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锋 刘守英:山东省的农业工业化及其转型升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8 次 更新时间:2019-09-01 10:01

进入专题: 农业工业化   农业生产要素  

熊雪锋   刘守英 (进入专栏)  


在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误导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忽视农业的重要性和竞争力,片面强调制造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山东省农业发展绩效的大幅度提升,表明农业也可以实现工业化、也可以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产业。根据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路径是通过劳动、土地、服务、技术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实现农作方式的变迁:以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投入,依靠土地流转和经营方式创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以服务规模化和区域专业化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报酬,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率提升和农业回报的增加。然而,山东省的农业工业化也面临着数量增长型绩效下降、生产要素匹配度低、传统要素依赖度过高、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冗余劳动力堆积、机械化匹配度低等挑战,亟需转型升级。本文的分析表明,农业工业化的根本道路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不断地、持续地升级,形成各种生产要素配比适度、协调一致的有机组合。


一、何为农业工业化


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制造到机械制造的历史跃迁,开启了人类生产率持续增长的时代,工业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国如何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对工业化内涵的界定深深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Simon Smith Kuznets(1989)认为,工业化过程是指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绝大多数国家的农业部门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农业部门占总再生财富的比重下降、农业部门占总资源比重的相对下降,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一致;绝大多数国家工业部门在全国产值所占的比重上升;服务部门总量占比上升。Walt WhitmanRostow(1960)认为,工业化进程需经历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五个阶段,从传统社会到起飞阶段,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制造业集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急剧变化、现代技术拓展到大范围的经济活动。Hollis B.Chenery(1989)认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等资源从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等转移。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基本沿袭了这些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工业化理论,仅仅将工业化理解为工业部门的发展,并将之付诸发展政策实施,致力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上升、农业产值和就业份额的下降,以及资源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集中,忽略了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部门实现工业化的可能性、必要性。


张培刚先生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颠覆性地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将工业化的概念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以及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拓展到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不仅论证了农业对于工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即农业为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食粮、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更具革命性意义的是,将工业化的概念界定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的过程。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于社会”。工业化的促进因素包括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五个方面,工业化就是这些要素组合方式的连续变化。因此,农业国的工业化不仅包含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包含农业等传统部门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不仅包含城市的现代化,还包含乡村的现代化。任何一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并不一定就表示该国的制造工业将要变得独占优势。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可以变成一个按工作人口及国民收入计算都以制造工业为主的国家,也可以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也可以成为一种制造工业与农业保持适当平衡的国家”。


山东省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还是工业制造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竞争力的增强得益于结构变迁加速下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变化与升级,为我们检验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提供了绝佳样本。本文将基于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分析山东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生产要素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升级中遇到的挑战,并给出对策建议。文中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等。


二、山东省农业工业化初步


研究发现,山东农业在符合增加值份额和第一产业从业份额下降普遍趋势下逐步变强,在农业生产率、单位土地回报、农产品成本收益率等方面体现出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主要来源于结构变革下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升级的农业工业化进程。在过去20多年间,山东农业在劳动、土地、机械、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随着农民就业的非农化深化,山东农业生产组合表现为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同时加大技术、服务和化肥等投入,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服务规模化和区域生产专业化,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实质性改变,在农业领域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制造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农业工业化发端于城乡互动和制造业工业作用于农业部门所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这不仅使得农业劳动者获得更多的非农收入,还增加了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使用成本,诱发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投入的增加,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中每日用工数量,而且提高了土地单位产出和单位劳动力产出,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发展;在机械化和现代投入带来农业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外移动所引起的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妇女化以及土地“荒地化”等现象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部门转移导致的“谁来种地”的问题,山东省从制度上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由山东省农业供销社为核心、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实现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作方式的转变,为服务规模化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山东省持续地要素重新组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土地和劳动的单位产出、实现了农业回报的提升,初步走出一条以农业要素组合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路子。


