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现代性的涂层危机——对形式主义的一种空间与城市哲学批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07 次 更新时间:2020-11-04 00:45

进入专题: 形式主义   现代性  

陈忠  

作者简介:陈忠,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发信息:《东南学术》第20195期

内容提要:形式主义是对形式的滥用、盗用、利用,涂层策略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涂层策略的深化有可能使现代性、城市社会成为一种涂层社会。涂层策略有其一定的经济、政治、心理等效用,但毕竟是一种更为表层化、非实在化的理念与行为。“外观套用”“表层覆盖”“道具仿真”“移情嫁接”“修辞外套”是空间生产、商品交换、社会治理等领域中常见的涂层策略。涂层策略、形式主义深层危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的社会实在根基,使社会的丛林性进入新的更为复杂的阶段,并深层损害社会发展、社会创新的基础与根基。形式主义、涂层策略的生成同人类文明、城市社会的不尽成熟、启蒙精神的异化,同现代性以来经济逻辑的片面推进、社会共同体的虚幻化、主体性的单子化等内在相关。全面建设质朴性社会,营建更为质朴、真实、规范、透明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运行规则、社会互动行为,对减弱、克服涂层策略、形式主义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性/形式主义/涂层策略/城市社会/城市哲学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哲学视野中的城市社会”(项目编号:17FZX051),2017年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人文城市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01-07-00-07-E00005)。

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推进是文明的进步,但也放大、催生了诸多问题,形式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形式是本质在过程或关系中的对象性呈现;形式主义是对形式的乱用、利用或盗用;形式主义对社会运行、精神生活等具有深层危害;形式主义伴随文明变迁的整个过程,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涂层化,也就是用某种光鲜、亮丽、神圣的涂料、材料、话语等对空间、产品、事物、事件、关系等进行涂抹、建构,以达到特定效果、实现特殊目的。①空间营建、商品生产、社会交往、公共话语等领域中的日益增多的涂层化现象,使形式主义获得了特定的实在内容、可接受性、合理性,甚至使形式主义成为可获暴利的产业、产业链。涂层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形式主义的当代成就。空间生产、城市社会是涂层策略的典型领域、聚集场域。本文以涂层为切口,对形式主义的当代特点、生成逻辑、深层危害等进行空间与城市哲学反思。

一、涂层策略:形式主义的当代形态

正如列斐伏尔所揭示,我们正在步入城市社会。“城市在社会整体中的重要性,使社会整体本身发生了动摇。”②“我们所说的‘都市社会’,是社会被完全都市化的结果,它在目前是潜在的,但在未来却是现实的。”③现代性与城市社会深层同构,城市社会是现代性的空间化实现、现代性的空间形态。现代性、城市社会是文明变迁的方面,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推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便利全面的生活,也使我们遭遇更为复杂的问题。

诸多现象说明,现代性、城市社会日益具有涂层性,甚至有成为涂层社会、涂层现代性的可能。比如,对建筑、环境、产品、物品、事件、关系,我们在不自觉甚至自觉地追求一种表面的光洁、光鲜、亮丽、完美。与此对应,在空间营建中使用各种涂料、颜料、装饰材料,以使空间更为光鲜、整洁、整齐;用各种技术、油料等对食物、用品进行光洁化处理,使食品看上去更为诱人,用品看上去更为鲜亮;用华丽的辞藻使本来平庸、平常甚至有问题的人物、事物、事件,听上去没有问题、超凡脱俗、神圣壮丽。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是各类涂层现象的聚集地。涂层有其审美、经济、政治等意义。可以满足人们复杂而微妙的审美、炫耀等需要,具有心理与审美价值;涂层与装饰是当代产业链、产业生态的重要构成,涂层化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涂层式的修辞会人们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们忘却现实的苦难,振奋精神,树立长远的目标。

但问题在于,涂层毕竟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东西,当人们过度地追求形式上的完善、光鲜,而忽视对社会实在、社会内容、社会基础构成进行实实在在地改进、完善、创新时,这个社会就可能成为一种非真实、不可持续、充满潜在危机、在竞争中随时可能被淘汰的涂层社会、形式社会。脱离社会实在的涂层化,涂层的泛化、深化、日常化、政治化、产业化,正在使这个社会充满特定的危机与风险。

