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贤:红卫兵美术运动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49 次 更新时间:2006-12-28 21:08

进入专题: 红卫兵  

王明贤  

* 本文原刊于《二十一世纪》1995年8月号(总第30期),经修改后,收入刘青峰编的论文集《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现依论文集修改本重载。

红卫兵美术运动是「文化大革命」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它与毛主席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共同构成「文革」艺术的三大神话。本世纪60年代,世界处于巨大的变革中,艺术也在动荡中经历了裂变。在西方,艺术由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在东方,「文化大革命」也使中国艺术发生激烈的转化。当时东西方艺术并没有机会进行对话,但两者却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罗德.罗森堡(Harold Rosenberg)认为艺术家只有从「审美的圈子」跳出来,才具有真正的社会意义。他主张艺术到大众中去,主张集体创作1。而从红卫兵那里,我们也能听到类似的理论。当然,问题并非这样简单。红卫兵美术既是集权主义、现代迷信的狂热产物,又是带有「红色现代主义」特点的艺术形态。从学术角度来认识、反思红卫兵美术运动,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但现在远非对这段美术史发表文化哲学高论之时,目下更需要的是严肃的「考古」和实证研究。

一 一段被遗忘的美术史

由于研究数据的匮乏及视角的单一,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著作及论文中,几乎没有片言只语提及红卫兵美术运动。由中国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巨著《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介绍了1949年到1989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唯独缺少了1967年,因为1967年被认为是没有美术事件的年代。其实1967年正是红卫兵美术运动的高潮,而非中国美术史的空白。

随着「文革」的发展,红卫兵美术运动迅速崛起。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检阅红卫兵,林彪等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此后,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艺术院校红卫兵也初试锋芒。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红卫兵在北京王府井荣宝斋玻璃橱窗里贴出大字报〈砸烂「荣宝斋」!〉,这也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红卫兵美术文献。大字报写道2:

「荣宝斋」是个黑画店!几十年来,盘剥劳动人民的血汗,为资产阶级小姐、少爷、太太、老爷们服务,为封建地主阔老阔少服务,甚至于甘当洋奴才,为外国的大资本家吸血鬼服务。一句话,就是不为工农兵服务,不为社会主义服务。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帮头子邓拓就是你们的大老板,老主顾!黑画家「驴贩子」黄冑就是你们的黑后台。……我们就是要把「荣宝斋」打个身败名裂!

红卫兵到处张贴大字报、标语,散发传单,发出通令、倡议书,抄家游斗,捣毁神像、文物,烧毁字画、戏装。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谭厚兰带领人马到曲阜砸孔家店;山东冠县红卫兵挖武训坟,抬尸游行,焚烧尸骨;海南岛的红卫兵砸海瑞的墓……美术界的「反动学术权威」也被红卫兵打得人仰马翻,遭到骇人听闻的迫害。「红色恐怖」遍及全国。各种「封资修」的生活艺术遇到灭顶之灾。「飞机头」、「螺旋宝塔式」等等被视为稀奇古怪的发型,「牛仔裤」、「牛仔衫」和各式各样的港式衣裙以及「黄色」照片书刊等,均在彻底荡涤之列。有家服装店贴出对联:「革命服装大做特做快做,奇装异服大灭特灭快灭。」由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大街小巷大片墙壁和大门涂上红油漆,书写毛主席语录和各种标语,创造「红海洋」。毛主席纪念章数量之多,空前绝后, 蔚为奇观。

苏联诗人、前卫艺术家马雅可夫斯基(.. )曾经豪迈地宣布:「街道是我们的画笔,广场是我们的调色板。」未来主义者则号召:「我们要破坏博物馆、图书馆。」但苏联的未来派还是停留在文字上,而中国的红卫兵却将之付诸行动。

1966年12月上、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制定有关规定,改变了工厂和农村原则上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把动乱扩大到工厂和农村。大批工人、农民拉起造反组织,也带上红卫兵袖章。「红卫兵的含义急剧膨胀,不再是青年学生的专利」3。本文使用的红卫兵概念也是广义的。

二 红卫兵美术报刊及美展

到了1967年,红卫兵组织在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系)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有燎原战斗团、革联红旗兵团,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有反修兵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东方红公社等等。各普通大学、中学红卫兵及工农兵也拿起画笔做刀枪,宣传画与漫画处处皆是。1967年5月,北京和全国各地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除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八个革命样板戏同时在北京舞台上演,全国红卫兵美术报刊也纷纷创刊,美术展览也拉开帷幕,标志着红卫兵美术达到高潮。

