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特色小镇须依托产业发展而非地产开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8 次 更新时间:2021-01-26 10:52

进入专题: 特色小镇   城市  

肖金成 (进入专栏)  


最近半年以来,“特色小镇”成了一个超乎寻常的“热词”。各级政府、大大小小的开发商、跨界投资者纷纷跃跃欲试,或申请“国家级”称号,或大规模规划“小镇”,或砸出大笔投资圈下土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指出,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特色小镇不是房地产开发,不能一哄而起、一蹴而就。肖金成同时提出,特色小镇并非新建小镇,而是有历史积淀、文化传承、产业基础的小镇,因此,筛选培育示范小镇,要标准先行,而不能以政策红利为先导,给钱、给政策,这实际上不仅违背了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初衷,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特色小镇发展必要且重要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特色小镇的打造,可以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周边农民到城镇就业,有利于城镇发展和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从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大,很多人口争相涌入大城市。而小城镇只能依靠乡镇企业,但乡镇企业发展并不理想,承载力不强,就业岗位跟不上就业需求,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这也是发展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作用。


特色小镇依托产业而发展。全国都是要发展产业而发展城镇。规划建设特色小镇,要有规划、有规范、有标准,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引导非常必要。


须依托自身产业而非地产开发


特色小镇,始于浙江。浙江是很多特色产品的产地,过去对外出口的轻工产品,大多都在浙江的小镇上生产。十几年前的一镇一品概念,全镇各村相互分工合作,生产领带、打火机、纽扣等等,一个村庄可能就生产纽扣,什么样子的都有,利润不高但产量很大,市场面向全世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高。一个产业支撑了一个小镇,也就形成了特色小镇,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实际上,“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也是从浙江发展起来的。


特色小镇要靠特色产业。从资源角度来说,所谓“特色”,可以有文化传统,交通条件,自然资源,产业集聚等几大类别,都可以成为特色产业。要有产业吸引劳动者,劳动者需要住房,需要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以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


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小镇并不是指要建设特色住宅区。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一是重视小城镇发展,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造有吸引力、有特色、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依托原有基础,不断提升品位,造就特色小镇独特的吸引力。二是防止将特色小镇房地产化、泛地产化。如果只是片面地新建商业住宅,仅仅能够维系和房地产相关的租赁、物业行业,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本地常驻居民,而更多的外地购房者又不在本地长期居住,这将导致住宅周边的超市、餐饮等服务行业难以稳定经营。既浪费土地,又浪费公共资源。


“搭车”想法引发特色小镇热潮


引发”特色小镇“热潮的原因,各地情况不一。但不外乎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家已经明确发布对发展培育特色小镇的扶持政策,各地包括各级政府都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得到优惠政策,这是普遍的想法。县级政府要申请、市级政府要申请,省区则是越多越好,只要能搭上这班车就好。大家抱有“搭车”的想法。当然,也不能说各级政府申报的特色小镇一点基础都没有,在全市、全省范围内找几个有特色的镇,应该还是能找到的。


其次,房地产商有雄厚资本,但面临着一线城市地价高、土地难拿、拆迁难等困难,而且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投资供大于求,房价不降但泡沫明显。国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个机会,进军特色小镇,政府配合,容易得到土地,价格也低。找一块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方,开始规划特色小镇,实际上是搭“特色小镇”的便车,其实在搞房地产开发。


与此同时,大城市房价比较高,有的地方环境差。很多人退休后想在离城市不太远的地方,买个价格不太高的房子养老、休闲、度假,因此,在开发商的规划下,很多以养老、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数量很多。这样形成的特色小镇虽不属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但也面临有房无人住的风险,国家不应鼓励。


第三,原来有旅游资源,如古村古镇,有古建筑,游客很多。也有一部分保留下来,或者已经没剩什么,借助国家发展特色小镇的政策,或修修补补,或重新建设,发展旅游业。各界积极性很高,各有各的诉求,都不想错过机会。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有条件有基础,有的不具备条件不具备基础,有的借助国家政策抓住商机。因此,特色小镇数量激增,花样繁多。


一哄而上存隐忧


各级、各界“搭车”“不错过机会”的想法,产生的后果就是一哄而上。而特色小镇的一哄而上,带来的副作用可能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政府要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占用耕地要给农民补偿、改善城镇面貌要给居民补贴……一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就是十几亿、几十亿元,财政的负担将非常沉重。一个镇的财政是根本解决不了的,进而给县、市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


第二,房地产商介入特色小镇,其目的是获得更大利润,不会为扶持特色小镇发展而牺牲自身利益。如果是单纯房地产概念,房地产商通过招拍挂拿一块地,规划一个房地产小区,只要按照市场的原则,建商品房出售,卖不掉自担风险,无可非议。如果开发商自己承担风险,政府不介入,那是房地产项目,不是特色小镇。但是在特色小镇的语境下,政府要有关于土地优惠、亏损补贴等等承诺。有政府做后盾,单子更大,便可以无所顾忌,其风险很大。


第三,大都市周边的土地,房地产商平时很难拿到开发权,即使拿到也是集体土地。借助建设特色小镇的机会,将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变成70年大产权,大产权房子就会卖得很好。没有这个机会,在集体土地上建房,房子就是小产权,


第四,各地争抢“特色小镇”这个牌子的现象已经出现。有国家级的、省级、市级乃至县级的特色小镇可能会梯次出现,就如前几年大规模开发产业园区一样,各级政府会设置不同的政策,来吸引投资,未来有可能特色小镇遍地开花且全无特色。


第五,存在金融风险,银行贷款推波助澜,财政担保即可发放贷款。即便是以PPP的形式来操作,最终兜底的仍然是国家财政。


特色小镇标准先行


目前,在对待特色小镇建设问题上,要理性、规范、引导,既不能刹车也不能过多加油。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放任,不能把好东西搞成坏东西。


国家计划搞1000个特色小镇,由有资金实力、有产业支撑的大型企业与镇政府合作建设特色小镇,这个路径是对的。全国搞得比较好的,拿出来做示范镇,作为榜样大家来学习。


示范镇在现有的镇里边选出来:有的几百年了,有文化资源不需要更多投入;有的本来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有的建筑有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不是现在建设,而是在历史上已经形成,或者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建好的,稍加投入即能见效,增加就业,吸纳人口,才具有示范意义。


政府要为这1000个特色小镇制定标准,按照特色产业、建筑、民风、管理、周边影响力等等指标制定标准。政府出标准,最好由一个协会筛选、评选,按照条件严格审查。符合标准才能挂牌,地方政府不能蜂拥而上“抢帽子”,政府也不要轻而易举“挂牌子”。


与此同时,特色小镇不能建立在大量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支持上,给钱给政策,占用耕地,大规模建设,这会违背我们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


总之,特色小镇发展量力而行,需要理性;按照标准发展,更需要理性。


肖金成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经营报》记者李慧敏整理报道。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特色小镇   城市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71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