在黑格尔看来:“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本质的映现于自身内是扬弃其自身而成为一种直接性的过程。此种直接性,就其为自身反映而言为持存、为质料,就其为反映他物,自己扬弃其持存而言为形式。”④也就是说,质料、内容与形式具有统一性,质料与形式都是事物的本质在处于变化中的对象性关系中的一种呈现。质料或内容是事物相对于自身的持存而言的本质,形式是事物相对于其他对象所呈现出的本质。“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⑤“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⑥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只追求内容而忽视形式,也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当人们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形式时,就成为片面的本质主义。而当人们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把形式脱离于内在的质料、本质时,就成为片面的形式主义。“形式包含持存或质料于自身内作为它自己的规定之一。”⑦“有时作为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即是内容。另时作为不返回自身的东西,形式便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存在。”⑧也就是说,只有与内容相统一的形式才是真形式,否则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甚至伪形式。

“理智最习于认内容为重要的独立的一面,而认形式为不重要的无独立性的一面。”⑨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曾几何时,人们曾经更为注重内容而相对忽视形式;那么,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则是人们开始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走向追求形式的光鲜,而忽视了内容与质料的真实、改进,甚至以虚假的形式掩盖不真的内容。一般而言,成于中,形于外,有好的内容才会有好的形式。但各类涂层现象、涂层策略的出现与盛行,则颠覆了这种“内外”统一的逻辑。涂层是同对象、事物的本质、质料、内容相脱离甚至根本无关的一种完美、仿真的空形式。涂层、涂层策略的特点在于,不追求内在结构、要素、关系的真实、完善、改进,而是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营造某种暂时性、表象性的真实与和谐。反思现实,散布于城市发展、空间营建、商品生产、社会互动等领域的涂层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

其一,“外观套用”。不同区域往往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建筑空间,这是生活于这一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材料等条件所创造、营建。这种有特色的空间形构,往往是一定技术、社会、地理、气候等条件下最节省资源、最可持存、最方便人们使用的空间形式。但在不断更新的建筑、材料等技术的支撑下,出于商业、政绩等各类目的,有些区域会生硬模仿其他区域特别是发达地区与国家的建筑形式,营建出一些外形别致但功能并不合理,同本区域的气候、传统、生活特点不相符合的涂层式的建筑空间。

其二,“表层覆盖”。空间生产、城市保护、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人们提供更为便捷、全面、更有底蕴的生产、交往、生活环境。但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更新效率、追求仿古效果,往往只对建筑的外观进行维护,或者用作旧的材料给现代建筑的外立面披上一层仿古的外衣。这种表面覆盖、外观更新式的空间营建是一种典型的涂层式空间生产,其根本问题在于忽视了对建筑功能的完善,忘却了传统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外形,更在于这些传统建筑内涵的优秀建筑理念、空间文化。

其三,“道具仿真”。道具是戏剧舞台上的物品,其追求的是表演时的仿真效果、视觉效果,而不追求真实的功能与持久耐用。在现实的空间生产中,开始出现道具化、仿真化营建的现象。比如,在公园、广场等地方,用各类材料营造假的巨石、假的大树。这些巨石、大树在外形上如真的一般,实则是不坚实、不可持久的徒具外形的石头与大树。这种仿真式的物品虽然能给人们暂时性的审美等错觉,但也会深层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与认识方向。经过一些时间,人们总会发现这种仿真空间的不真实性、虚假性、涂层性,从而影响人们面对世界态度,以至人们面对真的自然时,也需要提醒自己面对是否是仿真的自然、仿真的环境。

其四,“移情嫁接”。把某种同对象的内容无关的美好形式套用在对象上,把人们对一种美好形式、形象的意象,嫁接到另一种特定对象上。比如,用专家、名人、明星为产品、药品、楼盘等代言,就是移情嫁接、涂层营建的典型策略。其实,药品的疗效、产品的质量、楼盘的好坏,同明星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这些产品本身的质量、功能。但生活中,人们往往很难有时间、精力去对所有的移情现象进行甄别。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移情心理,用这种名人、明星代言的方式为产品涂上一层特定的光环,以达到获取利润甚至暴利目的。同“外观套用”“道具仿真”相比,“移情嫁接”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涂层策略。

