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华:封闭的正典(赫尔曼·科恩、罗森茨威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31 次 更新时间:2019-10-09 20:25

进入专题: 赫尔曼·科恩   罗森茨威格  

林国华  

在过去的一百二十年里,每个人都试图证明犹太人跟其他民族没有区别,我们永远找不到比这更疯狂的看法了。这个民族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在于:它看待自己的方式跟外部世界看待它的方式是一致的。这个世界都认为犹太人既遭流放又被拣选。……[对犹太人而言]装着诅咒与祝福的容器彼此的交流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后者只有在前者涨到边缘的时候才能流溢出来。

——罗森茨威格:“犹大·哈列维诗歌评注之九”

《罗森茨威格:生命与思想》


犹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外邦人看待犹太人的方式是一致的。罗森茨威格这句话的含义冷峻得直刺骨髓:既然外邦人以仇恨的眼光审视着犹太人,犹太人也必须以同样的眼光仇视自己,接受被流放(“被拣选”的另一种表述)的命运;反犹主义不仅来自外部世界,犹太人自己也需要针对自己发起反犹运动。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人类道德世界最奇葩的自我怨恨理论。—这将引领我们深入古代犹太先知编织的民族道德体验迷宫。《圣经》先知书刻画了数不清的懊悔的耶和华形象。他对自己作品的厌恶、对自己拣选出来的子民的失望,以及对自己创世行为的反悔,我认为是犹太人自我怨恨道德的最终源头,它来自对造物主审视下的罪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负罪体验,一种对罪的厌恶、对审判的恐惧。外部世界的反犹仇恨似乎是跟随犹太人的自我鄙弃与自我怨恨而同时出现的,是犹太人的自我怨恨在外部世界的自然投射与延伸,因而可以怪异地得到某种程度的辩护:它似乎是耶和华的内部审判在外部世界的等价物、替代物。我不敢确定这是否真的是罗森茨威格的逻辑推论。这个问题过于敏感,以至于自然的理性考辨常常被其中夸张的道德压力所中断。不过,在出言无忌的阿兰·巴迪欧的反犹理论中,人们能够察觉到罗森茨威格式的推理痕迹。——巴迪欧尖刻地指控当代以色列利用大屠杀的历史为其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提供正当性,同时以此为借口向被“罪化”的世界索要道德赔偿。巴迪欧甚至提议:“任何人都不要再公开或私下接受这类政治欺诈。”

按照马克·里拉的理解(我也认同),罗森茨威格对犹太民族特质的强调说明了他接受的是一种正统的犹太正典教义,即最终的救赎只能发生在时间之外,并且只能由上帝,而不是某种贯串各民族历史的“世界精神”发起实施。这提示了罗森茨威格反黑格尔的意图,他在这一点继承了柯恩的事业,即致力于使被黑格尔判了死刑的犹太教重新恢复生命,但是两人的路径是截然相反的—柯恩企图让犹太教复活在尘世中,而罗森茨威格则避免与尘世纠缠,将犹太教的灵性生命严格封闭在彼世。不过,与此同时,罗森茨威格也主张,犹太人在此刻期盼救赎,为世界的最终清算做准备,在等待和暂居的这个时段,罗森茨威格建议用“爱”(注意,不是律法和正义!)来充当过渡时刻的道德生活原则,通过促成这种人类间的互动,上帝也准备着他的最后救赎计划。——里拉正确地辨认出“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灵知主义思想”。

罗森茨威格对犹太特质的所有感受最后都凝聚在“永恒民族”这个概念上了,它的含义是在与基督教工整对仗的比较中展开的。马克·里拉称这项比较是“惊人的”。这是《救赎之星》最后一部分内容,全书的华彩,恐怕也算得上自15世纪犹太思想重入欧洲以来对犹太精神最深邃、最美丽的表述。要知道,在斯宾诺莎开创的犹太人“新出埃及记”的启蒙主义叙事的主导下,对犹太世界的描述始终沾染着不幸的怀疑、妄自菲薄、自我憎恨,连门德尔松、莱辛,甚至施特劳斯都未能幸免。在这股巨大的“启蒙”智识潮流中,唯有罗森茨威格卓然独立,敢于且能够把犹太精神的深层特质揭示出来,接纳它们并视之为神赐的民族正典。

罗森茨威格认为,赋予基督教以特质的是其“道成肉身”这一救赎理论的信仰,它决定了基督教是一种历史性、时间性的救赎宗教,注定要卷入世界、肯定世界,并承受由此带来的所有诱惑和磨难。历史性、时间性使基督徒的生活成为在世间的一段旅行,而且是一段不平静的旅行,是对耶稣动荡生平的仿效:出生、洗礼、皈依、抵制诱惑、传播福音。基督教必然是一种致力于改宗世界的宗教(proselytizing religion),武力征服常常伴随着福音传道。细心的国际法学者会观察到,传道与征服正是塑造现代战争法的两个根基性概念。与基督教的永恒的世间旅行相比,犹太教例外于世界。罗森茨威格甚至认为,犹太民族早已脱离这个星球,过上了永恒神圣的生活,犹太教响应的是不同于基督教的召唤。早在基督教被启示之前,也是在其历史开始之前,犹太人作为唯一受到启示的民族,与上帝维系着一种不受时间影响的、面对面的关系。他们不需要中介介入,因为已经与圣父有了直接的往来;他们没有被寄予任何历史任务,因为已经处在了命中注定的状态。犹太人不会在时间中为救赎努力,而是通过宗教日历以象征的形式期盼救赎,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已经过上了永恒的生活。我认为这是犹太教之所以不传教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诞生于亚伯拉罕崇拜体系中的三大一神教中,只有犹太教是不去改宗外邦人的宗教(non-proselytizing religion)。不妨体味一下罗森茨威格箴言般的语句。

