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闻晓: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
历史或传说经典化的话语垄断在阐释学中形成了顽强的传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承接刘安、班固、王逸的经学立场对《离骚》进行了同样的评价:“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祇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谕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擿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18](P46-47)尧舜禹汤之陈,桀纣羿浇之讥,自是远古以迄三代文化的传存,不必附会“典诰之体”和《诗》之比兴,后者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可用之,何独屈辞不能?不必指为“同于风雅”。至于“托云龙,说迂怪”等四事,也明白显示《离骚》等篇“异乎经典”的独绝之性,都是来自遥邈的传说,惟以未受经学影响的原生形态,连通楚人的精神,成为《离骚》等篇浪漫铺陈的不尽资源,光怪陆离,不可方物,倘若擿而去之,全同风雅,何复《离骚》之存?洪兴祖驳之曰:“《骚经》《天问》多用《山海经》,而刘勰《辨骚》以康回倾地、夷羿弊日为谲怪之谈,异乎经典。如高宗梦得说、姜嫄履帝敏之类,皆见于《诗》《书》,岂诬也哉!”[11](P21)《骚》取于“谲怪之谈”,不必受《诗》《书》影响,《诗》《骚》共取于悠久的传说,显现“文学创作”的特质,却总被经义障蔽。
在某个角度上说,文学创制的形式和语言是决定性的,对于屈辞而言,文本几乎是唯一可资阐论的资源,尽管《离骚》总被附会风雅,但没有人能够在屈原诸作中找到《诗》的形式影迹甚至片言祖述。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谓“观夫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18](P615),屈、宋自己何曾“号依诗人”?其引“古事”是在三代乃至以前,而一无取于《诗》者,这是确凿的事实,却在经学的独断中恒被遮蔽久远,视若当然。只有跳出经学的藩篱,才能说出原本简单的事实。晚清姚华《论文后编》云:
楚隔中原,未亲风雅,故屈原之作,独守乡风,不受桎梏,自成闳肆,于《诗》为别调,于赋为滥觞。[19](P29-30)
这是至为确切的论断,从屈原诸作的所有语句文词来看,确实“未亲风雅”,倘使“同于风雅”,则如同“桎梏”,安能尽情抒发怨怼激发?正是长篇巨制、散语长句乃至“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茞”之楚物、“中洲、江皋、极浦、澧浦”之楚地,以及“顑颔、缤纷、婵媛、犹豫、容与”之楚语,凡此各个方面都以迥异于《诗》之形制、篇章、造句、名物、语词显示“未亲风雅”、出脱《诗》之“桎梏”而“独守乡风”、“自成闳肆”的“别调”异彩,经由宋玉弃情叙物的辞、赋转换,终成一代文学之盛,同时屈、宋之辞也在汉代以降“骚体赋”的摹拟流变中获得了久远的传承。
三、情理事与骚体分途
屈辞为抒情之作,宋玉作品除后人明标为赋者外亦然。情感的抒发是根本性的,其中所涉理、事被激越的情感驱使裹挟,篇章结构都随情感的抒发展开,往往杂乱无序,重三倒四。《离骚》或训“离忧”“遭忧”“离愁”,王逸谓“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衺,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11](P2),或以屈原被谗放逐后作。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谓“《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20](P88),其所“不变者”,就是情感的激荡,惟以“忧心烦乱”,不堪着意安排使然。