北京市台联理事陈燕妮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希望两岸文化界有识之士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贡献。两岸文化艺术界、艺术业者和青年业者应加强优势互补,积极开拓创新,在共享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中实现梦想,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焕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为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中华文化视域下的世界大势及两岸关系展望

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在海峡两岸及全球爆发,加上中美之间斗争冲突不断,民进党当局乘机加快“台独”分裂步伐,台海形势出现深刻变化,两岸关系到了近七十年来的最为严峻的时刻,台海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变数不断增多,风险进一步加大。

他认为,美台相互勾结、互相利用,是导致台海形势紧张的主要根源。尽管两岸关系跌宕起伏,但大陆处理台湾问题更从容,也更有底气,始终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台湾问题未来发展趋势与祖国统一前景是不以“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在政党政治下,民进党不可能在台湾长期执政。因为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不仅两岸关系搞不定,而且台湾经济搞不定,国际空间搞不定;民进党擅长选举、但不善于社会治理,存在执政短板、弱项;民进党是一个派系共治的政党,党内存在各种矛盾。第二,不能把“和统”与“武统”两者对立起来。40年来,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无疑是正确和有效的。但40年来台湾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态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要有新的思维,在坚持对台大政方针的同时,具体对台工作要有新的举措。不能简单地把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第三,要站在战略全局来思考两岸统一的时机。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初步具备瞭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与条件,“台湾独立”已经没有可能,台海局势总体可控。正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种实力与底气,所以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来处理台湾问题。然而,台湾问题有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需要非常慎重地选择,不仅要看到台湾岛内的情势,还要考虑整个国际外部环境,更要考虑中国大陆自身的情况。

王在希也特别指出,如果台湾真的发生“台独”分裂的重大事件,那我们就别无选择,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按《反分裂国家法》坚定果断出手,坚决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这一天,为期不会太遥远。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长孙浩茗认为,两岸同胞必须携手全力以赴,促进两岸的统一。大陆方面最大的愿望是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武力。“台独”势力现在表面气焰嚣张,不断买美国的武器、军火,但事实上色厉内荏。两岸同胞的主流民意都是愿意和平相处的。

台湾中华两岸新时代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原主任黄清贤认为,两岸关系会在当今面临困境,除了外部环境干扰之外,内心思维亦存在误区,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在目前的逆境下发挥功能,也就是运用“仁”的换位思考、相互认同、合作共好,让两岸从敌我矛盾,回归内部矛盾,回到存同存异,再回到存同化异,则两岸关系将可柳暗花明。

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表示,对台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这意味着要在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政治上,也包括在军事上,要下巨大的功夫,通过中华文化让两岸心灵契合,通过经济搞成中华民族的经济圈,密切两岸经济的联系,在政治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有充分的自信可以警惕和遏制“台独”,可以为战略机遇期提供保障,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台湾作为本区域的重要经济体,缺席东亚区域整合,对其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而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台湾来说,当务之急一是需要非常客观理性地评估RCEP的影响;二是需要务实地面对问题与挑战,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之策。面对RCEP挑战,台湾方面首先要摆正心态,面对问题,而非回避问题,更不应一味地指责大陆打压;应该创造条件融入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当中来,这必须从改善两岸关系入手。如果两岸能够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重启对话协商,就可以创造很多可能性。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义虎教授就探索“两制”台湾方案的过程、类别和意义进行了归纳概括和系统阐述。认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既有的研究包含概念提出和模式设计两个阶段,主要研究类别有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研究、结合习近平“1·2”讲话和十九大报告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探讨、对国家统一模式的研究、对“一国两制”的研究等四个层面。以此为基础,李义虎教授进一步重点探讨了“两制”台湾方案研究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看,在坚持对台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重视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全面、系统和深入研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大力推动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台方略,具体落实习近平“1·2”讲话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要求,深化“一国两制”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并推动其创新与突破,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而吸收百家之长,找到更合理、更可行的统一方案。从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看,台湾方案是一个实然而非应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探索将有助于针对台湾问题的特殊性构建台湾方案,为新时代对台方略做好基础性工作,有助于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助于增强“一国两制”对岛内民众的吸引力,提高对台湾方案的支持度。

中华奉元学会理事长、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咸临书院山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创会副会长刘君祖从中华文化经典角度解读世界大势和两岸关系,认为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也难以乐观,美国持续“堵中抑中”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

西方唯我独尊的霸权思想根深蒂固,与其一神教的信仰有关。东方儒释道的理念与之迥异,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众生皆有佛性,法缘殊胜可成三世诸佛,《易经》乾卦的最高境界是群龙无首,而非一人高高在上的飞龙在天。中国自古即有旗帜鲜明的王道理想,将之落实则必有富强国力足以称霸,但又不会强凌弱众暴寡,尽心济弱扶倾。王道的义理根源与究竟在《易》与《春秋》二经。《易经》师、比二卦居先,讲的是军事抗争与合纵连横的外交谋略,同人、大有二卦在后,揭橥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卦序如此安排,明示出先霸而后王的济世方案。循此,国际和平相处后,进而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勿肆意破坏,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不强人从己,这就是全易圆善有终的谦卦,卦爻全吉无不利。两国相争,深谋远虑最要,外交与军事交相为用,都得服膺最高的政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建平认为,历史事实反复确证,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障碍和建交后发生周期性危机的原因就在于“台湾问题”,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建构中国假想敌的战略意识形态并发展事实上的美台官方关系,在地区政治机制的意义上是美日同盟压迫中国的冷战政治复活。因而,解决“真问题”的“真外交”需要国际传播战略。为使中美关系摆脱冷战政治陷阱,解决台湾问题所必需的盟国对日战争、朝鲜战争的战后处理的国际法进程不能无限期搁置,因此中国要确立推进相应知识生产和知识对话的国际传播战略。如此有必要纠正媒体中心主义的舆论宣传偏向,而重新认识学术生产力的核心地位即认识到学术不仅在知识生产和社会教育的意义上决定了国民的认知和思想能力,而且在国家外交行政体制和媒体产业之外进行着广义的外交政策思想、国家间关系的信息生产和舆论生产。知识生产和知识对话是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前提,可以避免民族的学术迷信盲从或教条主义而损害国家尊严和利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认为,2020年的两岸关系深受新冠疫情影响和美国大选冲击,美国因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影响着两岸关系。美国大选已经尘埃落定,将对中美战略态势和两岸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一是选后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基本方向不会改变,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将更强调价值观和制度的对立,其反华政策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可预测性;二是美新政府打“台湾牌”的意愿及动力不会降低,总体会延续特朗普时期的轨道包括提升美台互动层级、持续对台军售、支持台湾争取国际空间、明确美国对台协防义务、提升台湾在美印太战略中的地位等,但其强度和频度会有所不同,拜登可能会谨慎稳健,台海突发意外或擦枪走火的概率会有所降低。尽管民进党将继续倚美抗陆,频频挑战大陆底线,但美国并没有做好与中国全面摊牌的准备,美国固然可以藉提升美台关系支持台湾对抗中国大陆,但两岸对抗加剧不仅不利于台湾,也对美国的印太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进入专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22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