永恒民族必须忘却世界的成长,必须停止这样的思考。世界,它的世界,必须被看作是完成了的……只有成长属于世界的一边。永恒民族恰好放弃了这样的成长。它的世界已经达到了目标。犹太人在其他民族中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的完美入口,为了发现这一入口,他无须牺牲任何一点特殊的存在。世界各族正在发生着争议,因为在它们中间存在着基督教超民族的权力,因为齐格弗里德[—《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异教英雄]在各处与外来的基督徒争斗……总是反对与自己的形象没有近似性的外族人。只有对犹太人来说,在他灵魂面前的最高形象与指引他生活的民族之间,不存在分别。只有犹太人拥有一个神秘的统一性,而世界各族因为基督教而丧失了或者将要丧失这样的统一性;这些民族所拥有的神话,是异教的神话,它诱使他们离开上帝,通过把邻人吸纳进自己的行列而背弃他们。……犹太民族已经达到了其他民族仍然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活在一种永久和平的状态中,它跟被战争所激动的时间保持距离。……它的灵魂充满了由希望带来的远景,因而对世界上的关怀、工作、斗争无动于衷。圣化之雨倾泻在它身上就像倾泻在一个祭司民族身上一样,为它的生命渲染了一层“非生产性的”的色彩。它的神圣性阻止它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一个尚未圣化的世界,无论它的肉体跟这个世界结合得有多么紧密。这个民族必须否定它对这个世界生活的积极而全面的参与,必须否定它的日常的、表面上具有决定性的对所有矛盾的解决之道……否则的话会导致一种对终结解决之道的希望的不忠。……永恒已经到来,甚至是在时间中到来!

这段话的关键是“犹太人在其他民族中找到了属于他的世界的完美入口”这句蕴含丰富的表述。——犹太人注定生活在外邦人的世界中,但只是其中一处“被圣化”的角落,一处“圣地”。罗森茨威格对“圣地”的论述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

与其他民族的历史不同,有关永恒民族的部族时期的传说不是从土著原住民开始的。只有人类的始祖—就其身体而言—是生自大地的;以色列的祖先是难民。正如《圣经》所记载的,他的故事始于上帝命令他离开出生地,进入上帝将显现给他的那块土地。那个民族之变为那个民族……始于流放。……对于他们,成为一个民族不只是意味着固守在土地上。对于一个永恒民族,家园从未在那种意义上为他们所有,它从未被允许安睡在任何一个家园。它从未失去作为一个永恒流浪者的无限的自由。……在可能的最深刻的意义上,这个民族之拥有自己的土地仅指它有一处渴望中的土地—— 一片圣地。

难民、迁徙、流放、对家园幻相的拒斥、对世界定居秩序的迟疑,所有这些由犹太先祖亚伯拉罕确立的民族元素都凝聚在“住棚节”中。“住棚节同时是流浪与定居的节日。”——罗森茨威格说。一座临时搭建的草棚,阳光可以透过缝隙照射下来。这提醒犹太人不要接受定居文明的诱惑,让他们牢记房屋只是一座帐篷,只不过是在世界的旷野中流浪暂居的临时栖息地。“就像第一圣殿的建筑师所说的那样,不到游荡的全部过程结束,安居就不会来临。”罗森茨威格说,犹太人拒斥土地,是因为在他们成为永恒民族的道路上,不敢借助任何外在手段和力量。任何外在元素都是一种肮脏的“机械降神”式的入侵。犹太人必须对尚未圣化(净化)的那部分世界保持淡漠的姿态。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犹太版本的“消极自由”理论,一个颠转的马西昂式的灵知主义版本。——马西昂退隐到世界之外,与整个世界冷漠以对,犹太人则深居世界中的一处神圣角落,与其余部分隔离开来。这就是我前文提及的在马西昂的学说和罗森茨威格阐发的犹太学说(姑且可称之为“民族灵知”的学说)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考虑到马西昂的激进的“反犹”立场,二者的相似性就更令人感到惊讶了。由于排斥了所有外在手段和力量,犹太人所能凭借的只有他们自己。这引出了罗森茨威格最偏执因而也是最纯粹的“民族主义”推论:对犹太民族而言,最生死攸关的、最需要他们集中全部精神力量去注视和经营的东西是犹太民族的“血缘共同体”。



    进入专题: 赫尔曼·科恩   罗森茨威格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民族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85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微信公号:三辉图书,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