(一)劳动投入的利用与节约


过密的劳动投入不仅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还会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浪费。将过剩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不仅会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可以为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机械化提高了每亩的生产力和每个“人工小时”的生产力,因此大量采用的农用机械会出现其对“农场劳动力的绝对替代”,表现为“每天的工作时间”的减少。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促进了山东省农业劳动投入的节约集约使用,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新世纪以来,山东省粮食、油料、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作物的亩均用工量不断趋于下降。具体来讲,从2004年至2017年,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亩均用工量分别从8.26日、8.8日、13.84日和67.98日下降到了4.52日、4.61日、9.56日和52.39日,下降幅度分别为45.28%、47.61%、30.92%和22.93%。设施黄瓜的亩均用工量,也从2010年的55.36日下降到2017年的50.99日,下降幅度达到7.89%。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的亩均用工量在2004年至2017年间的绝大部分年份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苹果的年均值59.41日比全国平均年均值39.63日高出19.78日。但是,2010年至2017年间山东省设施黄瓜亩均用工量年平均值仅为60.61日,比全国平均亩均用工量年均值63.46日低2.85日。亩均用工量高,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物的精耕细作下的品质,但是高企的用工成本却导致农作物用工成本对利润的侵蚀。


(二)提高土地单产的现代投入增加


化肥等现代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对成本上升之后劳动力投入的替代,以化肥为代表的现代投入开始提升,化肥投入的增加为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2004年至2017年间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的亩均化肥施用量稳步上升,2010年至2017年间设施黄瓜的亩均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同期,山东省农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量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作物亩均产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图1)。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机械化是构成工业化特征的一种过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主要有:(1)动力机的采用;(2)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3)改良和较大的农具的采用和推广。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出所引起的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为农业机械的大量引入创造了条件,农用机械的投入作为对劳动投入的替代,使得山东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山东省不仅大量引入农用机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用机械配置程度的提升,而且通过规模化服务将机械化深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004年以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程度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且不断提升。


第一,农用机械拥有量稳步增加。山东省农用机械总动力稳步上升,农用机械总动力从1999年6096.58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13353.02万千瓦,2016、2017年虽有回落,但是1999-2017年的19年间增幅达到66.39%,年均增速为2.87%。各类农用机械稳步增长,农用排灌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分别从1999年的1648700台、263500部、1825400部、129724台、1246100台增加到2017年的1789900台、1102600部、3206000部、604000台、1875700台,增幅分别为8.56%、318.44%、75.63%、365.60%、50.53%,年增长率分别为0.46%、8.28%、3.18%、8.92%、2.30%。


第二,机械服务大幅度提升。山东省不仅拥有成规模的农用机械,机械的使用数量也比较巨大,农用机械服务使用的数量基本与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成比例。首先,从机械服务费用的增长来看,2004年至2017年,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和设施黄瓜的亩均机械服务费分别从2004年的53.11元/亩、17.27元/亩、28.43元/亩、30.73元/亩、49.38元/亩(2010年)增长到2017年的156.55元/亩、129.98元/亩、94.62元/亩、77.72元/亩、92.34元/亩,增幅分别为194.77%、652.73%、232.82%、152.91%、87.02%,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8.67%、16.80%、9.69%、7.40%和9.36%。其次,山东省的农作物的机械服务费用在2004年至2017年的年均数值比全国平均高。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在2004年至2017年间的年均亩均机械服务费分别为114.13元/亩、71.01元/亩、66.70元/亩、55.83元/亩,分别比全国高出18.82元/亩、3.05元/亩、18.98元/亩、8.00元/亩。山东省设施黄瓜的亩均机械服务费在2010年至2017年的年均值为73.76元/亩,比全国平均亩均机械服务费的年均水平低0.73元/亩。


第三,农业机械化配置程度提升。山东省乡村农机人员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至2015年山东省乡村农机人员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5.41%上升到34.20%,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从11.31%上升到25.04%。从年均数值来看,山东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34%。乡村农机人员比重的持续上升及其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山东省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和全国领先的水平。


第四,耕种机械化程度提升。山东省机耕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至2016年山东省机耕面积及其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从5519.02千公顷和71.78%增长到6140.14千公顷和80.72%,同期全国则从63593.13千公顷和48.90%增长到121017.6千公顷和89.70%。从年均数值来看,山东省年均机耕面积占比81.10%比全国平均年均机耕面积占比72.32%高出8.78%。尽管2012年以来,山东省机耕面积占比开始下降并且低于全国水平,但是总体来看仍然在全国领先。


第五,播种机械程度提升。山东省机械播种面积及其占总播种面积比重稳步提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首先,山东省机械播种面积及其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从2004年的4826.2千公顷、45.37%上升到2017年的8312.18千公顷、75.75%,机械播种面积占耕地比重的增幅和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6.98%、4.37%。其次,山东省在2004年至2017年间的年均机械播种面积占耕地比重为68.12%,比全国平均水平42.25%高出15.87%。从增速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来看,山东省农作物播种的机械化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