其五,“修辞外套”。社会关系总有问题、冲突、矛盾存在,社会运行中总会有各种事件发生。这种矛盾、问题、事件,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是引导人们客观了解问题、理性对待矛盾、真实解决冲突的社会。但一些特定的人物,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与目的,往往希望掩饰事件、事物、关系的真实状况,并用系统化的华丽辞藻人为地营造某种和谐、无问题的社会错觉。这种用修辞给社会问题穿上一件无问题外套的社会治理方式,其效果正如给一个有问题和疾病的身躯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套,会给人们安慰,但并不能真正治疗疾病、真实解决问题。相比而言,“修辞外套”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涂层策略。

二、腐化根基:形式主义的深层危害

涂层策略是形式主义在当代都市社会、市场社会、景观社会、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具体实现,涂层化同时代精神的浮躁、生存与发展竞争的加剧、社会治理方式的不成熟、社会运行规则的不合理等密切相联、相互生产。也就是说,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尽合理的消费驱动、人们对短期繁荣的追求等主客条件的综合推动下,涂层与形式主义的泛化、普及甚至产业化,有一定的必然性。涂层虽然可以暂时营建某种貌似的繁荣,暂时实现某种政治与社会目的;但泛化的涂层也会掩饰、积累、加剧整体运行的整体风险。如果一个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理念以涂层的方式存在,而不具有真实性,那么,这个社会将面临全面的精神异化、价值分裂;如果人们之间的和谐、友善、互助都只是一种涂层、工具、手段,社会互动、社会行为被深层涂层化,那么,这个社会将聚集巨大的社会崩溃风险;如果涂层与外观成为一个社会的支柱产业,人们不再进步实质性的生产与创新,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必然塌陷。

涂层化、形式主义的深层危害在于损害、腐化一个社会得以持存的根基、根本。具体而言,涂层策略、涂层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损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的实在论基础

反思文明史,任何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都由诸多多样、异质的产业、人口、观念、生活方式等构成,但只有那些构成生态健康的社会有机体才会有竞争优势并得以持存。唯物史观视野中,一个运行生态良好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具有坚实社会实在、社会内容,其社会实在同社会意识互动良好的社会。所谓社会构成与运行生态的健康,是指一个社会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多样人口、技术、观念、资源等文明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好地处理不同类型、层级产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具有强大的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其生产的多样产品功能合理、持久耐用;其关键技术能够持续创新;其社会关系、阶层关系冲突总体可控;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关系总体和谐。涂层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忽视对社会实在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忽视基础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忽视对社会关系的持续改进,忽视对社会矛盾进行制度性消解,而是追求表面的光鲜、稳定、繁华、齐整,甚至奢侈、奢华。从而使社会构成与运行的关系生态出现基础性危机,最终在世界竞争中丧失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基础创新能力、持续存在能力。

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以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生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实在论基础。一种以不可持续、不可循环的方式破坏自然的社会必然没有前途。社会有机体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持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总体平衡,能够比较好地处理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涂层策略、形式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损害,是对自然资源的日益严重破坏。反思历史、观察现实,以涂层化、道具化形式存在的建筑或产品,往往只能短期使用或一次性使用。而自然是所有产品的最终来源。当一个社会普遍性的生产、使用短期性、一次性的产品特别是涂层产品时,将剧烈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可以看到,在涂层与形式主义的背后,是对持存、长久、永恒的不再追求,是对表面光鲜、短期繁荣的追求,是对非核心功能、边缘效用的无限追求,并往往伴随着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短期利益、即时性享乐的追求,对非代际性价值、非持久性价值、非公共性价值的追求。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涂层策略,必然伤害社会运行的实在论基础。

(二)加深了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丛林性

不断克服丛林性,不断增强文明性,不断地从野蛮走向文明,不断走向诚信、友善、相互尊重,不断营建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趋势,也是社会发展得以持续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丛林性、野蛮性。这种丛林性、野蛮性所形成的不良甚至恶性竞争压力,是诸多社会问题包括涂层化产生的重要土壤。而涂层化等社会问题一旦形成,也会加深社会的丛林性、野蛮性。也就是说,恶的社会结果与恶的社会互动,也是一种相互生成的问题。而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其重要原因正在于人们通过自觉的调适与控制,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这种恶性循环,遏制社会丛林性的增长。但目前以涂层策略等新形态呈现的形式主义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将加深社会的丛林性。现实中盛行的涂层化、涂层策略,使社会的丛林性进入高阶形态。

