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全球化的历史演变与新走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91 次 更新时间:2020-12-07 23:20

进入专题: 全球化  

钱乘旦 (进入专栏)  

题记:2020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应北大国发院党委之邀做“漫谈全球化、后工业社会与其他”主题报告。报告会由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主持。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


一战和二战对全球化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全球化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认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彼此很少有联系,或者不联系。

十五十六世纪交接时期,葡萄牙、西班牙开启大航海之后形成了世界贸易。用马克思的话讲,“历史成为世界史”。我们有段时间只关注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纵向变化,但没有重视马克思对于历史横向转变的看法。

随着英国、法国、西欧、北欧等国家进入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性运动,海上扩张殖民活动最终形成各个世界性大帝国。

帝国的出现将整个地球划分成若干个势力范围,比如英帝国和法帝国。这个阶段是走向全球一体化的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帝国自身是封闭体系,在宗主权的思想和指导原则之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形成经济和贸易圈。在这样的封闭体系中,宗主国是中心,殖民地处于边缘。边缘向中心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中心是技术中心、资本中心,也是帝国范围内的经济中心。

这样的态势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格局已经在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但存在障碍。障碍在于,资金、资本、人员、技术在帝国内部自由流动,但帝国之间存在“围墙”,彼此防范,甚至对立、对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六个帝国之间的战争,协约国是英帝国、法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同盟国为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被帝国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六大帝国中的俄罗斯帝国于1917年被革命党推翻,形成苏维埃国家。奥斯曼帝国完全碎片化,留下破碎的中东。奥匈帝国解体出现东欧一批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消失了,填补其空位的是魏玛共和国。一战整体上改变了从大航海以来所形成的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帝国式的全球分割,全球一体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战使帝国地位严重动摇,二战则给殖民体系更沉重的打击,再过二十年,整个帝国体系全部瓦解。

在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英国人仍试图维护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帝国范围,曾经想以非洲为中心建立第三英帝国,但没能成功,被美国、苏联联手破坏。苏伊士运河事件对英国打击非常严重,对英帝国几乎是毁灭性破坏。丘吉尔当时设想的英国以帝国为基础形成世界三级格局的幻想也随之破灭。

法帝国在上世纪60年代彻底解体,标志是越南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帝国轰然崩塌。跟英帝国解体后形成英联邦不同,戴高乐政府几乎在一夜间放弃殖民地。

二战后尽管帝国体系完全瓦解,但全球一体化仍然不可行,因为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两个阵营相互对立,彼此隔绝,进入冷战时代。这样的局面因苏联解体而发生改变。以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终结,为世界真正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战后美国领导全球化进程


从理论上讨论全球化,指资本、人员、科学技术不受阻碍地在全球流动。我主要讲的是经济全球化,没有涉及到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问题。苏联解体以后,再加上一些国家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全球化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对信息的全球流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的态势以及相关的概念、理论阐释风靡于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可以追溯到一战结束,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一整套方案。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物质实力无可置疑,威尔逊想要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但他的梦想并未实现,威尔逊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足够的支持,当时美国人没做好思想准备。

到了二战时,美国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好要领导世界。而且二战后,全球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已经具备,这时美国开始领导全球化的进程。

从经济角度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掌控全世界的基本秘诀。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期内独霸世界成为强大的帝国力量,我认为是由于三大霸权——美元霸权、美军霸权、意识形态霸权。意识形态霸权在二战后形成世界话语权,美国的各种理论让人们以为是绝对真理。比如,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

建立美元霸权所使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固定比价为基础的金本位制。美国通过美元霸权掌控世界金融,并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美国在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利益,因此美国非常乐意推动全球化,并从中占据最大份额。


后工业化理论存在现实悖论


与全球化现象紧密相关的是后工业化理论。后工业化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这种理论,人类近代生产方式发生过两次根本性革命。第一次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生产形态转变为工业生产形态。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整个世界都走向这种转变。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二战以后,工业的生产形态、生产方式向后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形态、阶级形态转变。标志是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家主导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

按照人类不断进步的说法,第一次转变,工业取代农业,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是人类进步,第二次转变也是进步。但我不这样认为。

从现实角度看,美国、英国、北欧等发达国家,分析其经济结构的数据,后工业化理论是成立的,但问题出在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即各类服务或商品。和普通老百姓理解的餐饮、家政不同,第三产业还包括金融业、商务服务、公共管理、咨询等部门。最重要的是,服务本身并不生产,而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如果一个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是高生活水平的体现。但事实上,类似吃用穿等日常生活品的生产都被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并以此控制了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活动的源头。华尔街控制整个世界资金的流动;大量中国造的产品,其高端技术的源头不在中国,全球生产也被发达国家控制。