1967年红卫兵美术报纸数量之多,可谓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从1911年到1949年间,中国的中文报纸美术副刊约出版139种,已被称为中国美术报纸出版的黄金时代。而在1967年,仅北京和天津两地的红卫兵美术报纸的数量就相当可观(参见本文附表)。此外各地还有不少红卫兵美术报纸,如辽联鲁迅美术学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红色造反团总部《红鲁艺》,长春市红色美术兵革命造反团《红色美术兵》,江苏省暨南京市无产阶级革命派《新江苏》报编辑部《新江苏画刊》,红卫兵成都部队宣传部、红色美术兵合编《红涛》,开封市红造司一军美校「六.一六」《美术战报》编辑部主办《美术战报》,山西大学「八.一八」红旗战斗队、山西人民出版社红画兵战斗队《山西红画报》,河南二七公社郑州工学院革联《郑工画刊》等。

「文革」时期的美术信息主要是靠红卫兵美术报纸和刊物(当时的红卫兵美术杂志,如《美术风雷》、《新美术》等)保留下来,美术史家找不到更多的美术原作及其它原始资料来研究「文革」美术状况。

1967年的红卫兵美术展览颇为频繁。5月23日,「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革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美术战报》第4期(1967年5月23日)发表了报导画展的〈好消息〉,《满江红》、兵美术刊物也都报导了此次展览。这次展览由北京84个革命造反派组织联合举办,展出版画、漫画、宣传画、新语录画数百件。

5月25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巡回美展」在天安门广场开幕,后又在工矿企业、农村人民公社、解放军连队巡回展出。

1967年6月,由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首都中等学校红代会主办的「首都红卫兵革命造反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展出。该展是「遵照林副统帅的指示,在中央文革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广大革命造反派的大力支持下,由红卫兵自己办成的」4。整个展览会分序幕厅和四个馆展出。第一馆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第二馆为「打倒中国的赫鲁晓夫」,第三馆为「横扫社会上牛鬼蛇神」,第四馆为「伟大的红卫兵运动震动了全世界」。此展并非纯粹的美展,但展出了大量的水粉画及雕塑,反映了「文革」时展览及美术的功能。

如果说前面谈到的展览都是北京的红卫兵造反派举办的,那么到同年10月,举办全国性美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美展在共和国建国18周年之际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规模空前,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泥塑和工艺美术品共1,600多件,作品来自全国各地。该展的巡回展出队还带着部分美术作品和幻灯深入农村和山区展出。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工艺美院学生王为政的《炮打司令部》一画参加了此次展览。最近吴冠中状告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毛泽东肖像──炮打司令部》,王为政此画再次引人注目。

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由「首都、江西和安源的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筹办」,《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在这次展览会上展出并引起工农兵观众的极大兴趣。

这些革命美展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丰硕成果,也是美术界天翻地覆的大革命的一次大检阅」5。工农兵给予了好评。当时著名的学毛着模范尉凤英、李素文参观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革命画展」。尉凤英「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参观了画展,她说6:

广大的工农兵拿起画笔,歌颂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每一幅画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都能反映出我们伟大领袖最相信群众,和群众心连心的动人场面。

当年参加美展的作品一般不署作者姓名,红卫兵美术报刊也不署作者及编者的姓名,大多是署红卫兵组织的大名。如当时最具权威性的《美术战报》(1967年4月20日创刊),编辑部成员为工代会首都实用美术红色造反兵、红代会中央美术学院燎原战斗团、红代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东方红公社等9个组织7;权威性的《美术风雷》杂志,主办单位有中央美术学院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红代会中央美术学院燎原战斗团、红代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东方红公社等9个组织8。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迥然不同,文革美术作品不署个人姓名,强调集体创作,反对突出个人,消灭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红色现代艺术」突出的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流露的是「国家无 意识」。

三 对美术权威的颠覆

红卫兵认为「在中国赫鲁晓夫的支持下,美术界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霸占无产阶级美术阵地,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充斥画坛,腐蚀革命人民,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造资本主义复辟舆论」9。他们要和工农兵一道打破反动学术「权威」垄断画坛的局面。红卫兵的主要批判对象,一是走资派,从刘少奇到美术协会负责人;二是「反动画家」;三是旧体制,如「旧美院」、「旧画院」。

红卫兵将斗争矛头直指「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要「斩断刘少奇伸向中国画界的黑手」。他们归纳了刘少奇的「罪状」:打着「发展国画」这面黑旗,疯狂地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其表现为:鼓吹有益无害,排斥工农兵的革命斗争;贩卖「全盘继承」论,巩固封建文化阵地;反对中国画家改造思想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反对党对中国画事业的领导。此外,他还为毒草出笼大开绿灯,鼓吹「以古讽今」,利用「古代画家」大搞反党活动10。

