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铭:青年院校学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5 次 更新时间:2021-01-21 16:15

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示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名单中共有学术期刊5 756种,其中科技类学术期刊3 713种,社科类学术期刊2 043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约有一千四百家,其中有部分学报没有进入被认定的学术期刊行列。可见,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前有人曾把高校社科学报分为“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为“985”、“211”高校主办的学报,“第二世界”为普通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报,“第三世界”为高职、成高、专科学校主办的学报。

一、青年院校学报面临的挑战

学报的影响力,说到底取决于作者群的大小、期刊质量的高低和学术界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如果正向联动,可以使三者同时提升; 反之则使三者都可能受损。目前的青年院校学报,恰恰正在这三者的反向联动中艰难前行,面临诸多挑战。( 1) 边缘化的挑战。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载体,是学术成果传播的平台,是培育学术新人的园地,是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报也是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包括青年院校学报在内的我国高校社科学报正处于地位边缘化、管理机制边缘化、编辑职称晋升难和经济待遇低的困境中。( 2) 经费不足的挑战。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和一些经费充足的高校社科学报( 如《清华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年度经费超过一百万元) 相比,青年院校学报获得的划拨经费少、缺乏自主权,编辑出差、培训的机会较少。( 3) 人才缺乏的挑战。青年院校的领导者在学报建设方面面临三个难题: 缺乏有思想、有担当的主编,导致学报形不成独立风格; 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导致学报发展后劲不足; 缺乏有创新、有影响的作者,导致学报稿源质量在低水平徘徊。( 4) 学术评价的挑战。当下的中国高校把“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由此造成入选的期刊弹冠相庆,落选者则垂头丧气,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而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200家学术期刊中,没有一家青年院校学报; 在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名单中,青年院校学报也是凤毛麟角。( 5) 数字化的挑战。数字化浪潮使学术期刊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主动迎接挑战者已经完全抛掉了纸本载体,实现了更为迅捷的网上编辑和传播,被动应战者也与“中国知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合作,实现了纸本论文的在线重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俗称“网刊”) 通过与“中国知网”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刊物与网络平台的融合,而且实现了编者与作者、读者的融合,知识生产与传播扩散、利用过程的融合。青年院校学报必须加快脚步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青年院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 C. K. Prahalad) 和哈默( Gary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 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以来,“核心竞争力”成为研究热点,并很快被引入到管理、经济、出版、文化等多个领域。“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价值性、独特性和可发展性。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期刊在竞争中取得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吸引、拥有和团结作者、读者的影响力和核心能力。这种影响力是以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以公信力与权威性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效果,它与期刊的质量、特色以及学术共同体、读者的认可度密切相关。

青年院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读者优势。青年院校学报的主要读者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作者及研究者,年龄一般在18 - 44岁之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 。他们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学生( 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生) 、教师、科研人员等。他们同属一个学术共同体,与青年院校学报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青年读者不仅关系到学报的生存现状,更关系到学报的未来发展,他们是学报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第二,专业优势。高职类青年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的重点是将学科中的新知识、新理论与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因此青年院校学报可以差异化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第三,区域优势。区域优势理论认为: 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这种区位因素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某些企业吸引过来,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青年院校学报要积极投身并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栏目建设、稿件内容、学术交流都应以此为重点,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学报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特色优势。期刊必须要有特色优势和独立风格,即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品质和个性; 必须具有持续创新的潜力,让对手想跟都跟不上。

三、如何提升青年院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多年办刊经验,笔者发现,无论是什么时代,学术期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内容、 特色和品牌价值,而创造这些价值的,归根结底是人,即所拥有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具体到青年院校学报,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培养策划编辑。期刊界有太多平庸的主编,也有太多平庸的期刊。时代呼唤学术期刊的领军人才,更渴望培养优秀的策划编辑。一名策划型的编辑,应当是学术前沿的跟踪者、 “走出去”的约稿者、各种资源的整合者、重大选题的参与者、重要成果的推广者和学有专长的研究者。一本学术期刊的进步,有赖于团队中的一种追赶的力量来推动,这种追赶的力量必须来自新的策划,只有新的策划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日本著名策划师和田创认为,策划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一种智慧。美国《哈佛企业管理丛书》认为,策划是依据有关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以此来设计、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行动方式。

策划应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系统工程,是收集学术信息、研究学术动态、追踪前沿成果、提炼筛选、分析论证并付诸实践的学术活动。策划的好坏,不仅影响期刊编辑含量的高低,甚至会影响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策划主要包括总体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和选题策划。

第二,设置特色栏目。特色栏目是学报的最大看点和亮点,开设特色栏目是提升刊物影响力的最管用的手段。有人做过统计,特色栏目以40% 的版面资源贡献59% 的转载指标、52% 的影响因子。( 1) 要以地方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依托设栏。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顺德研究”、《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农垦与热带产业”; ( 2) 要以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为依托设栏。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的“志愿服务与社会建设”、《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饮食文化研究”; ( 3) 要以前瞻性、前沿性问题为依托设栏。如《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青年思想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女性与法律”; ( 4) 要以交叉学科、多视角研究为依托设栏。如《重庆大学学报》的“区域开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聘请特约主持。为了弥补编辑人员在知识结构、前沿意识、学术水平、策划能力等多方面的不足,青年院校学报应该精心谋划抓栏目,借助外力促发展。( 1) 聘请专家学者主持特色专栏,发挥其优势。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们都拥有学术基地和学术团队,可以保证专栏的稿源和学术质量; 他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学术前沿、发展趋势有清楚的认知,可以敏锐判断学术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他们都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能够提升学报的知名度。( 2) 建立几个专题工作室,精心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要有相应的经费、版面作保障,并给特约主持人适当的权限。

第四,组织学术名文。支撑名栏、名刊扬名立万的根本要素是学术名文、学术名家。每期刊物出版,如果没有2 - 3篇“标志性”的名文力作,如果没有几个名家的名字出现,这期刊物很难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和学术知名度。何为学术名文? 大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1) 提出新的问题,或采用不同理论对一个已经做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或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问题进行再研究; ( 2) 提出新的或修正完善已有的学说、理论、观点等; ( 3) 提出新的或改进运用已有的方法、视角等; ( 4) 发现新的史料、资料、证据、数据等。名家的稿件,众多刊物都在争抢,需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才能如愿。

第五,策略性编辑。期刊影响因子目前在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中发挥着极具魔力的作用, 所以大家都跟着这根“指挥棒”转,希望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导致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利用影响因子定义与计算方法存在的漏洞,采取过度自引、同盟引用、奖金刺激等方法弄虚作假。其实, 可以采取一些正当途径与方法来提高影响因子。( 1) 每年发表的文章不要超过100篇,减少分母以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 2) 约请被引频次高的文章作者撰稿。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名人的文章被引频次高,一般作者的文章被引频次低。( 3) 注重“热点问题”研究。对于热点问题, 写文章的人多,相互引证自然也就会多。单凭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指标来判定,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远远不如政治、经济、教育、法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 4) 控制冷门学科、新兴学科发文数量。因为这些学科研究的人少,文章相对少,引用更少。( 5) 将预计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章发表在年初的期刊上,并做目录广告推荐,以增加被引机会。( 6) 组织一些评论、 商榷、批评、综述性文章,短期内可获得很多引用,并拉高影响因子。

进入 张耀铭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军事与法律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5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34(06),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