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胜: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再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05 次 更新时间:2020-06-01 17:59

进入专题: 中国国际话语权  

孙吉胜  

内容摘要: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际话语权;话语;制度性权力

作者简介:孙吉胜,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话语权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拥有了国际话语权就拥有了更多的制度性权力,更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感召力。由于历史经历、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国际话语权还存在很多短板,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经常处于劣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国家实力并没有及时转化为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大国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对国际话语权高度重视,更加意识到需要各方加大力度来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外交是提升和体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框架下从多方面努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取得了不小成绩,同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本文主要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基础

中国从2008年开始不断提及国际话语权。2008年10月,温家宝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要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对国际话语权日益重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贡献的增多,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

其一,中国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国,但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实力与中国贡献不匹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一个因变量转变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中国成为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超过世界经济比重的16%,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中国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涵盖世界上所有工业门类。从世界层面来看,中国成功使8亿人脱贫,使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40%降到目前的不到10%。中国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有130多个国家和组织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从2018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贸易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与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首届进博会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成交额达578亿美元。第二届进博会成交金额达710多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了23%。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努力为世界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巴勒斯坦、叙利亚、中东安全、阿富汗问题、印巴问题等问题贡献中国思路,成为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不断增加,2019年分摊比例从原来的7.92%涨到12.01%,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所缴纳的维和预算经费也从10.24%升至15.22%。中国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难民署等联合国机构提供大量捐助。同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2019年全国边检机关检查出入境人员6.7亿人次,内地居民出入境3.5亿人次。2019年中国人出境旅游消费继续居世界第一。仅2019年上半年,中国境外旅行支出高达1275亿美元。尽管客观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与中国贡献和中国影响同步。在很多国际组织中,中国的代表权和发言权相对较低。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成员国份额的多少直接决定在该组织执行董事会中的投票权与制定政策的权力,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份额仅位列第八,而美国位列第一,拥有17%的投票权,实际具有一票否决权。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为4.57%,低于美国和日本。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领导职位一直由欧美垄断。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的数量和影响力都低于世界其他大国,如中国在联合国秘书处的职员只占1%多一点,代表性不足,岗位多集中在语言、技术和服务部门。同时,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的中高级职位数量少,在国际组织中的重大事项无法有效地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在宣传领域,很多中国故事经常是被外国人讲述,国外媒体经常抹黑、歪曲中国,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民主、人权等经常成为西方媒体的话题。在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学者的影响还比较有限,外国学者经常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西方概念和西方思维来描述、解读和预测中国。中国迫切需要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

其二,世界秩序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多,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增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挫,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则保持较高的增速,世界经济实力结构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国内问题,影响已超出本国国界,如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潮迭起。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多国社会运动的运作模式,民众通过社交媒体被动员起来,多国出现了无领袖社会运动,如法国,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美国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坚持美国优先,接连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和条约,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伊朗核协议、《巴黎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导条约》等,破坏和影响了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冲击和削弱了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给当前的世界秩序增添了不确定性和变数。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有增无减,影响世界的稳定与安全。近年来,北非、中东冲突动荡不断,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有增无减。世界需要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与此相比,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大国意识和大国责任不断增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变量,国际影响日益凸显。中国在世界经济、气候变化、贫困、环保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加强。

其三,中国的国际自主性和自觉性增强,日益重视国际话语权,创造性地提出了众多中国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明确,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中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提出众多中国理念。例如,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外交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持中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实际上,要让这些中国理念为世界准确地理解和自愿地接受,国际话语权是基础。中国深刻意识到,不同领域所面临的对外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的问题,凸显了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中国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外交领域,中国努力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文化领域,中央也明确提出要求,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也是中国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努力

