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芝明 黎小龙:“极边”、“次边”与宋朝边疆思想探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17 次 更新时间:2020-12-23 09:25

进入专题: 极边   次边   边疆思想  

杜芝明   黎小龙  

摘    要:

本文以“极边”、“次边”为切入点, 对宋朝的边疆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极边”由外边 (与域外接壤之州军) 和内边 (与域外非接壤之州军) 组成, 北方强调的是对外军事战略功能, 体现的是政治边疆;南方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控驭功能, 体现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次边”位于边疆层级结构的第二层, 宋人常常将其与表示疆域最外围的词语 (极边、沿边、缘边、并边等) 连用, 地理空间主要集中于北方。宋人对“极边”、“次边”的使用说明边疆思想在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 表现在边疆 (界) 意识凸显、边疆空间的扩展以及对边疆认识的细化。

关键词:极边; 次边; 边疆思想;


特定历史时期的边疆相关词语, 应是当时人们边疆思想最直观的反映, 所以以边疆相关词语为切入点和素材研究边疆思想 (观) 的方法, 常为学界所运用。但学界对边疆词语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治理、民族政策、政治地理等方面, 且多集中于宋以前的词语。1宋朝是我国边疆词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极边”一词产生于唐, 而频见于两宋;“次边”与“极边”相类, 是宋朝常见的边疆词语。“极边”与“次边”两词所反映的是秦汉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以后, 边疆思想出现的重大变化, 但目前对此的研究还较零散且不系统。2故本文以“极边”和“次边”为切入点, 对宋朝的边疆思想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


“极”, 在历史文献中一般写作“極”, 但对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简体字, 因二字意义迥异。3本文是对“極 (边) ”进行探讨, 出于行文方便的考虑, 概以“极”代之。就实际的运用而言, 先秦, “极”多用于表示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天下观。4秦汉以后, 除了沿袭原有用法外, 更多的表示一种建立在实际地理知识基础上的范围, 如“西域内属诸国, 东西六千余里, 南北千余里, 东极玉门、阳关, 西至葱领”。5“自兹以来, 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 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 北极外兴安岭, 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莫不稽颡内乡, 诚系本朝。于皇铄哉!汉、唐以来未之有也。”6 “边”, 本为“边远”之意, 而非边疆、边界, 随着地理知识的进步、领土国家的产生以及相互间争夺等因素, 战国诸雄通过强调“边”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区域, “边”开始有边疆、边界之意。7

“极”、“边”二字, 从内涵上看都具有“边远之地”之意;从使用情况来看, “极”强调的是以统治中心为参照点的边远区域 (即疆域范围等) ;“边”是政权 (或民族) 治与不治的过渡地带, 强调的是二者的差别。“极”、“边”二字合称出现于唐, 8频见于宋。对于“极边”的含义, 宋人有“极边曰被边”9之语, 这应是同义词的互解, 除此之外笔者还没发现宋人对“极边”的解释。

在宋人的认识中, 极边的地理空间包括了两大部分:首先是宋疆域最外围的州军构成的区域, 可以称之为“外边”。“外边”接壤于《宋史•外国传》所指涉的区域, 这些“外国”指辽、金、10夏、吐蕃、大理、交址、党项等;同时也包括了际海之区域, 但就笔者所见仅有登州被称为极边, 且只有一条材料。登州虽不与外国接壤, 但被称为“极边”, 是因“地近东北号为极边”11的地理位置, 强调的是对辽的军事功能和与女真联系的功能:“登州隶京东, 海路抵女真, 契丹界置水师隶巡检司”。“本朝隶京东路领水军, 舠鱼船, 入海战舰数百, 教习水战, 知州兼海内战掉都巡检使。”1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际海区域较少被称为“极边”的原因。其次是与域内少数民族接壤的区域, 可称之为“内边”。“内边”接壤于《宋史•蛮夷传》所涉及的部分区域, 主要分布于荆湖路、广南西路、川峡路, 如荆湖的辰州、武冈军、沅州, 广南西路的宜州、融州、廉州、钦州, 川陕路的泸州、长宁军、思州等。除州军外, “内边”还包括了一些镇寨, 如元祐六年 (1091) 湖南安抚钤辖谢麟言“其武阳、关峡、城步等寨皆系极边, 乞逐寨各添屯兵戍守”。13

