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发展新时代中日关系需要增加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互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3 次 更新时间:2020-03-12 19:51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高洪  

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如何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构筑起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或者说,有没有一个言简意赅地展示文化交流、精神互融的原则性表述呢?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就完整准确且简明扼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990年12月,费孝通先生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针对文化多样性前提下文明互鉴与精神融合,总结性地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的路径。这些被后人盛赞的“16字箴言”,就是今天中日两大民族发展新时代国家关系互相融合的要义所在,就是通过全新视角审视既往、现实与未来,以一种超越单纯物质利益的东方智慧促进精神互融,从根本上实现睦邻友好与共同发展的要义所在。


2019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复日本青年的信件中指出:“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寄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中日两国青年加强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发展长久友谊,为开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同年11月25日,习主席致信祝贺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东京召开,并在信中强调:“当前,中日关系持续改善向好。希望中日双方共同利用好这一机制,推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和发展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供人文支撑。”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见解相呼应,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也赞同中日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发展当代国家关系的积极作用。


2019年7月17日,福田先生在日本东京会见中国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参访团时指出:“儒学思想对于加强亚洲文明交流,推动地区和平发展,开创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儒学构成了今天日本社会的根基,同时也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在日中关系正处在上升期,维持这种良好的状态还需要两国人民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儒学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不仅有利于日中两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创建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福田先生还特别强调:“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非常正确,就像每个人不能单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一个国家也不能单独地存在下去,而是要与其他国家一道来谋求共同发展。国与国之间早已不能单打独斗,只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因此,如果缺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也将会难以实现。”


在外交实践层面,国务委员王毅外长在首届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在历数遣隋使、遣唐使远渡重洋全面学习借鉴中国的典章制度,鉴真、隐元东渡弘法,空海、最澄入唐请益,汉传佛教精髓等重大文化交流故事,以及今天两国都在使用的汉字、食用的稻米、饮用的茶叶等人文交流的符号后,指出两国深厚的渊源积淀:“中日两国人民在绵延千年的历史交往中实现了独特的文化交融,通过互学互鉴,兼容并蓄,相得益彰,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这些努力在传统文化意义上,不断促进新时代中日关系所需要的精神融合,也为发展两国关系增添着崭新的思想内容。


所谓“新时代中日关系”,应当指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足以做出历史性划分的新发展阶段。即,足以改善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到两国各自,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就此而言,这也必然是一项知易行难的浩大工程。从阻力上讲,不同的历史认知、岛屿争端一直是影响两国关系趋稳向好的主要因素,日本某些政治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的小动作也不断产生出负面影响,以邻为壑的陈旧思维使很多“日本精英”不能正确看待对方发展,并不时发出消极的杂音。加之,各自的国家利益导致国际事务中的不同选择等等,都使得中日这两个大国、两个民族之间的“精神互融”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谈”。


不过,与前述“阻力”相比,中日两国关系的表层与底层还存在着从根本上改善的更大“推力”——毗邻在东亚的两个大国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不言自明,中日友好相处既是两国民众的福祉,同样也是世界的福音。如果探究中日两国长达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中华文明对日本列岛的哺育浸润,两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官民两种渠道的交通往来等等,早已把东方文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深入骨髓。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人们在谈论古今日本之时,首先关注的是孤悬海上的岛国特殊性,进而会过多地谈论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西化特质。其实,日本仍旧是一个东方民族和国家,因为文化底蕴比政治属性更能够从根本上决定其本质规定性——即便是出现了某些发展中的“变异”,文明的底色是不会轻易消退的,也因此不会被连根拔起般地变成一个全新的形态。换言之,东方文明之于日本就如同空气那样,是一种平时毫无察觉又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便某些怀有狭隘民族情绪的日本人的确不喜欢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如果在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间比对,则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的不同。事实上,东亚国家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与美国人普遍崇尚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而在西方人看来东方民族的共性显然多于差异性。


最后,让我们回到费孝通先生的理念来思考“发展新时代中日关系需要增加文化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互融”问题上。首先,“各美其美”就是中日两大民族既要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又要尊重这一文化传统的原创和来源;其次,“美人之美”则是要尊重对方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相互学习借鉴的基础;再次,“美美与共”是指中日两大民族作为毗邻而居的大国,对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间的差异也需要互相包容,进而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东方文化;最后,由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去共同构筑一个既有古代儒家理想中的积极成分,更具人类命运共生共存、和合世界崭新理念的“天下大同”。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的确面临着各种问题和严重挑战,文化融合发展方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曾几何时,西方奉为圭臬的“文明冲突论”走进了死胡同。但是,在某些大国、某些政治势力一味鼓吹“一国利益至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发动贸易战的局面下,是坚持多元文化共同繁荣,还是欺侮、霸凌其他国家和民族,确实是检验一个国家道德与胸怀的试金石。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一旦成为霸权国家“唯我独尊”的唯一标准,并以无视其他国家历史上走过的道路,无视各原生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底色的态度,为一己之私运用暴力或卑鄙的手法将其强行灌输、推行到世界任何地方。那么,这种“普世”的结果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不幸和灾难。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明基础上和谐世界的多元发展观才是国际社会能够易于接受并相互学习、采长补短的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历史发展东方智慧和道路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其中既需要中国积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坚持不懈努力,同时,也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保持客观,以正常心态看待发展中的中国。


作者:高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40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东北亚学刊》2020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