形式主义、涂层主义的狡计,在于利用、盗用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式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观念,利用、盗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来谋取自身利益、达到特定目的。涂层策略挑战了人们的正常认识与思维,使人们被迫长久地处于一种防止被欺骗的警觉状态。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深层不互信,并被迫地将这种不互信反思性、理性地确认为社会关系的底层实然。如果说,在前现代,在物质相对稀缺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丛林性更为直接,体现为对生存资源的竞争、争夺,面对这种丛林性,人们日益觉得文明性、正义性等的重要;那么,在现当代城市社会、在物质开始剩余的时代,同涂层化相伴并由涂层化所加深,人们之间的涂层性则体现为精神层面的丛林性,人们逐渐对所营建起来的正义、公正、平等等价值理念发生深层的怀疑。这无疑是一种更为可怕的丛林性。基本的社会互信,为人们的交换、交往提供低成本运行的可能,互信度不断增加,是商品交换、市场经济等得以成立、成熟的基本道德基础。涂层策略的盛行,深刻危机了现代社会的运行基础,使人际关系、社会整体处于一种经过理性确认的丛林状态,处于随时可能断裂与崩溃的状态。

(三)损害社会发展与创新的本土、多样基质

能否处理好对外学习借鉴与立足本土创新的关系,将深层决定一个社会的持存、续航能力。反思城市史,即使对小城邦而言,对外学习与本土创新,也非常重要。“事实上,总的来说,在多个小城邦彼此相邻,但各自保持着独立并采用多少有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交往确定是能够激发创造力。”⑩而所有的创造、创新、发展从来都是本土问题驱动。正是为了解决人们在身处其中的感性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人们才不断的学习借鉴、努力创新、推动发展。涂层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进行所谓的空间、产品、技术、制度等发展中,忽视对本土问题的把握,忽视对本土基质、本土资源的理解和挖掘,而是相对简单地仿制、引进甚至伪造所谓先进区域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作为公式化的外套、规律移植、嫁接、涂层到本土枝干上。其结果是,不仅没有学习好所谓的先进经验,反而损害了本土、本区域既有的传统、资源与社会结构,不仅没有实现发展,反而导致了破坏。

文明史、城市史告诉我们,多样文明的聚集是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多样性才是真正有驱动力的多样性?是外在形态、外观的多样性,还是生产方式、思维观念、分工方式等的多样性?任何文明构成、文明多样性,都是内在基质及由这种基质所生成的外在形式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真正有价值的文明多样性,其本质是具有不同内在特点,能够为人们提供多样技术、多样生活内容、多样服务方式,能够以更为合理、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满足人们的多样需要的多样性,是能够从社会实在层面推动社会实质性进步的多样性。而涂层策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追求内在基质、社会实大的改进,而片面侧重外形的多样、光鲜。这实质上是一种表面化的创新、表象化的多样性。正如生产技能相同的人或不具有生产技能的人,被穿上不同颜色与款式的技工外衣,实质上并不能生产新的产品。这种以涂层策略营建的多样性,看似多彩、多样,实则无个性、无异质性、无多样性,也就不可能真实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三、文明悖论:涂层社会的逻辑生成

涂层是文明进步的衍生品,既具有一定的文明性,也会对文明进步产生危害。形式主义、涂层主义的生成同近代以来启蒙精神的片面推进有关,同经济逻辑、效用逻辑的不断强化有关,同当代城市社会的高流动性、高聚集性有关,同当代世界不断强化的生存竞争、发展竞争有关,也同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不尽完善有关,同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程度、干预社会运行方式的方式、方法、体制的不尽成熟有关。涂层化是形式主义的当代形态,其深化有可能使社会成为一种涂层性的社会。涂层社会的生成,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逻辑主导语境下社会运行、社会生产的景观化、消费化。

经济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为人们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的基本资料,没有好的经济条件、强大的经济基础,谈不上社会的持存与发展。特别是在不同共同体相互竞争的语境下,良好可持续的经济实力更是所有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必须。经济非常重要不等于经济逻辑应该成为社会运行的至上逻辑。现代性以来,经济逻辑却实然性地成为了社会运行、社会治理的主导逻辑。在经济逻辑主导下,人们为了追求竞争优势,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为了把产品顺利、大量、快速地卖出,既需要使交换对象具有实在的作用与功能,也需要使交换对象具有完美、光鲜的外表甚至审美功能,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诱发人们的拥有欲望。如果不走偏、不走向极端,在完善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外观形象,无可厚非。但在现实中,有些生产者与经营者为了尽快获利,不是去改善、创新、提升产品本身的内在质量、使用功能,而是过度追求产品外观的光鲜,甚至以光鲜、华丽的外表装填质量低劣、分量不足的产品。