随着疆域的变化, “极边”的地理空间也随之变化。北宋末到南宋初, 随着疆域的变迁, 其地理空间也随之由北向南逐步收缩, 最终定格在沿淮水中流至大散关一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语境下宋人对直接统治范围的一种认知, 但这种认知并非疆域思想的充分表达, 如在燕云十六州的认识上, 则体现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地理空间认识的基础上, “极边”一词还附带表达一些文化内涵。首先是对极边地位的认识, 多以“最”、“最处”、“更为”等字 (词) 显示其地位的重要性。熙宁八年 (1075) , 神宗批“本州 (按:丰州) 地控西北之地, 最系极边”;14“火山军本岚州地, 东控制契丹, 界西接藏牙三族最为极边”。15其次是对极边群体的认识。“赐德顺军《太平圣惠方》及诸医书各一部, 韩琦言军城初建, 屯集师旅, 而极边之地, 人不知医术, 故赐之”。16最后是对极边地理环境的认识, 多在“极边”后面接相关词语表示。元丰五年 (1082) , 神宗批:“钦州极边烟瘴, 知州许依邕、宜二州奏子孙一人恩泽, 着为令。”元祐元年 (1086) , 广西经略安抚使、都钤辖司言:“乞除桂、宜、融、钦、廉州系将不系将马步军, 轮差赴邕州极边水土恶弱寨、镇、监、栅及巡防并都、同巡检等处, 并乞依邕州条例, 一年一替。”17“烟瘴”、“水土恶弱”与“极边”合称, 反映了宋人对边疆地理认识的一个侧面。

“极边”在使用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如下情况:一是公使钱、赋税等经济问题。如绍兴三十一年 (1161) , 关于诸州人户典卖田宅契税钱所收窠名“总领四川财赋王之望言, 请从本所措置拘收, 以供军用, 诏从之。凡嫁资、遗嘱及民间葬地, 皆令投契纳税, 一岁中得钱四百六十七万余引, 而极边所捐八郡及泸、夔等未输者十九郡不与焉”。18二是马政、屯戍、备御等军事问题。元祐二年 (1087) 诏“鄜延、环庆、泾原、秦凤路, 除极边屯戍兵将外, 各于邻路近便处留屯”。19三是关于官吏任免、职官、选举等政治问题。如安抚使之职“葢诸将在边, 假使名以为重, 事定亦废。今金、均、黎、楚等数州以极边得存”。20四是民族问题。“思州地在极边, 东、西、南三界接连溪峒, 夷人其守把溪峒隘口, 依条许子孙承袭”;大观元年 (1107) 十二月十二日诏“邵州最处极边, 外制溪峒”。21由此可知, “极边”的使用存在如下特点:首先, 较少涉及籴买、入中等问题;其次, 涉及的具体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军事备御、民族控驭等问题相关。故“极边”强调的是对外的军事功能和对内的民族控驭功能。

