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朝:二十世纪外国文学 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
——论“新小说”派的艺术观
这也就是“新小说”所描述的事件飘忽不定、逻辑混乱的又一个原因。如《橡皮》、《窥视者》就给读者提供了参与“游戏”的多种可能。读者完全可以自由地从自我生命的感悟出发,发掘或创造出不同的象征意蕴,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展现。
到此为止,“新小说”派从认识论的否定意义开始,以价值论的肯定意义结束,终于从新的层次上回归于文学之为人学的传统范畴,从而耐人寻味地实现了价值论层面上的无意义的意义。
“新小说”派以反传统作为其文艺创作的起点,沿着无目的、无内容、无意义的轨道走了一个半圆以后,又回到了目的、内容、意义的另一半圆,从而也就回到了与其起点相迭合的终点。作为人类文化行为之一的文学创作,“新小说”不可能脱离文学之为人学的范畴,就像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飞离脚下的大地一样。
注释:
①《未来小说的道路》,引自《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63页。
②《<陌生人肖象>序》,引自《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63页。
③《不存在罗伯-格里耶流派》,引自《外国文艺》1990年第4期。
④(16)柳鸣九《“于格洛采地”上的“加尔文”》,引自《新小说派研究》第567、569页。
⑤(13)(17)(19)《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说》,引自《世界文学》1986年第4期。
⑥王泰来《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三篇短文看新小说》,引自《世界文学》1982年第3期。
⑦(14)《作为探索的小说》,引自《新小说派研究》第89、88页。
⑧《从陀斯妥当耶夫斯基到卡夫卡》,引自《新小说派研究》第5页。
⑨《情感的象征符号》,引自《美学译文》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24页。
⑩《漫谈长篇小说的技巧》,引自《法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第427页。
(11)《自然、人道主义、悲剧》,引自《新小说派研究》第74页。
(12)《情感语言》,引自《英国美学杂志》1960年1月号。
(15)《对小说技巧的探讨》,引自《新小说派研究》第136页。
(18)(20)《新小说》,引自《法国作家论文学》,第400、401页。
(21)见《世界文学》1988年第5期。
(22)林青《<变>的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载《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爱思想关键词小程序