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进:中国的高储蓄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性别比例的视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87 次 更新时间:2019-12-14 10:32

进入专题: 高储蓄率   经济增长方式  

魏尚进  

以广义储蓄来衡量,今天中国的储蓄在 GDP 中所占比例已经高达 50%,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由于高投资率 促进增长,因而高储蓄率间接导致了增长。此外,高储蓄率还可能同外汇储备 的增加相关。中国的高储蓄率至少有三层意思:(1)远远高于大多数国家,包括以高储蓄率闻名的东亚国家;(2)高于中国过去的储蓄率,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比例 自 1990 年以来上升了15%;(3)储蓄率 甚至超过了中国原本已经很高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 的国民储蓄中,居民储蓄约占一半,2007 年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30%。


对中国高储蓄率的传统解释

关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以前的解释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金融体系不够发达,现在老百姓的收入不确定性和工作不确定性增加,所谓的预防性储蓄较高;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从来都教育孩子不能乱花钱,特别是不能花还没赚到的钱。经济学里解释高储蓄率还有一个理论是所谓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如果是工作年龄阶层占总人口比重比较高的话,储蓄率就会比较高。这些解释看上去都很有道理,是我在一年半前的理解,也是现在文献的理解程度。但是我发现这些解释并不全面,原因在于,在过去十几年里面,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没有像北欧那样高的发展程度,但是比五年前、十年前要好,按道理说,储蓄率应该下降,但实际上是在上升;我们的金融水平也在改善;而文化应该是不变的,文化只能解释25年前为什么储蓄率比别的国家高,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25 年后储蓄率还在上升。生命周期理论也不能解释,各个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工作年龄人口越多储蓄率越高这个现象并不完全成立。所以,我想一定还有别的原因。

有人说中国储蓄中有一大部分是企业储蓄,或者是政府储蓄。2005年,雷曼兄弟开始持这种观点,而且被广为接受。这个讲法既对又错,对的方面是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中大概有一半左右是企业储蓄(率),而且这个比重五年前没有一半,现在是一半;但这个讲法也有重大的缺陷,其实世界各国在过去十几年里企业储蓄率都在明显上升。比如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很低,但企业储蓄率比较高。所以要是进行跨国比较的话,中国企业储蓄率只比别的国家稍高一点,大概2个百分点。所以企业储蓄率虽然在中国国民储蓄率中的比重不低,但是进行跨国比较就会发现,企业储蓄率高并不是中国国民储蓄率比其他国家高的主要原因。说到政府储蓄率,它是有区别的,有些国家的政府是赤字,有些国家政府是黑字,显然黑字国家比赤字国家的储蓄率要高,中国政府今年有赤字,明年可能也有赤字,所以政府储蓄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最后还是要回到居民储蓄。


中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性别比例失衡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比别国的居民储蓄率高,而且高很多呢?前面几个理由看起来不太健全,因此我考虑到了一年半以后和合作者张晓波博士发现的一个因素,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在不断加速,导致了居民的高储蓄率。我们的这个观点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一登出,就有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纽约时报》英文版在 6月 22日和 6 月30日两次刊登我们的观点,也有很多人反对。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篇幅都很短,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们的观点。其次,我们这个观点多半人从来没听到过,再加上他也没有机会读我们的论文,也没看到过证据,所以很多人都会质疑我们的论点。而且有些人说已经有上述一些理由来解释中国的高储蓄率,因此对新的理由持怀疑态度。因此,第一,我们需要解释一下男女比例失衡会造成储蓄率高的逻辑是什么;第二,我们需要说明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原因,并给出我们对这些意见的看法;第三,我们需要找到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论点;第四,如果我们的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男女比例失衡对中国的高储蓄率、高经常账户顺差究竟有多大影响;第五,假定我们的观点成立,它对我们的政策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从害怕光棍到竞争性储蓄