“极边”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明显呈现了南北差异的特点。北方极边州军与辽、金、西夏、吐蕃等政权接, 强调的是对外的军事战略功能, 体现的是政治边疆。如“张毣为保州通判, 以为辽人之势虽数为女真所挫, 然上下未叛, 其国尚立, 保州极边皆备详之”。22由于辽、西夏、金等为“夷狄”, 因此北方“极边”也具有族群边界的内涵, 但材料中表现不明显。南方极边州军接壤于域内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控驭功能, 体现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南方极边州军包括了部分“外边”州军, 强调内容与其他南方极边州军相类,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些“外边”州军的侧重点会随之变化, 如“钦、廉皆号极边……今廉州不管溪峒, 犹带溪峒职事, 盖为安南备尔”。23从这条材料看, 廉州所带“溪峒职事”的侧重点已由控驭溪峒转变为备御安南, 故“极边”所体现的内涵经历了文化边疆向政治边疆的转变。虽然类似记载不多, 但在分析“极边”内涵的时候, 必须对其语境进行考查, 不能只看到主要方面而忽视其他。南方极边州军、镇寨的施政范围只是其治所及附近区域, 如熙宁八年 (1075) 权知茂州李琪奏:“臣窃见本州四面, 并是蕃部住坐处, 别无城池限隔, 土人言每遇蕃部小有作过, 则便至城下抢劫。”24“环羁縻溪峒, 置寨以临之……诸寨行事, 动关化外……夫诸寨迥居于诸峒之中”。25因此, 与北方呈现的带状相比, 南方极边州军、镇寨更多呈现为以州军、镇寨治所为圆心的圆形分布, 凸显了族群边界。

在地理空间上, “极边”体现的是宋人对疆域 (边疆) 和华夷之辨的认识;就具体问题看, 其强调的是对外军事功能和对内民族控驭功能。因此“极边”也就具有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 (族群边界) 的意义。


“次边”作为一个重要的边疆词语, 宋人也经常使用。“次”与“边”合用始见于宋文献, 宋人对“次边”无明确注解, 但可从相关记载中, 对“次边”内涵进行探讨。“次边”大致包括了两层意思:其一, “无边面”, 元祐三年 (1088) 兵部言“其次, 岚、石州已在近里, 各无边面, 并改为次边, 委是经久利便”。26其二, 不能离边面太远, 需“俯逼”边界, 哲宗元祐七年 (1092) , “诏以隰州为次边。以本州言所隶上平、永宁两关俯逼西界, 经久备御不可缓故也”。27既“无边面”, 又需“俯逼”边界。元祐三年, 兵部言“熙河兰会路沿边近收复开拓并建州城、堡寨, 展套蕃土, 甚是阔远, 其秦州合作次边”, 哲宗答应了兵部之请。28由此段材料可以看出, 在疆土扩展的背景下, 秦州已经由极边29变为了次边;次边乃紧挨“沿边”之区域。宋人对“次边”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 但并不是所有“无边面”、“俯逼”边界、紧挨“沿边”之州军都被冠以“次边”, 这几项只是“次边”的必要条件。

对“次边”探讨, 首先需要弄清楚“次边”与“近里”的关系。在兵部关于“岚、石州已在近里, 各无边面, 并改为次边”之言中, 岚、石州既为“近里”又为“次边”, 故这里“次边”与“近里”的指称是相同的。范仲淹在“再奏乞蒋偕转官知原州”中提到“况泾州是近里”, 30而在庆历三年 (1043) 泾原安抚使王尧臣上言中却有“其五, 泾州虽为次边”之语, 31说明泾州既是“近里”, 又为“次边”, “近里”与“次边”意同。但两者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表达相同的地理空间, 如元丰五年 (1082) 鄜延路经略沈括、副使种谔言“除本路九将外, 更增置四将, 以新招土兵分隶缘边八将驻札边面;次边三将驻于金明、青涧城、延州, 近里两将在鄜州、河中府”。32在文献中, “次边”与“近里”有的时候指称相同, 但出现较少;较多的记载是“次边”与“近里”都为边疆的组成部分。