对全国美协,红卫兵则主要批判「美术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总头目」蔡若虹(蔡当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他们认为蔡一贯抵制毛主席的文化艺术方针,从1951年起就反对毛主席对年画工作的指示,提倡封建题材旧年画,抵制新年画创作,保护地主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巩固其在美术界的统治地位。蔡被指责为美协裴多菲俱乐部的罪魁祸首。

全国美协秘书长华君武是另一位主要批判对象。华被认为是「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实干家」,主要罪行有:华是30年代上海资产阶级右翼漫画家,反党漫画老手;华反对歌颂毛主席的美术创作,反对毛泽东思想,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

在批判「反动画家」方面,齐白石是万炮齐轰的对象,当时甚至还成立了美术界批判齐白石联络站。他们责问:齐白石是「美术界的鲁迅」,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11?并举例说明齐白石在每个革命阶段,都是反革命派。他们还否认齐白石的「艺术革新」,「甚么『艺术革新』?完全是欺世之谈!」「如果我们文艺阵地上充满了这些东西(指齐的画),那就必然解除革命人民的思想武装,忘记阶级斗争,听任敌人的进攻,看着社会主义江山变色……」为了消解有关齐白石的神话,他们还传播这样一个故事:1956年1月23日,有三个外国人来看齐白石。会见时,翻译介绍完了外宾姓名,齐白石这个奴颜媚骨的老武训狗性大发,立即屈右膝,表示要下跪,当时因左右有人搀扶,才没有真跪下来,有人用「老先生年纪大了,腿软」为借口,遮盖过去。这种见洋人就打颤的民族败类,哪里有甚么民族气节12?除此以外,陈半丁、潘天寿、叶浅予、黄冑、石鲁等一大批画家也都遭到严厉的批判。

美术学院的教育体制也遭到红卫兵猛烈抨击,指其为「封、资、修、大、洋、古的教学内容」,「修正主义的大染缸」等。

红卫兵是叛逆者,具有强烈的造反精神,颠覆既定的美术秩序是他们的必然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术界权威画家的批判,也表现为对美术组织路线的批判。相对而言,令人奇怪的是红卫兵对西画的批判较少。毛泽东1967年8月4日在张际春(原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来信上的批示,或许能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毛泽东说13:

画画是科学,就画人体这问题说,应走徐悲鸿素描的道路,而不走齐白石的道路。

毛泽东强调人体模特儿写生,强调走徐悲鸿素描的路,江青也表示她喜欢油画,这是西画的路子。美术界红卫兵与毛泽东的思路一致,在对「封资修」艺术的批判中,着重对「封建文化」、「封建艺术」予以批判。

四 图式的革命与建构

虽然大批判是闹剧,但红卫兵对「反动学术权威」和传统艺术的愤恨,似与他们对「文革」前的官方权力话语反感有关。在「大破大立」的口号下,他们提出要创造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光辉灿烂的新文艺」。

红卫兵美术作品主要是宣传画和漫画。宣传画多为木刻或用墨汁与广告色画的「假木刻」,其次是水粉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展览中,也展出油画、水墨画和雕塑作品。

鲁迅曾说:「当革命时,版画运用最广。」鲁迅的话在「文革」中再次应验,木刻在「文革」中极大地发挥了战斗作用。红卫兵战报及大字报栏,出现得最多的是木刻与「假木刻」。这些木刻绘画语言鲜明,人物多为特写,造型夸张,工农兵胳膊粗壮,肌肉隆起,手持巨大无比的毛笔、钢笔作刀枪,背景则是超现实的象征场景。

毛泽东肖像木刻也形成独特的图式语言,最有代表性的是沈尧伊创作的毛泽东肖像。红代会中央美院革联、红旗兵团印制的毛泽东肖像,多出自沈尧伊之手。沈尧伊(1943.10.1-  ),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创作的《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等画,构图的经营和黑白关系的组织,处理很纯熟,用刀概括,很有力度。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西画素描基础,但又不似外国木刻人像画尽是「阴阳脸」(指作品表现素描关系,因此人物脸上有大片阴影),头部刻划得很清楚,吸取了中国古代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不唯美,不纤细,不繁琐,不怪诞。这批毛泽东肖像既体现意识形态意图,又体现审美理想。