首先看一看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到底有多严重。假设完全听其自然的话,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男女婴出生时对应于每 100 个女婴大约有106个男婴。男婴多一点是因为 0—2 岁男婴的死亡率会略高一点,到结婚年龄男孩、女孩就基本平衡了。中国在30年前男女出生比例基本均衡。在过去的30年里男女比例就逐渐上升,也即男婴与女婴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今天为止,大概对应于每 100个女婴有122个男婴。这是很严重的失衡:对应于每 4个女婴就有5个男婴,换句话说,每5个男婴到应婚年龄时基本上有一个会成为光棍,我说基本上,因为这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男性到应婚年龄时会不结婚,有些男性会出国或者同其他国家的女性结婚,或者和更年轻的女性结婚,也就是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对付严重的男 女比例失衡。但是,这些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如果把0岁、1岁、2岁一直到 25 岁的剩余男性加总大概达3000多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比如说整个意大利的人口才5000 多万,而全部男性,从婴儿到老头,加在一起还不到3000万。因此,这是很严重的失衡, 不是通过刚才讲的几个途径可以解决的。男女比例失衡一定会造成婚姻市场上男性的竞争加剧。那么,这和储蓄又有什么关系呢?假设多半的男性想要结婚,即使这个假设不成立的话,在中国,有男孩的父母多半不希望儿子成为光棍,这个假设应该是成立的。对于婚姻市场上 越来越恶化的男女比例失衡,有男孩的父母就会设法提高儿子结婚的概率,尽可能使他不落入3000万光棍的行列。而延迟消费提高家庭储蓄就是有男孩的家庭可以采取的一个手段。他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营养,而一个更直接更有效的途径是提高财富的水平改善家境。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想,我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亿万富翁,但是我需要比至少3000万男孩的家庭储蓄高一点。这样,我就会排在他们前面,孩子就可以找到媳妇。当然,即便所有家庭都这样想,也不会改变中国10年后有3000万男性不能结婚的事实。但是,如果每个家庭都认为只要我比别人储蓄多一点,儿子成为光棍的概率会降低,就会刺激家庭增加储蓄。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说性别比例失衡是影响储蓄行为的唯一变量。相反,有男孩的父母为了提高儿子的结婚概率,会采取所有可能的手段,包括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让他们获取更好的营养,敦促他们更努力地工作,等等。性别比例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并不需要以父母知道当地的性别比例为前提条件。这也正是《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读者认为我们的解释是错误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到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多半不知道男女比例是多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储蓄,他多半会说给孩子买房,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不会想到性别比例的问题。说实话,一年半前我也不知道。实 际上,性别比例失衡到居民的高储蓄率之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内蒙的包头和广东的某个中型城市,这个城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包头差不多,但性别比例不同,广东的城市要高一些,包头则要低一些,然后再找个家境差不多的有男孩的家庭,比如广东的马大嫂和内蒙的王大嫂。广东的马大嫂需要的储蓄比内蒙的王大嫂要多。为什么呢?因为她所居住的城市,房价贵,可能其他东西也会贵。而贵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当地的男女比例失衡严重,婚姻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大家要买好房子,买大房子。但马大嫂并不知道是这个原因,她只知道她储蓄是为了买房子。包头的王大嫂储蓄比较低,但她也不知道储蓄低的原因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衡不太严重,而只知道她想买房子就需要储蓄。

性别比例影响储蓄率的证据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证明性别比例会影响储蓄率。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虽然全国平均水平是每 100 个女婴对应着 120 个男婴,但各地是很不一样的。严重的省份有河南、广东、贵州等,这些省大概是对应于每 3 个女婴有 4 个男婴。另外一些省的失衡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一点。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储蓄率,比如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当地人口的年龄结构都会影响储蓄率。把这些因素控制住以后,你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哪个地方男女比例失衡比较严重的话,是不是当地储蓄率会高一点,而统计数据表明,在性别比例失衡越严重 的地方,储蓄率的确越高。而这个高储蓄率可能就是通过上述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但是读者不一定能做这样的联系。这是一个证据。第二个证据是更微观的家庭数据。家庭数据很容易核实,一般来说,在同一个地方有男孩的家庭会比有女孩的家庭储蓄高一点。但我并不把它作为支持我们理论最重要的证据。在我看来,对鉴别我们理论真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有男孩家庭的储蓄。假设只看有男孩的家庭,我们的理论有一个很明确的预测:同样是有男孩 的三口之家,如果把这些家庭的收入情况、受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等都控制住以后,就会发现,除了这些家庭特征外,当地婚姻市场的性别比例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而数据非常明显地表明:如果是在一个性别比例失衡较严重的地方,同样的三口之家的储蓄率会更高一点,但是从有女孩的家庭来看,它们的储蓄率和当地的男女比例失衡没有系统性的关系。我认为,这是更有说服力的微观数据。第三是房价。我们在前面说到,有男孩的家庭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会刺激家庭增加储蓄,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说,没有男孩的家庭也会因性别比例失衡而提高储蓄,这是性别比例失衡的一种溢出效应,产生这种溢出效应的机制 是房价。中国跨省、跨市或跨县的土地数据表明,如果看平均房价,越富的地方房价越高,人口密度越密集的地方房价越高。但是把这些因素控制住以后,你会发现,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性别比例失衡越严重的地方,家庭储蓄率更高。这就是性别比例会影响所有家庭的储蓄的具体机制。