“次边”是相对于统治区域最外围而言的次级区域, 也是构成边疆层级结构的一环, 多与表示疆域最外围的词语 (如极边、缘边、沿边等) 连用。从“极边”、“次边”的内涵看, 两词很明显指称边疆的两个层级。元丰七年 (1084) 在神宗下诏询问寄籴利害时, 李南公、王子渊言:“寄籴法行之已久。如保州、广信安肃北平等军在定州之北, 系极边要切储蓄之地, 真定府、祁州、永宁军亦系次边。合行计置军储处, 与都仓相去皆近便, 缓急般取, 克日可到。”33淳熙十二年 (1185) 在关于税场问题上, 淮东提举赵不流言“盱眙系极边, 扬州高邮系次边, 不仰此豪末之利, 而徙使豪民扑买小民被害所有净利钱。本司欲依数抱认起发, 乞将上件税场并行住罢”。34上两则材料中, “极边”、“次边”分别在寄籴、税场问题的语境下, 出现在同一材料中, 且与具体的州军相对应, 明显反映了宋人对边疆层级的认识。除了“极边”与“次边”的表述方式外, “沿边”、“缘边”、“并边”等也常与“次边”搭配表达对边疆层级的认识。如范仲淹在“奏策试方略等人各与缘边差遣事”中提到的是“缘边”, 而在奏文中却是“沿边次边小处判司、薄尉, 并镇寨中务场, 常是阙官”。35绍兴二十六年 (1156) 三月, 在募四川民佃淮南、京西闲田问题上, 《中兴小记》载“租课沿边免十年, 次边免五年”, 而《宋史》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却记载为“并边”与“次边”。36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既有钦、廉“系沿边”之载, 也有“钦、廉皆号极边”的记载。37

“次边”的地理空间主要包括了三部分:一是位于与辽、西夏、金接壤之区域, 这也是宋朝军队驻扎的主要地区。二是位于北方的京东东路即今天的山东半岛。《宗忠简集》载:“ (政和) 五年 (1115) 有旨升登、莱、潍、密四州为次边, 遴选能吏可任守贰者。”38就笔者所见, 除了一处关于登州“地近东北号为极边”39外, 并无山东半岛州军为“极边”的记载;登、莱、潍、密等四州都位于山东半岛, 际海且与辽不相接, 其外围没有其他州军, 被称为“极边”尚可, 却“有旨”升为“次边”, 颇让人费解。三是位于广南西路, 《可斋杂稿—续稿》载:“臣已具奏申, 但广西除静江, 极边凡四郡, 次边凡六郡, 非城固不可以备敌。”40《岭外代答》载:“邕、宜、钦、廉、融、琼州, 吉阳、万安、昌化军、静江府, 系沿边;柳、宾、贵、横、郁林、化、雷系次边。”41除此外尚未发现广南西路“次边”州军之记载。据此并结合相关材料, 可以认为“次边”的地理空间存在如下特点:一是主要集中于北方, 这与“极边”的地理空间相似;二是与“极边” (沿边、缘边等) 的地理空间相比, “次边”的地理空间 (边疆层级的地理空间) 已经不包括川峡四路、荆湖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

“次边”使用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 主要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入中、籴买、税收等经济问题。如《范文正奏议》卷下所载的范仲淹关于“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却乞于次边入中斛”之论, 以及前文所引“租课沿边免十年, 次边免五年”的材料。这里, “次边”多为粮食等军需物资的集散地, 强调的是后勤补给功能, 故军队往往入“次边”驻扎就食粮草。如庆历四年 (1044) 韩琦、范仲淹奏陕西河北画一利害事、陕西八事:“四, 移减东兵入次边州军驻泊, 以就粮草”。42二是军队屯戍、修城等军事问题。如“又以三路邻于羌胡, 即有属戸、蕃兵、弓箭手之类, 以至次边州军尽置义勇, 缓急调发以应征防。若守处之得宜, 经久必无阙事”。43又如《可斋杂稿—续稿》关于修城的相关记载:“极边凡四郡, 次边凡六郡, 非城固不可以备敌。”这里, “次边”强调的是军事层级防御功能。三是官吏任用、科举等政治问题。如河东路提刑兼权管勾经略司公事范予谅言:“近岁蕃官有换授汉官而任内地、次边去处, 甚者擢为将副, 与汉官相见均礼, 于事体未顺”。44“淳祐九年, 以北兵屡至, 命极边、次边一体收试, 仍量增解额五名、省额二名。”45

