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山:《老子》“报怨以德”与“和大怨”文脉梳理
更新时间:2019-09-22 21:05:57
作者: 徐山 (进入专栏)
而第七十九章章首的"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则进一步认为"报怨以德"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即"必也使无怨乎",而无怨才更是大德所在。
① 楼宇烈著:《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4页。
② 转引自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3页。
③ 高亨著:重订《老子正诂》,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32页。
④ 张松如著:《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385页。
⑤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第300页。
⑥ 楼宇烈著:《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8页。
⑦ 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3页。
⑧ 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4页。
⑨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42页。
⑩ 转引自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6页。
⑾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8页。
本文刊于《弘道》2017年第1期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m.aisixiang.com)
本文链接:http://m.aisixiang.com/data/11828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