漫画也是红卫兵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漫画奇迹。北京、上海,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到处贴满漫画,宣传品上也都是漫画。《美术战报》自1967年4月22日创刊以来,每期都整版刊登漫画。《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革命画展漫画选集》选发了部分打倒刘少奇的漫画成册,可见漫画在画展中占了很高的比例。翁如兰的漫画《群丑图》发表在1967年2月22日《东方红》(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联络站主办)等红卫兵战报上。翁如兰当时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父亲是知名学者,她从父亲朋友高层人士中了解到中央及文艺界领导人的个性特征,后来制作了这幅漫画。

「文革」前被视为「高级艺术」的油画,也成为红卫兵的革命工具。在「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美展中,展出《东方红》、《伟大的战略部署》、《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联在一起的》等油画作品。巨幅油画《东方红》描绘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的情景,与毛泽东一起走来的有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画面充满金光四射的灿烂色彩。

《毛主席去安源》是红卫兵美术向官方美术转化的一个关键,制造了一个红色油画的超级神话。此画署「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 刘春华等执笔」。刘春华(1944.10.15-  )曾用名刘成华,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学习,196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璜系,创作此画时他还是该系学生。「红、光、亮,高、大、全」这些「红色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在这幅油画上得到充分表现。构图上,毛泽东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动态处理上,毛泽东稍稍扬起的头,紧握的左手,都含着深意;半旧的蓝布衫和旧雨伞,天上的风云,近景草木,远景群山,也无不具有象征意义。刘春华没学过油画,「不受旧框框、洋教条的束缚」,采用了油画造型的手法,又吸收了中国重彩画细致的长处,形成了新的艺术特色。

此画自1967年10月展出以来,颇受好评。1968年中共建党47周年之际,决定推出一批艺术杰作以显示「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就」。江青调看了不少美术作品后颇为失望,最后选中《毛主席去安源》。该画印刷品在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各地,另印制了纸、塑料、铁皮等各种印刷品,还制成邮票、纪念章。据说,毛泽东也曾兴味所致将该画调至中南海欣赏;周恩来寝室中陈设着印在马口铁上后面带支架的《毛主席去安源》14。

从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到毛泽东号召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其间又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到文革中终于由红卫兵创造了红色现代美术。上面提到的木刻、漫画和油画的三种代表作品,都形成了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的红色图式语言。而「红海洋」则是极端红色化的波普艺术或环境艺术。

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下,也能发现红卫兵美术的「文脉」。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Wexenex艺术中心举办「支离的记忆──海外前卫艺术家四人展」时,美国批评理论界的新星梅尔维尔(Stephen Melville )教授对高名潞谈到:中国四位艺术家的作品都那么巨大,充满了整个展厅。这种空间意识似乎是一种带扩张性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或者说是政治空间意识,而美国艺术家所采取的则是很明显的艺术空间意识。似乎这几位艺术家都将观众看为公众整体或群体,而非单个的艺术观众(individual audience)15。这种空间意识,实际上与红卫兵美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家潜意识里的红卫兵情结,不是随时间可以抹去的。

注释

1 参阅邵大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当代美术思潮述评〉,《外国美学》,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 于辉编:《红卫兵秘录》(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页190。

3 古阳木:〈红卫兵小报兴亡录──中国报刊史上的乱世奇观〉,《炎黄春秋》,1994年第3期。

4 〈前言〉,《首都红卫兵革命造反展览会简介》,1967年。

5;9 中直文艺系统美术评论组:〈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颂歌──评「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美展〉,《新美术》,1967年第1期。

6 尉凤英:〈「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革命画展」观后感〉,《无产者画刊》第3期、《美术战报》第5期合刊,1967年7月。

7 其余为:红代会北京电影学院东方红公社、中学红代会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反修兵团、首都出版系统革命造反委员会、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红军战斗团、中国美术研究所敢闯战斗队、人民美术出版社红小兵战斗兵团。

8 其余为:中学红代会美院附中反修兵团、中国美协美术馆红色造反队、中国美术研究所文革小组、北京画院毛泽东思想战斗团革命委员会、人民美术出版社红小兵战斗兵团、人民美术出版社门市部燎原兵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万山红兵团。

10 参阅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大联合临委会、红代会美院附中反修兵团、中国美术馆红色造反队:〈斩断刘少奇伸向中国画界的黑手〉,《美术风雷》,1967年第2期。

11 参阅美术界批判齐白石联络站、中直美术系统批判组:〈彻底清算刘少奇、周扬之流在美术界树立齐白石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美术风雷》,1967年第5期。

12 〈齐白石奴颜媚骨的丑态〉,《美术风雷》,1967年第5期。

13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4 参阅员冬鸣:〈《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访谈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15 参阅高名潞:〈异域文化战场的挑战与冲突──关于「支离的记忆」展〉,《江苏画刊》,1994年第8期。