“次边”的运用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域内少数民族相关的较少。就《岭外代答》和《可斋杂稿—续稿》中仅有的记载看, “乞差次边柳、象、宾、横州土丁, 与宜之土丁更戍, 以纾极边之民”46和“柳、宾、贵、横、郁林、化、雷系次边”两处涉及少数民族防备;而修城则是为了备御外敌。相反, “极边”的运用中多有控制溪峒之载, 如绍兴六年 (1136) 万安军言万安军“系极边与黎人相接, 难以废罢”。47二是直接或间接与对外军事战略相关。“次边”主要发挥着军事层级防御、后勤补给和军队轮番戍边的功能, 这也正如刘克庄所言:“譬如下棋, 必安排数着, 制帅在极边是有第一着, 而无第二着也。”48三是南宋时“次边”的后勤补给功能已经丧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宋朝疆域大大压缩后, 边疆更靠近财赋区和粮食主产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 “次边”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其在军事战略中的层级防御、后勤补给功能以及重北轻南的国家战略等因素有关。

可见, “次边”的出现是建立在前人及宋人对“边”认识基础之上的, 体现了宋人对边疆认识的细化;就具体问题看, “次边”强调的是军事层级防御和后勤补给功能。


相对前人对边疆 (边郡、边州、边城、缘边等) 的认识, “极边”、“次边”两词的频繁使用体现了边疆思想在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

第一, 边疆 (界) 意识的凸显。49边疆词语使用上的变化是边疆 (界) 意识在宋凸显的表现之一, 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边疆词语内涵的差异得以体现的。汉朝的“边郡”、“缘边”、“被边”等词都是以军事界线 (即“边界”) 为参照物的附近区域, 强调的是靠近军事分界线的地理位置, 而非中原王朝统治力所达到的极限。唐朝的“边州”、“缘边”等词与汉朝相类。宋朝的“极边”是以统治中心为参照物的极远区域, 强调的是王朝统治力所达到的极限。因此该词的大量使用既体现了人们疆域思想的强化, 又体现了边疆 (界) 意识凸显。

边疆 (界) 意识的凸显也表现为人们使用不同的边疆词语指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汉朝, “边郡”主要指与匈奴接壤之政区;“初郡”指武帝开拓四夷后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政区, “初郡, 即西南夷初所置之郡”。50学者常把“初郡”称为“边郡”, 而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别的, 51但也不可否认“初郡”具有文化边疆的内涵。这一时期,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边”的记载较少, 就算出现较多的“缘边”一词也主要指称北方边疆地区。唐朝, 边州不仅位于北方, 也位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如《大唐六典》所载之播州、黔州、容州、戎州等, 52但这样的记载较少;同时南方关于“边”的记载也较少, 而“缘边”的指称与汉朝相类。宋朝, 除了北方边疆地区外,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有“极边”的记载。相比“边郡”、“边州”, “极边”作为地理性的词语, 强调的是王朝直接统治范围的极限, 体现了郡县制与羁縻制在空间上的界线。除“极边”外, “缘边”、“沿边”等词也大量的被运用。

第二, 边疆空间的扩展。边疆空间的扩展主要指“边”的内涵变化, 而非实际地理范围大小的变化, 这里以北方边疆为例加以说明。汉朝, 只有临边之郡被称为边郡, 因此边郡组合也就构成了北方边疆。唐朝, 边疆不仅仅包括了临边的州, 也包括了不临边的州, 如《大唐六典》所载之凉州、兰州、岷州、代州、朔州。宋人对边疆常有“三边”之称, 不同语境下所指不同, 或为河北、河东、陕西, 或为秦、川、广, 或“又有谓三边利害:蜀守关险, 淮守城池, 惟荆兼江面边面”。53宋的边疆构成不仅包括了“极边”州军、“次边”州军, 有时还包括了位于“三边”的其他部分州军 (近里) ;或者说不仅包括边郡, 还包括部分内郡。54