这种日益增多的形式精致的产品,营建出一种特定的景观社会。“景观是社会产物,它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东西,并且不断经受着改造。”(11)“景观被看做是既非自然也非文化的物质性人工制品。”(12)景观有其价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形式化的景观化的产品,往往只能暂时性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冲动。经济逻辑的片面至上,必然导致人们的短期行为,导致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被形式主义所侵占,导致追求外在光鲜的涂层化。

其二,虚幻共同体语境下,社会治理、社会行为的短期化、非诚信。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区别过真实的共同体与虚幻的共同体。真实的共同体是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有机统一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则是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相互分裂的共同体,也就是一种其成员不真实接受整体价值观,整体价值只得到表面遵守、只是一种涂层的共同体。当代社会的诸多层面的共同体,仍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虚幻性。虚幻共同体主要有两类主体构成,一是权力主体,一是不拥有权力的主体。对权力主体而言,虽然其目标往往是权力与利益的永恒,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格局、形势,不断出现的问题,其治理手段则往往是即时性、应急性的。为了稳定既有的地位,一些权力主体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会选择以涂层的方式营建哪怕只是表面性的和谐、稳定、繁荣。也就是说,对于虚幻共同体而言,走向形式主义,营建涂层社会,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

在虚幻共同体语境下,大多数甚至所有的社会成员,为了谋生存、讨生活,出于生计,往往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短期化手段追求短期化目标,否则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人们把追求短期、暂时目标,经过反思确认为理性价值时,整个共同体就会沦为一种被不真实的正义、公正、平等、自由等理念所掌控的涂层社会。当人们在深层价值观层面只追求暂时、短期的效用、利益、享受时,每个人都成为一种不愿承担公共责任、代际责任,只求自我安好、现世安好的自我中心主义者。这种无社会责任感、无历史责任、无代际责任感、在底层意识上无诚信意识的孤立自我,在日益复杂的竞争世界中,采取涂层策略、形式主义手段生产产品、建构话语,具有逻辑与现实的必然。虚幻共同体必然生成涂层社会、形式主义社会。

其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语境下,共同体本土自信、本土自觉的缺失。

反思文明史,任何内容与形态的文明进步,比如,新技术、新制度、新生产方式,往往会在某一区域或某几个区域先出现,然后向其他区域辐射,并在辐射中同其他区域的条件相结合,在各地生成既有个性也有共性的作为新的历史阶段的总体文明。也就是说,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从来都不会在各地同步同时发生,总是有先有后,有先发区域,有后发区域。文明进步、社会发展,从来都是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先发文明与后发文明融合的结果。离开了对区域本土文明资源的传承、挖掘、开新,不可能有真正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但对诸多后发区域而言,面对先发区域的竞争优势,为了尽快成长,摆脱劣势,人们往往更愿意直接模仿、复制外来文明,而不愿意立足本土文明进行挖掘与创新,甚至会消失对本土文明的信心。这种本土自觉、本土自信的缺失,是导致一个社会与区域成为形式主义社会、涂层式的景观社会的重要观念论原因。而形式主义的涂层社会、景观社会一旦形成,便具有规训功能,会加深一个区域的文化不自信。“如果融合到景观的各种社会过程通过景观的‘自然’品性得以规范化,那么,可见的景色就不仅仅反映了先前文化区分的强制性,它还服务于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秩序。”(13)本土不自信会导致外在文明的涂层,而涂层一旦形成,又会加深本土不自信。涂层景观、涂层社会同区域文明的本土不自信相互生成、相互增效。

