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勋:朱光潜与中国现代审美学学科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88 次 更新时间:2020-05-21 22:12

进入专题: 朱光潜   审美学学科建设  

彭立勋  

原发信息:《中国文学批评》(京)2019年第20191期

内容提要:朱光潜是中国现代审美学学科创建人和奠基者。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美学研究中,率先引入西方近代美学方法,构建了以审美经验为核心的美学研究模式;通过中西融合互补,建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较完整的美感心理学说;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观点,对美感经验和审美活动作出新的分析和解释。从学科建设角度审视其学术贡献和尚存问题,对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关 键 词:审美学/审美经验/美感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美学研究中,朱光潜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具体美学观点也不断演变。但是,他的美学研究始终坚持从审美实际活动出发,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这一学术特点一直没有改变。这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学科创建人。从学科建设角度认真分析朱光潜对中国现代审美学发展的贡献和局限,辨析其得失,对于全面认识朱光潜美学思想,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从而获得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理论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构建以审美经验为核心的美学研究模式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学科奠基者。他构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审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早期传统西方美学注重美的本质探讨大相迥异,朱光潜的美学研究注重的是审美经验。他的美学研究是从分析美感经验开始的。《文艺心理学》一开始便说,美学的首要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而“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则在其次。“这第二个问题也并非不重要,不过要解决它,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因为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先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所以,“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①这里讲的“美感”,即西文中的aesthetic,后来,作者改译为“审美”(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补注)。美感研究不仅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而且成为贯穿他一生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美感问题牵涉到美学领域里所有的基本问题,“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对象”。②可以说,朱光潜对于艺术和美的研究都是以美感研究为基础的,也都是从美感出发的。这形成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色。

朱光潜一再强调美感经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对象和出发点,这首先是由于他开始从事美学研究就深受西方近代美学的影响。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近代美学是从近代哲学分支出来的,从休谟、康德一直到克罗齐,近代哲学都是偏重知识论(即认识论),中心问题是心如何知物,因此注意到以心知物时的心理活动。哲学家将知的活动分为直觉的和名理的两种,研究名理的部分属于知识论,研究直觉的部分属于美学。“美学在西文为aesthetic。这个名词译为‘美学’还不如译为‘直觉学’较为准确,因为美字在中文是指事物的一种特质,aesthetic字在西文中是指心知物的一种特殊活动。”所以,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不在于分析事物何以为美,而在于分析人的美感经验。“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至于‘事物如何才能算是美’一个问题还在其次……所以关于美感经验的问题是较为基本的。”③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最初来源是克罗齐,克罗齐是黑格尔的门徒,他的美学仍是继承由康德传下来的一个系统。这就使朱光潜的美学研究一开始就直接接受了近代美学侧重美感经验研究的传统。

朱光潜将美学研究对象集中在美感经验上,和他个人的学术经历也密切相关。他说:“我可以说是从心理学走向美学的,读的美学书大半同时涉及心理学。”④他在欧洲留学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早在撰写《文艺心理学》之前,他就写了《变态心理学派别》和《变态心理学》。在爱丁堡大学时,他选修了一年心理学,并在心理学研究班宣读过一篇《论悲剧的快感》论文,颇受心理学导师嘉许。后来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夏尔·布朗达尔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这部著作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后来《文艺心理学》的萌芽。它从研究悲剧的快感入手,全面探讨了悲剧美感经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将其与整个审美经验的特质相联系,实在是一部研究审美经验的专著。他后来以美感经验研究为中心写出《文艺心理学》,和他最初选择的学术道路一脉相承。

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构建了以审美经验为中心来研究美学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审美学的学科理论框架。该书以美感经验的研究为起点,并将其从始至终贯穿全书的各个研究方面。这与许多美学著作以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研究起点和中心是大不相同的。作者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⑤这里所说不是从哲学成见出发,而是从创造和欣赏的审美实际出发,不是以美的哲学的推演为对象,而是以创造和欣赏的审美经验为对象,不是哲学的演绎方法,而是心理学的归纳方法等,就是对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审美学研究模式和方法的概括。实际上也就是指明了审美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和方法。

