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未来二十年(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前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2 次 更新时间:2021-01-22 21:14

进入专题: 经济预测  

唐元 (进入专栏)  


(1993年)

20世纪未和21世纪初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如何, 是世人瞩目的问题。作者综合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长期宏观经济总量预测模型、地区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系统、人口—经济协调发展预测模型和工业所有制结构演化预测模型等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与人口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 未来二十年, 我国人口总量递增, 但增长速度呈递减之势。经济将取得高速发展, 九十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 GNP 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9.4%和7.6%, 随着港澳回归中国大陆日期的到来,中国将迎来经济增长的高峰期。未来20年,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将基本形成并将初步进入规范化运行轨道,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都将有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将不会改变, 沿海和内地经济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将显著拉大。本文给出了预测和分析结果。

一、预测依据及总体测算结果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能否抓住对我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未来的三十年里使我国经济不但从总量上进入世界前列, 而且从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方面也尽量靠近和赶上中等先进国家水平? 是世人瞩目的重大问题。对此, 我们采用国际对比、模型测算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预测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一是未来20年我国不会发生和参与较大规模的战争, 不会发生较大范围的天灾; 二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变, 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1993--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测,首先是对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轨迹的测算。对此, 我们分别比较了我国与日本、韩国、巴西GNP 的增长轨迹, 将我国1978年以来GNP 的增长曲线与这些国家的GNP 增长曲线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认为, 各个国家从落后进入发达水平的过程, 其经济增长轨迹大致相似, 都遵循着一条生长曲线, 如下图所示。

此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准备期), 二是成长阶段(即高速上升期),三是成熟阶段(也称平稳发展时期)。日本和韩国的GNP 增长轨迹尤为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自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初的30多年, 我国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八十年代, 特别是1982年以后, 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上升期。分析表明, 这一上升期将延续到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 尔后将进入成熟阶段的平稳发展时期。三个时期的经济大致按6%、 9-10%和3-7%的速度增长。我们按十四大确定的九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 GNP年均增长8-9%为主要起始依据, 利用由积累、生产能力增长和道格拉斯(Douglas)生产方程等要素构成的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长期预测, 结果与以上较为定性的分析大致相同。测算结果表明, 我国GNP 的年均增速在九十年代为9.4%, 2000-2010年为7.43% 。GNP增长轨迹确定后,以GNP 为外生量, 我们采用计量经济长期预测模型和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国民经济和人口主要指标的发展前景。除了总量指标以外, 我们采用地区计量经济模型系统预测了未来20年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归总后的结果与全国总量相比十分接近。同时, 我们利用所有制结构演化预测模型对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化作出了预测。本文分别就人口与劳动力、经济总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方面作了大致的预测与分析。希望据此可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变化趋势勾画出大致的轮廓。

二、全国综合指标的预测和分析

未来20年我国人口增长水平呈逐年递减之势。九十年代除农业外大部分总量经济指标增长水平均高于八十年代, 进入21世纪后, 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将逐年递减。表1列出了综合指标预测结果。

1. 人口。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分别为12.79亿人和13.59亿人, 九十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1.13%和0.61%, 与八十年代的1.48%相比呈递减之势, 显示出我国实施人口控制政策后,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能得到有效的扼制。

2. 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据测算,以90价计算的GNP 在2000年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43431亿元和88902亿元, 两个十年分别以年均9.4%和7.43% 的速度增长, 与八十年代的8.92% 相比, 呈现出先高后低的增长格局。人均GNP 在2000年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 3331元和 6297元, 基本上每十年可翻一番, 如按八十年代平均汇率3.155折算, 人均GNP 分别为1055美元和1996美元。

3. 最终需求。最终需求的增长水平由升转降, 居民货币收入稳定增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物价上涨幅度由升转降, 进入21世纪后呈递减趋势。货币流通量显著增加。