第三, 边疆整体性认识向对边疆层级认识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在特定语境下, 人们对边疆认识的细化。汉朝, 临边之郡的组合构成了边疆, 汉朝人对边疆的认识停留在整体层面。唐朝, 对边疆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边疆层级意识开始萌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边疆既包括了临边之州, 又包括了非临边之州 (次级之州) , 但都是以政区 (州) 表示, 故层级体现得不明显。非临边之州被称为边州, 可能是出于军事安全的考虑。55其次, 在唐朝的边疆认识中, “极边”已出现, 如“天德军、丰州四城都防御、本管押蕃落等使兼充晋绛行营诸军副使……上柱国石雄倜傥仗义, 沉密有谋……勇则冠军, 威能振敌, 属壶关逆命, 羽檄交驰命, 征虏奉公之心, 思成皋过险之将, 嘉其壮节, 召自极边。”56但这样的记载不多。宋朝, 对边疆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边疆层级意识产生。对此, 除了“次边”的论述中已涉及外, 临边和非临边之边州开始用表示层级的地理词语指称, 如“广西西南一方, 皆廹化外。令甲:邕、宜、钦、廉、融、琼州, 吉阳、万安、昌化军、静江府, 系沿边;柳、宾、贵、横、郁林、化、雷系次边。总广西二十五州, 而边州十七”, 57故边州 (17个) 由沿边州军 (10个) 和次边州军 (7个) 构成。

综上所述, “极边”、“次边”是地理性词语, 这是其内涵决定的。“极边”在空间上由“外边”和“内边”组成。“外边”体现的是治与不治之间的分界, 强调的是政治边疆, 也是宋人对陆地疆域范围的一种认知, 但并非其疆域思想的完全表达, 体现了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外边”体现的是宋朝陆地疆域的范围, 那么“内边”所体现的就是郡县制与羁縻制在空间上的分割, 强调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当然“极边”与“次边”并不是宋人对边疆 (层级) 认识的唯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对宋人边疆思想进行探讨时必须结合宋朝历史实际进行分析, 如“近里”有时与“次边”同义, 有时又与“次边”并列构成了边疆的三个层级。

“极边”、“次边”两个词又是军事性的词语, 都强调对外军事功能。“极边”侧重于对外备御功能、对少数民族控驭功能、族群分割功能, “次边”侧重于层级防御功能和后勤补给功能。如果对两词的使用语境进行分析, “极边”、“次边”的军事性是对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 (或称之为大语境) 的一种反映。


注释

1 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第34—46、123—157页等;木芹:《两汉民族关系史》第十二章,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谢绍鹢:《秦汉边郡概念小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肖瑞玲:《秦汉对北部边郡的开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徐龙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秦汉边城初探》, 《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齐鲁书社2006年版;许伟伟:《唐代前期边州若干问题初探》,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周振鹤:《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的分析》,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刘志扬、李大龙:《“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等。

2 程龙对“极边”和“次边”的内涵、州军及构成的层级在后勤补给中的作用有过探讨, 参见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270页;李晓在政府购买军需粮草空间差别的论述中对边疆地理空间三个层级有相关的解释, 参见李晓:《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105页注释。

3 参见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253页下, 第266页上。

4 如“凡四极之内, 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吕氏春秋•有始览》, 《诸子集成》第六册, 中华书局2006版) 。对此问题的研究可参见顾颉刚、童书业:《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 《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三、四合期, 禹贡学会1936年版。

5 《后汉书》卷88《西域传》。

6 《清史稿》卷54《地理一》。

7 对于“边界”概念的形成可参见周振鹤:《构建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 《历史地理》第15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主要有:“葱岭守捉” (《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 、“安西极边之戍” (《新唐书》卷221上《西域上》) , 但《旧唐书》对此并无记载,此处记载极有可能是宋人之观点;“嘉其壮节, 召自极边” (李德裕:《会昌一品集》, 文渊阁四库本第1079册, 第127页) 。

9 (宋) 任广:《书叙指南》卷19, 文渊阁四库本。

10 辽、金不在《宋史》外国传之例。

11 (宋) 苏轼:《东坡全集》卷52《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条》, 文渊阁四库本。

12 (宋) 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前集卷16上《河北边防•登州附见》,文渊阁四库本。