《文艺心理学》共有十七章,其中直接探讨和研究美感经验的占了十章,充分显示出美感研究的核心地位。作者首先运用克罗齐直觉说和近代心理美学学说分析美感经验,然后再加以辨析、订正、补充,从不同方面对美感经验的性质、特点、心理结构、生理基础、形成机制等做了多方面分析,又进一步论述阳刚与阴柔、悲剧与喜剧不同美感形态的特点和心理构成,从而形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美感心理学说。这套学说虽然没有完全克服西方近代美感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但它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审美心理奥秘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在《文艺心理学》中,作者对美的本质问题没有回避,但也不是从既定哲学观点进行演绎和推论,而是仍然从审美实践出发,以美感经验作为基础,去回答“什么叫做美”的问题。历来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存在着美在于心还是美在于物的根本分歧,作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很难成立,因为他们都不符合美感经验的实际。人们对于事物美的感受总是存在分歧,说明它带有主观性;但多数人对美的审别又带有一致性,说明它仍有几分客观性。所以,“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这种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和作者对美感经验的解释如出一辙。因为美感经验就是“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⑥这显然是从审美经验出发,用美感经验来诠释美的本质,而不是从既定哲学观念出发演绎出美的本质,更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去拼凑各种美的本质的定义。

美感经验发生在文艺创造和欣赏之中,对于美感经验的研究和文艺问题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出发,以美感经验为基础研究文艺问题,对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创造、文艺与道德的关系等重要文艺问题都有专章进行论述。因为出发点和角度不同,所以,结合美感经验探讨文艺问题,和一般的艺术理论研究还是存在区别的。例如对于文艺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有文艺与道德无关和文艺必含道德两种学说。作者从分析美感经验与艺术活动的联系和区别来辨析两种学说。认为一方面艺术活动作为美感经验,应不涉及功利和道德;另一方面艺术活动又不完全限于和等同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只是艺术活动全体中的一小部分”,⑦而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美感的和科学的、伦理的活动是不能分割开来的。所以在美感经验之外,艺术仍然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显而易见,作者的方法是通过艺术和美感经验的关系来阐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而不是脱离审美经验孤立研究艺术。

综上所述,《文艺心理学》是以审美经验为研究中心对象的,它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探讨美的本质,也不是孤立地研究文艺问题,而是以审美经验为核心,将美、审美、艺术三者融为一体来进行研究,使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学互相贯通。这种研究模式和方法就是审美学的研究模式和方法。所以,《文艺心理学》成为中国现代审美学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


二、建立中西融合互补的美感心理学说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分析和解释美感经验,构建审美心理学说,走的是中西结合融通之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传统之木”。从接受西方美学的影响来说,对朱光潜研究美感经验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是从康德到克罗齐一脉相承的近代哲学美学;另一个是以心理距离说和移情说等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美学。前者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后者是他研究的心理学根据,两者互相补充。其中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对其美感经验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朱光潜自述,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最初来源。《文艺心理学》对美感经验的分析,便是从克罗齐的直觉说开始的。直觉说是克罗齐主观唯心论哲学和美学的基石。《美学原理》一开始便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⑧前者产生的是意象,后者产生的是概念。直觉是知觉以下的最低级的认识活动,是脱离理智作用而独立自主的。接着就指出,直觉的(即表现的)知识和审美的(即艺术的)事实是统一的,美学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朱光潜便是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定义,并加以解释说:“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⑨这可以说是美感经验最基本的性质。由此展开,便形成美感经验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意象的孤立绝缘,二是物我两忘。以上就是《文艺心理学》构建美感心理学说的基本支柱。

克罗齐对美感经验的解释是建立在哲学概念上的,缺少心理分析和根据。为了弥补不足,更深入揭示美感心理特点,朱光潜吸收了近代心理学美学中代表性观点心理距离说和移情作用说,并结合审美欣赏和文艺创造的经验加以发挥。心理距离说重在说明美感经验如何创造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移情说重在说明美感经验如何实现物我两忘和物我交融。这两种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就达到了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使我的情趣和物的意象融为一体,这也就是形象的直觉。单就吸收心理距离和移情作用两说来看,这里似无新意,但是,作者不仅结合大量实例对其作了发挥和引申,而且将其融入形象的直觉说之中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还是有一定新意的。

朱光潜大致采取了克罗齐的直觉说,但他也发现了直觉说的一些不足和矛盾,并且能够从审美欣赏和文艺创造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和克罗齐不同的见解。这可以说是《文艺心理学》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美感与联想的关系问题。克罗齐肯定审美和艺术只是直觉,否认和知觉、联想有关。朱光潜认为这不符合审美和艺术实际,承认审美和艺术与知觉、联想仍有相当的关系。他认为,无论是创造或是欣赏,知觉和想象都必须活动,而知觉和想象都以联想为基础。创作和欣赏中的移情作用也是一种类似联想。欣赏不能不借助于联想,因为它不能不借助于了解。“所以联想有助美感,与美感为形象的直觉两说并不冲突。”美感经验中意象的产生不能不借助于联想。“联想虽不能与美感经验同时并存,但可以来在美感经验之前,使美感经验愈加充实。”⑩