第六,灌溉机械化程度提升。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及其与有效灌溉面积之比稳步提升,越来越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首先,2004年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及其与有效灌溉面积之比分别为4535.19千公顷和95.14%,2017年时扩大到6089.88公顷和117.99%,增幅分别为34.28%和24.02%。其次,就其余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来看,山东省十三年间机电灌溉面积与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数值114.0%,比全国平均水平82.85%高出31.1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不仅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配置了份额较高的农机人员,而且在耕种、播种、灌溉等环节都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机械化。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的机械化程度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在持续提升。高水平并且持续提升的机械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力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四)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谁来种地”成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头号难题。为此,山东于2013年被国家确定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三个首批试点省份之一。截至2015年底,山东省95.9%的有耕地村(社区)和98.1%的承包耕地完成确权任务,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之后,农户承包地的使用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18年9月,山东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6万亩,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40%。


土地流转尽管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但是经营主体改变后农民预期和行为变化,不利于农业经营效率提高。山东率先在全国创造性推进“土地托管”方式。它既坚持了农户的主体地位,农民对生产决策和结果负责,供销社通过农业各环节的托管服务解决农民种地中面临的困难,还可以通过土地托管扩大服务规模,实现农业经营利润。土地托管分“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方式。全托管有“流转式”托管、“订单式”托管、“参股式”托管三种类型。“流转式”托管是由村“两委”将农户土地集中起来交由合作社托管,农民按照约定产量或收入取得收益,土地收益的10~20%给村集体,剩余增产增效收益全部留给合作社;“订单式”托管是按照比市场优惠的价格,对所有生产环节“打包”收取费用,由供销社领办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承担全程托管任务,正常年份确保一定产量,土地产出全部归农户所有;“参股式”托管是由供销社领办的合作社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土地流转企业等市场主体参股,提升农业的产量和效益。半托管是一种“菜单式”托管,围绕代耕代种、统一浇水、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收获等关键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根据不同的服务收取相应费用。服务对象主要是通过村“两委”组织农民成立的种植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的农业企业等众多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2010年到2014年,山东供销社土地托管规模从3万亩增加到826万亩,参与的县从4个增加到89个。


(五)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规模化


农业规模化服务,就是农业服务主体根据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服务需求,通过单环节或多环节的规模化服务,降低生产经营主体各环节的成本,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实现农业服务主体的规模报酬和盈利水平。


第一,供销社是农业规模化服务的主体。截至2014年12月,供销社领办农民合作社9135个,入社社员933135户,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5931个;发展日用品、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等连锁企业451家,配送中心1065处,经营网点10万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056处。经过几年探索实践,供销社已成为山东省推行服务规模化的主力。


第二,搭建为农服务中心平台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供销社已建成为农服务中心365个,投资总额达75059万元。从实地调研发现,为农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农户和其他服务主体难以投资、又是农业生产急需的项目;二是提升农业种植科学水平的项目;三是增加市场主体难以提供的农业各环节的设备;四是整合市场主体服务。


第三,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提高服务规模化组织程度。山东供销社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通过共建服务中心、共建合作社、共建发展项目、共建干部队伍,整合各种资源,激发多方活力,实现了供销社与农民的深度联合。


推进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是山东供销社着眼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变化,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积极实践。它能够把分散的土地经营主体通过服务联结起来,客观上形成了土地和机械成片作业的规模效益。它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好,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它对一些无力耕种或劳力不足的农户,以土地托管、代耕等方式,实施“保姆式”、“菜单式”服务,有效解决了耕地闲置、经营粗放等问题。


(六)以区域专业化推动要素组合规模化


区域之间不仅存在商品的流动,还存在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某一区域保持一定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必需的价格被称之为“转移报酬”,如果该区域支付的价格低于“转移报酬”,这种生产要素就会转移到别处去。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与转移,某种产业或者某种产品的生产就会聚集在“转移报酬”相对较高的区域,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下面仅以粮食作物为例来作具体说明。