13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4,元祐六年春正月壬午条, 中华书局2000年版。

14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丙申条。

15 (宋) 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前集卷17《边防•河东路》, 文渊阁四库本。

16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6,庆历四年春正月丙子条。

17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甲子条;卷393, 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子条。

18 《宋史》卷174《食货上二》。

19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5,元祐二年二月辛丑条。

20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1《官职二•安抚使》, 中华书局2006年版。

21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蕃夷5之41、方域6之28, 中华书局1957年版。

22 (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9,宣和六年九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3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边帅门》, 中华书局2006年版。

24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6,熙宁八年秋七月辛巳条。

25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寨丁》。

26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43。

27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0,元祐七年二月丙子条。同时《宋史》卷86《地理志》也有相似的记载;《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5, 记载的时间为“元祐六年”。

28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5之43。

29 关于秦州为“极边”的记载有:“咸平初, 秦州极边止置千人” (《宋史》卷190《乡兵一•陕西保毅》) ;“勘会秦州宁远寨在西路极边” (文彦博:《潞公文集》卷38, 文渊阁四库本) 。

30 (宋) 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下, 文渊阁四库本。

31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9,庆历三年春正月丙子条。

32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6,元丰五年五月甲辰条。

33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4,元丰七年三月戊辰条。

34 (元) 佚名撰:《宋史全文》卷27下《孝宗八》,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 (宋) 范仲淹:《范文正奏议》卷下, 文渊阁四库本。

36 (宋) 熊克:《中兴小记》卷37, 文渊阁四库本;《宋史》卷31《高宗八》;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2,文渊阁四库本。

37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地理门》、《边帅门》。

38 (宋) 宗泽撰、 (宋) 楼昉编:《宗忠简集》卷7《遗事》, 文渊阁四库本。

39 《东坡全集》卷52《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条》, 文渊阁四库本。

40 (宋) 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稿》后卷八《回宣谕奏》, 文渊阁四库本。

41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地理门》;卷3《土丁戍边》。

42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庆历四年六月辛卯条。

43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熙宁四年三月甲午条。

44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4,元祐元年八月丁亥条。

45 《宋史》卷157《选举三》。

46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3《土丁戍边》。

47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7之30。

48 (宋) 刘克庄:《后村集》卷45《乙酉答真侍郎》, 文渊阁四库本。

49 对宋朝“边界意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参见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文史哲》2004年第1期;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第五章《北宋朝野人士对于契丹的看法》,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等。对此问题, 学界从词语角度的研究还显薄弱。

50 《史记》卷30《平准书》条索隐:“南阳、汉中以往郡, 各以地比给初郡”。

51 参见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之《汉朝初郡政策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2 参见 (唐) 李隆基撰、李林甫注, [日]广池千九郎校注、内田智雄一补订:《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郎中条》, 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第64页。

53 (宋) 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稿》后卷7《奏为边报》, 文渊阁四库本。

54 相关记载如“河北便籴, 沿边行三税法, 内郡行四税法”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0,皇祐三年二月己亥条) , “ (司马) 光在永兴, 宣抚司请增修城壁, 虽内郡不被边, 亦增修如边郡, 光奏罢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熙宁四年二月辛酉条) 。文献中, 河北路次边州军—祁州, 非临边但被称为边郡, 这样的材料在宋的文献中不多见, 参见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7, 景德元年九月辛亥条;卷344, 元丰七年三月戊辰条。

55 许伟伟指出:“河东道有蔚、云、代、朔、岚、忻等边州, 目的在保卫太原府。……此处并无荒漠、天堑为阻, 故唐朝于太原府北面设置边州6个, 以作屏障, 其中蔚、云两州为外层, 代、朔为中层, 岚、忻为内层, 以确保太原府之安全。” (许伟伟:《唐代前期边州若干问题初探》,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第19—20页) 。

56 (唐) 李德裕:《会昌一品集》卷4《授石雄晋绛行营节度使制》。

57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地理门》。

    进入专题: 极边   次边   边疆思想  

本文责编:heyuanb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403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