因此,如果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种进步,那么实体经济该如何存在?少数发达国家以第三产业为主是可行的,但全世界不可能以第三产业为主,不能放弃实体经济,并且要加强实体经济。美国也意识到这一点了,从奥巴马时代开始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美国再次伟大”的重要内容即制造业回归。

因此,我认为后工业化理论有问题,尽管后工业化理论符合全球化理想状态。从全球化理论来看,每个国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组合并设计经济,发达国家掌握资本和高端技术,不发达国家提供人力和资源,全球化和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是配套的。但这种状况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此消彼长


在全球布局之下,并没有出现按照全球化的理想方案配置产生的结果。理想的方案认为,全球化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每个地区和国家的资源优势,因此,能带给每个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利益,整个世界因而得到最大的好处。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是,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得到最大好处,大多数国家没有获利,甚至吃亏。

全球化过程没有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甚至在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全球化的推进,内部差距也在扩大。例如美国的“铁锈地带”,由于第二产业迁移,该地区发展式微,贫富差距拉大。这样的后果是全球化方案设计者们没有预想到的。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确实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机会好、政策恰当、人民勤劳,利用了全球化当中所提供的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中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金砖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使得整体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新兴经济体令西方发达国家感觉到威胁,并不是新兴经济体有意识地、故意地挑战,而是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美国对此感受深刻,甚至认为自己相比之下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吃了亏,便开始试图摆脱自己一手构建的全球化世界体系。

实际上,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反全球化思潮。有两种反全球化力量,一种是穷人穷国反对富人富国的全球化,因为穷人穷国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反而有的下降;另一种是美国的反全球化,是富人富国的反全球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尤其特朗普时期世界大乱的原因。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股力量正在此消彼长。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消失对地缘政治的破坏力极其巨大。这种反全球化力量,我认为不会由于特朗普下台或者美国政府更迭而得到彻底改变。特朗普在美国的社会基础是后工业社会所造成的受害者群体,他们的力量很强大。

因此,我认为需要认真思考后工业社会理论。无论在美国或在全世界,反全球化力量相当强大,现实让更多的人对全球化产生怀疑甚至对立的情绪,后工业社会理论本身的逻辑有问题。


后疫情时代全球化走向区块化


疫情让资本、人员、技术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飞机和火车的跨国境出行出现困难。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疫苗,但我个人认为短期之内并不现实。在全球化遭受严重打击时,人们思考该如何理解全球化,全球化是否还能延续。

从中国角度来讲,我们希望不断推进全球化的过程,因为中国充分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了经济。但是,不能认为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变化,让中国改变了自己,全球化只是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中国的体制优势、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等内在因素,即使有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中国仍然无法发展。外部机遇只是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能不能做得好,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

关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尤其是疫情之后,人们应当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因此希望大家从理性出发,各国和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包括疫情、气侯、环境等在内的一系列挑战,真正形成大同世界的全球化。这是最乐观、最好的结局,但也是最不可能出现的结局。

如果美国继续选择“退群”,是不是可以形成一个没有美国的全球化?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没有美国参与的全球化不可想象,因为美国是世界上一支强大的力量,没有美国的全球化是不完整的。进一步说,目前,唯一能够主导全球化的单一国家是美国,其他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没有做好准备。

第三种说法,是全球化不存在了,变成半球化,世界再度一分为二,美国和其盟友是一半,另一半由对峙力量领导,回到冷战时代。我个人认为不可能。世界不存在再一次一分为二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我认为世界格局将向“区块化”发展,区块化即区域性的地区结构,比如RCEP。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的自贸区机制,它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有共同的意愿。其实,“区块化”这种形式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出现,比如欧盟、东盟、非盟、南美等。我认为在今后全球一体化举步维艰,反全球化力量越来越强大时,“区块化”演变的可能性最大。

区块内部由于地区相关性,就存在更大的利益相关性,再加上地区内文化共同性更大、传统更加密切等原因,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物质还是非物质,在区块范围之内更容易解决问题,彼此的合作也相对容易。区块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块和区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全球性连接。

我个人认为,全球化可能发展为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这种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和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霸权国家。美国在这种趋势中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块,在新的全球化中扮演新角色。



进入 钱乘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球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81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