外交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是提升和展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努力,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创新,在继承中国外交传统的同时,突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了诸多外交新理念。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之后,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外交实践,中国提出了很多外交新理念和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坚持和践行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等,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道路观、价值观和交往观,形成了中国自身的外交话语体系和行为逻辑。同时,中国对外交理论高度重视。外交理论是外交的重要理论支撑。而目前在国际关系学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几乎不存在;近年来在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崛起过程中,很多政策和行为等具体问题的解读都是套用西方理论。西方理论、西方思维、西方话语被简单地用来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难以被准确认知,中国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外交理论。2016年,中国外交部党委在《求是》杂志发文指出,中国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既追求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途径是坚持和平发展,核心原则是合作共赢,主要手段是建设伙伴关系,价值取向是践行正确义利观,彰显中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担当的鲜明特色。2018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国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外交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天下为公是中国外交的胸怀,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坚守,互利共赢是中国外交的追求,服务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使命,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

其二,通过主场外交、元首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和外交主动性的加强,中国对主场外交日益重视。中国开展主场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以利用东道主的优势设置议程,宣传中国理念,提出中国倡议,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发出中国声音。主场外交于201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官方话语。近年来中国开展的主场外交主要包括: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和2019年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2019年金砖五国峰会、2019年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以及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等。中国对这些主场外交高度重视,无论是对举办城市还是会议本身都精心谋划。中国在每次主场外交活动中都积极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主张,认真设置议程,调整和改革原有机制和规则,产生机制性成果。例如,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推动就发展问题制定了《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空白,对促进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该峰会还把发展问题置于突出位置,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这些成果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这一议题的设置和引领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效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2019年金砖五国峰会期间,中国进行了机制创新,创建了“金砖+”模式,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包含进来,为更好地促进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建设作用。主场外交本身也是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平台。活动期间,各国媒体也要对此进行大量报道,这是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利时机。中国利用主场外交活动全面展示中国,如文艺演出、参观等,也是促进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的过程。每次主场外交活动也是对中国外交的一次历练,对中国外交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大有益处。

元首外交通常是国家元首直接出面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是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具有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中国元首外交在国际话语权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中国元首外交活跃。例如,2018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世界57个国家,接待了110多位外国访华元首。每次访问前,习主席都会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中国和相关双边关系的发展。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双边、多边场合表明中方立场,亲自做各方工作,展示了个人的领导力和领导风格,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2016年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如特朗普当选、英国宣布脱欧,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民粹主义兴起等。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发表演讲,表达了中国支持全球化、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鲜明立场,在国际上引起热议。同时,元首外交形式多样,除正式会谈外,还可以进行元首间小范围会晤,无论是中美元首之间的“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还是中印元首之间的“金奈会晤”,都对促进并提升当时的双边关系起了重要作用。

其三,推动国际制度建设,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二战以来,国际制度是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和国际机构及国际组织。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紧密,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制度本身可以产生权力,即制度性权力。实际上,参与权、投票权、份额、代表权等都是制度性权力的体现。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还能够引领世界议题,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国际合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日益融人国际社会,从加入国际组织、条约,到今天的改革和创设国际机制,提出中国倡议,体现了中国对制度性话语权的高度重视。中国首先是维护二战后形成的主要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尤其是联合国框架下的组织、机构、公约和条约,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为维护全球治理领域的一些重要协议积极发挥了大国作用,如《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等,美国退出后,中国成为中坚力量。同时,中国也努力推进一些国际制度和机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提升自身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改革、二十国集团的演进等都是典型例子。此外,中国努力创设一些国际机制和组织,提出自己的倡议。从上海合作组织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体现了中国对创设国际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些机构中,中国自创设之初就可拥有较多的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予以保障。此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把130多个国家和组织联系在一个网络中,建立了中国在新的国际合作网络中的话语权。