性别比例失衡理论对政策的含义

假设我们的理论成立,那么对中国的政策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看,假设这个竞争性储蓄理论成立,它对理解中国的储蓄率不断增加,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们的统计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 1990 年到 2007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大概从 16% 增加到 31%,大约有一半的储蓄增加可以用性别比例失衡这个因素解释。这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性别比例失衡是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说性别比例失衡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前面讲的各种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文化等也会影响储蓄。

现在来看看竞争性储蓄理论对政策有什么含义。男女比例失衡是竞争性储蓄行为的结构性因素之一。既然是一个结构性因素,就意味着单纯改变其他因素,例如汇率放开,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等,虽然会起作用,但是不能起到全部作用,性别比例失衡这个因素也必须考虑在内,而这个因素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改变。而且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知道,应婚青年的性别比例对储蓄率影响最大。但是,由于现在 0—10岁孩子的性别比例失衡程度要比17—25岁应婚男女青年的比例失衡更加严重,所以,即使从今天开始新生婴儿男女比例平衡了,10年后应婚年龄的性别比例失衡程度一定比今天更严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高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概率很高。其他改革可以部分抵消高储蓄率,但是光有这些改革,而不考虑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储蓄率居高不下的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观。储蓄率居高不下,如果投资也没跟上来,储蓄减掉投资就是资本账户顺差,所以资本账户顺差居高不下的概率也不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衡。最直接的因素是中国父母中,有大量的父母有选择性堕胎。而造成有选择性堕胎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是重男轻女,有相当多的父母重男轻女,或者因祖父母辈的压力造成他们重男轻女的行为;第二是父母生孩子的数量有限。以前也有 重男轻女的想法,但是以前没有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想要儿子的话,可以一直生到有男孩为止,而现在只能生一个或两个,怎么办呢?只能保证我生的一个或两个孩子里面有一个是男孩;第三个因素有比较便宜就能判断性别的技术,如B超。这三个因 素加起来就造成了有选择性的堕胎,使大量的女婴没有出生。要改变这个现象,就要考虑这些因素。中国已经有政策,不允许医生告诉父母胎儿的性别,但是有各种办法可以绕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三四十年前提出的时候是考虑到中国人口太多,假设把人口增长控制住以后,在同样产出的情况下,人均产出就会增加,这种想法其实也是过分简单的想法。而且30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于人口的问题也可以放松一点,人口政策的稍微放松,未必会影响经济增长。重男轻女的想法,有很多的城市父母已经开始改变了,只是改变的速度不够快,使得统计数字还是反映出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在加剧。为什么正确认识高储蓄率背后的原 因很重要呢?就像医生要对症下药一样, 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改变增长模式,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增加内需的作用。目前内需的上升主要是由政府拉动的。政府行为短期内可能有用,但是长期老是靠政府的需求作为内需的动力,也有很多缺陷,这并不是我们主张的主要做法, 最后还是要回到降低居民储蓄,提高居民的消费上去。而要达到这样的政策目的,就要对症下药:居民储蓄高、消费低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男女比例失衡,而我们又不把它考虑在内的话,药就不全,病也就难以根治。因此,改变增长模式也需要把性别比例失衡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进入专题: 高储蓄率   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4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比较》第44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