在未来的20年里, 我国经济将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并将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因此, 最终需求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应于经济总量增长水平的变化, 表征最终需求的主要指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等在未来20年都应有较快的增长。据测算,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九十年代和21世纪前一个十年中,  去除价格因素后的年均增速将从八十年代的 7.75% 分别变为8.1%和7.1%, 呈现先高后低的增长态势, 到2000年、2010年, 绝对额分别达到 18086亿元、33959亿元。以 90价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11450亿元、23819亿元, 在八十年代9.8%增长速度的基础上, 变为九十年代的9.91% 、2001~2010年的7.6%。居民货币收入稳定提高, 年均增长从八十年代的11.3%降为九十年代的10.7%、2001--2010年的7.8%、 到2000年、2010年分别达到 30759亿元、65187亿元, 分别占当年GNP 的70.9%、73.3%, 呈微弱递增态势。物价水平在八十年代年均增长 6.75%的基础上, 到九十年代和21世纪头一个十年分别年均上涨7.2%和5.1%, 也是前高后低, 2000年以后增速逐年回落。扣除物价影响因素后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速度, 从八十年代的9.7%降为九十年代的 9.67% 、2000--2010的 6.9%, 到2000年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2359.3元和4617元, 呈现与经济总量相同的增长态势。到2000、2010年,货币流通量将从1990年的2644亿元提高到11565亿元和33434亿元, 两个十年中年均货币发行量分别为892.1亿元和2186.9亿元, 九十年代和21世纪头两个10年的总计货币发行量将分别达到8912亿元和21869亿元,表明我国经济将迅速呈现货币化的趋势。

4. 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及初步分析。

九十年代和21世纪头一个10年一、二、三产业与GNP 增长的速度比分别为0.51∶1、1.08∶1、1.27∶1和0.48∶1、0.97∶1、1.25∶1。这样, 到2000年和2010年, 以90价计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008亿元、11406亿元, 第二产业分别为 20592亿元、41407亿元, 第三产业分别为14831亿元、36089亿元。它们占 GNP的比重在今后20年中将有较大变化, 将从 1990年的 28.4%、44.2%、27.24%变为2000年的 18.44%、47,4%、34.1%和2010年的12.83%、46.58%、40.6%。其特点是, 一产的份额显著递降, 在今后两个10年中, 将分别以-4.4%、-3.7%的速度减少; 三产显著上升, 将分别以2.27%、1.76%的速度增加; 二产则由升转降, 将分别以 0.68%、-0.17%的速度变化。这反映出九十年代, 由于工业的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到九十年代后期, 工业的增长速度达到高峰, 增长水平由高转低, 对GNP 的贡献也将由升转降, 而第三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后, 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5.劳动力需求预测

由于假设未来20年我国将继续实行从紧的人口控制政策, 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将不会出现, 相对应的全社会劳动力可供给量也将呈现缓慢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 与经济的较快增长相对应, 尽管我们考虑到未来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导致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提高速度呈匀速增长态势, 然而, 劳动人口需求量的增长远高于人口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体现在劳动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逐年增大, 将从1990年的0.49提高到2000年的0.58和2010年的0.61, 但这一比例仍处于劳动力供给可承受的范围内, 故在未来20年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 但若人口政策不变, 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只是迟早的问题, 劳动力需求的预测结果详见表2所示。  

6. 对主要产品产量的需求水平与八十年代相比绝对量增加较快,增长速度呈现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增长态势。

未来20年对主要产品产量的需求如下: 发电量,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14765亿度和29869亿度, 九十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9.1%、7.3%; 钢材, 2000年和 2010年分别为9316万吨和 14790万吨、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10年增长速度在八十年代年均增长 6.6%的基础上分别变化为6.1%和4.68%呈递减态势。铁路货运需求量, 2000年和 2010年将分别达到21.88亿吨和28.7亿吨, 九十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 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八十年代3.07%的基础上, 分别达到3.8%和2.75%。一次能源需求量, 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 160777万吨和 233451万吨标准煤, 在八十年代年均增长5.06%的基础上, 九十年代及其后一个10年分别以5.0%和3.8%的年均速度增长。