清王邦采《离骚汇订·自序》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伏,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21]张永鑫谓王氏“指出了《离骚》的结构同屈原感情的激动跌宕是密切相关的”[22](P438-439),情文合一,不可端倪。倪晋波《论〈天问〉的“叙问”特征和抒情结构》,说《天问》对宇宙、天地、人事的170个追问也是错杂无序,如在宇宙的追问中忽然插入鲧、禹治水之事,叙述周继商起,不按世系,而是从武王说起,推动其追问思维的“流动性”和“跳跃性”,也是“诗人去国怀忧状态下奔腾流泻的内心情感”。《九章》则王逸谓“屈原放于江南之壄,思君念国,忧心罔极”而作[11](P120),朱熹谓“非必出于一时之言”[23](P72),其中“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涉江》和《哀郢》有大致的行路叙述,后者尤然,但纪行不是主要的,而是一路悲歌,且行且怨,《哀郢》从“发郢都而去闾”,依次叙述“过夏首而西浮”“上洞庭而下江”之后,却又反过来“哀故都之日远”、悲“郢路之辽远”,惟以悲愤的情感驱动一步一顾的故国思恋;《抽思》题名取于篇中“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章句》作“抽怨”,王注“拔恨意也”[11](P139),虽亦放逐途中所作,但无纪行,而是“反复其词,以泄忧思”[11](P141),情感的抒发并不在于后世所谓篇章的结构,只有清晰的写作思维才斤斤讲究“谋篇”的章法。《九章》其他篇章也大抵如此。
《九歌》原是远古之乐,《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王逸注谓启为禹子,《九辩》《九歌》为禹乐[11](P21),洪兴祖注引《山海经》“夏后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11](P21),楚人传之,以为祭神,王逸谓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歌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作此[11](P55)。现代学者多认为屈原作于放逐之前,用供祭祀。《九歌》中除《国殇》祭祀楚国阵亡将士外,都写神恋,愁怨惆怅,营造水湄山中的凄迷场景,多在情景交融,可称意境。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谓,“蒙叟《逍遥》,屈子《远游》,旷荡虚无,绝去笔墨畦径,百代诗赋源流,实兆端此。”[24](P126)实际上《九歌》尤然,不仅与屈原其他诸作一起直开赋体,也可能演变为诗。现代学者多从“兮”字脱落着眼,其实情景、意境为要,固当识取大者。《九辩》为宋玉所作,当代多无疑义,与《九歌》同为远古之乐,王逸注谓“九”为阳数之极,取为歌名[11](P55),然《九歌》为短歌之集,《九辩》单篇敷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非如后世枚乘《七发》、东方朔《七谏》分为七事构篇。《招魂》王注“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11](P197)所作,在极度散乱的精神状态中,何堪着意构结?也是语无伦次。《远游》取效屈宋,“悲时俗之迫阨”“怊惝恍而乖怀”,虽涉神仙道家之事,仍然以情为主,通篇杂沓有之。外此者较为特殊的是《卜居》《渔父》问答构篇,议论有之,不涉儒、道之理。凡此屈宋等“楚辞”与汉代拟作不同,后者虽亦抒情,但以明显作意构篇而或取于儒、道,理性为本,或以事构篇,次序井然。
汉代骚体赋对于屈宋等“楚辞”的传承,根本上就是抒情,与汉大赋承接宋玉赋叙物,并为两大主线。汉代骚体赋因其所祖不同,厥分四途:
一是弔悼屈子,或以自悼,如贾谊《弔屈原赋》、扬雄《反离骚》取效《离骚》,《鵩鸟赋》句式为短,有类《九章·怀沙》,《惜誓》则祖《九章·惜诵》,王褒《九怀》、王逸《九思》则拟《九辩》《九歌》,凡此亦参屈、宋其他诸篇。《弔屈原赋》共三段,首段同序,次段为正文,概括屈原行事遭遇,抒情为主,末段为“讯”,议论为主,刘勰《文心雕龙·哀弔》谓“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18](P241),迥异《离骚》怨怼激发、重沓繁复,而以事、理为主,明孙月峰谓“视《鵩赋》较有骚人之致……第述意太分明,便觉近今”[25](P12)。