另一个是关于文艺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克罗齐认为艺术只是直觉,不涉意志和对象的意义、价值,所以无关道德。朱光潜认为这也不符合艺术活动实际。美感经验只能算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艺术不可能和人生绝缘。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美感的人同时也是伦理的人与科学的人,美感的、伦理的、科学的三种活动在理论上虽有分别,在实际人生中并不能分割开来。“文艺与道德不能无关,因为‘美感的人’和‘伦理的人’共有一个生命。”“美感经验只能有直觉而不能有意志及思考;整个艺术活动却不能不用意志和思考。”(11)就美感经验本身说,可以说与道德无关,但在美感经验以前和以后,文艺与道德密切相关。这些见解虽然只是“补苴罅漏”,本身仍然存在矛盾,但较之克罗齐的观点还是前进了一步,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正是在“补苴罅漏”修正克罗齐形式派美学的过程中,朱光潜继承和发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艺经验和美学思想的优势,将之运用于审美经验和艺术问题研究。如在论述美感和联想的联系时,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诗歌的创作经验。认为在中国诗里,“诗的微妙往往在联想的微妙”。如李贺的《正月》、李商隐的《锦瑟》,“都是选择几个很精妙的意象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多方面的联想。”(12)联想愈丰富则意象愈深广、愈明晰。中国古诗最善运用比兴手法,比兴都是拿意象来象征情趣,都是要通过联想。象征是拿具体的东西代替抽象的性质,如陶渊明诗里松菊象征清高,根据就是类似联想。通过象征,概念完全溶解在意象里,“使意象虽是象征概念而却不流露概念的痕迹,好比一块糖溶解在水里,虽然点点水之中都有甜味,而却无处可寻出糖来。”(13)这实在是采用了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妙之论。

又如在论述文艺与道德密切相关时,朱光潜特别指出了中国文学和现实人生紧密结合的长处。他认为,就大体说,全部中国文学后面都有中国人看重实用和道德的这个偏向做骨子。这是中国文学的短处所在,也是它的长处所在;短处所在,因为它钳制想象,阻碍纯文学的尽量发展;长处所在,因为它把文学和现实人生关系结得非常紧密,所以,中国文学比西方文学较浅近、平易、亲切。中国伟大的诗人如屈原、陶潜、阮籍、杜甫、李白等都是要极简朴、极真诚地把他们的忧生忧世忧民的热情表达出来。“在中国文学中,道德的严肃和艺术的严肃并不截分为二事。”(14)这样概括中国文学中文道结合的特点和长处,非常精辟和深刻。

除此之外,朱光潜在美感经验研究中还处处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范畴和话语表达,与西方美学的概念、范畴和话语表达进行对照、比较和互释,从而使所阐述的观点、理论显得更为清晰和丰富。例如将中国诗论中“情景相生”的境界说和西方形象直觉说、移情作用说加以比较,以更恰切地揭示美感经验的特点。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便是诗的境界。情即情趣,景即意象。所以,每个诗的境界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由此,作者将美感经验的特点概括为“见出意象恰好表达情趣”,创造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意象的情趣化”。又如将中国传统美学中阳刚美与阴柔美的范畴,和西方美学中雄伟(崇高)与秀美的范畴进行对照和互释,以更充分地阐明两种美感形态的区别和各自心理特点。这些都达到了中西互相融通、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将西方近代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美学同中国传统文艺经验和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中西融为一体、较为完整的美感心理学说。尽管它还是以西方美学学说为主干,但由于经过分析和消化,并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文艺经验,在理论和话语上仍然具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和盲目照搬的西化审美理论是不一样的。这种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尚存不足,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西美学融合,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审美活动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他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和研究美学问题;另一个是他把研究重点从审美经验转向美的本质问题。前者是他跟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后者是由于当时美学大讨论各派争论焦点集中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但是,认真读过他参加大讨论论战文章的人,都会发现他对美的本质的阐述仍然是从审美经验出发的,在具体论述中,他所讲的美的本质、性质,实际上就是美感的性质、艺术的性质。

朱光潜在论战中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和“美是意识形态性的”的观点,他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在《文艺心理学》中,他曾提出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又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与物无关。大讨论一开始,他便在自我批判中承认这是主观唯心论。所以,在阐明新的美学观点时,他首先确立了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个基本原则。然后根据这一基本原则,从文艺和美感的性质去推导美的性质和本质。按照他的理解,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而美是文艺的一种特性,所以,“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所谓‘意识形态性的’,就是说:美作为一种性质,是意识形态的性质,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性质。”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性质,表现为客观与主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存在和自然性只是美的条件,必须经过主观意识形态的加工和作用,成为客观和主观、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才能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所以,“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15)

