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浅谈成对的概念
所以,所需要的不是否弃对偶范畴,而在于用它们适当地述说,对偶语词,像别的语词一样,是用来述说一个世界里的多种事物的,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我们说到森林和树木,说到有人主观武断而有人客观冷静,说到有的纸币是真的有的是假的。现在你问我,整体和部分是什么关系,主观和客观孰先孰后,真本身和假本身怎么区别,我该怎么回答呢?我们也许可以脱离了物理学来研究数学。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概念的使用来梳理概念,自然要觉得空疏,希望客服对偶性,希望回到源头处。
精神的不安
源头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大谜团。我猜,我们凡人大概回不到主客消溟浑然一体的“原始境界”。因为概念的对偶性(概念的辩证法)原来自精神所承载的生命及其天然的不安(精神的辩证法)。生命不能不有所求取,不会没有取向,然而,制定方向就是在局部设定了某种线性,而任何一条线都有两个方向。“一不住一,而自为两端”(方以智)。《易余·知由》几何学似乎把点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其实直观分析的最简单元素是线,中学课本上就不出现点的定义,这个定义是为了理论完备从后面向前投射的。概念是线而不是点,因为概念交织。一端是所欲求,另一端是所鄙弃。两极性的确是宿根。从生命的隐秘本性深处生长出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凡事不能两全,而精神偏有求全的倾向,或竟不如说,由于精神有了求全的倾向,凡事就不能两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多高的境界,都要反过来面临割舍较低境界的苦恼。说较高境界包容了较低境界也无补于事。谁不这么说?绝对理念也统摄万有。如果较高的真能完整包容较低的,或真能包含较低事物中的积极事物,我们就可以生活在黑格尔的辩证法里面了。精神的辩证法让我们苦恼的却是其实还有割舍。精神的冲突不同于生计之艰难,虽然可以拿生计艰难来譬喻。从理解上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而上学本性”。越是求全的人,越陷入精神的冲突,而越深地寄寓在精神的冲突之中,越体现出精神的平稳健康。相对主义,由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而成为主义,这里也有精神本身的矛盾,精神的辩证法。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