在九十年代, 只有电力, 铁路货运量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八十年代,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九十年代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而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对电力和交通运输需求弹性较高的第二产业; 而进入21世纪后,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了, 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显著增强, 从而显著降低了单位GNP对主要产品产量的需求量,这使得21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对主要生产资料产品的需求弹性的年均增幅均低于八十年低水平。从供给角度看, 在了解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需求格局后, 考虑到这些基础类产品及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多等特点, 应及早对这些行业作出长期规划,搞好地区布局, 以避免出现基础类行业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现象的发生。

三、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化趋势

1979年以来, 随着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 对经济和政治体制不断改革, 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981—1990年十年间国民生产总值 (GNP)年均增长率达9%, 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化, 即从单纯的以国营为主的公有制经济转向了以国营、集体、个体、三资等多种成份混合的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在多元化所有制格局下, 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相互竞争, 促使国营、 集体经济不断改进经营机制, 增强竞争力, 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不断增强, 运行的整体效率不断提高。所以, 八十年代所有制结构的演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 我国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化的标志。显然, 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 所有制结构将会有较大变化是必然的, 同时也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总结分析八十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化结果的基础上, 对九十年代的演化趋势作出预测和分析, 对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所有制结构的分析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按资产的所有制结构来划分, 二是按企业的所有制属性来划分。由于按产权划分的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数据匮乏, 我们只能按企业的所有制属性来分析所有制结构, 并以工业产值为典型指标来分析所有制结构的演化问题。

1、所有制结构现状

为了对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我们将其按所有制类型进行排列并按公有、私有和公私混合的形式进行大体的归并, 并注上了1990年的比例数据。如图1所示。

2、 八十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化

八十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化的最大特点是: 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在迅速上升。这在工业和商业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1980—1990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 按不变价计算,全民、 集体、 个体和其它所有制工业产值在八十代分别以年均7.71%、18.67%、 204%和42.8%的速率增长, 速率比为1:2.4:26.5:5.6, 由于产值增长率的较大差异, 导致各种所有制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度变化, 其特征是全民工业的比重以年均 3.87%的速率降低,集体、个体和其它工业的比重则分别以年均6.07%、82.5%和27.6%的速率上升,其结果是, 从1980年到1990年国营企业所占的比重由79.8%下降为54.6%,集体企业由 19.7%上升为 35.6%, 城乡个体工业的比重由 0.01%上升到5.4%;合资、 合营等其它工业的比重由0.38%上升到4.38%。按公有制、私有制以及公私混合制来划分, 1980~1990年间, 公有制工业从1980年的99.97%下降到1990年的91.4%, 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 私有制经济由0.071%迅速上升为5.65%, 公私混合型经济也由0%上升为2.88%。

3、对九十年代的预测及其初步分析

对九十年代所有制结构演化趋势的预测基于八十年代的演化结果和九十年代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环境, 预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根据政策环境的不同, 得出多方案的预测结果,限于篇幅, 这里给出了其中当九十年代没有较大政策出台,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条件下的一种可能方案。 该方案下, 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在90年代的演化特征如下:

①. 全民工业比重递减, 年均减少 2.5个百分点; 集体工业比重递增, 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 个体工业比重持续递升, 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 其它工业比重大幅度递升, 年均增加1.5个百分点,2000年, 全民、集体、个体和其它工业所有制比重分别为29%、 41.3%、 10.7%和19%。若按全民、集体、个体与其它三块来看, 到2000年, 它们将各占约1/3,即, 将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

②. 工业中公有成份递减, 私有制和公私混合制成份递升, 三种成份在90年代分别以-2.38%、 7.7%和18%的速率变化, 到2000年三者的份额分别为72%、 12%和16%, 演化趋势较为平缓。

③. 全民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与集体、个体和其它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的速度比为1:2.24:3.14:4.6, 与1991年和1992年的趋势更为接近,该方案是 90年代最有可能的趋势发展方案。在 90年代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 的情况下, 该方案全民、集体、个体和其它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分别为7.0%、15.7%、22%和31.9%。以全民为1的速度比为1:2.24:3.14:4.6,此比值接近于近几年的值。


进入 唐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预测  

本文责编:wangp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发展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59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