山东省粮食作物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德州、菏泽、潍坊、聊城、临沂、济宁等地级市。具体来讲,2000年时山东省粮食作物按照产量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是产量在350万吨至420万吨的区域,包括德州、菏泽、潍坊、聊城、临沂、济宁等地;二是产量在190万吨至280万吨的区域,包括青岛、济南、泰安、滨州、烟台等地;三是产量在35万吨至135万吨的区域,包括枣庄、日照、威海、东营和莱芜等。2015年时,粮食生产集中区进一步分化,具体表现为2000年350万吨至420万吨产量区分化为两个区域,专业化进一步加深:一是德州与菏泽,产量分别为6486500吨和6207500吨,成为山东省排名前二的产粮区域;二是聊城、济宁、临沂和潍坊等地,产量分布在420万吨至510万吨之间。区域比较分散的区域的粮食产量虽有提升,但是并未对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产生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山东省所发生的不仅在于各种要素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而是这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持续升级,山东省正在发生一场农业工业化变革并且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这些发生重新组合和升级的要素包括:(1)劳动投入和现代投入———顺应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趋势,加大现代投入以替代劳动投入,推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2)土地和制度———推动土地流转、探索土地托管,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3)农业生产服务———村社共建、搭建为农服务中心,实现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提高农业服务规模报酬;(4)技术和机械———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单位产出;(5)市场———农产品积极融入市场,提高单位农产品产值;(6)区域专业化———根据“转移报酬”实施分工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简单来讲,以现代投入替代劳动力投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率、规模报酬的提升,以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土地规模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服务规模化及区域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单位产值和回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飞跃式进步。


三、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挑战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知山东省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化与服务规模化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初步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了农业部门,走出了一条初步实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但是,山东省的农业工业化仍然面临以下六个方面挑战。


(一)数量增长型绩效下降


农业工业化早期,凭借劳动投入的节约、现代投入的增加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加,就可以实现产量和产值的增加。但是随着农业工业化的深化,简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如果不及时进行重新组合和持续升级,其绩效会不断地下降。从亩均产值的绝对数额的运行区间来看,山东省的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和设施黄瓜等农作物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具有优势。但是从农作物产值的涨幅和年均增速来看,山东省的优势在逐渐减弱。如表1所示:


(二)要素匹配度低,导致成本利润率下降


数量增长型发展之所以无法持续地为产量和产值的上升提供动力,其原因是农业生产要素匹配度过低,要素组合所能够带来的生产率更高幅度的增长没有办法实现,要素的数量增加所带来的利润增长难以超过因数量增加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表现为农产品亩均成本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和设施黄瓜等农作物的亩均成本利润率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成本利润率在成本的侵蚀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会给农业的竞争力带来挑战。由表2可以看出,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亩均总成本的上升导致其亩均利润遭到了严重的侵蚀,从而造成了成本利润率的持续下降。



(三)传统要素依赖度过高,转型缓慢


从要素组合的结构上来看,能够为生产率和农业亩均回报提供强劲动力的结构是传统要素的下降和现代要素的增加,以及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果对于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过高,现代要素所能发挥的带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农作方式转型就相对缓慢。一般来讲,传统要素包括土地、劳动等,现代要素包括化肥、技术、机械、服务等。值得注意的是,设施黄瓜的亩均成本利润率在其总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出现增加,并且成本利润率增加的幅度大于总成本增加的幅度。设施黄瓜与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结构所代表的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组合的差异。相关数据显示,设施黄瓜的土地成本维持在5%的较低水平,物质与服务成本同人工成本基本相当并且维持在47%左右(如图3所示)。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土地成本基本在10-20%之间,人工成本超过物质和服务成本并分别维持在30-50%之间。



由此可知,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传统要素所占比重过高、依赖度强,不仅带来总成本的增加,而且体现出生产经营过程中机械、服务等现代要素发挥作用的空间小。更加明确地,土地和人工等传统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能带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的上涨的能力,远远没有技术、机械、服务等现代要素的增加所能带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的上涨的能力强。


(四)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土地成本上升


山东省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然而,随着农业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原有的土地经营规模难以满足土地规模报酬持续上升的需求,土地成本的增加就会成为影响土地回报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表现为山东省各项农作物土地成本占比的增加,2004年至2017年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土地成本占比分别从9.66%、11.57%、10.71%和3.31%增加到16.24%、16.04%、13.92%和3.47%,仅有设施黄瓜成本占比从2011年的6.51%降到2017年的4.72%。其次,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亩均土地成本分别从2004年的37.99元、37.79元、57.95元、80.79元增加到2017年的162.29元、151.08元、214.12元、262.69元,增幅分别为328.24%、299.79%、10.57%和9.46%,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1.84%、11.25%、10.57%和9.46%。设施黄瓜的亩均土地成本变化比较小,仅从2011年的268.72元增长到2017年的433.3元,增长幅度和年均增速分别为61.25%和8.29%。