附表:1967年北京、天津部分红卫兵美术报纸概览

报刊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情况

《美术战报》 《美术战报》编辑部(中央美术学院燎原战斗团等近十个组织主办) 8开,创刊号6版,其它各期为4版,1-4期为旬报,后为月报,1967年4月20日创刊,同年8月停刊,共出 1-7期,并出一期增刊。北京。

《美术战报》 《美术战报》编辑部(由中央直属美术系统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领导) 8开,8版,刊期不详,1967年9月创刊,同年11月20日改为《新美术》杂志。北京。

《美术战报画刊》 《美术战报》编辑部 8开,4版,1967年9月将1967年4月20日创刊的《美术战报》改为《美术战报画刊》,仅见第1期,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红色美术》 中央美术学院革联、红旗 第2期(约1967年6月出版)为4开,2版;第3期(1967年7月出版)为16开,封面加8页;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满江红》 红代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东方红公社 8开,4版,不定期。1967年5月17日创刊,同年7月出4、5期合刊,停刊时间不详。北京。

《井冈山画刊》 北京工农兵文艺公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井冈山 8开,4版,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美术兵》 红代会北京师范学院《美术兵》编辑部 8开,4版,仅见1967年9月1日出版之第5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红画笔》 红代会北京师范学院联总井冈山公社美术系《红画笔》 8开,4版,仅见1967年9月出版之增刊,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红画兵》 北京画院毛泽东思想战斗团 8开,4版,不定期,1967年5月20日创刊,同年9月出版第4期,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巡回美展画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美展筹备处 16开,8版,仅见1967年6月创刊号,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红卫兵画刊》 首都红代会《首都红卫兵》画刊编辑部 8开,4版,仅见试刊号(约1967年5月出版),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井冈山》 首都红卫兵《井冈山》编辑部 8开,4版,仅见1967年7月17日出版之创刊号,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新八一画刊》 红代会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新八一战斗团《新八一》绘画组 8开,4版,仅见1967年8月1日出版之第2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教育批判画刊》 教育部革命造反派斗批改联络站 8开,4版,仅见1967年10月出版之第3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井冈山工人画刊》 红代会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革命职工战斗团 8开,4版,仅见1967年8月31日出版之第2号,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千钧棒》 首都革命造反派《千钧棒》画刊编辑部 8开,4版,仅见第2期(约1967年2月出版)、第3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工农兵画报》 《工农兵画报》编辑部(编委会由工代会北京光华木材厂红色造反者红卫兵总部等七个造反派组织组成) 8开,4版,月刊,1967年5月20日出版创刊号,同年8月出版第4期,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无产者画刊》 首都工人《无产者画刊》编委会(编委会由北京第一机?厂工人版画小组等五个组织组成) 8开,4版,仅见第2期(约1967年4月出版),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城建战报》 北京市城建系统革命造反联络总部 8开,4版,仅见1967年4月8日出版之第5期及同年10月出版之第12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地图战报》 工代会地图出版社革命委员会《地图战报》编辑组 8开,2版,不定期,1967年7月出版第3期,同年11月出版第9期,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北京。

《红画兵》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革命造反委员会宣传组 8开,4版,1967年8月出版第5期,同年10月出版第9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美术革命》& nbsp;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革命造反委员会《美术革命》编辑部 8开,4版,1967年9月出版第2期,同年11月出版第6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美术战报》 河北艺术师院遵义红卫兵 4开,2版,仅见1967年5月23日出版之第2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延安文艺公社画刊》 天津市文艺界革命造反联络委员会、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延安文艺公社 4开,2版,第1期、第2期均无出版日期,约1967年5月出版,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红战刀》 河北大学革命造反公社《红战刀》 8开,4版,仅见1967年4月30日出版之第1号,刊期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八.一八红卫兵画刊》 河北艺师八一八

南开大学八一八 8开,4版,仅见1967年5月18日出版第4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打倒李雪峰漫画专刊》 天津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部

河北艺师八.一八革命到底公社 8开,4版,仅见第2期(无出版日期)和同年6月出版之第8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漫画专刊》 河北艺术师院文化革命红卫兵 8开,6版,仅见1967年5月20日出版之第6期和同年6月出版之第8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工农兵文艺公社》 天津《工农兵文艺公社》编辑部 8开,4版,月报,1967年5月16日出版第5期,同年   10月出版第10期,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红工农》 天津制本厂筹委会《革命到底》白求恩农医学校总队战到底 小队   8开,4版,仅见第2期(无出版日期),刊期及创刊、停刊日期不详。天津。

    进入专题: 红卫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1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