其四,启蒙精神片面推进语境下,主体性的自我单子化、非公共化。

启蒙与现代性深层统一,启蒙精神是现代性的逻辑起点。启蒙不仅意味着人们有权利享有世俗的物质生活,更意味着人应该追求自由、神圣的精神生活。而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体性、个体自由,也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对公共性、社会规范的遵守。在应然的意义上,启蒙精神与现代性是物质性与精神性、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但在实际、实然的推进中,启蒙精神、现代性却往往被片面、悖论性地理解、实践为以个体性、物质性为核心甚至本位。启蒙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成为主体,人成为可以自己决定自由命运的主体,成为不被别人主宰的主体。但这种主体自决,并不意味着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是以个体、自我为本位。主体性的片面推进是启蒙精神在社会互动中走偏的一个核心内容。启蒙精神、主体性的走偏,对涂层社会、“形式社会”的近现代生成有决定性影响。

反思文明史、城市史,任何文明体、任何村庄、任何城市、任何个体都不会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其他村庄、城市、个体、文明体的互动中,才能存在。即使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也具有社会性。“任何利己主义都是在社会中靠社会来进行活动的。可见,它是以社会为前提,即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生产资料等等为前提的。”(14)也就是说,社会性、公共性,是文明性与主体性的一个内在特性。这就要求人们对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等理念的确认需要具有非个体性、公共性。反思现实社会可以发现,一方面,社会运行需要人们有公共性,要求人们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人们又被意识中的个体本位所掌握。这就使主体性处于人格分裂的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在涂层中得到策略性统一:人们采用所谓的公共性形式来实现自身的个体性,也就是以涂层的方式、涂层性的公共性来实现、维护自身的个体利益。近代以来,启蒙精神、主体性的片面推进、内在分裂,是导致涂层社会、形式主义泛滥的主体性原因。

四、质朴社会:形式主义的内在破解

现代性、城市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但现代性、城市社会远未成熟。形式主义、涂层社会的出现与流行,是现代性与城市社会已经发展又不尽成熟的表现;而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不尽成熟又是形式主义和涂层现象生成、蔓延的重要原因。文明进程包括城市现代性的成长,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是物质与空间生产方式、技术与经济运行方式、制度观念运行方式等的系统变迁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发展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系统进步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变革经济基础,不真实推动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不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那么所谓的合理制度与美好观念营建,便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形式变革、涂层性进步。

唯物史观对判别涂层化的本质,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或共同体而言,其存在的最根本基础是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是否合理、可持续,这种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是否同这个社会的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文明发展阶段相适配。如果一个社会的空间外观营建得非常华丽、庄严,其建筑、道路、产品存在严重而普遍的质量问题,不利于人的生存、安全、健康,那么,这种空间就是一种涂层。如果一个社会以文本、话语方式存在的价值观制度规则中充满了正义、平等、公正等词汇,但是,这个社会却存在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强权暴力,那么,这种所谓的平等、正义,所谓完美的制度与话语,也就只是一种涂层。如果一个人以各种方式四处标榜自身的无私、公正,但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与交往中却处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涂层策略的实施者。

我们这个社会,既需要华美、精致的修辞,更需要质朴、真实、感性的行为。在一个消费主义和涂层策略盛行的社会,回归质朴尤其重要。“推动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动力与求新欲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后者呈现在时尚惯例当中,并被认为能够说明当代社会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非同寻常的需求。因此,理解现代消费主义意味着去理解一种生产过程的性质、起源和功能。这一过程持续不断地创造着新奇的事件,并将它们引入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15)繁荣落尽,才见真实;涂层剥落,必露真容。所有的时尚与新奇,都以质朴、真实为基础,最终都需要回归真实、质朴。推进社会构成、社会建制、社会互动的质朴化、透明化、规范化,从根基处真实推进社会进步,真实推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从观念、体制、行为等层面营建质朴型社会,对化解当代社会、现代性的涂层危机、形式主义危机有基础作用。

其一,营建质朴、真实、落地的社会价值体系。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价值理念,也都会产生价值理念。“正如一种政治经济单位的兴起在历史上与价值准则的一致有关。它的衰落也与共同的价值体系的瓦解有关。”(16)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文明成果,是把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等日益确认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理念。但在现实的运行中,这些价值理念、价值观念的真实性却日益成为一个让人置疑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等所揭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自由会成为某些人的自由,平等会成为某些人的平等,正义会成为特定人的正义。资本文明条件下的自由往往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自由。如何实现、保证人们所熟知的自由、正义等理念在感性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广泛性,如何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真实地、广泛地实现自由、正义、公平,日益成为一个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不同的处境、阶层、发展阶段的主体而言,其所遭遇的自由、平等、正义等问题不同,其所要求的自由、平等、正义的内容也不同。从感性的现实生活出发,把自由、平等、正义、公正等理念同人们的日常处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追求华美的辞藻,而是以解决人们关注的切身问题等方式质朴、真实、有效地推进价值理念、价值体系建设,对有效减少、遏制形式主义、涂层现象有重要作用。