其四,努力加大公共外交力度,促进人文交流,提升中国影响力和吸引力。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体现在对他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方面,背后要有充分的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民心相亲为支撑,否则经济实力的提升就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国际话语权。从中国外交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加大了公共外交力度,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工作。一是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翻译成几十个语种版本对外发行,使世界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人的了解。二是加大公共外交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驻外使馆主动召开记者会,或在当地电视等主流媒体发表演讲、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增信释疑,各级别的外交官积极发声。例如,在中国香港“修例风波”期间,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驻英国使馆举行中外记者会,多次接受电视采访,阐明中国立场。三是更加重视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很多中国驻外使领馆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不少中国驻外使领馆及外交官开通境外社交媒体账号,通过脸书、推特等积极发声,以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外交部2019年12月正式发布了第一条推特,一个月内增加粉丝2.3万。一些中国外交官如崔天凯大使以及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等拥有众多粉丝。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还开通了“抖音”账号,进一步增强和新媒体用户的互动。四是利用春节、国庆等特殊节日展示中国文化,加大人文交流,加强国外普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例如,春节期间,多个使馆邀请国内各省的歌舞剧院、歌舞剧团、文化厅等在当地举行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或联欢,在世界各地组织春节游行等。五是加大人文交流力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为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加强各领城的人文交流,如教育、科技、媒体、医疗等。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中国与中东欧、东盟、俄罗斯、尼泊尔、希腊、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共同举办文化年活动,形成了“丝路之旅”“中非文化聚焦”等10余个文化交流品牌,打造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一批大型文化节会,在沿线国家设立了17个中国文化中心。


三、未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尽管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综合中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发展速度、人口规模、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当前的国际环境考量,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大国,中国需要就自我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如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大国有何不同,中国可以为世界贡献什么等。正因如此,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外交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随之提出了很多外交新理念和新主张。但是,仅仅从字面来看这些新理念和新主张,其内涵很难被全面准确地理解,尤其是这些新理念、新主张和新政策背后包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难以被国外受众感知。例如,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简单的七个字蕴涵的是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天下观,体现了中国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中国在面对全球治理时,所倡导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有很多方面与西方不同,如中国强调标本兼治、共同与平等治理,强调发展治理、综合治理和过程治理。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受众而言,不了解中国的文化理念就很难全面准确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所理解的仅仅是几个概念,这些理念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随着中国外交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增强,这种情况今后还会继续增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与世界互动紧密,国外对中国的显性文化,如饮食、功夫、手工艺品等有了充分的了解,但是对于理念和传统等隐性文化可能并不一定如此。因此,加大中国文化理念和思想的宣传,充分挖掘中国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影响力的基础工程。只有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才可以更好地被世界理解和接受。

其二,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中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制度性话语权,也多次强调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的重要性。实际上,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干中国崛起及其世界影响力,一直心存恐慌,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自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注意一些国际制度话语权的零和特征。当前的世界秩序、国际机制和国际规则等大都形成于二战后,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争取制度性话语权的过程中自然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中国权益的增加意味着这些国家原有利益的减少,如份额、代表权等。因此,中国要避免陷人孤立状态,要多动员和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力量,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共同体。二是在创建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过程中,尽早让其产生可视性成果增加有效性。中国近年来的制度创新,最典型的是“—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实际上在二者创建之初,不少国家也提出了质疑。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相关政策的适时调整,“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和接受;亚投行在成立之初,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它要取代世界银行,对其高度警觉排斥,在产生大量可视性成果后才开始予以接受。对中国而言,这些成果转化为更多的制度性权力。三是关注中国创设的一些机制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国际论坛和国际会议等实际是产生软影响的一种重要机制。近年来,除传统的博赘亚洲论坛等外,中国也创设了一些新的类似机制,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南南人权论坛、全球政党大会、香山论坛、和平论坛等。这些论坛和会议实际也是制度性话语权的体现。如何让这些论坛产生真正有影响的长期效果,还要继续精耕细作,从论坛议程设置到后续沟通、实质合作等,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和长期影响力。