以上是朱光潜关于美的本质新说的基本观点。它在论战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在回答这些批评时,朱光潜一再强调要将“物”和“物的形象”、“美”和“美的条件”两者严格区别开来。他把自然存在的客观的物称为“物甲”,把经过主观意识形态作用产生的物的形象(即艺术形象)称为“物乙”。物甲仅提供美的条件,物乙才构成美的形象。所以,美不在物甲而在物乙。美感的对象不是物甲而是物乙。这种物甲物乙说,可说是朱先生的一个创造,它很精确也很形象地概括了其美的本质论的要点。

为了说明物甲(物本身)怎样成为物乙(物的形象),朱光潜较详细地分析了美感经验的过程。他将美感经验即艺术或美感的反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的感觉阶段,是感觉对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这个阶段美感和艺术与科学反映是一致的,可以用列宁的反映论来解释。第二个阶段是正式美感阶段,即欣赏或创造阶段,必须进行形象思维。这个阶段美感和艺术与科学反映有本质区别。它不是一般感觉和科学的反映,而是意识形态式的反映,须受主观方面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不能用反映论来解释,而要用意识形态论来解释。经过正式美感阶段和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物甲才变成物乙,美的条件才变成为美。

对朱光潜的美的本质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关于艺术和美、美感和美的关系问题上。批评者指出,艺术不等于美,美的不一定就是艺术,所以不能将两者等同,也不能由艺术是意识形态推导出美也是意识形态。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美,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美。艺术作为意识活动的一种产品,它的物化形态的艺术作品作为美感的对象,作为美的存在,对于欣赏者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等于艺术美。美感是人主观意识的一种活动,是客观美的反映,美在先,美感在后,一个属于客观存在范畴,一个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不能将美等同于美感。艺术家的美感在创造艺术美中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但艺术美的根源是现实美,不能说是美感产生美。

今天看来,对于朱光潜美的本质论的批评基本上是合理的。问题是朱先生的美的本质论本来就是艺术论或审美经验论,所以在他的论述中,美、美感、艺术是互相等同的。如果我们撇开美的本质,仅就他对审美经验的论述来看,则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从意识形态理论来论美感,和原来从直觉说论美感相比,对朱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从美感是社会意识形态出发,肯定了美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指出美感不仅是感觉活动,而且是形象思维活动,有时还须借助于抽象思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美感经验中起作用的因素异常复杂,意识形态的总和与个人的生活经验互相结合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审美趣味存在差异,个人生活经验千差万别,同一审美对象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深广不同的美感,因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同时,就同一时代、同一民族或同一阶级来说,经济基础和一般社会生活是大致相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是大致相同的。所有时代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理想和感情,反映出人类普遍性里一些基本的东西,因而形成美感的普遍性。这些建立在意识形态论基础之上的审美意识理论,对审美学的研究和建设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朱光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美学问题上从意识形态论进一步转向实践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于美学起了根本变革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建立了艺术审美活动起于劳动或生产实践这个基本原则”。生产实践不仅依据主观方面的需要,还要依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劳动产品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就“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观照自己”。朱先生据此认为,“劳动生产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同时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劳动创造正是一种艺术创造”。无论劳动创造,还是艺术创造,基本的原则都只有一个:“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基本的感受也只有一种:认识到对象是自己的作品,见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感到喜悦和快慰。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美感。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美感’起于劳动生产中的喜悦,起于人从自己的产品中看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那种喜悦。”“人从他的产品里不仅得到实用需要的满足,而且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因为产品体现了他的‘人的本质’,即人作为社会人所有的愿望和实现愿望的能力。人认识到这一点,就感到喜悦,对它的产品加以欣赏。这就是美感的起源。”(16)人的感觉力、审美的感觉力是在用生产劳动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建立的审美学体系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后来转向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观点重新说明审美问题,从哲学基础上说是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单纯认识论观点转到实践观点。他指出不应该把美学只是当作认识论,应当首先从实践观点出发。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认识论,而是认为应在实践基础上把认识论和实践论统一起来,明确提出美学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出发”。(17)这就为审美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朱光潜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建立的审美活动理论,包括生产劳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美的规律的内涵、审美活动的性质、美感的本质、起源、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美感发展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在哲学和美学上进行深入探讨的。朱先生的看法也只能说是一种探讨,产生争论在所难免。其中提出的“生产实践本身就是艺术活动或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看法,由于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区别,因而受到较多批评。但这不妨碍他的许多看法和论述具有的学术探索价值。它们对于我们今天深化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仍然是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的。

注释:

①《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9、10页。

②《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69页。

③《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06、407页。

④《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6页。

⑤《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3页。

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53页。

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19页。

⑧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1页。

⑨《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3页。

⑩《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96页。

(11)《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21、120页。

(12)《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93、95页。

(13)《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96页。

(14)《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102页。

(15)《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第100、71-72页。

(16)《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第290、295页。

(17)《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第278页。



    进入专题: 朱光潜   审美学学科建设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41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