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华:心学与国人的信仰哲学
道家把“道”看做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与归宿,人生的最终目的与意义就是证道返道。这就需要体认大道并勤而行之。为此,老子为我们指出了两种途径,一种是以致虚守静、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鉴等为心要的修证工夫,另一种则是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无知无欲、释智忘言、柔弱不争、无私无执、俭啬含藏、为道日损等为主要内容。而这两种途径从根本上讲都是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做到无私无为“人心死,道心活”,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了“心”的内涵与修“心”的实践方法,其中的“心斋”“坐忘”“吾丧我”等最为后人津津乐道。
佛教向来以善于言心、治心著称,作为“心宗”的禅宗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所开创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生活化修行实践为佛法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慧能所著述的被称为禅宗之宗经的《坛经》中,“心”是一个使用最多的范畴,有本心、自性、直心、心悟、心迷、净心、染心等多种说法。在慧能看来,本心或自性是人固有的佛性,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因此,禅宗提出“即心即佛”的理念。在其看来,学佛成佛的目的就在于开悟或见性明心:“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这样,禅宗就为中国佛教徒开辟了一条“不离世间觉”的方便法门,慧能将其概括为“三无”修行工夫:“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根据《坛经》的解释,此“三无”就是行住坐卧都可以安住的禅定,由此则可恢复本心固有的清净而不被任何外境所扰。由此方法,人人可以自修自证、自成佛道。这就将佛法实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将原本深奥难懂的佛教转化成人间佛教、人生佛教,提出“人成即佛成”,其不但直接启发了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人于1958年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宣言》突出的内容,便是关于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认为心性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指出心性之学是道德形上学,这种道德形上学,向内追究人的道德行为在心性上的根据,而不是向外追究客观宇宙的终极本体。在这种形上学看来,人的道德实践不仅仅是在行为上遵从应有的伦理规范,而且是人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天人合一”思想的精义是“内在超越”;而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思想的根据,是道德实践的基础。《宣言》以全人类文化发展进步为出发点,指出西方文化要解决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需向东方文化学习,学习东方“当下即是,一切放下”的精神,学习东方圆而神的智慧,即不执于抽象,注重对特殊性的关注与理解;要学习在热情与爱之上融入东方的温润、悲悯之情,还要学习东方强调文化悠久的智慧,即注重积蓄从容,保存延续;此外,西方人还要学习东方人天下一家之情怀。现代新儒家肯定了中国文化,尤其是心性之学的积极意义,体现出他们弘扬传统,关注现实的古道热肠和深远识见。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其实,心学或心文化一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内涵着关于世道人心的深邃洞见,体现着崇高生命境界的实践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它促使中国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表现出全面的关注和旺盛的热情;使人们的视域从人类社会虑及天道自然,又从天道自然回顾人类社会,最后把思维的重心落实在人身上,他相信人和天道自然本来存在着一致性,主张人遵循天道自然努力发展自己,创造自己,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求变求新,革故鼎新。可以说,这种优良传统如黄河长江一样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一种中国人的基因,一种促进民族生存图强的内在力量。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②③④陆九渊《象山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第16页,第4页。
⑤陆九渊《象山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⑥李顒《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9页。
⑦⑧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第117页。
⑨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⑩王守仁《紫阳书院集序》,载《王阳明全集》(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