其三,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外交一直强调周边的首要性,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中美博弈日益加剧,全面做好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就更加重要,亚洲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良好,各种合作机制活跃、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也外干重要的建构期。中国需要继续加强在亚洲的话语权,塑造良好的地区安全和经济秩序。因此,中国当前需要运筹好亚洲区域内的各项机制,推进制度的延展,如利用好原有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东盟10+3,东盟10+1等一些传统机制,同时也要扎实做好亚投行、“一带一路”“测湄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新机制的相关工作,尤其加强与东盟以及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同时,在朝鲜半岛问题、南海行为准则等方面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夯实中国的亚洲影响。在全球治理层面,全球治理体系主要形成于二战后,中国作为后起者,本身就具有一些劣势,而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紧密相关,当前世界秩序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也不时出现治理困境,这些为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的全球治理话语权提供了契机。实际上,谁掌据了更多的全球治理话语权,谁就可以在变化的世界秩序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全球治理话语权涉及治理组织和治理平台的搭建、治理议程的设定、治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治理规范的传播、治理知识的传授、治理理念的落实等多个方面。随着世界秩序的不断变革与调整,各大国全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竞争将加剧。中国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要推动国际秩序向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相应提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能力,如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同时,要努力成为深海、外空、极地、网络、核安全、气候变化等新的疆域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树立新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些领域不能再做后来者。全球治理应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具体全球性问题,需要大量的治理人才和专业知识做支撑。中国需要加大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各领域治理人才储备,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兼顾国际交流、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协同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尤其是治理专业知识,要能够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时贡献有效的中国方案。此外,要加大向国际组织输送治理人才的力度,增加中国的代表性,改变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人才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本身也是中国外交能力的体现。

其四,提高话语能力。话语能力直接决定了话语的吸引力、可信力和感召力。话语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话语内容。话语内容主要涉及对外宣传的内容,即选择哪些内容作为主题。实际上这些年世界各国对中国最敬佩的是中国的长期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因此,中国对外宣传需要多讲这些方面的具体故事,认真总结中国经验和成果,其中自然会涉及中国共产党,涉及中国制度以及治理经验,涉及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和发展成就,包括中国在某些方面失败的教训,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启示。再如,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对世界的积极影响,也是国际社会比较关心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使8亿人脱贫,对人类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诸多合作,等等,这些都应该好好讲。要选择一些具体的数字和普通人的生动案例来讲,以赢得人们的共鸣。此外,中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也是重要的一方面。例如,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保证了四年建完大兴机场这样的中国发展速度;中国人习惯储蓄,使各银行具有充足的资金等。总之,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这也是话语吸引力和公信力的基础。二是话语风格。受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的叙事风格经常偏于宏大,讲究语言的工整,如经常是四个字的成语连用,但是这样的语言风格经过翻译之后经常会失去语言的形式和力量。在对外宣传中,要尽量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聚焦具体的案例、具体的人,这样的宜传才可以鲜活、生动起来,才更容易感动受众。三是话语载体。实际上除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外,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也是很好的宣传载体,它们在当今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朗普总统对推特的使用就是典型案例。此外,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途径。实际上美国的很多理念、价值观、日常生活都是通过在世界各地播放的美国大片来展现。中国近几年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有些电视剧在非洲播出后就吸引了很多观众,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国产动画片《熊出没》等。这些也是国际传播能力的综合体现。四是增强国际舆论斗争能力。国际上目前还经常存在抹黑中国、歪曲中国的报道,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南海”问题、新疆、香港等的报道,很多偏离事实,给中国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国迫切需要提升舆论斗争本领,如抢抓话语权,提高报道实效性等。这些也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话语权的自然提升。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贡献的增加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并不同步。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多方运筹帷幄,多方努力。中国外交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效果。但是,当前世界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全球治理体系急需变革,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不时出现,这些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未来中国需要加大在文化理念宣传、话语能力建设、全球治理话语权、地区秩序构建、制度与机制改革与创新等方面的力度,提高自身实力以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外交一直强调外交理论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法治建设,这些实际上都与外交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紧密相关,不仅涉及外交部门,还需要学界、媒体等全方位的努力,形成更好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注释略)



    进入专题: 中国国际话语权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55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