扬雄《反离骚》名虽为反,却是哀弔,希望屈原能留住有用之身,以孔子“终回复于旧都”,悲其“弃由、老聃之所珍,蹠彭咸之所遗”,抒情虽近于《骚》,但通篇贯穿了清醒的思理,结构转为谨严,篇幅去《骚》甚短。《鵩鸟赋》有序,交代缘由,则一篇思路构结已定,自是理路较然,多用老庄之义,这是汉初尚黄老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庄子》“荒唐谬悠”也许与屈辞“旷荡虚无”同有南方文化的浪漫特质,前者较诸经学与后者的结合尤为适应,刘师培即指屈辞“叙事纪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26](P81)。《惜誓》自抒己意,不似代屈所为,篇中不仅如《远游》言“赤松、王乔”而念“长生久仙”,且陈“比干忠谏”“仁人尽节”,反映儒家忠节仁义,与《九章·惜诵》之言“五帝”“六神”不同,远古之神已降为世俗所羡之仙,三代理想已经降为儒门经义,而且从《惜诵》抒情为本变为议论为主。至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追思屈原,固以抒情为主,然其鸿篇巨制,出于精心构架,每章各主一义,述旨分明,已较屈原《离骚》和宋玉《九辩》出于情感复沓铺陈尤其是屈辞生命精神的熔铸不同,且《九辩》取于阳数命名,至此则变为篇章结构之数,在其精心结撰之中,作者变为一个清醒的叙述者,理性的反思隐然其中,也是全篇构思之本。又东汉梁竦《悼骚赋》历述孔子、重耳、乐毅、项羽、范增,抒发对于历史人事的感慨,只是体制拟《骚》而已。
二是《太玄》《思玄》之制。除汉初尚黄老的短暂时期之外,汉代思想基本以经学为尊,反映于骚体赋的创作,但在贾谊《鵩鸟赋》之后,也有扬雄《太玄赋》和张衡《思玄赋》等,清陈螺渚谓“汉儒者不傍老庄门户”[25](P11),贾谊《鵩鸟》仅为例外,却不及扬、张二赋。《太玄赋》只是以骚体形式阐论玄理。张衡“常思……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4](P1914),为汉代骚体赋中可比大赋的鸿篇巨制,拟于《离骚》而述想象之游、玄远之思,一样是上天入地,漫无方的,但不是《离骚》以情为主的繁复迭出,而是谨于谋篇,“势虽宽而用意甚紧,此长篇能事”[25](P19)。
三是自我或代为抒情,以恋情为主。屈宋诸篇大多自我抒情,或以《招魂》《大招》等代屈抒情,《九歌》中《国殇》是悲悯将士殉国,《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则写诸神之恋。司马相如《哀二世赋》所哀非己,篇幅为短,前半部分铺陈山高水深、原广竹密,其环境描写似有取于《招魂》,又有《高唐赋》并自作《子虚》《上林》大赋影迹,后半部分议论,归于“持身不谨”“操行之不得”。司马相如《长门赋》代陈皇后作,刘熙载《艺概·赋概》谓出于《山鬼》[20](P90),述其落寞踟蹰情状,体贴细腻,融情于景,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长门》一章,几于并美”[27](P982),这本是刘安论《骚》之语,于《骚》不侔,却以汉人浸淫经学,正合其论。汉武帝《悼李夫人赋》,抒情感人至深。班婕妤《自悼赋》,明茅坤谓藻思当胜相如[28](P9),实有取于《长门赋》,元祝尧《古赋辩体》引朱熹谓“虽出于幽怨,而能引分以自安,援古以自慰,和平中正,终不过于哀伤”,是惟“德性之美”[29](P45),宫廷妇德,固当如此,作为骚体拟于屈辞,却已丧失屈辞未染经义的理想精神,以此视彼,隔若胡越。张衡《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名篇,实开魏晋六朝赋风,从抒情赋迥异大赋叙物而言,其源犹在楚辞,而其“寄兴高远”[30](P43)“超然远引”[25](P24),却是本于庄子逍遥之旨。汉灵帝时赵壹《刺世疾邪赋》直陈愤怒,狂飙疾雨,飞沙走石,原其所本,也是“怨怼激发”之极,其人奇伟,其文杰特,当许“别类”。
四是自述其志。屈辞多为第一人称的自我抒情,并兼述志,尤其《离骚》前半部分自述理想,《九章》中《惜诵》《哀郢》诸篇也有类似的表述,是为汉人祖述所本。董仲舒《士不遇赋》首段用《诗》四言,接着“重曰”第二、三段用楚辞体,都是感慨议论,以明其志,称述“圣贤”“圣人”“君子”之“道”而“正心”归“善”。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很短,(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