(五)冗余劳动力堆积,劳动成本上升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出村和转移到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单位用工成本的急剧增加,这样的情况下应当用现代投入和机械投入替代劳动力投入,以便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提升。但是,山东省在亩均用工量减少的同时出现大量冗杂劳动力堆积在农业部门,既抬升了劳动成本,又影响了现代投入和机械投入的增加,滞缓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首先,山东省人工成本占比不仅居高不下,而且大幅度增加。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人工成本分别从2004年的28.84%、37.03%、35.08%和42.10%增加到2017年的37.49%、40.66%、51.74%和61.75%,设施黄瓜的人工占比也从2011年的39.34%增长到2017年的46.93%。其次,山东省小麦、玉米、花生和苹果的亩均人工成本分别从2004年的113.38元、120.98元、189.88元、1027.24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45元、382.96元、795.93元、4650.42元,增幅分别为231.14%、216.55%、319.18%和352.72%,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9.65%、9.27%、11.65%和12.32%。设施黄瓜的亩均人工成本变化比较小,仅从2011年的2858.21元增长到2017年的4305.44元,增长幅度和年均增速分别为50.63%和7.07%。


(六)机械化匹配度低,农业机械经营效益不佳


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和持续升级,决定了农业工业化的质量和进程。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农用机械机器总动力数量型的增长,难以持续性地实现农业生产率和土地回报的上升,根本之计在于各种农用机械以及农用机械与劳动、土地等其它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恰当、匹配度高。否则,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深化,农业机械化经营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从机械化程度来看,山东省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水平的机械化也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动能。但是,山东省的农业机械化存在配比度不当的问题,这个问题通过农业机械化经营的成本利润率和利润率反映出来。第一,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的成本利润率低于全国。2004年至2016年,全国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成本利润率分别从62.97%和59.20%下降到62.20%和55.74%,降幅分别为1.23%和7.52%。十余年间,全国农业机械化成本利润率的年均数值为63.05%,也比山东省高出5.16%。第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利润率低于全国。2004年至2016年的十余年间,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利润率的年均数值为36.62%,比全国水平低2.17%。同时,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利润率下降幅度比全国大,2004年至2016年山东省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利润率分别下降了4.86%和0.76%。


四、简要的结论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不仅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开创性推进,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该理论将工业化的概念从制造业工业化拓展到更加一般的概念,即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发生变动的过程(或者生产结构中资本广化和深化的过程),它以竞争和市场机制为基础,开创性地提出落后国家要做到经济起飞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实现人口、资源、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企业创新才能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持续升级。因此,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


基于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本文对山东省农业工业化进程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山东省顺应农业产值份额和就业份额的下降,在农业生产率、单位土地回报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山东省农业绩效的取得来自于农业工业化的初步实现,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技术、机械等现代投入的数量型增长以及现代要素投入对于传统要素投入的替代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提高了土地回报,服务规模化和区域专业化实现了农业规模报酬提升;同时山东省农业工业化的转型升级也面临挑战,主要是单纯依靠要素数量增长型投入、要素匹配度不高、传统要素侵蚀现代要素农业生产率的创造力等。


本文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旨在表明:农业工业化的根本道路,在于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不断地、持续地升级,需要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组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各种生产要素配比适度、协调一致的有机组合;对于落后地区或者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农业工业化可以从任意一种要素简单的数量增长的投入开始,这会在一个阶段之内形成生产率的增长,为进一步工业化提供资本支持;随着农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应当从数量增长型投入转变为有机组合型投入。必须要增加技术、服务、机械等现代要素的比重,降低土地、劳动等传统要素的份额,并使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配比适度、协调一致;农业机械化应当按照配比适度、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投入,数量增长型的机械投入不仅不会带来生产率的增长,反而会导致成本对利润的侵蚀。生产要素组合的配比度和协调性是变化的,想要实现农业工业化的深化和广化,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持续升级。总之,农业工业化不可能通过单一要素的投入来实现,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数量增长型投入来维持,只有通过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进行配比适度、协调一致的有机组合以及组合方式的持续升级来不断地深化。


进入 刘守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工业化   农业生产要素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9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