其二,营建质朴、规范、透明的社会运行规则。一个社会与共同体能否在复杂环境中持续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社会或共同体是否能够拥有合理的制度与规则。如果一个共同体所营建的运行规则严重脱离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只是复制所谓先发共同体的所谓先进规则,或凭想象营建规则,而不能把外来规则同本土传统、习俗等相结合,从生活本身出发营建规则,那么,这种可能是精心、费力营建起来的规则,很可能会成为无实际效果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的涂层性规则。对运行规则走向涂层化的具体共同体而言,一方面,所谓精英们精心营建起来的制度与规则,是以文本甚至官僚体系方式存在的低效率、低效果的正式制度;另一方面,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人们却实践性地实行着一种更为有效、方便,但同所谓的正式制度并不相同的规则。这种共同体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存在严重分裂的虚幻共同体。“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7)当普遍与特殊分裂时,“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8)营建真实、质朴、透明的制度与规则,对营建真实的共同体,克服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分裂,从根源上减少、克服涂层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三、营建质朴、规范、透明的社会互动关系。涂层化的生成同现代性、城市革命以来价值理念、社会运行规则出现了问题或有待完善有关,也同人们在具体社会行为、社会互动中的问题有关。涂层化、形式主义既是一种价值理念、社会规则的偏差,也是人们行为的偏差。没有人们行为的自觉调整,没有社会互动模式的合理化,所谓化解涂层危机,只是一种空话。反思现实,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以涂层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或者被迫接受别人的涂层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不规范、不易追诉的流动性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仍然是一种即时性、一次性、非生重复性交往。正如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所揭示,菲重复性交往、一次性交易,比较容易产生非诚信现象、欺骗现象。而欺骗的一个比较文明和隐藏的方法、策略就是涂层。“交易的基础——使交易成为可能——是一个法律及其实施的复杂结构。”(19)而重量性交易,往往会产生相对确定的规则、规范、习俗、法律,特别是人们对规范的认同,从而减少欺骗现象、机会主义。“简而言之,不确定性减少了,或完全被一种所有权及其实施的公认结构消除了。”(20)规范社会流动、社会互动,是克服涂层与形式主义的必须。对我国而言,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成熟,社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人们的信用意识还未坚实建立,交往失信甚至欺诈的综合成本还不够高。这诸多原因催生了涂层现象。面对这种格局,一个重要的选择、应对方式,就是提高人们行为的透明度、规范性,使社会流动特别是交易与交往行为在总体上有踪迹、可追溯,从而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只能理性地选择真实、质朴、诚信。

总之,形式主义、涂层现象是文明进步、现代性、城市社会的伴生物,也是文明进步、现代性、城市社会的潜伏敌人。华而不实、不能持久是形式主义、涂层策略的终极宿命。但形式主义、涂层也总会以新的面目出现。面对不变更新的形式主义、涂层策略,尤其需要推进价值体系、制度规则、社会行为的透明、规范、质朴。质朴型社会是文明发展、现代性、城市社会的根本方向。

①关于“涂层”,参见陈忠:《涂层正义论——关于正义真实性的行为哲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期。

②③列斐伏尔:《都市革命》,刘怀玉等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页。

④⑤⑥⑦⑧⑨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5、278、279、277、278、279页。

⑩汤因比:《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吕厚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7页。

(11)米切尔:《死劳动与景观的政治经济学》,安德森等主编:《文化地理学手册》,李蕾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50页。

(12)克雷斯韦尔:《景观、实践的泯灭》,安德森等主编:《文化地理学手册》,李蕾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1页。

(13)科斯格罗夫:《景观和欧洲的视觉感——注视自然》,安德森等主编:《文化地理学手册》,李蕾蕾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15)坎贝尔:《求新的渴望》,罗钢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16)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5页。

(1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4页。

(19)(20)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6、36页。



    进入专题: 形式主义   现代性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3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