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东印度公司当年怎样毁了区域贸易一体化

——印度漫笔之十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3 次 更新时间:2019-09-22 15:56

进入专题: 东印度公司   区域贸易  

梁捷 (进入专栏)  

学界有观点认为,英国人自 19 世纪后期起,在孟加拉地区修建了不少铁路,加速了殖民者集中收缴粮食的能力,破坏了区域性粮食市场,致使农村缺粮而无处采购。从这个角度看,英国人修建铁路,只是东印度公司在 18 世纪破坏市场的升级版而已。

在印度东部,恒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即雅鲁藏布江下游)共同冲刷出恒河三角洲,也塑造了那里的经济生活。这片富饶土地被称为孟加拉,自古至今这是次大陆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可谓鱼米之乡。印度水资源分布不均,西部沙漠极为干旱,可孟加拉地区河网密布,交通便捷,粮食物资运输极为方便。据统计,1780 年,孟加拉地区至少有 3 万艘船,不停地运输着货物。

1757 年 6 月,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孟加拉王公之间爆发了一场“普拉西战役”。英国人以寡敌众、奇谋百出,不到 3000 士兵击溃孟加拉 7 万大军。征服了孟加拉的英国人一面清除法国在印度的影响,一面把英国的影响力向整个次大陆渗透,成为最终殖民印度的第一步。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就发源和壮大于孟加拉这片土地。这里有许多千年古城,例如穆尔希达巴德、达卡、巴特纳等。但英国人无意经营这些状况复杂的古城,而是另起炉灶,发展自己的据点,如加尔各答。此消彼长,孟加拉地区人口集聚状况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印度经济史家称之为印度的“去城市化”过程。不妨以今天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为例。据调查,1815 年,这里有 15 万人,在当时是不小的城市;可到了 1830 年,达卡仅有 6.7 万人;到 1872 年,规模也不过 6.9 万人。达卡在半个多世纪里完全停滞。另一个著名穆斯林城市穆尔希达巴德更经历了更严重的衰退。

“去城市化”的最大赢家是加尔各答。这本是很不起眼的小镇,东印度公司一到印度,就在这里建立起贸易站,挖壕沟、筑堡垒、伐森林,把这里变成英国在印度最重要的立脚点。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人把加尔各答指定为英属印度“首都”。随后一个世纪,孟加拉各地的人群不断涌入加尔各答。据说,1706 年加尔各答的人口不过 1 万,到 1821 年已至少有 18 万人了,1872 年已达 43 万人,成为印度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中心。此后,加尔各答起起伏伏,但目前人口已逾千万,是印度第三大城市。

英国人 1757 年统治孟加拉,到 1857 年统治整个印度,孟加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不小的变化。孟加拉地区每个乡镇都有集市,这是高度本土化的低层市场,贸易者也以本地农民为主;有能力的贸易者可在中等距离的区域内施行贸易,他们会拥有自己的小船和雇员;而真正的大贸易

商,一般都拥有仓库和大船,并且与殖民统治者保持良好关系,可以实现跨区域贸易。加尔各答演变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贸易中心乃至世界贸易的核心一环,这些印度大贸易商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即便如此,孟加拉乃至整个印度东部地区的经济并没有高度整合,区域贸易仍存在诸多壁垒。首先是度量衡不同。印度从未被真正统一,各地度量衡各不相同,在将商品同质化的过程中会遭遇阻碍;其次是货币多元。孟加拉本就有多种银元体系,英国人支持的货币体系与本地人的习惯并不一致,时常有矛盾。这些都给市场一体化造成了困难。

最严重的壁垒,自然是税收。孟加拉各地本来有多种流通税,各地王公对经过的商品予以课税。在英国人的干预下,这种流通税被逐步废除。英国人试图为孟加拉地区整体设计税制,当地的孟加拉王公却也不愿放弃这种权力。最终,两套税制同时加到了人民头上,老百姓怨声载道。在这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食盐、稻米、鸦片等商品的内地贸易。

形成对照的是,东印度公司把孟加拉地区的国际进口税压到极低,没过几年,孟加拉人在许多商品的消费上就更倾向于英国进口品了。此外,东印度公司还指使本地商人采用一系列非正规手段为那些与进口品形成竞争的商家设置阻碍,最终有效破坏了区域贸易一体化。

1813 年,东印度公司正式公布《垄断法》。“垄断效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东印度公司成了多个市场上最大的单一买家;第二,对英国人关心的出口产品,东印度公司有强大控制力。不管通过合法还是非法的手段,总能对生产者有一定的约束力;第三,为了强化垄断优势,东印度公司精心挑选了极少数便于控制的印度资本进入市场,帮助他们维持垄断地位,同时排除其他印度本地资本加入竞争。

纺织业就能极好地体现这种“垄断效应”。从 1753 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施行“代理制”,雇佣代理人统一收购棉花,抢在竞争对手之前买断。在占据大半市场之后,东印度公司继续施行“契约制”,与农户签订收购契约,一面进一步排除竞争对手,一面有效压低了农户的讨价还价能力。短短几十年,东印度公司就垄断了印度的棉花市场,为英国纺织业提供大量廉价原材料。

在垄断市场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破坏了很多传统市场网络,以致资源流通不畅。尤其在稻米市场流转发生问题时,就可能导致危机。自 1770 年起,孟加拉地区经常发生大饥荒。1770 年,孟加拉遭遇严重旱灾,粮食歉收,但东印度公司仍坚持收税,于是饥荒爆发,导致数百万孟加拉人直接或间接地死亡。东印度公司在灾民中发放了 9000 英镑救灾款,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学界有种观点认为,英国人自 19 世纪后期开始,在孟加拉地区修建了不少铁路,加速了殖民者集中收缴粮食的能力,破坏了很多区域性粮食市场,致使农村粮食短缺而无处采购。从这个角度看,英国人修建铁路、破坏市场,只是东印度公司在 18 世纪破坏市场的升级版而已。

原稿刊于《上海证券报》2016 年9 月5 日第 007 版


进入 梁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东印度公司   区域贸易  

本文责编:sunxuq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828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上海证券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